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書評是班上最高分,同時老師說可以投到期刊。可我覺得還不到水準,只是書摘書評整理,算不上學術之作。原作者在前後輩哪敢拾人牙慧沾光。只不過重新分析和考證過而已。

這篇書評主要闡述我的看法就是[任何執政的領導人都不會允許任何所領導的族群會走向獨立或分離,由自己的國家投向另一個國家懷抱,敗壞歷任先祖打下的江山。所以即便是執政昏庸的政客或上位者,在任內也不會允許有獨立或分離的情形發生,因此能夠體會在外蒙獨立後的今天,中共對於西藏獨立與台灣獨立的行為是斷然不允許的,然而站在外國人或老百姓立場想,則認為是應該自由其意志,因此之間的紛爭仍是不斷。]

壹、前言:

一、本學期在上中國外交史與中德關係史及西洋外交史課程時,深感俄國在世界舞台出現頻率太高,而想到中國自古以來的外患大多從北方而來,是故清末亦有左宗棠與李鴻章的陸防與海防之爭,想去買本《中俄關係史》深入研究。忽然想起聽說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有建立東歸印象陳列館,紀念三百多年前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而建,陳列館規劃建築面積約為三千一百三十平方米。又早在年初買下大陸拍的一部反映祖國統一、民族回歸的三十集大型電視劇《東歸英雄》。想到那時是去找尋要買的相關書籍了解其歷史,就又買下一本由土爾扈特部有末代公主之稱的滿琳著作《土爾扈特女兒》,在當時看到雜誌有一本故宮學術季刊》其中有一篇陳維新著:<乾隆時期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交涉>的著作,把影印了起來,最近因課程要寫書評,基於個人對土爾扈特部已由當時的陌生到孰悉,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所以又去翻閱相關書籍,在一星期內每日伏案,四至十四鐘頭反覆印證,試圖找尋論文是否有錯誤之處,因時間有限疏忽錯誤亦所難免,學校在大四才開始要求學習寫書評要算是新手,若干不符合之處尚請老師指教。

二、當時為了瞭解土爾扈特部歷史,個人閱讀了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九冊,卷七十八,志五十三,地理二十五,外蒙古,頁二四四二、頁二四四五〜頁二四五0,中華書局1976年7月第一版。有記載土爾扈特部相關史料。說到這只是點出這個族群在中國某一個程度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研究土爾扈特部的歷史發展,因為本文重點是著重在歸屬問題交涉上,滿清中國與俄國的外交態度與爭執論述。 

1、新土爾扈特部二旗:在科布多城西南。至京師七千餘里。元為乃蠻國,太祖滅之。後為和林行省所屬地。明屬衛拉特。初,始祖翁罕裔捨稜為準噶爾台吉。七傳至貝果鄂爾勒克。其長子卓立甘鄂爾勒克,即徙牧俄國一支之祖。數傳至渥巴錫,來款,賜牧新疆,號舊土爾扈特。其次子衛袞察布察一支,依準噶爾,傳至捨稜,為準噶爾台吉。大軍征准噶爾,捨稜奔俄。乾隆三十六年來歸,編佐領,設札薩克,賜牧,號新土爾扈特。二旗:曰新左旗,曰新右旗。自為一盟,曰青色特啟勒圖。隸科布多大臣兼轄。………。 

2、額濟納舊土爾扈特部一旗:在阿拉善旗之西,當甘肅甘州府及肅州邊外。袤延八百裡。至京師五千五百餘里。本漢居延縣地,張掖郡都尉治此。後漢安帝時,改置張掖居延屬國,別領居延一城。獻帝建安末,立為西海郡。魏、晉因之。永嘉以後,地屬前涼、後涼、北涼、西涼,相繼割據。元魏為涼州所轄地。隋、唐為甘州、肅州北境。大歷中,陷於吐蕃。宋景德中,地屬西夏,曰威福軍。元,亦集乃路,屬甘肅行中書省。明,甘州、肅州二衛邊外地。元臣翁罕裔。明季為準噶爾所偪,徙居俄境之額濟拉河。額濟拉即窩爾吉譯音之變。土爾扈特居俄久,常遣使入貢。康熙四十二年,其汗阿玉奇之嫂攜其子阿喇布珠爾入藏禮佛,准噶爾阻其歸路,乃款塞乞內屬,賜牧色爾騰。旋定牧額濟納河。雍正七年,封多羅貝勒。乾隆十八年,授札薩克,世襲。佐領一。以來歸在先,故亦稱舊土爾扈特。不設盟長。………。 

3、南路舊土爾扈特部四旗:在喀喇沙爾城北,當天山之南,珠勒都斯。至京師八千六百餘里。本古西戎地。漢及魏、晉為烏孫國地。北魏,高車國地。周,突厥地。隋,西突厥地。唐,鷹娑都督府地。宋屬西州回鶻。明為回部所據。乾隆二十三年,回疆平,入版圖。三十六年,元臣翁罕裔渥巴錫挈所部內附,遂以其地賜之,是為南路舊土爾扈特,與中路和碩特同游牧,編置佐領。設旗四:曰南路汗旗,曰中旗,曰右旗,曰左旗。授札薩克,世襲。隸伊犁將軍轄。………。 

4、中路和碩特部三旗:至京師八千六百餘里。舊為四衛拉特之一。牧青海、伊犁諸境,後徙俄羅斯。乾隆三十六年,從土爾扈特汗渥巴錫來歸,詔附南路土爾扈特部同游牧珠勒都斯,編置佐領。設旗三:曰中路中旗,曰中路右旗,曰中路左旗。授札薩克,世襲。歸伊犁將軍轄。牧地在南路舊土爾扈特部之西。………。 

5、北路舊土爾扈特部三旗:在塔爾巴哈台城東,當金山之西南霍博克薩裡。至京師九千七百餘里。本漢時匈奴西境、烏孫北境。北魏,蠕蠕地。後周時入於突厥。唐,西突厥地。明時為衛拉特地。舊為準噶爾台吉游牧處。乾隆二十年,准部平,入版圖。三十六年,元臣翁罕裔袞札布來歸,遂以其地賜之,是為北路舊土爾扈特部,編置佐領。設旗三:曰北路旗,曰右旗,曰左旗。授札薩克,世襲。隸塔爾巴哈台大臣轄,伊犁將軍節制。………。 

6、東路舊土爾扈特部二旗:在庫爾喀喇烏蘇城西南,當天山之北,濟爾噶朗。至京師九千五百餘里。本漢時烏孫國地。北魏為蠕蠕地。後周時入於突厥。唐為西突厥地。後為嗢鹿州都督府地。明時為衛拉特地。舊為準噶爾各鄂拓克及各台吉游牧處。乾隆二十年,准部平,入版圖。元臣翁罕裔納札爾瑪穆特來歸,遂以其地賜之,是為東路土爾扈特部,編置佐領。設旗二:曰右旗,曰左旗。授札薩克,世襲。統隸伊犁將軍節制。………。 

7、西路舊土爾扈特部一旗:在伊犁城東,當天山之北,晶河東岸。至京師一萬餘里。本漢時烏孫國地。北魏時為悅般國。尋為蠕蠕所並。後周時入於突厥。唐初西突厥地,後為嗢鹿州都督府地。元,阿勒穆爾地。明時為衛拉特地。舊為準噶爾各鄂拓克及各台吉游牧處。乾隆二十年,准部平,入版圖。元臣翁罕裔羅卜藏諾顏來歸,遂以其地賜之,是為西路舊土爾扈特部,編置佐領。設西路旗一,授札薩克,世襲。隸伊犁將軍節制。

貳、主題概況:

一、書評資料:陳維新著:<乾隆時期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交涉>,《故宮學術季刊》24卷第2期,2006年12月。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另外也閱讀作者的有關中、俄、蒙論文三篇參考,<嘉慶時期中俄外交禮儀制交涉>、<清末新政在外蒙古>、<中俄兩國霍爾果斯河界圖解密>。

