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整理分析加上心得
一、當前這波經濟下滑,年輕人何以受害最大? 衰退時期,雇主應該裁老人而改雇廉價的新人。其實不然,大環境不確定,雇主大多寧願少冒險,許多老闆連年輕人的履歷表都拒看。日本1995年起把世紀初文學上說的「失落世代」一詞應用在社會現象上,目前有310萬25到34歲的人只能兼差或當契約工,十年前是二百萬。年輕人好逸惡勞是一個原因,但日本雇主重視工作經驗是更大原因。西班牙則是工作合約一般很長,生意欠佳時,雇主先裁年輕人
二、專家說,青年失業的影響將會比經濟衰退更久遠。最現實的問題是薪水。耶魯大學的研究顯示,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衰退時期畢業的大學生,就業第一年所得減少6%到7%,甚至畢業15年後,他們的薪水還比衰退前入行的畢業生少2.5%。勞動市場正在流失年輕人本來應該帶進來的清新和活力,明日的勞動市場主人翁靠邊站,學不到經驗,也喪失動機。在1990年代就開始走上進條下坡的日本,「日本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力中心」的資料說,十有六人為抑鬱和心理壓力所苦。 等經濟復元,今天的失業青年終於找到工作時,地位要排在原有員工後面,而心生挫折,失業期間努力進修者尤然:「經濟復元後,一個工作有好幾代的人在搶。」此外,嬰兒潮世代寄望有生產力的下一代養老,但下一代所得可能不是那麼好,這表示社會福利和醫療補助體系得不到足夠的稅收支撐。三、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但如果看整個人類古今中外歷史,這又是比較幸運的了。太古早的不說,如果你去看你們的祖父輩的那個時代,有可能是正逢處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期,那個年代也是有不少青年人連梯子的最低一槓都還沒攀上。就將寶貴的父精母血身軀,葬身在戰場的任何一個角落。可能是英勇戰死、也可能被敵軍屠殺、也有可能僥倖存活下來,一轉眼你將發現他們每個人的人生黃金時期大半都在困苦中度過。等戰爭過後才發現社會上的工作都大多都是自己無法勝認。社會也不允許他們繼續霸占著年輕人的位置,而漸漸將這些年老的淘汰。老榮民便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今天的部分年輕人還因為有上一代的光環餘蔭,所以最近有一個名詞出現就是「啃老族」。說明與標題部分相關現象。
四、高學歷失業,啃老族暴增的世代現象,年近三十理直氣壯家裡蹲,爸媽是我的提款機。早已成年卻還靠父母供養的「啃老族」越來越多,有的以升學為名義,有的自認懷才不遇,父母心甘情願當提款機,子女理直氣壯啃光父母退休老本。曾有道謎語這麼寫著:「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親,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座不動,十分無用。」謎底講的正是一般的「啃老族」,形容生活全靠著父母供養的成年人。畢業卻不就業,零收入卻又出手闊綽的啃老族,人數在台灣日漸攀升。高等教育逐漸普及、高階工作沒有相對增加的情況下,越來越多人大學、碩士畢業卻找不到一份理想工作,或是擔心「畢業即失業」,乾脆無限期延長青春期,逾就業年齡還在等工作、讀大學、不斷考研究所。至於生活收入怎麼來?當然是來自養了自己二十幾年的爸媽。他們雖曾試圖找工作,但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結果,只能回家靠父母,每天睡到自然醒、網路聊天、唱KTV…,幾乎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五、2007年十月,一本《笨蛋,問題出在四年級!》的著作問世,五年級生作者在書中火力全開,極盡嘲諷之能事,毒舌批評職場上的四年級生。書中指出,四年級生霸占公司高位、遲遲不肯交棒,五年級生早已做好接班人姿態卻苦無往上爬的機會,作者嚴厲批評四年級生是一群不肯讓路的路隊長、占著毛坑不拉屎的敗類。但四年級生真的想當那塊擋住別人前途的大石頭嗎?文字工作者鉛筆丁,在書評中有不同見解:「這群多數上有高堂、下有不願或未獨立子女,被上下兩代夾殺的『三明治人』,尚未卸除『提款機』的身分,經濟的擔子讓他們有著『想退而不能退』的苦處。」以20幾歲結婚生子推算,四年級生特別是四年級前段班或三年級後段班,現在多是子女已二、三十歲的爸媽,若是子女不肯自立,想卸下工作重擔也難。現代的三、四年級父母則不同,他們生在二次大戰剛結束的年代,物質生活條件極差,受教育的機會也少,但恰巧在他們就業年齡時,正值台灣經濟快速起飛,當時工作好找、賺錢容易,如今雖然手頭寬裕,內心卻有著當初無法多讀點書的缺憾,孩子想繼續升學,他們沒有不贊成的理由。即使不是財力雄厚的中高階主管,三、四年級的勞工階級父母也會因「補償心理」作祟,認為子女不該走自己的回頭路,不能因「沒錢讀書」而落得如此辛苦,會盡最大努力讓孩子受最好的教育、過最好的生活。「補償作用」在內心不停發酵,造成這些爸媽們「口是心非」。
六、將同樣問題發表於BBS討論版,詢問年輕一代網友的看法,大部分網友認為「啃老」現象很正常,只要「家裡夠有錢,再養個幾年也沒差。」也有年輕網友說:「如果爸媽主動給錢也毋須拒絕,有些爸媽心疼孩子想表達心意,不拿說不定父母心裡還不是滋味呢!」還有網友認為:「如果有想充實的技能,家裡又幫得上忙,拿些生活費其實不為過,只是要有借有還。大部分這樣的人(指跟爸媽拿生活花用的人),你看到的只是他們的蟄伏期,未來的日子會怎麼樣變化,大家都不知道。」父母一再給孩子找藉口的機會,似乎讓他們不肯長大都有了正當理由。
七、從前「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賺錢不是難事。今昔兩樣情,讓很多三、四年級的父母難以想像「現在工作有多難找」,甚至有爸媽看到子女國立大學畢業,應徵工作的起薪只有二萬五,就要子女「別委屈自己,不要做了」。父母過度呵護子女,子女看來很幸福,但將來父母年老或離開人世,頓時失去靠山、無所適從的他們反而更可憐。現在很會孝順孩子的父母親仍是存在社會中。一些企業家雇主因為十分重視工作經驗,尤其是在不景氣的金融海嘯中,都不太願意雇用心浮氣躁、動不動就不上班,配合度低不加班,又需增加教育訓練培養的草莓族、啃老族。事實上老年人也未必完全討喜。因此腦袋聰明,急著想工作,卻沒人要。這似乎是政府政策有問題、社會環境有問題、學校教育有問題、家庭教育有問題、年輕人本身心態有問題所綜合產生的現象。歸咎全球經濟不景氣,固然是影響社會環境的變遷一項原因。可是就是有人在此逆境中為自己爭得一片天,於是有專人提出了「增加被利用價值」的說法。鼓勵年輕人在求職時候要具備兩三把刷子,也就是專長、興趣要比別人多些,一人當成三人用。因此補習班或學校有一陣子,就曾經為此增設電腦、行銷等課程來培訓一些平時只有一種專長,甚至是沒專長的年輕人。我們也不用太悲觀反正歷史經常輪迴,我們經歷這樣的困境,相信未來子孫輩還會發生。平時上課多認真點,許多知識平時多充實些,不要由一問三不知擴展到一問十不知的程度。相信你仍有出頭天的時候。社會是現實的,如同在市場經濟自由競爭下,自然會淘汰差勁者只留下優秀者。如不想被淘汰,那麼刷子就要多準備幾把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