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當下看完時我有四項重點看法,我分析一下。 影片中幫總統候選人解決性騷擾問題的成員,男女都似乎沒了道德正義敢指責總統候選人的不是,深怕樹倒猴猻散,牆倒眾人推。深怕競選連任失敗會回家吃自己,能得的利益跟著沒了。即使是女性成員竟然也抱持化大事為小事,小事為無事,幫主子擦屁股保全其職位的心態。所以影片中接下來設計解決問題的危機處理專家康洛德,根本不覺得有何道德上的不妥,反而認為是功臣,並間接與成員產生內鬨。 這群利益分子根本不會想到是自己把一個有道德瑕疵的政客推向政治舞台,會不會造成對國家與人民的傷害完全沒想到觀察到。如台灣當初積極推選阿扁當總統的那群人那樣,都是不會明察秋毫與保有道德良心,反被似王莽偽君子的狀態給迷惑,進而推選連任。那麼當初積極推選連任的那群人不就有如那個團體中的共犯嗎?都怕阿扁會無法連任,那些既得利益分子將沒了油水可撈而憂心不已。本段是以另一種角度看待此政治事件。用不同角度思考不同觀點。非刻意批評。 這在世界上許多政府單位都是這樣,如台灣的鐽震案、獵雷艦案、拉法葉艦案等等如果不是高層的共犯結構間層層相護,怎會破不了案呢?唯有從中阻撓,設法湮滅關鍵證據,讓案子出現問題瓶頸,或製造不完美的偵查程序過程引起討論模糊焦點。才能防止整個真相的被發現。 二、雄辯(言語、辯論)經常勝於事實(證據、真相),事實往往可以假造: 在雄辯中合乎邏輯的論述或使人感動詞彙往往容易讓人相信這是事實。而假造的證據往往容易讓人信以為真。這如何辨別、分析都是要看人的明察秋毫智慧程度而定。所以雄辯常常掩蓋事實。政治人物的演說經常是以言語征服大眾,對於政策、政治事實往往含糊不清。所以影片開頭中的競選宣傳強調不要中途換手。就是口號大於政策。 早期西方哲學中有一派智者派又叫做詭辯派。辯論的人運用主詞、助詞、副詞等等修辭的前後排列組合,產生不同意境與思維,進而產生對宇宙理則、真理的辯論,比方在證明上帝的存在時、或是探討知識論時容易運用的到。舉個例來說一粒穀子落地時沒有響聲,兩粒穀子落地時也沒有響聲,三粒穀子落地時還是沒有響聲……以此類推,一整袋穀子落地時也不會有響聲。又例如古希臘善跑的英雄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的詭辯(假設烏龜先爬一段路然後阿基里斯去追它。極善於詭辯的哲學家芝諾認為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因為前者在追上後者之前必須首先達到後者的出發點,可是,這時後者又向前爬了一段路了。於是前者又必須趕上這段路,可是這時後者又向前爬了。由於阿基里斯和烏龜之間距離可依次分成無數小段,因此阿基里斯雖然越追越近,但永遠追不上烏龜。),這同樣是實踐上是錯的,但邏輯上是對的。 影片中危機處理專家康洛德一番言語說得中情局局長一時無話可說被洗腦就是這樣。仔細想想就知道危機處理專家的話中有邏輯缺陷疑問,所以危機處理專家康洛德一直說他不是會講話而是對方沒想通而已。 我們應該相信真理是越辯越明這種觀念,還是應該相信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這種想法。當新聞血腥、羶腥色、不良行為不可被仔細描述報導後,撰文者是不是要用模稜兩可、委婉含蓄;還是曲筆的寫法來撰寫呢?如果每件事件是這樣,那麼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是不是也該有所懷疑?懷疑擺在眼前的證據會是假的。例如319槍擊案中的子彈。又當善意的謊言這種思維介入後,人與人之間及人與事物之間,真相是不是已經不是真的那麼清楚了。又如我們學歷史的,往往有合乎邏輯或經過辯證的新見解提出時,在史學界就被認同而採用,但距離真正的歷史真相嗎?人的推論見解真的能說明所有萬事萬物的疑問嗎?如果看過影片《楚門的世界》或許也有類似這種懷疑的感悟。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卷「洞穴喻」也有此類似。以上這些都是充滿哲學思考的問題。 三、利益分配不均與百密一疏起於人多嘴雜而誤事: 該戲中描述是一齣集多數人去拍攝一個造假的阿爾巴尼亞戰爭影片,如果利益分配不均是很容易被人說溜嘴而曝光。容易使整個計畫成為弊案、醜聞。影片中那個被找去拍攝災難影片的小女孩,也要求提出事後成為正式演員而不被獲准。又如影片中那個後來被殺掉的好萊塢超級製作人史丹利,提出選舉事後要求某種職位利益不被允許,過分的邀功甚至不惜抖出真相而引來殺身之禍。當假的戰區英雄意外死亡時就可以領悟出,常常為了圓一個謊必須說出更多的謊。美國著名的水門案就是一例。 四、集合多人思考創意無限: 當我看完《恐懼的總和》電影和小說後,看到319槍擊新聞一案。