二、明朝的瓦剌,清朝時稱為厄魯特(Eleuth)蒙古,居於天山北路。其中,可分為四部:準噶爾部(Dzoungar)居伊犁河一帶(綏定)、杜爾伯特部(Dorbot)居於今北疆額爾齊思河中上游地區(丞化)、土爾扈特部(Turugut)居於今新疆塔城一帶(塔爾巴哈台)和碩特部(Khosot)居於烏魯木齊及以東地區(迪化),四部不相統屬自為長,稱為四衛拉特(Uirad)。此四部原先均在天山之北,阿爾泰山之南聚牧。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由於土爾扈特部長和鄂爾勒克(Kho-orlak)與準噶爾部的巴圖爾渾台吉(Batur-taiji)交惡,明思宗崇禎二年(1629年),和鄂爾勒克決定放棄傳統的游牧地塔爾巴哈台(Tarbaghatai)及額爾齊斯河(Irtysh R.)中游草原,率領土爾扈特大部及部分和碩特、杜爾伯特約五萬帳大舉遷徙至額濟勒河(今俄羅斯伏爾加河(Volga R.))流域南北兩岸草原。

三、遠離蒙古的異鄉生活了一百四十多年。擺脫准噶爾部的威脅,但好景不長,他們很快又墜入了沙皇俄國的統治之下。特別是阿玉奇汗於西元1724年2月19日(雍正二年),土爾扈特內部為爭奪汗位陷於紊亂,長達半年多,至1724年,其間俄羅斯力量強烈介入,至同年九月始塵埃落定,由策凌敦多克(或作車凌端多布,係阿玉奇汗之子)嗣立和策倫敦羅卜之後,土爾扈特人處境更為艱難。俄國不僅迫使他們稱臣,而且還直接干預汗位的繼承等內部事務。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1761年(乾隆26年)土爾扈特部首領敦羅卜喇什去世,其19歲的兒子渥巴錫(Ubasi)繼承汗位。渥巴錫繼位後,沙皇俄國更變本加利地奴役和控制土爾扈特人,縮小他們的牧場,俄土之戰爆發時征調大批土爾扈特兵,與土耳其人進行戰爭,讓他們為俄國賣命,使數萬土爾扈特人喪生戰場。土爾扈特人民在盼望早日擺脫沙皇的統治。在此情況下,渥巴錫與策伯克多爾濟、舍棱等首領會商,決定東返中國。乾隆三十六年1771在年僅29歲歲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採取乘敵不備,先發制人的策略,派精銳部隊突襲殲滅俄國駐軍。然後率部三萬三千多戶,十七萬餘人分成三路啟程東遷,迅速穿過冰封的烏拉爾河,進入大雪覆蓋的哈薩克草原。擺脫了俄國女皇葉卡德琳娜二世的俄軍和歌薩克騎兵的追擊。扶老攜幼,趕著牲畜,戰勝疾病和沙漠,行程萬餘里,經過六個月的艱難跋涉,人馬損失過半,全民族僅剩六萬多人。

四、乾隆三十六年1771九月初,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等人在色布騰巴爾珠爾的帶領下抵達木蘭圍場。九月八日舉行覲見之禮,乾隆皇帝並以蒙古語垂詢渥巴錫,並賜茶食招待渥巴錫等人。九月九日,渥巴錫等人與朝廷王公大臣、蒙古王公等人參加乾隆皇帝的賜宴。九月十七日抵達熱河避暑山莊,乾隆皇帝傳諭渥巴錫等人,頒布冊封的諭令。並在普陀宗乘之廟樹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座巨型石碑以記其事,渥巴錫遂將祖傳腰刀進獻給乾隆皇帝(論文中未提及此事)【參閱附錄圖片】。同年九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加封渥巴錫為卓里克圖汗,負責管轄裕勒都斯舊土爾扈特蒙古烏納恩素珠克圖盟南路四旗(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任盟長,公元1775年1月9日(乾隆39年12月8日),渥巴錫病逝,終年33歲。長子策凌那木扎勒襲位。至此,土爾扈特部成為大清帝國藩屬。

五、渥巴錫率部內附的英雄壯舉,震動了當時的中國與西方世界,正如愛爾蘭作家德尼賽在《韃靼人的反叛》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從有最早的歷史記錄以來,沒有一樁偉大的事業能像上個世紀後半期一個主要韃靼民族跨越亞洲草原向東遷逃那樣轟動於世,那樣令人激動的了。

叁、基本內容:

一、全文有系統的論述而分為:

一、前言

二、「封貢體制」、「興滅繼絕觀」概念簡述

() 封貢體制

1. 冊封

1) 清朝檔案史料記載冊封規定:

2) 冊封事例:

2. 朝貢

1) 清朝檔案史料記載朝貢規定:

2) 朝貢事例:

() 興滅繼絕觀

三、清朝政府對土爾扈特部返回的處理政策

四、中俄對土爾扈特部主權歸屬論爭

() 俄向清朝政府索還土部

() 大清國堅拒交還土爾扈特部眾

() 中俄雙方激辯論戰

() 清朝為土爾扈特部主權聲稱不惜與俄開戰

() 回歸後的土爾扈特部族生活情形

五、結論

三、摘錄全文比較重要片段:

一、前言

由於中、俄雙方均稱對土爾扈特部擁有宗主權,於是雙方相互行文,對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有關土爾扈特部歷史及與中、俄之間關係,前人論述甚多,但對乾隆皇帝依據「封貢體制」及「興滅繼絕觀」之精神,對該部歸屬問與俄國據理力爭的論述文章,則不多見。本文是以「故宮俄文史料」等相關檔案史料,對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作詳盡的論述。

俄國政府從土爾扈特部遷來以後,即計劃將該部在伏爾加河游牧的草原視為「屬地」,而且將新來的土爾扈特牧民納入成為該國的「屬民」,要土爾扈特部族永遠歸順於俄國。而從歷任土爾扈特的領袖,為求得該族在伏爾加河生存發展的空間,基於現實的考慮,不得不宣誓効忠俄國,並接受俄國徵召土爾扈特部軍隊參與俄方對外戰爭,使土爾扈特部族成為俄羅斯帝國的屬藩。從檔案史料的記載,土爾扈特部雖遷離中國來到異地,但與清朝政府的關係從未斷絕,土部派遣使臣向清朝政府朝貢,清朝政府也兩次派出使團攜帶皇帝敕書,前往土爾扈特部,雙方關係甚為密切,清朝政府也欲藉土爾扈特部的力量來牽制當時蠢蠢欲動的準噶爾部。 

查閱《四庫文書》中的《異域錄》中沒看到任何有關聯合土爾扈特部夾擊準噶爾之記載,只記載頒讀康熙聖旨有關阿玉奇汗一事,但也僅錄出數句,參考【註釋一】。 

………俄國認為渥巴錫率眾離開俄國,是「叛逃」的行為,清朝政府不應容留「逃人」,違背中俄兩國互不收容逃人的約定。乾隆皇帝認為土爾扈特部是因為俄國無法照顧該部人民生活,土爾扈特部首領才會率眾離開俄國,所以土爾扈特部人民不應算是逃人。土爾扈特部既已向大清帝國稱臣內附,渥巴錫等人並接受冊封,土爾扈特部成為大清帝國所屬藩部,是不容俄國否認的事實,堅拒俄國索還的要求,為維護「封貢體制」不受破壞,以及大清帝國與周邊藩屬間秩序的穩定,乾隆皇帝也曾向俄國表示,為維護大清帝國對土爾扈特部的宗主權,即使發生戰爭,也在所不惜。最後俄國鑒於乾隆皇帝在位當時國勢強盛,另為商業利益問題,對於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只好隱忍下來,未再向清朝政府提出索還要求。 

中俄雙方針對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雙方爭論的焦點,以及乾隆皇帝堅持以「封貢體制」及「興滅繼絕觀」作為與俄國爭辯土爾扈特部歸屬問的主要原則,且未有絲毫的退讓,據理駁斥俄方的論點,終獲勝利。本文擬針對上述問題,以相關檔案史料為依據,加以研析探討

論文前言說明中俄雙方因土爾扈特部遷移糾紛的原因始末以及探討的史料依據。

二、「封貢體制」、「興滅繼絕觀」概念簡述

() 封貢體制

自清朝進關入主中原後,在對外關係的處理上,基本上是承襲中國歷代各朝的各種禮儀制度,而清朝政府也參酌這些禮儀制度加以因革損益,創建了一套繁瑣對外關係儀禮定制,基本上,大清帝國與周邊屬國藩部間的關係上,約有下列的規定,屬國與藩部必須遵循這些規定。

