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近數十篇相關新聞與雜誌後,把相關的前因後果及可能影響,所做的心得整理。
一、先說雷曼連動債對台灣產生的影響:
1.國內連動債受損金額800億元。
2.投資型保單銷售減少2,213億元。
3.定存增加1,809億元。
4.銀行提列連動債準備77.77億元。
5.九月十五日,是雷曼破產滿一周年的日子,金融市場時而倒退向凱因斯理論、保護主義求援;時而前瞻未來,大舉砸錢發展新能源。企業面臨需求急凍的震撼教育,也瞬間得到打敗對手、併吞敵人的大好機會。全球股市大震盪,上沖下洗,大跌再反彈,震幅比任何一年的波動都大,投資人賺賠一線間,攸關膽識、歷練、紀律與實力。金融市場歷經崩潰、急凍,到各國政府大印鈔票,以零利率硬逼得資金四處流竄,希望打通金融血脈,也令市場由大跌到反彈,從毀滅到重生,不過,鬼門關前走一遭,熱錢流向、投資趨勢已經大不同。
6.歐、美、日等先進股市於今年三月落底,已反彈了六個月,距離去年雷曼出事前的位置,還跌了一到二成,至今無人能夠再創高峰,顯見成長動能轉弱;有趣的是,能超越去年此時股價的市場,以亞洲及金磚四國比例最高。亞洲股市中,中國反彈力道最強,台股在資金回流的加持下,表現亦出色,其中僅有新加坡、澳洲無法超越去年高點;金磚四國中僅有俄羅斯表現較弱,澳洲、俄羅斯與原物料關係密切,而各類原物料商品,亦呈現弱勢反彈,僅有黃金創了去年來的新高,其餘包括原油、CRB指數,現價較一年前仍大幅下跌。
二、次說雷曼連動債對其他金融泡沫的影響:
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將滿一周年,很多人檢討造成這波金融危機的泡沫,但未來還會有金融泡沫嗎?毫無疑問的,此刻就有許多泡沫正在形成,正如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葛林斯班所說的,這是人性使然。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Business Insider)報導,投資人應注意十個可能正在醞釀的金融泡沫。
1.中國泡沫:中國股市今年來牛氣沖天,很多人質疑是拜政府振興措施所賜,而缺少基本面支撐。問題在於滿手現金的企業可能沒有把錢用在開發業務,而是投入股市。
2.綠能泡沫:清潔科技與生物科技的時代被稱為下一波經濟革命,各國政府紛紛投入大筆資金鼓勵發展替代能源,使泡沫隱然成形,不過,從投資觀點來看,這個泡沫還很小。
3.黃金泡沫:已連漲七年的黃金價格站上1,000美元大關,是否代表著泡沫已經形成?此刻倒還不用擔心。不管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黃金都是很好的投資,因為它本身就是有形的財富。
4.聯準會泡沫:聯準會大肆收購次貸擔保證券,會不會創造新的信用泡沫?Fed收拾次貸擔保證券這個爛攤子,眼前看來是大獲成功,但Fed收購了1.25兆美元的次貸擔保證券,萬一Fed財務失控,誰來紓困?當然是納稅人。
5.垃圾股泡沫:現在正流行從垃圾堆撈寶。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國際集團、花旗,以及美國銀行的股價都莫名狂漲。華爾街日報懷疑是高頻(high frequency)交易商的手法,也有人說是投機客炒作。
6.教育泡沫:愈來愈多人借錢返回大學讀書。學生借款去年增加25%至751億美元。但經濟可能好一段期間持續疲軟,這個投資到時候能否回本很難說。
7.2.0版次貸泡沫:銀行現在如何處理持有的次級房貸?答案是重新包裝後,取得較高債信評等,然後賣出,跟這波金融危機的背景沒有兩樣。不過,證券化本身未必是惡魔,而是房市泡沫。因此,複雜的產品未必會導致世界末日。
8.壽險證券化泡沫:華爾街正計劃將壽險保單貼現(病人或年長者在世時可以出售保單換錢)證券化,類似次貸證券的作法。紐約時報警告,這可能重蹈次貸風暴覆轍。不過,與房貸不同的是,保單貼現市場小得多,可能沒有那樣大影響力。
9.商用不動產泡沫:這個泡沫正在嘶嘶作響,隨時可能爆破。雖然經濟好轉,住宅銷售緩慢回溫,但商用不動產市場卻可能惡化。商辦貸款違約率年底可能升高到4.1%,遠高於第一季的2.25%。
10.新興市場泡沫:不只是中國,在其他新興市場,追求高風險高獲利的投資人正推高股票本益比到九年來的最高水準,平均都在20倍以上,泡沫遲早會形成。
三、三說雷曼連動債對GDP產生的爭議影響:
1.雷曼連動債對投資人是有如金融土石流的噩夢,「二房危機」則是全球中央銀行最大的夢魘。各國央行向來堪稱最穩健的投資人,沒人會料到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股價下跌引發的二房危機,竟會讓央行都踩到地雷。二房危機爆發讓不少國家央行踩到地雷,黃達業說:「如果沒有二房事件,大陸可能會買更多美元資產。」二房危機影響所及,也讓各國央行停止賣出黃金,反而以增持黃金取代美債,金價節節走升,近日更進而突破每英兩1,000美元關卡,由此可見一斑。
2.房利美與房地美是房貸保證機構,因具國營色彩,發行的債券被各國央行視為「準公債」,包括台灣和大陸央行都持有數量可觀的二房債券。去年9月二房股價跌破谷底,引發市場對二房可能破產的恐慌,之後美國政府宣布接管二房,過去一年已累計砸進960億美元補破洞。二房事件讓各國央行重新檢視美元投資部位,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黃達業指出,連具有政府背景的房貸公司也發生危機,這讓各國央行紛紛調整投資策略,逐步調降美元資產比重。黃達業說,其中最受注目的是大陸人民銀行去年底開始「減緩美元資產購買速度」,同時積極與其他國家建立貨幣雙元交換機制,希望逐步以人民幣取代美元,降低依賴美元程度。
3.史提格里茲說,GDP愈來愈變成衡量社會福祉與經濟結構變革的唯一基準,但是社會現況顯示,對人類生活品質而言,GDP是個糟糕的衡量標準。史提格里茲說,GDP原本只是用來衡量整體經濟活動市場價格的一項指標,不代表真正的生活水準。但在長年的誤用下,各國常陷入「唯GDP是問」的拜物迷思。 這種GDP拜物教間接促成了今日的金融危機。史提格里茲說,一般人看到金融部門的高市值推高一國的GDP,就以為金融部門膨脹能增進社會福祉。這是倒果為因,反而使社會遭受金融部門挾持。
4.GDP拜物教間接促成了今日的金融危機。史提格里茲說,一般人看到金融部門的高市值推高一國的GDP,就以為金融部門膨脹能增進社會福祉。倒果為因,反而使社會遭受金融部門挾持。再者,政治人物把目光只放在GDP數據,以為英美近年來展現的高經濟成長率,等於證實「去管制、唯市場」的英美模式優於一切。次金融風暴證明,英美的GDP有非常多資產泡沫灌水成分,且嚴重向未來透支。假如去看一般民眾的實質所得,以及美國難以持續的債務重擔,英美模式的神話一戳就破,但GDP數據完全沒有反映這些問題。
5.只拿GDP衡量一國福祉,也會造成經濟發展與環境品質相互箝制的假象。GDP不考慮環境汙染對人民身心健康的戕害,無法反映「帳面產值增加、實際生活水準降低」的實況。GDP拜物教也造成民眾以為,對抗全球暖化將會「犧牲」掉社會的福祉。史提格里茲呼籲不能再把「指標的改善」與「指標所顯示的改善」混為一談。當人們唯GDP數據是問,把GDP成長等同於經濟發展與社會福祉的進展時,人類發展方向就會失焦。經濟發展變成在傷害而非改善人類的生活。
四、四說雷曼連動債對當前與日後的可能影響:
1.經過一年後,市場在反映全球金融業的狀況上,確實展現了一點效率。整體來說,今日的金融機構可分成四大類:贏家、倖存者、策略面臨挑戰者,以及靠政府和公帑勉強度日者。股價表現好的公司有幾個共通點。它們在信用泡沫爆破前,都較謹慎限制風險。這反映出陣容較堅強的管理團隊——今日所有贏家的高階主管都還是原班人馬。不只如此,由於他們的先見之明、謹慎保守,或者單純只是幸運,他們都發現處於併吞其他落難業者、強化自身營運的有利地位。
2.雷曼兄弟倒閉至今已一年,但亞洲富豪仍心存戒慎,避開衍生性金融商品與避險基金等「奇特」投資,寧願保守投資股票和債券,使拓展私人銀行業務備感艱辛。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導致一年前雷曼兄弟公司倒閉的禍首之一,後來引發新加坡與香港的私人銀行客戶控訴花旗與高盛等公司,此後衍生性金融商品即失去魅力。分析師說,亞洲富豪改投資股票與債券,大大打擊私人銀行業的利潤。PwC亞太區私人銀行部門主持人賈斯汀‧王說,私人銀行業的利潤現在很微薄,與金融危機爆發前的30%至40%獲利天差地別。「大多結構化產品不是爆發危機就是沒人投資。」
五、從上述所言,我言簡意賅的說。人類對於經濟的變化是永遠無法提前確切知道變局,所以說千金難買早知道,只能預估可能的發生,是起碼要有的危機感。然而雷曼兄弟事件卻是世界各國政府與財經專家均未能觀看透徹,而提早防範於未來。造成的廣大傷害是無可計算。然而多數執政當局只能事後諸葛亮拼命的檢討,大不了兩手一攤一句這是「始料未及」的事件。也帶過許多人民的謾罵聲。結局是政府和全民認賠,不是消極態度就是在積極處理善後。早有遠觀的人又是這場變化下的幸運生存者。自然有能力東山再起或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穩健踏出。那小老百姓呢,君不見還在街頭抗議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