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書評是班上最高分,同時老師說可以投到期刊。可我覺得還不到水準,只是書摘書評整理,算不上學術之作。原作者在前後輩哪敢拾人牙慧沾光。只不過重新分析和考證過而已。
這篇書評主要闡述我的看法就是[任何執政的領導人都不會允許任何所領導的族群會走向獨立或分離,由自己的國家投向另一個國家懷抱,敗壞歷任先祖打下的江山。所以即便是執政昏庸的政客或上位者,在任內也不會允許有獨立或分離的情形發生,因此能夠體會在外蒙獨立後的今天,中共對於西藏獨立與台灣獨立的行為是斷然不允許的,然而站在外國人或老百姓立場想,則認為是應該自由其意志,因此之間的紛爭仍是不斷。]
壹、前言:
當時為了瞭解土爾扈特部歷史,個人閱讀了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九冊,卷七十八,志五十三,地理二十五,外蒙古,頁二四四二、頁二四四五〜頁二四五0,中華書局1976年7月第一版。有記載土爾扈特部相關史料。說到這只是點出這個族群在中國某一個程度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研究土爾扈特部的歷史發展,因為本文重點是著重在歸屬問題交涉上,滿清中國與俄國的外交態度與爭執論述。
1、新土爾扈特部二旗:在科布多城西南。至京師七千餘里。元為乃蠻國,太祖滅之。後為和林行省所屬地。明屬衛拉特。初,始祖翁罕裔捨稜為準噶爾台吉。七傳至貝果鄂爾勒克。其長子卓立甘鄂爾勒克,即徙牧俄國一支之祖。數傳至渥巴錫,來款,賜牧新疆,號舊土爾扈特。其次子衛袞察布察一支,依準噶爾,傳至捨稜,為準噶爾台吉。大軍征准噶爾,捨稜奔俄。乾隆三十六年來歸,編佐領,設札薩克,賜牧,號新土爾扈特。二旗:曰新左旗,曰新右旗。自為一盟,曰青色特啟勒圖。隸科布多大臣兼轄。………。
2、額濟納舊土爾扈特部一旗:在阿拉善旗之西,當甘肅甘州府及肅州邊外。袤延八百裡。至京師五千五百餘里。本漢居延縣地,張掖郡都尉治此。後漢安帝時,改置張掖居延屬國,別領居延一城。獻帝建安末,立為西海郡。魏、晉因之。永嘉以後,地屬前涼、後涼、北涼、西涼,相繼割據。元魏為涼州所轄地。隋、唐為甘州、肅州北境。大歷中,陷於吐蕃。宋景德中,地屬西夏,曰威福軍。元,亦集乃路,屬甘肅行中書省。明,甘州、肅州二衛邊外地。元臣翁罕裔。明季為準噶爾所偪,徙居俄境之額濟拉河。額濟拉即窩爾吉譯音之變。土爾扈特居俄久,常遣使入貢。康熙四十二年,其汗阿玉奇之嫂攜其子阿喇布珠爾入藏禮佛,准噶爾阻其歸路,乃款塞乞內屬,賜牧色爾騰。旋定牧額濟納河。雍正七年,封多羅貝勒。乾隆十八年,授札薩克,世襲。佐領一。以來歸在先,故亦稱舊土爾扈特。不設盟長。………。
3、南路舊土爾扈特部四旗:在喀喇沙爾城北,當天山之南,珠勒都斯。至京師八千六百餘里。本古西戎地。漢及魏、晉為烏孫國地。北魏,高車國地。周,突厥地。隋,西突厥地。唐,鷹娑都督府地。宋屬西州回鶻。明為回部所據。乾隆二十三年,回疆平,入版圖。三十六年,元臣翁罕裔渥巴錫挈所部內附,遂以其地賜之,是為南路舊土爾扈特,與中路和碩特同游牧,編置佐領。設旗四:曰南路汗旗,曰中旗,曰右旗,曰左旗。授札薩克,世襲。隸伊犁將軍轄。………。
4、中路和碩特部三旗:至京師八千六百餘里。舊為四衛拉特之一。牧青海、伊犁諸境,後徙俄羅斯。乾隆三十六年,從土爾扈特汗渥巴錫來歸,詔附南路土爾扈特部同游牧珠勒都斯,編置佐領。設旗三:曰中路中旗,曰中路右旗,曰中路左旗。授札薩克,世襲。歸伊犁將軍轄。牧地在南路舊土爾扈特部之西。………。