1. 冊封

1) 清朝檔案史料記載冊封規定:

學者張啟雄在論述「封貢體制」時提到:「中國既與周邊諸王國聯合構成「中華世界帝國」,並與周邊諸王國個別締結宗藩關係,為突顯其宗藩間的君臣上下關係,於是創出獨特的階層性的封貢體制,用以規範「中華世界帝國」的宗藩關係。大清帝國的周邊諸國須向大清皇帝朝貢,清朝皇帝對於來朝貢的屬藩,不論其為部落或是邦國,均認為其具有「邦國」的身份,並冊封該邦國首長為國王。………

2. 朝貢

1) 清朝檔案史料記載朝貢規定:

〈禮志─賓禮一之諸國朝貢禮〉記載:

聖節、元旦、冬至是大清帝國的三大節日,大清帝國屬國藩部派遣使臣攜帶表文及貢物前往北京朝貢,表文須書寫大清帝國年號,亦即是「奉正朔」。清朝政府對於朝貢國貢船、人數及進京人員數量有明確的規定,亦即是對朝貢的規模作了限制。………朝貢禮儀是確立大清帝國與藩屬間政治上的臣屬關係,為臣子的藩屬,若不按君臣之義行事,不遵朝貢禮儀,則是大逆不道,藐視皇權,對大清帝國為宗主國地位的挑戰。 

() 興滅繼絕觀

………在中華帝國體制內,中國與周邊屬藩國的關係,在承平時期,中國皇帝有作為君、作為父的權利,而週邊屬藩國則作為臣、作為子的義務。在屬藩國有難的非常時期,則中國皇帝也要負起作為君、作為父的責任,尤其屬藩國若逢外敵有滅絕之危機時,中國即要負起為屬藩國完成「興滅繼絕」的責任,在宗藩封建的政治關係上為屬藩「存國」,在宗法組織的家族倫理關係為屬藩國「存祀」。基於宗藩的「存國主義」,宗法的「存祀主義」,身為中華帝國的皇帝,為維護中華秩序的穩定,也就必須負起實踐「興滅繼絕」的觀念。 

作者在文中的「封貢體制」、「興滅繼絕觀」概念,在另一篇著作<嘉慶時期中俄外交禮儀制交涉>也是以此闡述。 

三、清朝政府對土爾扈特部返回的處理政策

………清朝政府派遣使臣前往土爾扈特部,最主要的目的是欲與該部建立政治上良好的關係,並聯合土爾扈特部,孤立當時與清朝政府對抗的準噶爾部。乾隆皇帝繼位後,纘承聖祖、世宗兩朝未竟之緒,平定準噶爾部動亂,使得大清帝國西北地區各部族恢復平靜,準噶爾部動亂的掃平,這也是渥巴錫考慮率土爾扈特部眾回到中國的原因之一。………由以上所述,大清帝國依循「封貢體制」、「興滅繼絕觀」,以「宗主國」的地位,對前來歸附「藩部」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 

四、中俄對土爾扈特部主權歸屬論爭

() 俄向清朝政府索還土部

………乾隆皇帝得悉此事,降旨交待安泰,「若俄方人員與其交涉所還土部人民之事,則應據理駁斥之:我等駐邊大臣,只管辦理設卡和查拿逃人等務,此類事宜不但不知,且我等亦無權過問。俄羅斯薩納特衙門已與我理藩院有互通文書之例矣,向爾等薩那特衙門詢問即可。」……… 

() 大清國堅拒交還土爾扈特部眾

大清帝國在處理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問題時,均是依照「封貢體制」的規定行事,對於有「反清」意向或態度不明而未向清朝政府朝貢的部族,清朝政府主要是採取「恩威並施」、「撫勦並用」的政策,正如乾隆皇帝所說:「天朝之于外藩,恭順則愛育之,鴟張則勦滅之。」這也是當時大清帝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所以,當土爾扈特部渥巴錫等人率眾從俄羅斯伏爾加河返回中國,清朝政府當然要抓住此機會,極力宣揚大清帝國國勢富強,乾隆皇帝德威遠被,故有遠方部族慕化而來。清朝政府當然對渥巴錫等人極為懷柔,除安頓該部族民眾生活外,乾隆皇帝依「封貢體制」朝覲儀禮,接見渥巴錫等人,並冊封渥巴錫等人為汗、為王。故對於俄羅斯所還土爾扈特部眾的要求,是絕不可能應允的。………

………乾隆皇帝要求舒赫德等人若與俄方交涉時應持嚴正之態度,斷然拒絕俄方無理之要求,若因此事引發武力衝突,甚至斷絕雙方長久商業上之往來亦在所不惜。乾皇帝隆在此上諭中揶揄俄方無法照顧土爾扈特部眾,該部才背棄俄國而回歸大清帝國。乾隆皇帝身為總統天下之聖君,對回歸之藩部當然要優加撫育,「宗主國」對屬藩部的照顧是天經地義之事,若棄之不顧,不僅有損大清帝國之聲譽,不依「封貢體制」規定而行,讓外藩部眾聞之,未免被恥笑。……… 

() 中俄雙方激辯論戰

在《故宮俄文史料》收錄〈大清國理藩院致俄羅斯國樞密院函〉,此函件寫著:該衛拉特等人攜帶許多家族,不下萬戶之眾,連同屬下人等,不避艱險自遠方而來,皆在饑寒之中,故為救其生活起見而來歸順。朕為當世最有權威之君主,凡各殊方王國之人民,其有懇求恩准歸化入籍者,無不予以容納。今該衛拉特人等陷入極端流亡困苦之中,何忍坐視其饑寒而不予容納乎,固特諭令給與良好地方居住。………俄方須知該項人等並非以我國兵力強制而來, 非以詐欺之方法誘致而來,亦非向俄方要求得來,係因彼等在俄方境內不堪生活,故特思念朕之恩德,以真摯正確之意思,前來歸順入籍。……… 

從清朝政府給俄國樞密院的公函內容,可將乾隆皇帝對此事的看法歸納以下幾點:

1) 凡對願意歸順清朝,欲蒙乾隆皇帝皇恩之部族,清朝政府均依「封貢體制」的規定,讓部族領袖赴京城或熱河「朝覲」,接受大清皇帝的冊封,賞賜禮物,並安頓撫育該部眾,使其正式成為大清帝國屬藩。

2) 向俄方宣示大清帝國的「主權」,所謂主權乃指一個國家居於優越之地位,對內享有最高絕對的支配力,對外則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不受他國干涉。大清帝國對於其所屬地域、屬民均擁有絕對支配的權力,而屬地、屬民、主權三者也是國家構成的主要因素。所以土爾扈特部人民投誠而來,表示其願成為大清國之屬民,願接受大清國管轄,成為大清帝國的一份子。

3) 向俄方表示土爾扈特部回歸,非大清國以武力征服,也非清朝派兵進入俄境強行帶走,且該部已進入伊犁中國管轄之地,希望得到朝廷照顧,如此恭順歸附,大清國豈有將該部送還俄方,讓俄方治其罪之理。

4) 舍楞、勞章札布等人前曾叛逃俄羅斯之事,當時乾隆皇帝甚感不快,現俄羅斯想索還土部,乾隆當然不允。俄國政府收到理藩院的公函後,對函文內容當然非常不滿,即由樞密院行文理藩院,以嚴厲的語氣駁斥清朝政府所言,並抗議清朝政府收容該國的「屬民」土爾扈特等部眾,要求將土爾扈特部眾及被該部劫擄的俄羅斯人歸還。……… 

() 清朝為土爾扈特部主權聲稱不惜與俄開戰 

() 回歸後的土爾扈特部族生活情形

………但他對朝廷的安排不感到滿意,所以多次要求移地游牧,朝廷最後同意他在珠勒都斯草原游牧,策博克多爾濟所屬部眾被安置在和博克薩里地方游牧,郡王巴木巴爾所屬部眾則被分配在濟爾噶朗河流域,而舍楞所屬部眾則被安插在阿爾泰地方游牧。清朝政府規劃給予土爾扈特部的游牧之地,均是水草豐美的牧場,無論是土爾扈特的諸台吉頭目,或是所屬部眾,對於朝廷的安排均感到滿意與感激。………由於朝廷的協助,使得土爾扈特部的農作均獲豐收,也解決牲畜少或無牲畜可養的土爾扈特民眾生計問題。