突然間腦海中有了靈感,也可編劇一部歷史真假各半的影劇或寫一部創意懸疑小說,叫《陰謀的總合》或《整合的陰謀》。改編的故事描述參與整起319事件的核心小組成員其實只有陳姓總統候選人、總統府邱姓祕書長、陳姓殺手、情報局知名某甲四人,計畫在台南掃街拜票過程中一石兩鳥之計,製造悲情輿論同時又殺掉有深宮怨婦之稱的呂姓副總統候選人,讓事後副總統補選時,將有功的邱姓秘書長或台北縣蘇姓電火球縣長扶正為副總統之位。先讓陳姓殺手去執行槍擊,再派情報局某甲殺人滅口,最後情報局某甲又離奇死亡。再找來國內外知名的刑事鑑定專家數人背書取信大眾。把這件事做的滴水不漏,真相蓋的死死。或是改為除去總統知曉,完全由總統府邱姓秘書長計畫執行,為了幫主子打贏選戰,事前不惜隱瞞主子不讓牽涉其中,若計畫失敗又不牽連主子。完全學習間諜王戴笠或是影集《虎膽妙算》那種情節。秘書長那一抹的神祕微笑,似乎在告訴世人,「真相哪是你們可以知道的」。 以上我這些靈感就如影片開頭說的搖擺狗之意。狗的意思是指操控媒體的人,尾巴的意思是指相信被創造出來假象的大眾。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創造一切不存在的事件。最後我還可在上頭註明「以上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就是事實」。讓人看似虛假又似真相,不但規避爭議讓人不敢對號入座,同時又聳動吸引閱聽人。你說類似這種創意不是很絕嗎?有沒有商機呢?如果不論及道德層面相信多少是有的。這是我讀歷史系後常有的創作靈感與隱線訊息觀察。
一、集團共犯結構:
當一個領袖有被利用價值時,通常靠他吃穿的群體就會形成一種禍福與共的集團,這個集團因為是利益結合所以往往不見得具備道德正義,影片行為狀況如同在課本《歷史上的投機事業》第110頁說到南海公司一案牽連的人太多,所以其實沒有太多人希望政府深入追究。……坐鎮國會裡的那群人,正是先前為推動南海公司各項計畫出力最殷切的一群人。……有太多人收受賄絡,從上到下,甚至到達高層核心,……。
如虛構的南線專案當時唬得全體大眾信以為真。又如選舉時候的黑函往往迷惑選民,造成對手因誹聞而競選失敗。看過的印象中劉德華與葉德嫻主演的法外情、法內情。劇中律師與主控官展開一番唇槍舌戰最後勝利,被告無罪釋放。還有劇中證人往往以偽造證據,犀利言詞對被告產生不利。結果被告律師也只是用言語加上科學常識反駁推翻證人的偽證。如有一段說明時速多少時可以看清車牌那一段。
在中國的公孫龍子白馬論中的白馬非馬也是這種邏輯詭辯方式,來爭辯一個事物的真理真相。西藏喇嘛、印度辯經學院也有辯經(辯經是佛學用語,是對佛教理論的辯論,即僧人為了加強對佛經的真正理解,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學心得和所悟佛法,如同學術討論一般。)這種真理越辯越明的觀念。
我們一般認為越多人參與的的案件比較容易曝光而失敗。看到間諜王戴笠常是單線作業往往只有少數人參與計畫,故做事過程隱密無閒雜人知曉也常成功。所以有些事情要有效率不見得是人多好辦事。何況伴君如伴虎,功高震主。事情成功後拿到該拿的功勞獎賞後就應該知道明哲保身之道,急流勇退。不應該想整碗端去大半功勞。即使老闆相挺,可同時參與的同事未必全部相挺。為了防止洩密大殺功臣或同事相互排擠,因此棄卒保帥、清理門戶、狡兔死,走狗烹是時有所聞。好比參與拉法葉艦案的相關人士事後陸續離奇死亡。秦檜以十二道金牌來害死岳飛,明思宗自毀長城與朝中大臣害死袁崇煥,明英宗與石亨、徐有貞等人的「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害死于謙。此這三事件跟影片中情況雖不盡相同,但在整個官僚體系、整個集團結構中卻不會因為曾是有功之臣或是聖賢君子就不會身死,當涉及整個共犯利益損害時,眼前利益是大於道德正義。不管多大的有功之臣、聖賢君子也將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不除去將夜不安眠。所以參與這種攸關性命的案子都要小心謹慎考慮。
影片中描述危機處理專家康洛德找來好萊塢超級製作人史丹利,以集思廣益由無到有創造出一齣可以瞞天過海的阿爾巴尼亞戰爭新聞報導,甚至推出愛國歌曲 大撈一筆。參與的角色眾多有導演、編劇、製作、攝影、美工繪圖、電腦程式人員、公關、燈光、樂團、記者等等。足見創意製作需要一群各行業的菁英組成。這讓我們想到出路其實是很多的。如何整合、分工合作都有可能創造出不朽的大作。
- Nov 05 Mon 2012 06:12
桃色風雲搖擺狗觀後心得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