5、北路舊土爾扈特部三旗:在塔爾巴哈台城東,當金山之西南霍博克薩裡。至京師九千七百餘里。本漢時匈奴西境、烏孫北境。北魏,蠕蠕地。後周時入於突厥。唐,西突厥地。明時為衛拉特地。舊為準噶爾台吉游牧處。乾隆二十年,准部平,入版圖。三十六年,元臣翁罕裔袞札布來歸,遂以其地賜之,是為北路舊土爾扈特部,編置佐領。設旗三:曰北路旗,曰右旗,曰左旗。授札薩克,世襲。隸塔爾巴哈台大臣轄,伊犁將軍節制。………。
6、東路舊土爾扈特部二旗:在庫爾喀喇烏蘇城西南,當天山之北,濟爾噶朗。至京師九千五百餘里。本漢時烏孫國地。北魏為蠕蠕地。後周時入於突厥。唐為西突厥地。後為嗢鹿州都督府地。明時為衛拉特地。舊為準噶爾各鄂拓克及各台吉游牧處。乾隆二十年,准部平,入版圖。元臣翁罕裔納札爾瑪穆特來歸,遂以其地賜之,是為東路土爾扈特部,編置佐領。設旗二:曰右旗,曰左旗。授札薩克,世襲。統隸伊犁將軍節制。………。
7、西路舊土爾扈特部一旗:在伊犁城東,當天山之北,晶河東岸。至京師一萬餘里。本漢時烏孫國地。北魏時為悅般國。尋為蠕蠕所並。後周時入於突厥。唐初西突厥地,後為嗢鹿州都督府地。元,阿勒穆爾地。明時為衛拉特地。舊為準噶爾各鄂拓克及各台吉游牧處。乾隆二十年,准部平,入版圖。元臣翁罕裔羅卜藏諾顏來歸,遂以其地賜之,是為西路舊土爾扈特部,編置佐領。設西路旗一,授札薩克,世襲。隸伊犁將軍節制。
貳、主題概況:
明朝的瓦剌,清朝時稱為厄魯特(Eleuth)蒙古,居於天山北路。其中,可分為四部:準噶爾部(Dzoungar)居伊犁河一帶(綏定)、杜爾伯特部(Dorbot)居於今北疆額爾齊思河中上游地區(丞化)、土爾扈特部(Turugut)居於今新疆塔城一帶(塔爾巴哈台)和碩特部(Khosot)居於烏魯木齊及以東地區(迪化),四部不相統屬自為長,稱為四衛拉特(Uirad)。此四部原先均在天山之北,阿爾泰山之南聚牧。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由於土爾扈特部長和鄂爾勒克(Kho-orlak)與準噶爾部的巴圖爾渾台吉(Batur-taiji)交惡,明思宗崇禎二年(1629年),和鄂爾勒克決定放棄傳統的游牧地塔爾巴哈台(Tarbaghatai)及額爾齊斯河(Irtysh R.)中游草原,率領土爾扈特大部及部分和碩特、杜爾伯特約五萬帳大舉遷徙至額濟勒河(今俄羅斯伏爾加河(Volga R.))流域南北兩岸草原。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初,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等人在色布騰巴爾珠爾的帶領下抵達木蘭圍場。九月八日舉行覲見之禮,乾隆皇帝並以蒙古語垂詢渥巴錫,並賜茶食招待渥巴錫等人。九月九日,渥巴錫等人與朝廷王公大臣、蒙古王公等人參加乾隆皇帝的賜宴。九月十七日抵達熱河避暑山莊,乾隆皇帝傳諭渥巴錫等人,頒布冊封的諭令。並在普陀宗乘之廟樹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座巨型石碑以記其事,渥巴錫遂將祖傳腰刀進獻給乾隆皇帝(論文中未提及此事)【參閱附錄圖片】。同年九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加封渥巴錫為卓里克圖汗,負責管轄裕勒都斯舊土爾扈特蒙古烏納恩素珠克圖盟南路四旗(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任盟長,公元1775年1月9日(乾隆39年12月8日),渥巴錫病逝,終年33歲。長子策凌那木扎勒襲位。至此,土爾扈特部成為大清帝國藩屬。