肆、著作特色:

一、本文是以「故宮俄文史料」等相關檔案史料寫成,所以典籍資料引用豐富有將近二十種,相對個人在寫這篇書評時,只能翻閱手邊可以拿到的書籍,來印證是否有記載,是否有錯誤。此次所參考的書目也有之字未提土爾扈特部或未詳細的,完全不如作者來的豐富。 

1、《清史稿》。2、《歷史研究》。3、《清聖祖實錄》。4、《清高宗實錄》。5、《清宣宗實錄》。6、《西域聞見錄》。7、《清朝文獻通考》。8、《乾隆起居注冊》。9、《皇朝藩部要略》。10、《皇朝文獻通考》。11、《乾隆朝上諭檔》。12、《文淵閣四庫全書》。13、《清朝藩部要略稿本》。14、《大清國修正賓禮志》。15、《中琉歷史關係論文集》。16、《滿文土爾扈特檔案譯編》。17、《中國亞洲國家關係史論文集》。18、《外蒙主權歸屬交涉1911─1916》。19、《故宮俄文史料─清康、乾間俄國來文原檔》。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八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出版由王之相、劉澤榮翻譯清季內閣大庫所藏中俄兩國往來文書,題名為《故宮俄文史料─清康、乾間俄國來文原檔》,該書收錄康熙九年(1670年)至乾隆二十年(1757年)間俄國官署所發共計二十三件文件,在該書引言中提到,此二十三件文件,「屬於中俄外交關係最早及最有趣味之一時期研究中俄外交關係者,可作為本真之檔案資料,表現真實之趣味也。」該書輯錄俄文原檔及滿文與中文翻譯檔案,是研究早期清代對俄外交問題的珍貴史料。《故宮俄文史料─清康、乾間俄國來文原檔》僅是清季內閣大庫所存原檔的一小部份,王之相先生在抗戰期間又譯出一百八十一件檔案,時間從乾隆五年(1740年)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北京「歷史研究」編輯部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將原先出版的舊譯文二十三件,加上新譯出的一百八十一件檔案匯成一編,仍沿用《故宮俄文史料》書名,關於俄國遣使、邊界、商務、逃人問題的珍貴資料甚多,特別的是有關乾隆時期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該書收錄當時中俄兩國對此爭議問題,相互往來爭辯的多件外交文書。筆者曾翻閱有關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的學術論著或文章,尚未有學者引用此部份的檔案史料,這可能是該檔案史料(有關中俄兩國對土爾扈特部歸屬交涉問題),在研究土爾扈特部問題上,首次被引用於論文著作之中。 

文中主要重點是在中俄雙方對土爾扈特部主權歸屬論爭這方面,從文中提出的史料可以看到中國與俄國對問題的爭辯,個人認為其辭令內容歸類大致分為一、歷史或主權之爭,二、罪犯論定與陰謀說,三、雙方關念或辭令反駁,四、戰爭威脅反駁,五、政治誇耀反駁,六、行文與禮節之爭,充分顯示中國與俄國都自認自己是老大的姿態不臣屬於對方,因此外交辭令爭辯起來似乎是旗鼓相當。可見當時的滿清中國在世界上依然是強勢,雖然俄國的世界舞台也在發光發熱,但足以讓俄國領教當時滿清中國對依附民族的處理態度,是如何的堅持其原則。乾隆皇帝堅持以「封貢體制」及「興滅繼絕觀」理由與俄國爭執土爾扈特部歸屬的外交。未有絲毫的退讓,據理駁斥俄方的論點,終獲勝利。該文結論是整篇的精華,透過結論能夠使得讀者明白作者的論述主題。 

………從清朝實錄上的記載,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皇帝即以「封貢體制」、「興滅繼絕觀」等概念理論作為處理藩屬事務之原則。………從《清聖祖實錄》、《清高宗實錄》、《皇朝藩部要略》等檔案史料中,可發現康熙、乾隆時期,大清帝國依,「封貢體制」及「興滅繼絕」的精神照顧撫育藩屬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由此可知,乾隆皇帝對欲歸附於大清帝國的藩部,均是承襲其祖父康熙皇帝的作法,………中俄兩國對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所產生的爭議,問題焦點仍是在俄國對「封貢體制」、「興滅繼絕觀」等概念無法理解,對清朝政府依此原理接納土爾扈特部的作法不能認同所致。俄國認為渥巴錫等人率領部眾離開俄國是有計劃「叛逃」的行動,既是逃犯,依據雙方所訂條約,清朝政府不應該容留這些俄國逃犯,並允許他們加入中國國籍。………俄國政府認為清朝政府容納他國人民並允許入籍,是違反西方國際公法規定,嚴重的話會甚至會引起兩國戰爭,清朝政府的作法是背離國際正義,………乾隆皇帝對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以及維護大清帝國與周邊藩屬穩定秩序,不容受到破壞的堅定決心,加上清朝國力正值強盛之際,俄國對於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就未再向清朝政府提出抗議或其它要求,中俄兩國對此問題的爭議暫告平息。如前所述,土爾扈特部眾在渥巴錫等人率領下歸附於大清帝國,是因為在文化,宗教、生活習慣上等與俄羅斯不同,或是仰慕大清帝國的德澤四被,故願依「封貢體制」之規定,成為大清帝國正式的一員。這些並非是該部歸附清朝政府最主要因素。而是渥巴錫等人基於現實的考量,為該部族謀求更好的生存發展空間而已。………。 

二、中俄雙方外交辭令的類別豐富:

1.          歷史或主權之爭:

向俄方宣示大清帝國的「主權」,所謂主權乃指一個國家居於優越之地位,對內享有最高絕對的支配力,對外則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不受他國干涉。大清帝國對於其所屬地域、屬民均擁有絕對支配的權力,而屬地、屬民、主權三者也是國家構成的主要因素。所以土爾扈特部人民投誠而來,表示其願成為大清國之屬民,願接受大清國管轄,成為大清帝國的一份子。 

清朝政府稱土爾扈特部族是因俄國政府不僅無法照顧該部族,使該部眾陷於不堪生活之境遇,又課征沉重的賦稅,強迫該族男性須接受俄國軍隊徵召,該部族渥巴錫等人迫不得已,為自救起見,才率部落民眾,不遠千里之遙,甘冒艱難困苦,前來歸順大清國。 

清朝政府稱「我國聖上大皇帝陛下(指乾隆皇帝)為當世最有權威之君主,只以恩德道義懷柔各種民族,從來未曾以武力將外國人民據為己有,凡係極端困窘之民族,為救護自己而真心歸順者,亦從未曾不加容納,絕其生路也。⋯⋯試思,當該項人等向我國歸順之時,如不加以容納,則必盡成餓殍矣,如何可以拒而不納乎。」 

俄國稱土爾扈特部族雖是外來之民族,但該部族在一百五十年之前(即明朝時期)即已遷入俄國境內,所以現在叛逃離開的土爾扈特人,均是在俄國境內出生之人,所以該部族應該是俄國的屬民,此點是無可爭論的。

對於清朝政府在咨文中所說,土爾扈特族係歸附於俄羅斯國之「外來民族」,並說是因為俄國政府對該部族「養給不足、征收捐稅、強服兵役」等事,讓該部族無法在俄國生存,在被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俄國。清朝政府稱因俄國與他國發生戰爭,無法制止該部族逃離,現該部族已接受清朝政府安頓,生活甚好,已成為大清國所屬藩部,該部族將永久不會返回俄國。俄國認為清朝政府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2.          罪犯論定與陰謀說:

俄國政府稱舍楞、樓昌扎布等人以前背叛清朝政府逃至俄國,清朝政府曾多次來函表示該二人乃「窮兇惡極」之徒,應予嚴懲,不應留其生存。而現在舍楞等人率部眾「逃」至中國,清朝政府不但不將其視為惡徒,反而予以獎勵。俄國稱清朝政府此種作法,「乃為不良之誘惑,此種誘惑之傳播,對於一切善良組織之政府及社會,皆屬有害者也。」

