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騰出硬碟空間,整理常用到的筆記是必要的工作,沒什麼純粹筆記整理保存。這樣在寫申論題都不用怕,同時選擇題或是非題都容易記憶與分析。當然也表示唸書時付出的心血回憶。
一、部落政體:
黃帝、堯、舜、禹到夏末商初、台灣原住民、希臘早期的部落政體。
「部落」是以地域社會為基礎而組成的最原始的政治組織,也是最基本的自治單位。由於各族之社會型態、生活習慣與風俗之差異,使得部落組織的構成基礎也不盡相同。
以血緣一般可分為幾種類型之部落。
藩鎮割據
西元五八一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在隋朝開國之初,隋文帝採取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社會經濟等措施來增強國力,於西元五八九年,一舉滅陳,統一全國,而他創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制度更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繫,也促進各民族間的融合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到了隋煬帝時期,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性逐漸暴露,達年征戰,窮兵黷武,役稅酷繁,又大修宮河,巡遊無度,種種行為嚴重破壞了人民生產和經濟基礎,導致民怨沸騰,爆發農民起義事件,此時,官僚、地主乘機起兵,奪取農民起義的果實,西元六一八年,出身於關隴貴族的李淵攻入長安,廢除恭帝,結束隋朝三十八年政權,之後又陸續鎮壓其他地主割據勢力和農民起義軍,終於再次統一全國,並建國號「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以及他們的輔臣都親身體驗到農民起義的巨大威力,因此,他們在政治和經濟上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對於唐代經濟繁榮和科技發展,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唐中期以後,均田制遭到破壞,而土地兼併的發展,造成人口逃亡,按人丁徵收的租庸調稅制無法推行,連府兵制兵源也受到影響,於是中央便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實行後,中央仍然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此時,地方節度使的割據勢力惡性膨脹,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從此唐朝由盛而衰,後來內地的節度使也實行武裝割據,這種藩鎮割據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中原相繼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更替,同時還有十個割據政權存在,即是所謂的「五代十國」,這是唐後期藩鎮割據的繼續,也是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過渡階段。
三、君主政體:
秦朝到清朝、日本、英國。
中國歷史上的國家體制從來都不是單一制的,它一直在分封制(即貴族共治制)和郡縣制(即君主集權制)之間搖擺。西周和春秋時期,主要是分封制;在秦統一中國後,主旋律是郡縣制,但分封制的因素依然存在,在某些歷史階段,還可能占主導地位。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是中國國家體制史的一大特色,它一直延續到清朝。清初吳三桂、尚可存和耿精忠三藩,割據西南,和清廷分庭抗禮。等到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後,清朝的國家體制才向郡縣制更多地偏移。
分封制也稱"封建制"。根據史學家錢穆的觀點,"封建制度起于周代"(《國史大綱》),這是可信的。所謂分封制,就是征服了天下的君王,將被征服的疆土和居民劃分給自己的直系親屬或有戰功的功臣,甚至被征服的前朝貴族治理的一種制度,比如周武王就封了紂的兒子,周公還將宋地封給殷的王族。這種制度,可以單獨履行國家政權的組織職能,這被稱爲分封單一制,比如春秋時期;也可以疊加在郡縣制上,成爲郡縣-分封複合制。某些史書將秦統一中國後的主導制度稱爲"封建專制主義",說的是同樣的意思。
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如何理解分封制呢?在分封制下,有兩個主要角色:分封者與受封者。分封者是君王,但不是專制君王,而是"天下共主";受封者是臣下,但不是奴僕式的臣下,而是自治諸侯。這種體制背後的政治哲學是"共用政治"和"兼制天下"的思想。所以荀子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五十三人。"在七十一國裏,不僅有非同姓的諸侯,還有原來的敵人殷商的後裔。這裏的"兼制",恰好與"專制"相對。"專制"是主權壟斷,"兼制"則是主權分享,主權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分享。