摘錄全文比較重要片段:
一、前言
由於中、俄雙方均稱對土爾扈特部擁有宗主權,於是雙方相互行文,對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有關土爾扈特部歷史及與中、俄之間關係,前人論述甚多,但對乾隆皇帝依據「封貢體制」及「興滅繼絕觀」之精神,對該部歸屬問與俄國據理力爭的論述文章,則不多見。本文是以「故宮俄文史料」等相關檔案史料,對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作詳盡的論述。
俄國政府從土爾扈特部遷來以後,即計劃將該部在伏爾加河游牧的草原視為「屬地」,而且將新來的土爾扈特牧民納入成為該國的「屬民」,要土爾扈特部族永遠歸順於俄國。而從歷任土爾扈特的領袖,為求得該族在伏爾加河生存發展的空間,基於現實的考慮,不得不宣誓効忠俄國,並接受俄國徵召土爾扈特部軍隊參與俄方對外戰爭,使土爾扈特部族成為俄羅斯帝國的屬藩。從檔案史料的記載,土爾扈特部雖遷離中國來到異地,但與清朝政府的關係從未斷絕,土部派遣使臣向清朝政府朝貢,清朝政府也兩次派出使團攜帶皇帝敕書,前往土爾扈特部,雙方關係甚為密切,清朝政府也欲藉土爾扈特部的力量來牽制當時蠢蠢欲動的準噶爾部。
查閱《四庫文書》中的《異域錄》中沒看到任何有關聯合土爾扈特部夾擊準噶爾之記載,只記載頒讀康熙聖旨有關阿玉奇汗一事,但也僅錄出數句,參考【註釋一】。
………俄國認為渥巴錫率眾離開俄國,是「叛逃」的行為,清朝政府不應容留「逃人」,違背中俄兩國互不收容逃人的約定。乾隆皇帝認為土爾扈特部是因為俄國無法照顧該部人民生活,土爾扈特部首領才會率眾離開俄國,所以土爾扈特部人民不應算是逃人。土爾扈特部既已向大清帝國稱臣內附,渥巴錫等人並接受冊封,土爾扈特部成為大清帝國所屬藩部,是不容俄國否認的事實,堅拒俄國索還的要求,為維護「封貢體制」不受破壞,以及大清帝國與周邊藩屬間秩序的穩定,乾隆皇帝也曾向俄國表示,為維護大清帝國對土爾扈特部的宗主權,即使發生戰爭,也在所不惜。最後俄國鑒於乾隆皇帝在位當時國勢強盛,另為商業利益問題,對於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只好隱忍下來,未再向清朝政府提出索還要求。
中俄雙方針對土爾扈特部歸屬問題,雙方爭論的焦點,以及乾隆皇帝堅持以「封貢體制」及「興滅繼絕觀」作為與俄國爭辯土爾扈特部歸屬問的主要原則,且未有絲毫的退讓,據理駁斥俄方的論點,終獲勝利。本文擬針對上述問題,以相關檔案史料為依據,加以研析探討
論文前言說明中俄雙方因土爾扈特部遷移糾紛的原因始末以及探討的史料依據。
二、「封貢體制」、「興滅繼絕觀」概念簡述
(一) 封貢體制
自清朝進關入主中原後,在對外關係的處理上,基本上是承襲中國歷代各朝的各種禮儀制度,而清朝政府也參酌這些禮儀制度加以因革損益,創建了一套繁瑣對外關係儀禮定制,基本上,大清帝國與周邊屬國藩部間的關係上,約有下列的規定,屬國與藩部必須遵循這些規定。
1. 冊封
(1) 清朝檔案史料記載冊封規定:
學者張啟雄在論述「封貢體制」時提到:「中國既與周邊諸王國聯合構成「中華世界帝國」,並與周邊諸王國個別締結宗藩關係,為突顯其宗藩間的君臣上下關係,於是創出獨特的階層性的封貢體制,用以規範「中華世界帝國」的宗藩關係。大清帝國的周邊諸國須向大清皇帝朝貢,清朝皇帝對於來朝貢的屬藩,不論其為部落或是邦國,均認為其具有「邦國」的身份,並冊封該邦國首長為國王。………