對於舍楞、樓昌札布等人的處理方式,清朝政府表示他們既已知犯罪且誠心悔改前來投誠歸順,「如將此種來歸人等捕而殺之,不僅與我萬民主宰最高至上大皇帝陛下之真正悲懷不合。且對此種自來歸順之人等,咎其既往而加以懲治,將來何以服外方之各民族。」

俄國政府指稱該部族部份領導人,「以各種欺騙及秘密誘惑的方法,使得一部份長官及自己屬下人等附從自己,⋯⋯當彼等離去國境之時,不僅聽其各王公之教唆,將該處商人全部劫掠,擊斃多人,且於其它各處作出各種損害惡行及命案, 並將此間許多人擄去(包括俄國軍官杜丁等人)」,此乃土爾扈特部叛亂的直接原因。俄國並稱清朝政府庇護這些「強盜與惡徒」,是否適宜。

對於俄國稱該國未曾容納臣屬於大清國之蒙古部族任何一個逃人,但大清國卻容納臣屬於俄國的土爾扈特部族。清朝政府認為俄國政府「此語尤為無恥」。清朝政府稱「蓋我四盟汗之喀爾喀人等,以及四十九內蒙古扎薩克旗之蒙古人等,全為蒙受我國大皇帝陛下深厚恩澤之人民,曾受汗王爵位之封賞,度其安居樂業之生活,何故被迫逃往貴國,有如貴國卡勒莫克人等之逃來我方,貴國今出此言,不自恥乎。」

3.          雙方觀念或辭令反駁:

理藩院說土爾扈特部族在俄國境內時,俄國政府既無法加以制止,且該部眾不遠千里歸順於大清國,所以不能不予以容納收留。且清朝政府稱據雙方所訂條約有關交付逃亡者之規定,「係專指沿邊及卑劣人等,而非指帶有數千屬民之官長及王公而言」。

向俄方表示土爾扈特部回歸,非大清國以武力征服,也非清朝派兵進入俄境強行帶走,且該部已進入伊犁中國管轄之地,希望得到朝廷照顧,如此恭順歸附,大清國豈有將該部送還俄方,讓俄方治其罪之理。托爾葛烏特(土爾扈特)王烏巴什(渥巴錫)及其它民眾,原為一「自主之王國」,遵奉黃教教法,且與俄國不同之固有風俗習慣,非俄國之臣屬。

俄國稱「反之,卡勒莫克民族(土爾扈特部族))自古即為我國屬民,並受迭次宣誓及天然地域之約束,如加比擬,則自然不應與彼時尚屬自由,新經貴國征服的準噶爾人相比,而應與貴國之蒙古人相比,蒙古人之屬於貴國乃係無爭之事實。」俄國政府此段話即在表明土爾扈特部族自古即屬於俄國,就像蒙古為清朝政府的屬藩一樣。而準噶爾部從未臣屬於清朝政府,所以該部族人逃入俄國,清朝政府不能以該部剛被征服,要求俄國返還該部族人。但是清朝政府接受自古臣屬於該國而「叛逃」土爾扈特部眾,這是不合理的。

清朝政府以俄國收留舍楞及勞章札布等逃人,且不顧清朝政府多次索還要求,拒不返還。所以此次俄國政府亦無向清朝政府索還土爾扈特部的權利與根據。

俄國政府相信清朝政府不會招誘土爾扈特部叛離俄國,「但不可以此為已足,凡一切文明國家州郡及民族間,在存有和平及睦誼關係繼續之時,不僅於慣例上,且於確遵上,皆應維護不得接受他國人民入籍之秩序,否則必致引起世界上之遍地戰爭。人類之種族亦必致衰滅混亂不已。」俄國認為清朝政府「容納誓言罪犯及背叛祖國之卡勒莫克人等,正是破壞如此有益、如此明確、如此公認之秩序,並辱及兩帝國間為相互俾益及兩國人民福利現存之鄰邦友好及睦誼關係。」

對於準噶爾部問題,俄國稱從前因清朝政府對準噶爾用兵,該部部份族人逃至俄國請求庇護,清朝政府為索還逃人曾向俄國提出要求,並強烈指責俄國不應藏匿該部族人,因清朝政府稱準噶爾部份領導人接受清朝皇帝的冊封及賞賜,並已宣誓成為大清國的屬藩,所以清朝政府依此理由將準噶爾一律據為己有,俄國稱這是毫無根據的說法。

俄國認為在當時仍然有極多的準噶爾人,未曾承認準噶爾部已向清朝政府臣服事實,並準備與清朝政府對抗,有些曾接受封爵者,也立即加入保衛「祖國」──準噶爾獨立,對抗清朝政府的行列。由此可知,當時準噶爾是在強大的壓力下被迫向清朝政府宣誓的。

俄國政府認為準噶爾民族不但前此從來未曾為大清國之屬民,且曾與大國進行持續的戰爭,清朝政府能夠征服準噶爾,只是因該部族發生內亂所致。而該獨立部族在抵抗清朝政府軍隊征伐時,逃入俄國避難,懇切請求俄國政府的保護, 俄國接受從未屬於中國的準噶爾部族的保護要求,有何不合理之處。

俄國表示「貴國竟將我國對該案所表示之意見,大半反於我國之本意,而作另一理解」,表示不勝遺憾。

清朝政府指稱俄國對土爾扈特部征收苛稅、繁重軍役,才造成該部族出走,俄國均加以否認,俄國認為該部族叛逃主因,「實係因少數長官(指該部族部份領導人)傾向貴國之一種奸謀。」

俄國稱清朝政府似乎不尊重該國,因清朝政府竟為「叛徒」辯護,不信任對大清國相當敬重之鄰邦俄國政府所說的話。俄國並認為清朝政府表示「有權企圖一切,凡為善意所考慮者,對各種身份、血統及地域之人等,皆可以自己之權力收歸己有,亦即想將宇宙萬物統歸己有。」俄國稱清朝政府以此原則才作出收納土爾扈特部族的決定。清朝政府應該知道俄國無法認同此原則,也不會將此原則當成為「金科玉律」。

4.          戰爭威脅反駁:

清朝政府對俄國所言「凡屬文明之國家及州郡,不應將他國人民收歸己有及加以容納,⋯⋯否則不論何時世界之上如有此事,必將發生戰爭,人民永無寧日。」清朝政府認為俄國所說,皆為空論。

對於俄國指責清朝政府不尊重該國權利,不保持兩國和睦關係,且對俄國極盡嘲笑之能事。並稱若不能維護兩國權利、義務、正義與和睦時,若發生戰爭,將使得大清國人民不得安居也。清朝政府認為俄國此言為「荒誕之至」。俄國此種違反和睦之言論,並稱要發動戰爭,清朝政府稱「吾人只有靜待之,並注視貴國若何態度。」

俄國稱清朝政府將該國在前次咨文所稱:凡一切文明國家及民族之間,不僅在外交慣例上且在實際情況發生時,均應遵守不得容納且不得私自據有他國屬民之原則。「否則世界上必致將發生普遍戰爭,而人類必亦至日益貧困,陷於無窮混亂之中」,俄國稱「此實為國際公法各項主要原則及規條。」但清朝政府卻將俄國宣稱應遵守國際公法原則,說成是俄國欲藉故發動戰爭,並怪罪俄國政府,這是對俄國不公平的說法。

5.          政治誇耀反駁: 

卡勒莫克(卡爾梅克─此處指土爾扈特部)民族自古以來即屬於我國(俄國)之國籍,有各汗及其它各顯要之王公誓言為證。且各該王公就職時,曾以此種誓言自願效忠於我俄羅斯女皇陛下及女皇陛下之列祖列宗全俄羅斯歷代大君主。由此可以顯見該民族之長官及統治皆出於我皇家之恩榮。 

俄國政府稱土爾扈特部民眾在該國保護之下, 皆能過著安樂滿意的生活,廣受該國女皇的恩澤,像如此偉大的俄羅斯帝國從無對自己人民進行壓迫,該國女皇之仁慈,已成為薄海同欽之範例。所以土爾扈特部的出走,絕不是因不堪忍受所致的,因是該部族的部份領導人的秘密亂行及奸計所引起的。

