close

媽祖的研究琳瑯滿目,有很多人做,內容容易引用來引用去。好聽一點是這樣。不好聽一點就是抄來抄去。如果會一樣就不稀奇了。要有別於大家,似乎很難。我也被迫要做一分,只是還好做成筆記而已。

台灣信仰文化之媽祖筆記

壹、前言: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媽等。媽祖的兩大部將,是為媽祖察、聽世情的千里眼與順風耳。自北宋開始受人建廟膜拜,逐漸傳播到福建、浙江、廣東等沿海省分,並向海外的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傳布。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是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一個高峰。此外,隨著大量而不間斷的華人海外移民活動,媽祖信仰的傳播範圍更廣、更深,各地華埠。尤其是沿海地區多可見媽祖廟的蹤影,譬如日本長崎、橫濱的媽祖廟、澳門媽閣廟、馬來西亞吉隆玻天后宮、菲律賓隆天宮。乃至於歐洲和美洲也開始有了媽祖廟。媽祖的影響力由湄州島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華人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貳、媽祖的生卒年與家世:

由於媽祖的生平在後來已遭神格化,有關她的記載,尤其是寺廟方面的資料。似乎有很多和我們既存的文獻資料不符合。無論如何,現今流傳的媽祖生平,似乎都會提到某些神績,其所描述的生平,似乎也和學界所考察出來的知識不太一致。比如說,我們可以隨手找到對於媽祖之生平的以下介紹:

媽祖俗名林默,一般民間稱林默娘,其娘字乃對女子的稱呼而來,而非其名,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960年),歿於宋太宗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987年),享年28歲。林默娘初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由於生而彌月不聞哭聲,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歲就塾讀書,喜燒香禮佛。十三歲得道典秘法。十六歲觀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昇化以後,有禱輒應。(引自黃光孝), 

另一說,默娘少能言人禍害,亦懂醫藥,能生人福人,未曾以死與禍恐嚇人,故莆田人皆願與之往來,愛敬如母。卒後即有徒眾朱默兄弟為之揚靈宣威。但因其生前所傳教義宗旨未獲政府認同,故莆田之士大夫縱使愛之敬之,但格於朝廷功令,對媽祖生前事蹟,亦罕加記載。媽祖終生未嫁,亦無後裔,(世壽約六、七十歲),葬於莆田縣之寧海。1086年,寧海居民合力建廟崇祀,媽祖信仰從此開始播揚於世(蔡相煇19891278)。

參、史料中有多種傳說:

南宋李丑父《靈惠妃廟記》:「妃林氏,生於莆之海上湄洲」。

(明)張燮《東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林願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於宋元祐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變紫,有祥光,異香。幼時通悟秘法,預談休咎無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

(清)楊俊《湄州嶼志略》:「湄州在大海中。林氏林女,今號天妃者生於其上」。

《莆田九牧林氏族譜》則記載媽祖是晉安郡王林祿的第二十二世孫女。

從南宋到清代,絕大多數史料公認天妃姓林,生於湄州嶼,自幼有異能。具體生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舉行慶典。學者研究指出,媽祖是從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海神的代表。

肆、歷代褒封:

從宋徽宗到清咸豐皇帝為止,媽祖受皇帝褒封多次,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聖母。

一、宋朝:

宣和五年     1123年,宋徽宗賜順濟廟額。

紹興二十六年 1156年,宋高宗封賜靈惠夫人。

紹興三十年   1160年,宋高宗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乾道二年     1166年,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淳熙十二年   1184年,宋孝宗封靈慈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紹熙三年     1192年,宋光宗詔封靈惠妃。

慶元四年     1198年,宋甯宗封慈惠夫人。

嘉定元年     1208年,封顯衛。

嘉定十年     1217年,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

嘉熙三年     1239年,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

寶祐二年     1254年,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

寶祐四年     1256年,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

開慶元年     1259年,宋理宗封顯濟妃。

景定三年     1262年,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

二、元朝:

至元十五年   1278年,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至元十八年   1281年,元世祖封護國明著天妃