2. 朝貢
(1) 清朝檔案史料記載朝貢規定:
〈禮志─賓禮一之諸國朝貢禮〉記載:
聖節、元旦、冬至是大清帝國的三大節日,大清帝國屬國藩部派遣使臣攜帶表文及貢物前往北京朝貢,表文須書寫大清帝國年號,亦即是「奉正朔」。清朝政府對於朝貢國貢船、人數及進京人員數量有明確的規定,亦即是對朝貢的規模作了限制。………朝貢禮儀是確立大清帝國與藩屬間政治上的臣屬關係,為臣子的藩屬,若不按君臣之義行事,不遵朝貢禮儀,則是大逆不道,藐視皇權,對大清帝國為宗主國地位的挑戰。
(二) 興滅繼絕觀
………在中華帝國體制內,中國與周邊屬藩國的關係,在承平時期,中國皇帝有作為君、作為父的權利,而週邊屬藩國則作為臣、作為子的義務。在屬藩國有難的非常時期,則中國皇帝也要負起作為君、作為父的責任,尤其屬藩國若逢外敵有滅絕之危機時,中國即要負起為屬藩國完成「興滅繼絕」的責任,在宗藩封建的政治關係上為屬藩「存國」,在宗法組織的家族倫理關係為屬藩國「存祀」。基於宗藩的「存國主義」,宗法的「存祀主義」,身為中華帝國的皇帝,為維護中華秩序的穩定,也就必須負起實踐「興滅繼絕」的觀念。
作者在文中的「封貢體制」、「興滅繼絕觀」概念,在另一篇著作<嘉慶時期中俄外交禮儀制交涉>也是以此闡述。
三、清朝政府對土爾扈特部返回的處理政策
………清朝政府派遣使臣前往土爾扈特部,最主要的目的是欲與該部建立政治上良好的關係,並聯合土爾扈特部,孤立當時與清朝政府對抗的準噶爾部。乾隆皇帝繼位後,纘承聖祖、世宗兩朝未竟之緒,平定準噶爾部動亂,使得大清帝國西北地區各部族恢復平靜,準噶爾部動亂的掃平,這也是渥巴錫考慮率土爾扈特部眾回到中國的原因之一。………由以上所述,大清帝國依循「封貢體制」、「興滅繼絕觀」,以「宗主國」的地位,對前來歸附「藩部」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
四、中俄對土爾扈特部主權歸屬論爭
(一) 俄向清朝政府索還土部
………乾隆皇帝得悉此事,降旨交待安泰,「若俄方人員與其交涉所還土部人民之事,則應據理駁斥之:我等駐邊大臣,只管辦理設卡和查拿逃人等務,此類事宜不但不知,且我等亦無權過問。俄羅斯薩納特衙門已與我理藩院有互通文書之例矣,向爾等薩那特衙門詢問即可。」………
(二) 大清國堅拒交還土爾扈特部眾
大清帝國在處理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問題時,均是依照「封貢體制」的規定行事,對於有「反清」意向或態度不明而未向清朝政府朝貢的部族,清朝政府主要是採取「恩威並施」、「撫勦並用」的政策,正如乾隆皇帝所說:「天朝之于外藩,恭順則愛育之,鴟張則勦滅之。」這也是當時大清帝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所以,當土爾扈特部渥巴錫等人率眾從俄羅斯伏爾加河返回中國,清朝政府當然要抓住此機會,極力宣揚大清帝國國勢富強,乾隆皇帝德威遠被,故有遠方部族慕化而來。清朝政府當然對渥巴錫等人極為懷柔,除安頓該部族民眾生活外,乾隆皇帝依「封貢體制」朝覲儀禮,接見渥巴錫等人,並冊封渥巴錫等人為汗、為王。故對於俄羅斯所還土爾扈特部眾的要求,是絕不可能應允的。………
………乾隆皇帝要求舒赫德等人若與俄方交涉時應持嚴正之態度,斷然拒絕俄方無理之要求,若因此事引發武力衝突,甚至斷絕雙方長久商業上之往來亦在所不惜。乾皇帝隆在此上諭中揶揄俄方無法照顧土爾扈特部眾,該部才背棄俄國而回歸大清帝國。乾隆皇帝身為總統天下之聖君,對回歸之藩部當然要優加撫育,「宗主國」對屬藩部的照顧是天經地義之事,若棄之不顧,不僅有損大清帝國之聲譽,不依「封貢體制」規定而行,讓外藩部眾聞之,未免被恥笑。………