………而蒙古人對中國的臣屬義務與土爾扈特部對俄國的臣屬義務是相同的,生活情形亦類似,倘若蒙古人從其居住地方逃往沙漠地方,想必清朝政府派兵追擊亦將徒勞無益,若該蒙古人若逃至俄國,稱因在中國無法生存要求入籍俄國,清朝政府又將如何議論。………俄羅斯朝廷依照許多根據,對於卡勒莫克民族享有權利,並於將來保有之。俄國政府並附上該國女皇給予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得賞狀,作為向清朝政府證明該部族是俄國「屬民」的文件,………

6.          行文與禮節之爭:

在兩國外交文書往來方式及禮儀規定方面,俄國認為清朝政府似乎將俄國視同大清帝國的屬國一般,而不把俄國視同與大清帝國是對等的國家看待,所以在文書的書寫方式及內容方面,俄國認為清朝政府是對該國採取充滿輕視及極為無禮的態度。俄國認為該國不是大清帝國的屬國,所以在外交辭令的書寫,希望清朝政府須尊重及確保俄國的尊榮。

………俄國提出辯解表示,該國在討論問題時,「無論與貴國處於如何爭辯當中,永係具有適當及禮儀之態度而發出言論,即使在上次函件中,亦未曾逾出對於貴國相當敬禮之範圍以外。………俄羅斯帝國之高尚尊嚴絕對不能忍受之也。且吾人亦成為濫用我國至高無上大女皇帝陛下之委任,蓋世所共知,臣屬者方有另一種辭令,對等之國家方面,應為另一種者,此點應使貴國免於誤解也。」………俄國政府希望清朝政府不會利用該部族所提供有關俄國各地狀況之情報,並乘該國現正與他國發生戰爭之時,藉機攻入俄國境內。………所以該國並不懼怕清朝政府發動戰爭。在公函最後,俄國政府希望藉此信函讓清朝政府明白,清朝政府的行文方式、咨文的體裁及內容,均讓俄國政府覺得已經受到不公正的侮辱與對待,所以清朝政府應在外交禮儀上,應給予俄國相當的尊重。

………對於外交文書書寫方式問題,理藩院反譏俄國曰:我聖上大皇帝陛下總理萬機,只以公正處理之,故我院對於外邦各國行文之中,稍欠公允之詞亦不採用,然於我院對貴院函件中,曾用輕漫之詞句,此蓋專為貴院從未公正論事,一昧空言搪塞之故,我院對此表明合理適當之論點,函達貴院。⋯⋯現依貴院此次來函觀察,貴國尚屬自知其非,不敢破壞睦誼行事,⋯⋯我大皇帝陛下既已特施鴻恩降下諭旨,以期既往一切情事,毋庸追究。⋯⋯今後貴院只須遵照從前所訂條約行事,善自保守邊界,安定居住,務希自勉為荷。清朝政府嚴拒俄方所還土爾扈特部眾的要求後,俄方未再針對此事與清朝政府發生爭議,土爾扈特部歸屬之爭,暫告一段落。

伍、個人看法:

一、作者文中所闡述的「封貢體制」、「興滅繼絕觀」概念,並非是新穎的論點,從論文中就可以看出這觀念是存在滿清的典籍制度中如《大清國修正賓禮志》。從作者文中列舉的史料來看,嚴格說來作者主要是使用俄文史料如《故宮俄文史料─清康、乾間俄國來文原檔》來述說這段外交過程,並以漢文如《清高宗實錄》滿文如《滿文土爾扈特檔案譯編》等史料相印證,呈現出較為嚴謹的論文。

閱讀關於土爾扈特部內附中國歷史一事,個人認為是人類慣有的模式,就作者文中所述土爾扈特部遷移歷史紛爭,假使俄國不會壓迫時,是不會有想遷移依附中國的想法。反之也是如此,如果滿清中國有去壓迫土爾扈特部,也是會有想離去的念頭。

俄國稱清朝政府的公函內容最終的意思,「似係接受他國人民入籍的權利,可因國勢之隆昌及強大而發生者」。亦即清朝政府認為因大清國國勢強盛,所以土爾扈特部才背棄俄國,投向可以撫育該部眾的大清國,清朝政府認為這是自然會發生的事。

西藏獨立與台灣獨立紛爭概念亦是如此,不論政治上的目的為何,但惟有寬大的胸懷,善待不同族群才能甘心接受其統治。中共拍歷史劇東歸英雄傳,與建立土爾扈特部陳列館雖說有統戰思維,甚至在該文中顯示,滿清中國最終目的也意涵這點思想,只是滿清對於封貢體制」與「興滅繼絕觀」表面上的立場比較能明確訴求。個人認為這都是理當如此的正常行為。任何執政的領導人都不會允許任何所領導的族群會走向獨立或分離,由自己的國家投向另一個國家懷抱,敗壞歷任先祖打下的江山。所以即便是執政昏庸的政客或上位者,在任內也不會允許有獨立或分離的情形發生,因此能夠體會在外蒙獨立後的今天,中共對於西藏獨立與台灣獨立的行為是斷然不允許的,然而站在外國人或老百姓立場想,則認為是應該自由其意志,因此之間的紛爭仍是不斷。

二、滿清畢竟漢化很深,對於自己是大中國的身分觀念很能接受,所以滿清以一個遊牧民族入主中國,也要搖身一變成為天下的大宗主國。積極東征西討的清除所有對立的政體,消弭反清復明分裂的思想,並保護加入的民族,更希望世界各國大小民族都能由衷服膺滿清這個大宗主國的統治。同時對於邊疆也能積極防患強敵入侵,並建立符合雙方利益的外交,只是往往不如預期令人滿意,近代歷史告訴我們近代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中國。北方的俄國與東邊的日本一樣是令人恐懼與氣憤,不斷的侵擾造成不斷的歷史事件。不過乾隆朝以前的外交是屬於在國力強盛時期,加上前二任君主本身認真的處理和堅持,所以外交上比較容易處於優勢。這在作者文中的外交辭令裡面可以看出。

………,對於土爾扈特部族的投誠歸來,乾隆皇帝是本著「封貢體制」之精義及「興滅繼絕」精神來作為朝廷處理此事,並作為回應俄國政府抗議的最高指導原則。依上述兩件文獻檔案內容來看,清朝政府強調土爾扈特部族的風俗習慣及宗教文化原本就異於俄國,其離開準噶爾地方至俄國境內游牧,嗣後俄國無法照顧該部,並課以苛稅及軍役,致使該部無法生存才逃離俄國前來歸順,而大清國乾隆皇帝既為「天下共主」、「當世最有權威之君主」,大清國是周邊屬國及藩部的「宗主國」,對於陷於生活苦難、瀕臨危亡邊緣,而前來請求撫恤的部族,怎可忍心加以拒絕,若讓其它屬國藩部,如內外蒙古各部知道清朝政府拒納土爾扈特部眾,並讓俄國索還,豈不損及大清帝國之威望及乾隆皇帝撫育天下蒼生之德政也。這也會動搖周邊屬國藩部對大清帝國的向心力,若對朝廷有貳心,勢必危及大清國周邊地區秩序的穩定,若周邊地區發生動亂,也會對中國的內地的安全造成影響。所以乾隆皇帝對於俄國的抗議及歸還土爾扈特部的要求,是採取堅定的立場,予以回絕。

三、個人認為對於中國、蘇俄、蒙古三方外交與外蒙古獨立的錯綜複雜歷史及其結果,要先弄懂才能評斷歷史。雖然和本文主題不是直接,但有歷史先後的裙帶關係,要先弄懂才不至於閱讀論文完畢仍是迷迷糊糊,以下就蒙古概況略說可供參考。