這裏涉及到幾種聯邦制的區分。聯邦制是主權在不同政府間(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分享的一種政治制度。主權性質不同,聯邦制在表現形式上就有差別。主權在君,主權分享的形式是自上而下地分割,這就是分封制,可以稱之爲"君主聯邦制",這是一種古典聯邦主義體制。主權在貴族,通過契約結成聯盟,但不設中央政府,這也是一種古典聯邦制,可以稱爲貴族聯邦制。中國的春秋五霸政治,和瑞士1291的聯盟體制,就是這種古典貴族聯邦制。這種聯邦制在小的區域比大的區域容易存活。它在瑞士存活了650年,於1848年轉型爲現代民主聯邦制,而中國的君主聯邦制和貴族聯邦制,只存活了約600年(西周300年,春秋300年),最後被戰亂和專制君主制所取代,未能轉型爲現代聯邦制。現代聯邦制是主權在民的聯邦制,主權自下而上地分享。
主權在君的古典聯邦制之所以難存活,一個基本的原因可能是沒有基層自治。〝天下共主〞(君主聯邦政府首腦)一旦喪失權威,社會就失去了整合機制,諸侯國內部,諸侯國之間,以及聯邦與周圍民族共同體之間都會失去規範和秩序,從而陷入混亂和戰禍。古典聯邦共同體越大,聯邦政府喪失權威的可能也越大。就中國的情況而論,有兩個因素是聯邦政府難以處理的:一是農業灌溉,二是常備軍的供養。農業暫且不論,本文只談軍隊。在當時低下的農業生産水準下,周朝聯邦政府要自己養龐大的軍隊,保衛這樣大的聯邦國家,對付環伺周圍的外族強敵,就必須實行中央集權,否則就收不上來作爲龐大軍費的租稅;要實行分封制,就必須下放諸侯整頓自己軍備的權力。聯邦政府軍事力量弱小,諸侯國軍力強大,是聯邦政府喪失權威的根本原因。西周爲戎族所滅,周室存活東遷,仰賴強大諸侯國軍事力量協助。這樣的聯邦政府,除了被霸主借用當作旗幟外,不會有別的用處。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海內,建立起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似乎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常備軍問題:只許建立中央軍隊,不許有地方武裝。但過重的賦稅最終逼得人民造反。於是,問題就成了這樣:地方養軍隊,軍隊就容易成爲中央的敵人,中國歷史上的藩鎮割據之禍起源於此;中央養軍隊,軍隊就容易成爲人民的敵人,歷代人民造反,剪除暴政,改朝換代,根源在此。
四、民主政體:
美國、法國、南韓、德國、中華民國等。
美國著名的國際政治學者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總結出五種變遷模式:
第一種模式叫做“輪迴型”,即國家在民主與威權體制之間交替輪迴,這種模式拉丁美洲最為普遍,如阿根廷、巴西、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
第二種模式叫做“二次嘗試型”,即在一些國家民主的轉型已經完成,但由於某種大的動盪而失敗,後又作出第二次或更成功的努力。 德國、日本、義大利、奧地利、委內瑞拉、哥倫比亞、西班牙、葡萄牙、希臘、韓國等,都屬於這一類型;
第三種模式叫做“間隔民主型”即在一些國家曾經建立起民主政權並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但在某一點上有時會出現不穩定、兩極分化或其他條件並導致民主過程的中斷,如印度、菲律賓、智力、烏拉圭等;
第四種模式叫做“直接過渡型”,即從穩定的威權政府直接向穩定的民主體製過渡,有漸進地演變,也有直接地變遷。如 德國、日本、義大利、奧地利、委內瑞拉、哥倫比亞、西班牙、葡萄牙、希臘、韓國等,都屬於這一類型
第五種模式叫做“非殖民化型”,即一個民主國家把民主體制強加給其殖民地,該殖民地獨立了,而且維持了民主制度。 這種模式主要出現在一些小國和島國,如巴布亞新幾內亞、安提瓜和巴爾布達、伯裏茲、多明尼加、吉利巴提、所羅門群島、圖瓦盧、瓦努阿圖、巴拿馬和格林納達等。
在民主體制下,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儘管世界各民主政體間存在細微差異,但民主政府有著區別於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則和運作方式。民主是由全體公民直接或通過他們自由選出的代表,行使權力和公民責任的政府。民主是保護人類自由的一系列原則和行為方式;它是自由的體制化表現。民主是以多數決定、同時尊重個人與少數人的權利為原則。所有民主國家都在尊重多數人意願的同時,極力保護個人與少數群體的基本權利。民主國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政府權力分散到地區和地方,並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須最大程度地對人民敞開和對他們的要求做出反應。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職能是保護言論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權,保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權利,保護人們組織和充份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機會。民主國家定期舉行全體公民參與的自由和公正的選舉。民主國家的選舉不會成為獨裁者或單一政黨的門面裝飾,而是爭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確保全體公民獲得平等的法律保護,其權利受到司法體制的保護。