至元二十六年 1289年,世祖封護國顯佑明著天妃。

大德三年     1299年,元成宗封輔聖庇民明著天妃。

延佑元年     1214年,元仁宗加封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

天曆二年     1329年,元文宗封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至正十四年   1354年,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三、明朝:

洪武五年     1372年,明太祖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永樂七年     1409年,明成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四、清朝:

康熙十九年   1680年,清聖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     1737年,清高宗封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

嘉慶五年     1814年,清仁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讚順垂慈篤祐天后:

道光十九年   1839年,清宣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

咸豐七年     1857年,清文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諴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伍、鄭和與天妃:

明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帶領二萬七千余官兵,乘百餘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風陡起,怒濤如山,危險至極。舟人驚駭,倉忙無措,仰賴神靈顯然臨庇,甯恬無虞」。所說的神靈指天妃。永樂元年,鄭和出使暹羅國,海上忽刮大風,幾百人生命危在旦夕,鄭和祈求天妃救助,忽然一陣香風漂飄來,見神站立在桅桿上,頓時風平浪靜。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下西洋,途中遇到颱風,鄭和祈求神靈保佑得平安。往渤泥國途中、往榜葛刺國也遇到颱風,祈求神靈保佑後平安。鄭和為了答謝天妃的功績,曾奏請朝廷在南京龍江關建立一所天妃宮,蒙明成祖御賜紀文。鄭和又奏請朝廷在大隊官兵駐扎的福建長樂港建立天妃宮作為官兵祈禱之所。鄭和船隊聚集在天妃宮下,等候信風出航;出行前鄭和帶領二萬七千余官兵在天妃宮舉行大規模祭祀典禮,點燃香燭,供奉犧牲,祈求神靈保佑。鄭和官兵登船後要奉獻仙師酒,念祝文「五更起來雞報曉,卜請娘媽來梳裝……第子一心專拜請,湄州娘媽降臨來。急急如律令」。鄭和船中供奉天妃,晝夜香火不斷,各船專設司香一名,不管其他事務。每天清晨舶主帶領船員向天妃娘媽頂禮。宣德七年1431年,鄭和奉聖旨往湄洲嶼天妃宮拜祭。鄭和每次下西洋回國,必定新修各處天妃宮,或擴修殿堂,或種植青松翠竹;在南京靜海寺、太倉天妃宮,鄭和還栽種特地從西洋帶回來的海棠花。鄭和在劉家港天妃宮和福建長樂南山寺都立天妃紀念石碑,將下西洋的成功,歸功於天妃的神佑。天妃娘娘成為明朝海軍的守護神。鄭和的二萬七千多名船員多數是從福建、廣東、浙江三個沿海省份招募來的;他們之中很多回鄉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傳播出去。

陸、各地信仰:

一、媽祖信仰在福建本土:

媽祖的誕生地福建是中國大陸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如今,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媽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內陸的閩西客家山區。福建的媽祖廟中有三座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媽祖信仰遭到嚴重的打擊,許多宮廟和神像被毀。譬如媽祖信仰發源地湄州島上的廟宇和相關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毀殆盡。只有少數廟宇如莆田文峰宮,在文革時將媽祖神像藏於郊區的古井中,保住了神像。泉州天后宮則是因為曾被當作工廠使用,因此躲過被摧毀的命運。改革開放後民間信仰逐漸恢復、加上兩岸交流和統戰因素,媽祖信仰重新活絡。又因為媽祖信仰中獨特的「進香、刈火」習俗,台灣各媽祖廟為求增加本身與祖廟的連結,紛紛前往湄州捐獻資金興建宮殿或牌樓等建物,使湄州島上的媽祖宗教建築迅速增加,但整體來說大陸上的發組信仰仍遠不及台灣的熱度。

二、媽祖信仰在臺灣:

媽祖信仰是台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於漢人移民多自中國大陸渡海而來,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祖成為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莊、山海聚落,還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僅台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台灣著名的媽祖廟,有台中大甲鎮瀾宮、雲林北港朝天宮、彰化鹿港天后宮(新舊祖宮)、嘉義新港奉天宮、嘉義東石鄉笨港口港口宮、嘉義朴子配天宮、臺南市大天后宮、彰化市南瑤宮、台南顯宮鹿耳門天后宮、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苗栗竹南中港慈裕宮、苗栗竹南龍鳳宮、臺北市松山慈祐宮、臺北市關渡宮、臺北市西門町媽祖廟、台北縣新莊慈祐宮、板橋慈惠宮,以及高雄市旗津旗後天后宮等。北港朝天宮和大甲鎮瀾宮和湄州祖廟結成至親廟。另外,媽祖也是許多著名寺廟的陪祀神。如台北的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林口竹林山寺、蘆洲湧蓮寺等。

雖然媽祖信仰的起源地是大陸,當此信仰傳到台灣以後,卻已經改頭換面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成為整個台灣島香火最盛的神祇之一,甚至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中國媽祖不同的特性:『媽祖』在中國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媽祖』的論點與意圖遭到不少批評。答案如同是否有「新關羽」信仰,恐怕是否定居多。但在台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灣的過海守護神。台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於中國媽祖之外的本土神明。這種見解,大致上已經成為當今不少台灣學者對於媽祖信仰的解釋。民間實際的信仰活動上,仍有許多台灣與東南亞信徒,絡繹不絕前往福建湄洲島進香、參拜媽祖祖廟,顯示信徒對於媽祖源流的認同。

三、媽祖信仰在馬祖:

依據連江縣政府觀光局表示,馬祖當地民間傳說,媽祖在16歲時因為投海救父兄而罹難,遺體漂流到馬祖南竿島的澳口,村民葬之於天后宮現址,後來湄洲鄉親將遺體迎回歸葬。馬祖地名因此而來,媽祖也是馬祖居民重要的信仰[7]

四、媽祖信仰在香港:

媽祖在香港皆稱天后,而水上人則稱其為阿媽。香港各地皆有天后廟,其中以佛堂門天后廟在本港至大,立於宋代,每年皆有不少漁民聚集進香。香港境外,深圳南頭半島赤灣之上,亦有明代與鄭和有關的赤灣天后廟(明時為天妃宮),此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不少水上人前往參拜。香港境內各大小天后廟,常以漂浮之說立廟,如在海岸拾到天后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廟,奉為神明。這點與福建臺灣等地天后廟不同,因為神主乃漂來的,各廟無遞屬關係。村與村間的天后,乃獨立個體。例如本村天后節慶,開神功戲,也會請附近村落之天后來觀看。

五、媽祖信仰在澳門:

媽祖在澳門亦相當多人信奉。最顯著的例子,澳門西文名稱「Macau」,即是由「媽閣廟」一詞轉化而來。

六、媽祖信仰在馬來西亞:

道教在馬來西亞也有長久的歷史。沙巴州正在興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媽祖神像。這座神像將有十樓高,祂被視為宗教的經典圖像,有如里約熱內盧基督像般。(注:馬來西亞政府已經正式禁止興建)

七、媽祖信仰在天津:

舊時,天津新婚者時常至天津天后宮祭拜媽祖,以求早得子嗣。天津人心中的媽祖信仰功能與送子娘娘,有相當大的重疊。

柒、媽祖信仰相關的祭祀活動:

一、分靈:

此外在分靈習俗特別旺盛的台灣,媽祖信仰因為分靈與進香等宗教活動,形成特殊的層級譜系。分靈係指地方新建廟宇,或者信徒欲在自宅供奉某一尊神明時,先到歷史悠久、神蹟靈驗的大廟去求取神明的靈力。經過特殊的儀式之後,新塑的神像被視為祖廟神明的分身,具有相同的靈力,但是每年必須重新回到祖廟來進香、刈火,方能保持靈力不衰。分靈習俗並非媽祖信仰獨有,但其影響力以媽祖最鉅。(黃美英 1994)在台灣,大凡歷史較為悠久的媽祖廟,都會成為鄰近地區媽祖廟和信徒自宅供奉媽祖的祖廟,層層分靈傳布出去後,形成一個蛛網密佈的信仰系統,並且透過熱鬧的進香、刈火儀式,強化信仰的深度。信徒們也普遍相信,層級較高的媽祖廟,其神力靈感也較為強大,這個情況在中國則較不明顯。因為這樣的層級觀念,台灣許多媽祖廟對於自身在層級中的地位錙銖必較,民國四十年代(1950年代)以後,台灣的各大媽祖廟之間開始有誰才是「開台媽」的爭論。只要是規模較大的媽祖廟,無不在山門上大書「開基媽祖」或「開台媽祖」,標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從福建湄洲祖廟而來。民國八十年代,在兩岸交流開放以後,台灣許多媽祖廟蜂擁前往福建湄洲島進香,並捐款興建殿宇。這使得媽祖廟和「媽祖遺跡」已經在文革中被破壞殆盡的湄洲島,重新迅速興建了大量豪華的宮殿、參道和牌樓。這種對於「祖—從」關係的爭論,有時還會造成宮廟之間的不睦。台灣規模最大、歷史悠久的大甲媽進香活動,素來都是大甲媽前往北港朝天宮。但在1988年,因為朝天宮堅持「大甲媽是北港媽的分靈」,引起大甲鎮瀾宮抗議,最後甚至將「北港進香」活動改稱「繞境進香」,並將路線改往新港奉天宮;而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的爭論歷史更早,各自標榜繼承了「古笨港媽祖」的正統。但對於信徒來說,宮廟之間的爭執並不造成信仰上的差別。許多參加大甲媽繞境前往新港的香客,也會順道前往北港參拜。隨著媽祖信仰的影響力提升,各重要媽祖廟舉辦的宗教活動,往往成為強力的社會動員,乃至於沾染上政治色彩。

二、媽祖生:

每年夏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誕辰。在這一天,各地的媽祖廟都會張燈結彩、演戲,非常熱鬧。最古老的澎湖馬公天后宮,被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一級古蹟。大甲鎮瀾宮每年在媽祖生日前則舉辦「大甲媽祖回娘家」的活動,讓信眾步行跟隨著媽祖神轎,從大甲一直往南走到北港(如今改為往新港)。該活動參加者動輒十數萬人,隊伍迤邐數公里,可說是在台灣僅見最大規模的宗教活動。近年來改往新港奉天宮進香繞境出巡,路程更遠,人數卻更多。至於北港朝天宮的「迎媽祖」,其熱鬧場面也與大甲媽祖出巡不相上下。每年開春之後,各地到北港拜媽祖的信眾便絡繹不絕。到了誕辰當天,湧進北港的信眾,更有如浪濤洶湧般,鎮日鑼鼓喧天,熱鬧的程度甚至到瘋狂的地步。松山慈祐宮於2007年起結合松山區公所及松山社區大學展開以「錫口文化節」為主題,發展出『媽祖文化與信仰』研究論壇和節慶活動融入社區特色其中。(松山社區大學蕭堯教師提出)

三、迎媽祖:

所謂的「迎媽祖」(也作「迓媽祖」),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淵源的媽祖來參與巡境的活動。不管自己村裡或是共同舉行迎媽祖的區域是否已有一尊「在莊媽」或「在地媽」,都可能會往外地去迎媽祖。通常是往地域層級高一點的地方去迎媽祖。例如,台中縣霧峰、烏日與大里地區有一個「東保十八莊」迎媽祖的活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有十八個村莊參與,這十八個村莊並沒有共有的廟,但卻有一尊共有的媽祖稱為「十八莊媽」。每年31(農曆)開始把附近的旱溪媽祖、南屯媽祖、台中媽祖、彰化媽祖通通請來,參與繞境,隊伍當中,「十八莊媽」在前領路,各莊依一定的順序,逐日在莊內迎神繞境並請客。近來學界人士從「祭祀圈」的概念來探討這些迎媽祖的活動,藉由「神界」的疆域觀念,重新解讀「人界」中不同地域之間的從屬關係。

四、進香:

「進香」則是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的、香火旺盛的寺廟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並不會把對方的媽祖之神像請回來,只是去分沾她的香火,因此自己的神明是要出去的。到了進香對象的媽祖廟,神像也要進去,放在神殿上,有時是用「掬火」的方式,有時是用交香的方式,沾取對方的香火。另一個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的地點不一定與地域層級有關,因此進香的地點遠一點也是常見的事。1987年丁卯年九月初九,是媽祖昇天一千週年紀念,在湄州島舉行了大型的媽祖千年祭典。有上萬名的香客湧進祖廟進香,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和學者參與。

