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整理分析加上心得
一、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操作錄影機時,光看說明書,有六八%的男性就能順利操作錄影機;換成女性,則只有一六%的人做得到。總括來說,一般女性比男性不喜歡複雜的科技。美國聰明設計公司(Smart Design)有一支團隊,專門針對女性進行設計,團隊的客戶包括美國軍方、英國石油公司、耐吉等。他們的研究與經驗顯示,女性跟男性在本質上非常不同,如同耶魯大學的研究證明,他們需要的產品也非常不同。聰明設計的女性團隊於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上舉例說明,同樣是購買相機,比較多的男性會仔細閱讀相機的規格、功能等書面介紹;而比較多的女性則會直接拿起相機,開始操作上面的按鍵,感覺一下容不容易使用。因此,公司在幫女性設計產品時,不要只是直覺式地把產品尺寸縮小、變成粉紅色,以為這樣就能獲得女性消費者的青睞。戴爾公司曾經推出名為「女戴爾」的網站,網站走粉色系,裡面包含許多「尋找食譜」、「計算卡路里」等的功能。因為是典型「尺寸縮小、變成粉紅色」的產品,網站運作不過兩個星期,戴爾就放棄了。要成功打動女性消費者的心,必須深入了解她們的需求。惠普觀察到,大多數的家庭,都是由女性負責整理照片,因此公司推出一款照片列印機,輕盈、無線、按一個鍵即可完成操作,容易跟別人分享照片,以吸引女性消費者。
二、聰明設計的女性團隊建議,公司在為女性設計產品時,必須注意五大原則:原則一,強調產品的優點,而不是功能。女性消費者比較不在乎產品多快或多大,而比較在乎產品能夠節省她多少時間、如何讓她的生活更輕鬆、讓她和誰產生連繫。原則二,了解女性的身體。女性的骨架和肌肉結構都跟男性不同,只是把男性產品原封不動地縮小並無法奏效,例如,女性胸前和臀部的部位,都需要比較大的空間。原則三,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女性消費者在做購買決定時,考慮的往往不只是產品本身,而是整個購買經驗,包括廣告、包裝、店面環境和服務等。原則四,找出適合點。針對某些產品,女性希望能保有「小女孩」的感覺,有些產品則可能完全不希望,公司不要一視同仁。原則五,記得目標顧客群的年齡。公司的產品是要給二十五歲,還是六十五歲的女性使用?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女性想要的東西也不同。
三、從上述兩點的來說這是女性消費因為日漸有了廣大的市場後,不得不改變行銷的手法。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針對全球四十個國家地區、一萬兩千名女性進行的調查,女性將成為全球經濟脫離衰退後的主要驅動力量,因為未來5年新增的女性所得將達到5兆美元。報導指出,女性所得成長將創造史上最可觀的新興市場,甚至是中國和印度等兩大開發中市場加總起來的兩倍以上。女人普遍認為,企業講好聽是沒有對她們付出足夠關心,講難聽是把她們當空氣。企業常不知動腦,以為把賣給男人的商品改成夢幻粉色系,女性就會買帳。更讓女性消費者覺得受歧視的是金融服務業,她們認為業者對待女性客戶往往草率馬虎。產業若忽略這個賺錢與花錢速度最驚人的族群,將是自討苦吃。女性全年掌控的消費支出高達廿兆美元,五年後可望增至廿八兆,姐姐妹妹才是推動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是挽救經濟的救星。
四、未來數年的新所得成長絕大部分為女性。由於薪資差距縮小和女性就業成長,女性將成為購物消費的主力,進而成為經濟復甦支柱。高盛公司在8月時發表一份題為「錢包力量」的報告,直指女性是未來的經濟成長引擎。高盛認為,未來的女性支出,大多集中於健康、教育和子女福祉,將比男性支出「更能支持人力資本的發展,進而促進未來的經濟成長。」經濟成長將持續提升兩性平權,這種良性循環對於全球女性地位有著莫大的影響。女性收入開始超越男性,就業實力已快要追平男性。但女人收入只有男性的七成七,全美前四百大企業,僅卅八家由女性當家。先進國家女性創業常遭遇的困境,主要是尋求貸款或募集創投資金時,缺乏資訊與管道。男性常有師傅領進門,但女性多半得靠自身。不過開發中國家的家庭紓困金融方案,反倒樂意為女性提供微型短期貸款,因為女性比較顧家,還款也較準時。隨著女性專業人士逐漸在財富和社會地位凌駕男性同儕,女性決策比率還將升高。目前擔任中階經理人的女性菁英團體如果順利升遷,財富500大企業的女性執行長人數,未來10年內將由目前的38人大增到100人以上。
五、當看到這則新聞時錯覺上會覺得的講的好像是真的。推升全球經濟靠女生,標題確實是聳動許多。事實上說的也不全錯。站在美國的角度看全球的經濟,有它確實的一面。所以在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歐美國家,用這個角度來看是說的通。這則新聞對於非洲或戰亂頻頻,科技不夠文明的國家。好像沒有算進去多少。這些國家的總人口其經濟力量在全球經濟上是不是因為影響不大,故而忽略了呢?還是有算進去只是比例小多了呢?由不得不想起這則新聞的例子是不是也適用於多數伊斯蘭的國家或是信仰佛教虔誠的國家。這些國家的女性消費者的地位、財力、消費習慣是不是也等同歐美先進國家的女性消費者。如果調查數據說明確是這樣。那真是可喜可賀不容忽視。如果並非如此,那以小數人來代表多數人反而有點不切實。在台灣你可以看出許多女性商品的出現,不定期的促銷活動。到處可以看到蓬勃的買氣。可以說推升台灣經濟靠女生。在台灣女性商品可以有一定的男性購買市場,男性消費居多的商品也有女性消費市場。市場潛力算很大。一些地區性消費模式不見得適用於每個國家的觀察角度。又例如擔任中階經理人的女性菁英團體,即使未來10年內將由目前的38人大增到100人以上。到底能不能影響很大都是一個疑問。採樣統計的範圍如果不強調那些伊斯蘭、佛教國家所帶來的變化性。只站在歐美日韓中國等較先進國家來看。單單以全球四十個國家地區、一萬兩千名女性進行的調查數據。我是有些許認同推升經濟要靠女生,但不是全球,因為那有點誇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