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是期中考時候補交一篇短篇心得,所以匆忙中把先前做的筆記資料稍微整理就交出了,是後才知道這只是期中考的加分題。就算做的不完美也無所謂。主要是要讓學生多看書練習寫觀後心得。雖說是綜合許多資料做成的草稿,但是資料仍會常用到,還是要保留,免的要用到時候找不到較為完整資料。

 

壹、研究動機:

1.錢穆著:《國史大綱》下冊,200312月修訂三版九刷,台灣商務印書局,頁908紀錄,「不斷的兵變與內亂,歲為民國以來惟一最常見之事態」。我的祖國中華民國建國以來一直處於坎坷艱難,內憂外患當中。探討我深愛的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何會被中共坐大,直到退守台灣的現況,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研究課題。試著從中找出若干影響中華民國的衰弱關鍵。並對先前是阻礙中華民國統一的割據軍閥,後來卻成為抗日名將的境遇,如閻錫山、張發奎等人。試圖探索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之忠與奸道德價值觀做個了解。

 

2.我所看到的多數的史書並沒有把「中原大戰」單獨成為一個大標題來述說,而是用以時間順序夾在國民革命軍北伐當中述說這段歷史,如李雲漢著:《中國現代史》的編排方式,我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否能加深每個人的印象,而我試著整理出一個大標題來瞭解整段歷史,除了我更清楚外,也參考了不少著作對於這段歷史的述說與觀點。相對於平日閱讀不少文史的著作,使我的文筆與歷史觀點無形中有了更進步一層。是這次這份報告所產生的心得,參考的書目都是我手邊已有的書冊,只有少數是四處借來的,方便供我翻閱、查詢與比對,多數都已閱讀過了。如果不是如此我可能不知道要如何下筆才好。

 

貳、前言:

一九二九年國民黨北伐 (註一) 完成後,全國達成名義上的統一,其實是由蔣介石的中央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軍、李宗仁的桂軍和張學良的東北軍所割據統治。黨務系統則有西山會議派、汪兆銘派、胡漢民派之分,俱皆號稱正統,互相傾軋。 

 

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倡議裁軍,邀李宗仁、馮玉祥與閻錫山會於北平,決定召開所謂的「會議」中劃分全國為七個編遣區,蔣的第一、馮的第二、閻的第三、李的第四集團軍各為一區,另設一中央區,每一編遣區編留二十萬人,但中央編遣區設有憲兵二十萬人,亦屬於蔣,於是蔣的全部兵額並不減少,反而等於馮、閻、李的總和。這一來,擺明了是蔣介石借統一及編遣以行削藩,當然引起馮、閻、李的疑忌,會議勉強結束,內戰已在醞釀了。(註二)

 

黨務方面,蔣介石稍後 ( 一九二九年三月 ) 在南京召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一反一全及二全大會由黨代表選舉產生中央委員的方式,而用指派及圈定,使自己的親信完全控制議席。黨內資歷較深的西山會議派受到排斥;汪兆銘派在大會中的力量亦被削弱,於是引起國民黨內各派系的不滿,而和地方軍事集團連成一氣,在反獨裁,樹立民主的口號下,對抗南京的蔣介石。內戰因而爆發。(註三)

 

蔣介石首先對桂系開刀,即是所謂的「蔣桂戰爭」。在江浙財團的支持下,戰爭甫開始,蔣即以大筆金錢運動桂系將領李明瑞陣前倒戈,因此桂軍迅即失敗。接著,蔣再將箭頭指向馮玉祥,並且以一樣的方法收買馮系將領韓復渠、石友三反正,打垮馮軍。這些戰爭,蔣氏巧妙地運用金錢,幾乎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政治運用實在多於軍事行動。(註四)

 

另一股反蔣勢力這時也暗潮洶湧,逐漸形成聯盟,聲勢卻是空前浩大,那就是黨務系統的西山派與汪派。他們以「護黨救國」為名,聯合各地軍事首領:閻、馮、李及汪的嫡系軍隊 ── 張發奎等一致討蔣,爆發了一場罕見的大規模內戰,通稱「中原大戰」。這次內戰,雙方動員一百三十餘萬人,傷亡三十萬人以上。全國境內,除東三省和內蒙古以外,完全進入戰時狀態。(註五)「戰區之廣,戰禍之烈,不特北伐之役,未足與擬,即民國以來,絕無其例,抑亦中國數十年來所未有。」

 

蔣的策略是:聯合胡漢民,以影響粵系將領陳濟棠側擊張、桂軍,使華南及華北反蔣各軍不能連成一氣。然後派人利誘東北的張學良 (註六) 率兵入關,戰局因而改觀,反蔣軍也迅即全部瓦解,結束了為期七個月的大戰。

 