康熙29年,噶爾丹已平定天山南北路,又東破噶爾喀蒙古,隨及揚言將聯合俄軍東犯清朝;事實上,俄人並沒有實際參與,烏蘭布通一戰,雖然打成了擊潰戰而非殲滅戰,但依舊是對準噶爾部的沉重打擊。康熙35年,清朝發兵十萬,分成東、中、西三路討伐他們,噶爾丹兵敗身死,阿爾泰山以東之地,遂成為清朝所有。統一了整個新疆地區。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漠南(今內蒙古)、漠北(俗稱外蒙,今蒙古國,獨立原因見下文所述。)、漠西(厄魯特蒙古,文中論及的土爾扈特部(Turugut)屬於該地)三大部。之所以稱漠南、漠北、漠西,是因為在蒙古地區中間,有一條戈壁沙漠,沙漠以北為外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以南為內蒙古,以西為厄魯特(今新疆的一部分)。清初,沙俄即不斷侵擾蒙古地區,在邊境製造事端。雍正5年(1727年)清朝與沙俄簽訂《中俄布連斯奇界約》,規定了中俄中段邊界,由沙賓達巴哈至額爾古納河為止,以北歸俄國,以南歸清朝。辛亥革命前夕,清朝政府內外交困,搖搖欲墜。俄國乘機策動外蒙古獨立,辛亥革命爆發後,沙俄直接派軍隊進入庫倫,開始培植親俄勢力,並發放大批武器。

1911年11月30日,在俄國武力支援下,外蒙古宣佈獨立,成立大蒙古國,活佛哲布尊丹巴為大皇帝,年號共戴。接著,俄蒙軍隊包圍了清政府駐庫倫的辦事大臣衙門,解除了清軍的武裝,並將辦事大臣及隨從人員押送出境。1912年11月3日,俄國與外蒙古當局簽訂《俄蒙協約》。外蒙古實際上已被俄國控制。1912年11月7日,北京外交總長梁如浩照會沙俄政府,聲明:無論貴國與蒙古訂何種條款,中國政府概不承認。1912年11月底起,中俄代表在北京舉行談判,其間因爆發二次革命而中斷。1913年11月5日,沙俄當局與袁世凱的北洋政府簽訂《中俄聲明》。聲明雖然也承認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要求外蒙取消獨立。但規定,中國不得在外蒙古派駐官員,不駐軍,不移民,逼迫中國承認外蒙的自治權,即在形式上承認中國對外蒙的所謂宗主權,在當時情況下,此結果已實屬不易。

根據《中俄聲明》,從1914年9月起,中俄蒙三方在恰克圖商討外蒙古問題。1915年6月7日,沙俄政府、外蒙當局和北洋政府三方又在外蒙的恰克圖簽訂了《中俄蒙協約》,確認1913年的「中俄聲明」,並予以具體化。據此,1915年6月9日,外蒙古宣佈取消獨立的大蒙古國。時任總統的袁世凱冊封外蒙活佛哲布尊丹巴為「呼圖克圖汗」,並赦免有關獨立人員。外蒙古實行所謂自治;但實際上已淪為沙俄所控制的勢力範圍。《中俄蒙協約》談判前,沙俄突然派軍隊進入外蒙古西北地方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強行霸佔了這一地區,並宣告大俄羅斯帝國將唐努烏梁海地區置於他的保護之下,沙俄的侵略行徑,不僅當時的北京政府沒有承認,以後的南京國民政府也沒有承認。

1915年7月19日,北京政府頒佈《庫倫大員公署章程》和《烏、科、恰佐理專員公署章程》,在庫倫設辦事大員公署,並在烏裏雅蘇台、科布多、恰克圖設佐理專員公署,中國在名義上恢復了對外蒙古的宗主權,但沒有駐軍的權力。1917年俄國發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垮臺,外蒙的外援斷絕,導致財政困難,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庫倫當局害怕俄國的共產運動波及蒙古,難以自保,只得求助於北京。1918年中國政府以「防止蘇維埃主義擴散和西伯利亞局勢動盪」為由,駐軍庫倫。1919年11月7日,外蒙當局致電北京政府,要求取消「自治」,恢復前清的舊制。北洋政府順水推舟,於11月22日下令取消外蒙的自治,恢復舊制。同時,廢除1913年的《中俄聲明》和1915年的《中俄蒙協約》。

1919年,中國政府乘勢派陳毅將軍去庫倫擔任辦事大員,與「大蒙古國」的博克多格根(活佛)政府進行談判,簽署了《改善蒙古未來地位64條》。1919年11月22日,北京政府派出的得力幹將徐樹錚,以《中國大總統公告》的方式,宣佈取消外蒙古自治,並將陳毅召回北京(當時陳毅與外蒙的和平談判已接近成功)。北京政府在庫倫設立「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由徐樹錚領兵1萬多人在外蒙古駐防,並統籌蒙務。此時,外蒙古暗流洶湧,各種矛盾非常尖銳。徐樹錚的鐵腕政策迫使外蒙古放棄自治,也使中國失去了外蒙古上層王公的人心,為外蒙古的分離埋下禍根。中國軍隊駐守外蒙古各地,如買賣城、烏裏雅蘇台、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完成對外蒙古的統一。

1920年,直皖大戰爆發,徐樹錚率西北邊防軍精銳回北京佈防,後戰敗,造成了外蒙古中國兵力的空虛。1920年夏,被任命為「蒙古鎮撫使」的陳毅將軍重回外蒙古,此時外蒙古的形勢已非常複雜。1920年10月,俄國白匪殘部恩琴得到日本支援竄至庫倫一帶。1921年2月3日夜,恩琴匪軍攻佔了庫倫,中國軍隊被迫潰退至買賣城(今恰克圖),買賣城成了中國軍隊駐守的最後一塊外蒙土地。俄國的十月革命影響到外蒙,1921年3月1日,「蒙古人民黨」在蘇俄境內成立,蘇俄援助大量武器裝備,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拼湊了一支「蒙古人民軍」。1921年3月18日,「蒙古人民軍」向駐守買賣城(今恰克圖)的中國軍隊(高在田部)發起進攻,由於輕敵,被「蒙古人民軍」打敗。潰散的中國軍人一部分返回內地,另一部分北上經俄境回到東北。

1921年3月19日,蒙古人民黨領導的「蒙古臨時人民政府」宣佈成立。與在庫倫的蒙古上層王公和俄國的恩琴「白匪」形成對立。1921年5月,蘇聯紅軍進入外蒙古(有一種說法是受蒙古人民黨邀請),在買賣城打敗恩琴的軍隊,7月佔領庫倫。7月10日,蒙古上層王公與蒙古人民黨共同組建「蒙古人民革命政府」。11月5日,外蒙古宣佈成為獨立國。同日,蘇聯和外蒙古訂立了《蘇蒙修好條約》(蘇俄軍隊一直留駐到1925年3月)。消息傳到中國,北京政府的曹錕和吳佩孚以中國政府名義發佈措詞嚴厲的聲明,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東北的張作霖也通電譴責俄國。隨後,張作霖獨自發兵外蒙,與蒙俄軍隊作戰,試圖武力解決外蒙糾紛。但由於張作霖害怕曹錕、吳佩孚借機出兵東北,在奪取部分外蒙土地後(這些土地至今仍在中國轄區),就不敢貿然行事。此時的北京政府面對各省軍閥割據,無可奈何。1924年6月,喬巴山推出「蒙古人民共和國」,以1911年作獨立紀元,改庫倫為烏蘭巴托。以曹琨和吳佩孚為首的北洋政府對此十分惱火,民間人士也不能容忍,希望出兵或借助英、美、日出面干涉,但鑒於國力不張,形勢不利,只發表了措辭嚴厲的政府聲明,對外蒙獨立不予承認。

1919年7月,蘇俄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那時蘇俄勢力僅及於烏拉爾。1920年9月,發表第二次對華宣言,蘇軍已挺進西伯利亞。1921年,隨著蘇俄取得對十四國武裝干涉的勝利,則直接派兵進入外蒙古。1924年《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因蘇俄在國際上十分孤立,故有此協定。當時中國積貧積弱,軍閥割據,北京政府的管轄範圍及代表性十分有限,在外蒙古以及其他領土問題上已是有心無力。1924年5月,簽定的《中蘇協定》承認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1927年,蔣介石主持中央政府時,蘇聯要求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蔣介石拒絕,並責令外蒙古放棄獨立。但中國接連發生的南北對峙,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南京政府已無力徹底解決外蒙古事務。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提出蘇聯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是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得到美國和英國同意,並簽訂秘密協定,世稱《雅爾達協定》。史達林知道外蒙獨立這件事很燙手,提出由美國出面通知中國政府,並取得其同意。