捌、媽祖傳說:

臺南鹿耳門天后宮:

西元一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四百餘戰艦抵達台灣鹿耳門外沙線,因水淺船隻無法行駛,鄭氏乃設香案焚香祝禱祈求媽祖助漲潮水;果然水升丈餘,於是揮軍登陸鹿耳門南岸北汕尾嶼,進而趕走荷蘭人,收復台灣,因而改寫了台灣的歷史,鹿耳門遂成為偉大的古蹟。

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於明永曆十五年 (西元一六六一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後首建,由於歷史悠久,媽祖威靈顯赫,常年有大批男女信徒從全國各地前來進香膜拜。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鹿耳門天后宮,原由鄭成功建在登陸地即北汕尾嶼,當時稱作“媽祖宮”,奉祀天上聖母;清康熙五十八年由百官捐俸擴建為“天后宮”,咸豐五年,台灣總鎮府邵連科與曾元福各官暨三郊公局等商賈捐資重興,同治十年,曾文溪改道,天后宮遭沖毀,「開基媽祖」神像暫祀民家,民國三十六年再重建,民國六十六年復重建,目前尚未完成。

鹿耳門天后宮供奉的鄭成功隨艦媽祖,係大陸稀產寶貴之“宣芝木材”雕刻而成,其手法出自名家,亦是台灣此種千年材質獨一無二的媽祖神像。鹿耳門天后宮除媽祖神威顯赫外,另陳列有市政府疏浚鹿耳門溪時於古廟址出土的古天后宮“重興天后宮碑記”、“新建鹿耳門公館碑記”,以及其它古器物,實質反映了台灣古代工商業發展情形和大陸間血濃於水的關係,同時亦說明了鹿耳門天后宮這座古廟當年不但是信仰所繫,也是海上交通及工商發展上佔有之重要地位,而在歷史上留下其長遠的影響。 

鹿耳門天后宮,宮殿巍峨雄壯,正門俯視鹿耳門港口,南對安平古堡與四草砲台,東望萬頃台灣最大鹽場 (台南科技工業區建地) 西臨台灣海峽,沿海有青翠茂密的防風林,迤前為聞名的鹿耳門古港道;今鹿耳古港道遍植蚵架,竹筏橫臥,偶爾帆影兩三點綴溪面,朝暉夕陰,令人有發思古之幽情。

鹿耳門天后宮於民國七十三年舉辦台灣首次之“甲子年護國祈安羅天大醮”,歷時四十九天,由當時台南市長蘇南成擔任總主會,一時中外嘉賓雲集,典禮莊嚴盛大,在數萬信徒、龐大藝陣,遵循古禮之下,自鹿耳門古天后宮遺址沿鹿耳門溪,護送「媽祖船」進入台灣海峽,尋覓當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南岸北汕尾島的路線,以緬懷鄭王復台之豐功偉績。 

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廿六日下午四時,台南市政府基層建設疏浚鹿耳門溪,在古天后宮遺址處挖出本「重興天后宮碑記」石碑。本碑落款缺日期,據考古天后宮重建為咸豐五年左右,文中所示此廟重興乃官民合力所建,道光以降,曾文溪歷經數次改道,台江陸浮成埔,三郊勢興墾殖本區,安南區各地因而漸次成為聚落、成寮、成庄。 

古天后宮建有文、武、賓三館,是明鄭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之一,此碑是「文字碑」,是一副碑,推測應有「圖記碑」未出土。(註:「艮」應為「銀」之意) 

拾、參考文獻:

大甲鎮瀾宮:http://www.dajiamazu.org.tw/

鹿港天后宮:http://www.lugangmazu.org/

臺南鹿耳門天后宮:http://www.luerhmen.org.tw/luerhmen/index.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神帝國一縷飄香 的頭像
    大神帝國一縷飄香

    大神帝國一縷飄香

    大神帝國一縷飄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