中原大戰結束後,那些敗軍之將,黨棍和政客惶惶然作鳥獸散:閻錫山在國家元首的寶座上僅僅坐了十天,就逃到日本人控制下的大連,所部晉軍由張學良收編;馮玉祥則躲在晉西汾陽,西北軍被蔣介石改編,他把西北軍分成幾支部隊隔離開來,分駐各地,化整為零,一個一個地吃掉,素稱精悍能戰,由馮玉祥經營了二十多年的西北軍就煙消雲散,成為歷史上的名詞了;李宗仁與張發奎侷促於柳州、桂林一隅的貧瘠之地,極為困苦地負嵎頑抗。汪精衛制定了一份「中華民國約法草案」後,也匆匆出亡香港,汪氏的約法草案內容主張民主、法治,一改南京政府標榜「黨外無黨,一黨專政」的政策,算是此番流血鬧劇唯一的收獲。

 

參、中原大戰

一、軍閥的產生:

民國軍閥是指在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的統治,但他們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勢力併為擴大自己的勢力採用各種手段,以軍隊作為主要政治資本的勢力。在實質上依然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割據勢力。中國共產黨認為民國軍閥的出現則是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利益表現。主要勢力為北洋軍閥、滇系軍閥、粵系軍閥等。

 

1.背景:

清朝末年,袁世凱曾就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和軍機大臣等要職,建立了北洋新軍,袁世凱在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失勢,卻因為辛亥革命,清廷重新重用袁世凱亦求抵抗革命的力量,這些原來效忠清廷的北洋新軍就成了後來的北洋軍閥。

另外,清末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當中,由於朝廷積弱,地方勢力膨脹,辛亥革命爆發後,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名義上各地方勢力隸屬中華民國,實際上地方軍各據山頭,互相攻伐。

 

2.內在原因:

A.袁世凱死後無人有足夠力量支配整個中國,加上北洋軍內部存在明顯的派系爭鬥,各省有實力的人物為保存自己的政治利益紛紛組建軍隊劃分勢力範圍。民國十七年的國家統一只是形式上的統一,並沒有完成中央集權,國民革命軍實力沒有強到令人害怕的地步,東北軍是「電附」的,不是被打垮的,各地地方軍閥還是有的。中國當時只能算是個散漫的聯邦,這些軍閥有的歷史還可以追溯到湘軍淮軍,跟地方緊密的程度已經可以說是國中之國。他們一下子倒向國民政府、一下子倒向共產黨,厲害一點的還會搞獨立、玩國際外交,例如新疆省主席盛世才。

 

B.中國經過二千餘年的封建時期,建立了完善且實力強大自然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土地為最主要的生產資料、產品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使得自然經濟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就能夠形成完備的體系並獨立發展,成為民國軍閥能夠依省割據的經濟因素。中國在當時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形成了大批具有濃厚自然經濟特色的地主與紳商,他們的發展一般也在一個很小的地域範圍內,對全國性的市場沒有足夠的興趣,併在勢力範圍內利用工會、商會抵制外來經濟。辛亥革命時他們擔心自己的既有利益受到侵害,害怕民國政府的土地改革與限制私人資本發展,採用支持當地實力派人物尋求保護。對全國市場統一的淡漠與渴求安定生產環境與一定政治特權的願望使他們成為當地軍閥有力的統治支持者與經濟來源之一。

 

3.外部原因:

影響中國政治的主要勢力「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由英、法做大成為美日相爭,辛亥革命後各帝國主義沒有了在華有力的統治代言人,擔心中國取得獨立地位,使得各國在華利益遭到損失,轉而尋求建立地方上的統治代言人,向軍閥提供經濟、技術上的支持。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相互利用,形成「分而治之」的政治格局。華盛頓會議後帝國主義在華勢力重新洗牌,美國勢力上升,這加劇了民國軍閥的勢力膨脹。帝國主義在華分贓不均直接表現為不同軍閥的戰爭,導致中國內亂不斷。

 

二、中原大戰:

1930511月,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間的軍閥戰爭。因為戰爭主要在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鄰近地區進行,戰場遍及豫、魯、湘、鄂、桂等省,惟雙方主力決戰於中原地區,是以通稱「中原大戰」。當時還有割據四川的劉湘、劉文輝、鄧錫侯,雲南的龍雲,貴州的王家烈,湖南的何鍵,廣東的陳濟棠、陳銘樞,東北的張學良,新疆的盛世才等軍閥。

 

1.背景:

1928 6月北京張作霖安國軍政府垮台,192812月,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北伐宣佈成功。不過表面上的統一很快便破裂。19291月,國民黨召開國軍編遣會議,商討國軍的編遣,黨內各軍事派系的關係開始出現緊張。19293月,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的桂系先和蔣介石決裂,爆發蔣桂戰爭。蔣介石一方面收買桂系的部下和盟友,另一方面以武力進攻。桂系不支,李、白、黃於6月出走國外。5月,馮玉祥與蔣介石發生衝突,馮自任西北路權黨救國軍總司令。由於馮部下韓復榘、石友三支持蔣介石中央,馮玉祥於6月出走太原,被閻錫山軟禁。11月,李宗仁等桂系連同汪精衛通電反蔣。12月,唐生智、張發奎通電擁護汪精衛及閻錫山。閻錫山先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於1930210日閻錫山致電蔣介石,要求共同下野,但為蔣所拒,閻、蔣雙方電報往復持續將近一個月之久。繼則聯絡反蔣失敗的馮玉祥、桂系李宗仁等組織反蔣同盟。閻的反蔣號召,得到了以汪精衛、陳公博為首的國民黨改組派,以及鄒魯、謝持為首的西山會議派和馮玉祥、李宗仁等反蔣政治派別與軍事集團的響應和支持。3月,南京召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全體會議,開除汪精衛黨籍。314日,15日,原第二、第三及第四集團軍53名將領列出蔣介石六宗罪,鹿鍾麟等五十七人通電擁戴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41日閻錫山、馮玉祥及李宗仁分別在太原、潼關、桂平宣佈就職,惟張學良未表態。閻在石家莊設立總司令部,自兼第三方面軍總司令,由河北向山東進兵;以李宗仁為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由廣西向湖南進兵;鹿鍾麟為第二方面軍總司令,由陝西向河南進兵;石友三為第四方面軍總司令,由魯西南會攻濟南;並內定張學良、劉文輝、何鍵、樊鍾秀為五、六、七、八方面軍總司令。45日蔣介石撤免閻錫山本兼各職下令通緝閻錫山。12日,任韓復為第一軍團總指揮,在魯西阻閻軍南下;劉峙為第二軍團總指揮,由徐州沿隴海鐵路西進;何成濬為第三集團軍總指揮,在河南許昌以南地區牽制馮軍;陳調元為總預備兵團總指揮。51日在南京誓師,11日下達總攻擊令,戰爭正式爆發。

 

2.雙方戰略:

反蔣聯軍以李宗仁的桂軍為第一方面軍,從廣西出兵湖南,進攻武漢;馮玉祥的西北軍為第二方面軍,由河南經隴海、平漢路攻徐州、武漢;閻錫山的晉軍為第三方面軍,由山東配合西北軍取徐州,經津浦路進攻南京;另石友三為第四方面軍,以主力進攻袞州、濟寧,一部協同晉軍進攻濟南;另外擬定東北軍為第五方面軍,湖南的何鍵與四川的劉文輝內定為第六、第七方面軍,後又任命樊鍾秀為第八方面軍。蔣介石方面,主要以韓復榘為第一軍團,守黃河南岸,阻浦津路之晉軍;中央軍由劉峙指輝,為第二軍團,守徐州。

 

3.經過:

5月中旬,戰事揭開序幕。戰場可分為南北兩方面:北方主戰場在河南,副戰場在山東,分別沿平漢、隴海、津浦三條鐵路進行;南方戰場主要在湖南的岳州、長沙一帶,沿湘江進行。戰爭初期,蔣介石的中央軍在隴海路進攻,在空軍助戰下,攻勢猛烈。聯軍中,以西北軍戰力最強,5月底,西北軍孫良誠、吉鴻昌於隴海路正面大敗陳誠;蔣介石在前線視察時,幾乎被俘。但由於晉軍未能及時提供援助,西北軍逐轉守勢。之後在開封,西北軍亦擊退了蔣軍的反擊,並且差不多成功包圍蔣軍。8月,晉軍與西北軍聯合進攻徐州,與蔣軍大戰,雙方傷亡在20萬人以上。結果西北軍再次因為得不到晉軍的支持而功虧一簣。到了月中,晉軍撤出濟南,在渡過黃河時傷亡慘重。至於在南方戰場,桂系在攻佔岳陽後,被效忠蔣介石的第十一軍(後來的十九路軍)切斷而被迫撤回廣西。山東方面,晉軍由傅作義指揮,在5月下旬進攻德州、東明等地,625日攻下濟南,韓復榘、馬鴻逵被迫退守。湖南戰場結束後,南京方面決定自津浦線展開反攻,自青島登陸,815日收復濟南。津浦線戰事結束後,國民政府將軍隊集中於平漢、隴海線上,並於8月底到9月初向西北軍發動總攻擊。918日,張學良發出〈巧電〉,宣佈支持蔣介石,東北軍於兩日後大舉入關。已接近強弩之未的西北軍及晉軍一時倒伐者眾,閻錫山率兵向黃河以北撤退,西北軍亦全面潰敗。11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閻出走天津,馮的西北軍則被張學良收編。至此中原大戰告一段落。

 