1945年6月15日,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把雅爾達協定的內容正式通知蔣介石。蔣介石感到非常憤怒,卻又無可奈何,只得派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世傑和蔣經國赴莫斯科談判。1945年6月底至8月中旬,中蘇雙方在莫斯科舉行多次會談,爭論激烈。史達林幾乎是以威脅的口吻對宋子文說:外蒙古必須獨立。外蒙古人民既不願加入中國,也不願加入蘇聯,只好讓它獨立,如果中國不同意,蘇聯就不會出兵打日本。此時,外蒙和內蒙準備聯合搞大蒙古共和國。宋子文據理力爭,毫無結果。中國曾經提出給外蒙古高度的自治權,但蘇俄一概拒絕討論,蘇軍已開進東北。在巨大壓力之下,無可奈何的蔣介石指令宋子文接受蘇方條件,同意:蘇聯出兵擊敗日本後,在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內部事務;不援助中共等三個條件下,允許外蒙古獨立(可以查看蔣經國先生和史達林的談話記錄)。

1945年8月14日,宋子文、王世傑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其附件。關於外蒙問題的換文為:鑒於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願望,中國政府同意,將在日本戰敗後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的獨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對獨立問題進行投票,共有選票381242張,結果全部贊成獨立,無一人反對,當時外蒙文盲高達七成以上,投票記名,有人監視,也是俄國人指導,百分之百的同意,簡直是莫大諷刺。1946年1月5日,無力回天的南京政府正式公告外蒙獨立。1949年底,毛澤東到蘇聯,雖再三要求與蘇聯簽訂新約,史達林卻堅持保持舊約,理由是1945年的《中蘇條約》是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而締結的,廢除它可能會為美、英兩國借機否認《雅爾達協定》中的其他承諾製造口實(例如,日本的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1950年,毛澤東又到蘇聯,本打算與史達林討論黑龍江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的土地和外蒙古問題,卻受盡史達林的冷落。中共無可奈何,最終在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時,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

1953年,赫魯雪夫上臺後,中國與蘇聯交涉,試圖解決包括蒙古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蘇聯歸還了旅大軍港和東北鐵路。當周恩來提出蒙古問題時,遭到了赫魯雪夫的斷然拒絕,中國再次失去了收回外蒙古的機會。中國的行動,很快傳到了蒙古人的耳朵裏。他們立即行動,通過蘇聯向中國施壓,與中國交換地圖,劃定邊界。隨後,中國和蒙古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1952年,蔣介石對史達林沒有遵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條款感到憤慨。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華民國,以蘇聯違約為由,在聯合國狀告蘇聯,這就控蘇案,第六屆聯合國大會對此予以承認。1953年2月24日,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就是至今中華民國版圖還包括外蒙古的法律依據。1952年10月13日,蔣介石在中國國民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政治報告,對外蒙古問題有一段深刻的談話,其坦誠面對事實的勇氣是值得思考。

陸、附錄:

1   由於檔案張數很多,選擇其中部分影印附錄於文後:《東歸英雄傳》電視劇簡介。土爾扈特相關圖片。《清史稿》第九冊,卷七十八,志五十三,地理二十五,外蒙古,頁二四四二、頁二四四五〜頁二四五0。陳維新著:<乾隆時期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交涉>。

柒、註釋:

【註釋一】

《康熙諭阿奇玉汗敕書》全文轉載引用出自劉學銚教授,『讀《異域錄》』記一文,考證後的記載。

『帝敕諭:

    諭土爾扈特之阿玉奇,朕統御天下,撫育萬邦,從不分內外,一視同仁,斷然不二。據爾阿玉奇疏言:聖主向廣闊無邊之神瞻部洲訓諭教化,使不滅之金輪諭訓,導致生靈于康樂安態之境,勝譽如天雨降下,實不勝欣悅。將萬眾引向德化,恩賜如滄海之滿福,更念流落天涯者,像上天似賜予希望。耳聞君之聖躬,君之諭訓,如天之無玷,德威齊樹,八寶俱全天賦東土文殊舍利活佛,秉公不偏,端座金剛寶座,治理廣域使寰宇共樂升平。敬尊萬靈之釋迦牟尼佛法,廣行邊陲之地。今微賤之軀善在,更敬仰文殊舍利宗喀巴之教。今遣使之原委,在于衛藏地方,有達賴喇嘛之弟子,倘若有欲行善事者彼處亦可行善。今為萬物生靈懷仁德之菩薩,扶世為君,并以如來之十誡,引導教誨。今小的為主上之萬壽,不時誦經,祈禱上三寶,祝佑聖躬康豫。扶持黃教,統一德化,向如滄海清明聖主,遣使啟奏。所差遣之使,乃吾心腹小役,聖主若有密旨,請賜口諭。吾將聖主之教訓,同日月之永恒,借鑑不絕等語。

 

    爾阿玉奇,一向恭順,進貢請安,輸誠已久。然被策妄阿喇布坦阻截數載,未能相通,今又一心一意,自俄羅斯地方,遣爾心腹差役薩穆坦等為使,特向朕躬請安貢物,朕甚嘉獎。故朕心寵眷,施以殊恩,賞賜金銀制五十兩圓筒奶茶壺一具,五十兩銀制盆一具,酒杯一個,鏤空雕花馬鞍一個,各色綢緞三十匹,布兩百匹,茶葉四簍。賞多爾濟拉布坦、沙克多爾扎布綢緞各二十匹,布各百匹,茶葉各四簍。爾所差遣之使者薩穆坦、車臣、鄂木布、丹津等,也足賞銀兩、綢緞、布匹、茶葉等有差。 

    再之,爾弟之子阿拉布殊爾,與其母同赴藏期間,策妄阿喇布坦為爾相猜交惡,道路被阻,不得返回,而困于嘉峪關之外,嗣後向朕叩乞而來。朕好生天下眾生,故授封小子阿拉布珠爾為貝子,安置在党色爾騰地方,年賞賜俸銀、綢緞,使之生計有著,以致富裕矣。朕軫念爾自效順以來,頗行請安,一向化之舉,亦念小子阿拉布珠爾與伊父及爾分散年久,用何計遣送之處,與俄羅斯商買賣頭目哈密薩爾相詢,哈密薩爾亦允送至時,朕正欲降旨接回阿拉布珠爾之隨從,同俄羅斯一起遣往之際,適值爾差使者薩穆坦等前來。正合朕意矣。因此,特令侍讀學士銜殷扎納,郎中納顏,主事銜圖理琛,護軍校亞圖,五品官拿那等,手持敕書,會同阿拉布珠爾及其隨從等人一并遣往。康熙五十一年五月二十日』

捌、參考書目:

1.  陳維新著:<清末新政在外蒙古>,《故宮文物月刊》21卷第10期250,2004年1月。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2.  陳維新:1. <中俄兩國霍爾果斯河界圖解密>,《故宮文物月刊》26卷第4期304,2008年7月。

3.  陳維新著:<嘉慶時期中俄外交禮儀制交涉>,《俄羅斯學報》第6期,2008年06月01日

4.  柳澤明著:《從檔案史料窺見清代中俄關係——以十八世紀為主》,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5.  文淵閣四庫全書》之《異域錄》電子書,博學堂,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6.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九冊,卷七十八,志五十三,地理二十五,外蒙古,頁二四四二、頁二四四五〜頁二四五0。中華書局1976年7月第一版。

7.  滿琳著:《土爾扈特女兒》,農村讀物出版社,2004年6月1日,頁數316頁

8.  劉學銚著:《土爾扈特蒙古源流考證與校補》蒙藏委員會,1970年。

9.  李丹慧著:《當代中國史研究》<1969年中蘇邊界沖突:緣起和結果>,1996年第3期。

10. 明驥著:《中俄關係史》(上冊),三民書局,2006年11月01日。

11. 明驥著:《中俄關係史》(下冊),三民書局,2008年06月01日。

12. 李齊芳著:《中俄關係史》,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06月01日。

13. 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研究》,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1年。

14. 李雲漢著:《中國現代史》三民書局,增定二版一刷,2005年01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神帝國一縷飄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