民主體制多種多樣,反映著每個國家各自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特點。決定民主體制的是其基本原則,而不是某種特定形式。在民主國家,公民不僅享有權利,而且負有參與政治體制的責任,而他們的權利和自由也正是通過這一體制得到保護。民主社會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協的價值觀念。民主國家認識到,達成共識需要妥協,而且時常無法達成共識。用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話說:〝不寬容本身就是一種暴力,是妨礙真正民主精神發展的障礙。〞
1.民主制度有哪些優點:
世界上不可能出現一個完美的政治制度,即使有百多二百年歷史的「民主制度」亦不是完美的。不過,許多人都認為「民主制度」的優點強於缺點,是到目前為止最理想的政制模式。「民主制度」優點之一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權力不會集中於某些人手中,可避免獨裁者出現和攬權。因為獨裁者無論多麼智慧良善仁慈,他都會有可能犯錯誤,有可能變得腐化和昏庸。三權分立、互相牽制和人民的監察不單可以防止獨裁者的出現,也可以收集思廣益之效。「民主制度」另一個優點是人民相隔一段時間後,可以籍著選舉投票來撤換一個不受歡迎的政府或繼續支持現行政府。這樣可以保障政府要聽人民的意見及為人民謀幸福,否則的話頂多三幾年這個政府便要下臺。由於「民主制度」並不假設某一個或某一些人的意見一定正確,故此政府要用法律來保障每個人都有表達及爭取其他人支持自己意見的權利和自由(即良心自由、信仰、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等自由),祇要這些言論和行為並不危害公眾利益,一個民主政府是要切實地保障的。故此,民主國家應是一個公平和平等的社會。
2.民主制度的缺點:
「民主制度」亦有弊端,首先由於要有民主便要事事徵詢意見,辦事效率一定比不上個人獨斷獨行。再者,這種工作方式再加上每數年一度的選舉、政治宣傳等皆耗費不菲,會予人浪費之感。經過一連串的諮詢、討論、再由大多數人決定,也未必是一個好的政策。有時大多數人也會作出錯誤的決定,例如法國大革命期間,一些侵略鄰國的戰爭也是經大多數人投票贊同的。共產國家認為西方民主國家的生產工具私有制是不民主的,因為這造成貧富懸殊,富有人家可以用盡辦法來左右或控制政府,使政府為有錢人服務。這樣窮人便永遠受到剝削,大多數人的利益受到忽視,故此西方國家並非絕對民主的。
五、共產政體:
蘇聯解體後改革開放後,現時僅剩下中國大陸、北韓、古巴、越南四國仍然實行均貧共產制度,當然還有歐美紐澳以均富的社會主義(其實就是共產),目前中國大陸與越南早已嚐到資本主義的甜頭,為了面子只是口頭上的共產主義罷了。只剩下古巴和北韓還在堅持而已。
政體本質的信仰與堅持
1.馬克思主義
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工人運動實踐基礎上而創立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主要以唯物主義角度所編寫而成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分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受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影響,併在此基礎上創立的。馬克思主義被世界各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列為理論基礎,但在實踐發展過程中,產生許多不同的流派,產生激烈的爭執,導致多次分裂。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理論的解釋也有變化。致使各派別的理論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區別,尤其是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理論的黨執掌政權後,就會宣佈自己的派別為正統。當前世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詮釋仍然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一致的看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20世紀的世界影響最大的一種理論。
但是,針對馬克思主義在各個社會科學領域的實際產生過程和實際地位,有不同的意見。如經濟學家熊彼特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貢獻是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社會學」體系。並否認唯物主義在其經濟學——社會學體系中的實際作用,認為馬克思的哲學主要只是黑格爾哲學的照抄。認為「經濟史觀」並非「經濟動因歷史觀」,也非象馬克思本人所認為的「唯物史觀」。
2.共產主義:
根據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原理》關於共產主義的解釋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因此,共產主義的主體是無產階級。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工人階級是沒有任何生產資料的,而且他們的勞動產物被資產階級所佔有,而且只支付比這勞動生產少許多的固定工資,資產階級通過這種行為來謀取利潤。而這種行為,被馬克思所發現,並稱之為剩餘價值。無產階級被大工業生產所集中,所以他們是最具組織性的,最集中的,所以社會的前進的推動力將由無產階級所推動。並且,無產階級是全世界最受剝削的,最受壓迫的,等級在社會黨中是最低的。所以他們的要求也是最多的。因此,滿足了無產階級的要求,也就等於滿足了全社會的要求,解放了無產階級,就等於解放了全人類。所以換句話說,共產主義事實上是關於全人類解放的學說。
在1917年巴黎公社失敗之後。馬克思,第一次對自己的理論體系進行了修改。他認為巴黎公社的經驗說明,無產階級不能單純的掌握政權,而是通過暴力摧毀全部現存制度。並且第一次闡述了後來被列寧主義者托洛茨基主義者奉為根本立場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
實現共產主義要通過社會政治運動,由卡爾馬克思和弗裡德裡希恩格斯提出(參見《共產黨宣言》),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只能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並認為其他社會形態不可能進入共產主義。馬克思死後,列寧提出新觀點,認為並非只有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共產主義,其他社會形態也可能實現共產主義。他提出了「社會主義」這一夾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社會形態,並認為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早期階段。
馬克思主義分析了社會的階級劃分和社會的發展方向,提出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的理論。20世紀初,發展自馬克思主義的列寧主義,主張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武裝奪取政權。
雖然無論是馬克思還是列寧,都沒有像小說《烏托邦》一樣詳細描述「共產主義社會」是怎樣的。在理論上,共產主義是一個消除了階級的社會,一個生產力極大發展的社會,一個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私人不能擁有財產,所有的財產歸全人類所有,產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會經濟權利,人們不再將勞動做為謀生的手段,而「勞動將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
根據共產主義的理論,要達到共產主義必須經歷長期的發展,而實現共產主義的第一步是通過革命,暴力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說,就是佔人口少數的處統治和剝削地位的資產階級將會被佔人口多數長期處於被剝削被統治地位的廣大無產階級取代。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中,這個政權稱為是「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主義相信,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社會必將發展到社會主義並最終到達民主主義。
馬克思指出,民主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是由資本主義造成的。沒有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不可能進入民主主義。所謂共產主義財富增加到無限大,是科學技術指數函數性地發達切了的階段。
3.鄧小平說的四個堅持:
改革開放後的現在則較少聽到時常掛在嘴邊了,除了口號上是堅持著,政體上是堅持著,實質上經濟已經變的走向資本主義路線了。
A.堅持社會主義路線。
B.堅持馬列主義及毛主席思想。
C.堅持無產階級專政。
D.堅持黨的領導。
4.胡錦濤說的四個堅持:
「四個堅持」是胡錦濤對鄧小平創新提出、江澤民付諸實踐的「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四個堅持」是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的大政方針,可謂「四個堅持」照香江。
A.堅持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方針。
B.堅持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
C.堅持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民主制度才能順利發展。
D.堅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