這場戰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蔣軍雖攻佔河南歸德(今商丘)等地,但蔣軍形勢不利。歸德旋為馮軍收復,長沙、濟南先後被桂軍和閻軍佔領,蔣軍撤守魯西南和豫南漯河地區。7月至9月中旬為第二階段。反蔣各派在北平(今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宣布成立以閻錫山為主席,閻錫山、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等七人為委員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但戰局每況愈下,74日,桂軍退守廣西,814日,閻軍放棄濟南。馮玉祥的“八月攻勢”也遭到失敗。蔣軍在兩湖、津浦、隴海、平漢各戰場取得全面勝利。持觀望態度的張學良 9月18通電擁蔣後為第三階段。張率東北軍入關佔領平、津、河北,反蔣聯軍迅速瓦解,擴大會議遷至太原舉行,不久即風流雲散。11月4閻、馮通電下野,取消太原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所屬軍隊被張學良、蔣介石改編。暫時統一了國民黨各軍事集團。

 

4.影響:

中原大戰是北伐統一全中國之後國民黨內最大的內戰,歷時七個月戰事漫燃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各方投入兵力超過一百三十萬,造成官兵傷亡在三十萬以上。南京國民政府為了應付戰事經費而到了接近破產的邊緣。本來準備「剿共」的國軍亦多數被調出,使共產黨有了喘息發展的機會。東北軍入關以後,關外空虛亦間接導致了日後的九一八事變。從更高的層面看,戰事反映了國民黨北伐統一表面背後的重大缺憾:國民黨沒有能力以政治方法,去解決中央與地方軍事實力之間的矛盾而要訴諸武力。中原大戰的結果雖然以代表中央的蔣介石勝出;但是他所倚仗的各種手法,包括以職位、金錢收買對手部下,拉攏一派打擊另一派,雖然一時有效,但其實都無助增加國民黨內派別間的團結。日後的西安事變,以至抗戰勝利後國共戰爭國民政府軍的潰敗,在某程度上與都是國民黨這種缺憾的再現。而蔣介石曾對國民會議出席人員論及此一慘痛的戰役:「此次討逆,劇戰六閱月,戰線數千里,中央與逆軍相持於前方之兵力合計過於百萬,溽暑出征,卒平大難。而寄生於軍閥庇護下之擴大會議,亦隨之崩潰,國家遂得重告統一」(註七)(註八)

 

肆、註釋:

 

1.「北伐」這個歷史名詞其實是不能概括史實的,因為兩廣的革命軍誠然是由南向北征,但是閻錫山的晉軍出娘子關攻河北;馮玉祥的西北軍出潼關撲河南,都是東征而非北伐。而閻、馮兩部軍隊,對國民革命的貢獻,實可與兩廣革命軍相埒。詳見司馬長風,《中國近代史輯要》,二五七頁。

 

2.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第十六章第一節。

 

3.陳公博著,《苦笑錄》。第九章。

 

4.同註三

 

5.雷嘯岑著。《三十年動亂中國》,亞洲,1955。第六章第三節。

 

6.蔣送張五百萬元,並授張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地位僅次於蔣。見書同註二。第十六章第二節。

 

7.李雲漢著:《中國現代史》增定二版一刷,200501月,三民書局,頁381

 

8.革命文獻()北伐史料、革命文獻()寧漢分裂與清黨,國史館編,初版民91

 

伍、參考書目:

1.傅樂成著:《中國通史》修訂新版,大中國圖書,頁764765766

 

2.錢穆著:《國史大綱》下冊,200312月修訂三版九刷,台灣商務印書局,頁908

 

3.李雲漢著:《中國現代史》增定二版一刷,200501月,三民書局,頁379380381

 

4.蘇墱基著:《張學良生平年表》,遠流出版。

 

5.陳公博著,《苦笑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7年。

 

6.司馬長風,《中國近代史輯要》,香港創作書社。

 

7.雷嘯岑著,《三十年動亂中國》,亞洲,1955

 

8.黃大受著,《中國近代史(三冊)》,文史哲出版社。

 

9.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研究》,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1年。

 

10.葉健青編註:閻錫山檔案—要電錄存第一至十冊,200507月,臺北,國史館。

 

11.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下冊)》,臺北 ,曉園,1994

 

12.郭廷以著,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3.高素蘭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10)民國二十年二月至四月,國史館。

 

14.王正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16)民國二十一年八月至九月,國史館。

 

15.周美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23)民國二十二年十月至十一月,國史館。

 

16.陳進金著:《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臺北,國史館,民國9112

 

17.陳進金著:〈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以雲南、貴州為例〉,臺北,《近代中國(雙月刊)》,第150期(民國918月),頁129-150

 

18.陳進金著:〈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以四川為例〉,臺北,中華軍史學會,《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6期(民國908月)頁119-14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神帝國一縷飄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