(三) 中俄雙方激辯論戰
在《故宮俄文史料》收錄〈大清國理藩院致俄羅斯國樞密院函〉,此函件寫著:該衛拉特等人攜帶許多家族,不下萬戶之眾,連同屬下人等,不避艱險自遠方而來,皆在饑寒之中,故為救其生活起見而來歸順。朕為當世最有權威之君主,凡各殊方王國之人民,其有懇求恩准歸化入籍者,無不予以容納。今該衛拉特人等陷入極端流亡困苦之中,何忍坐視其饑寒而不予容納乎,固特諭令給與良好地方居住。………俄方須知該項人等並非以我國兵力強制而來, 非以詐欺之方法誘致而來,亦非向俄方要求得來,係因彼等在俄方境內不堪生活,故特思念朕之恩德,以真摯正確之意思,前來歸順入籍。………
從清朝政府給俄國樞密院的公函內容,可將乾隆皇帝對此事的看法歸納以下幾點:
(1) 凡對願意歸順清朝,欲蒙乾隆皇帝皇恩之部族,清朝政府均依「封貢體制」的規定,讓部族領袖赴京城或熱河「朝覲」,接受大清皇帝的冊封,賞賜禮物,並安頓撫育該部眾,使其正式成為大清帝國屬藩。
(2) 向俄方宣示大清帝國的「主權」,所謂主權乃指一個國家居於優越之地位,對內享有最高絕對的支配力,對外則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不受他國干涉。大清帝國對於其所屬地域、屬民均擁有絕對支配的權力,而屬地、屬民、主權三者也是國家構成的主要因素。所以土爾扈特部人民投誠而來,表示其願成為大清國之屬民,願接受大清國管轄,成為大清帝國的一份子。
(3) 向俄方表示土爾扈特部回歸,非大清國以武力征服,也非清朝派兵進入俄境強行帶走,且該部已進入伊犁中國管轄之地,希望得到朝廷照顧,如此恭順歸附,大清國豈有將該部送還俄方,讓俄方治其罪之理。
(4) 舍楞、勞章札布等人前曾叛逃俄羅斯之事,當時乾隆皇帝甚感不快,現俄羅斯想索還土部,乾隆當然不允。俄國政府收到理藩院的公函後,對函文內容當然非常不滿,即由樞密院行文理藩院,以嚴厲的語氣駁斥清朝政府所言,並抗議清朝政府收容該國的「屬民」土爾扈特等部眾,要求將土爾扈特部眾及被該部劫擄的俄羅斯人歸還。………
(四) 清朝為土爾扈特部主權聲稱不惜與俄開戰
(五) 回歸後的土爾扈特部族生活情形
………但他對朝廷的安排不感到滿意,所以多次要求移地游牧,朝廷最後同意他在珠勒都斯草原游牧,策博克多爾濟所屬部眾被安置在和博克薩里地方游牧,郡王巴木巴爾所屬部眾則被分配在濟爾噶朗河流域,而舍楞所屬部眾則被安插在阿爾泰地方游牧。清朝政府規劃給予土爾扈特部的游牧之地,均是水草豐美的牧場,無論是土爾扈特的諸台吉頭目,或是所屬部眾,對於朝廷的安排均感到滿意與感激。………由於朝廷的協助,使得土爾扈特部的農作均獲豐收,也解決牲畜少或無牲畜可養的土爾扈特民眾生計問題。
肆、著作特色:
中俄雙方外交辭令的類別豐富:
罪犯論定與陰謀說:
俄國政府稱舍楞、樓昌扎布等人以前背叛清朝政府逃至俄國,清朝政府曾多次來函表示該二人乃「窮兇惡極」之徒,應予嚴懲,不應留其生存。而現在舍楞等人率部眾「逃」至中國,清朝政府不但不將其視為惡徒,反而予以獎勵。俄國稱清朝政府此種作法,「乃為不良之誘惑,此種誘惑之傳播,對於一切善良組織之政府及社會,皆屬有害者也。」
對於舍楞、樓昌札布等人的處理方式,清朝政府表示他們既已知犯罪且誠心悔改前來投誠歸順,「如將此種來歸人等捕而殺之,不僅與我萬民主宰最高至上大皇帝陛下之真正悲懷不合。且對此種自來歸順之人等,咎其既往而加以懲治,將來何以服外方之各民族。」
俄國政府指稱該部族部份領導人,「以各種欺騙及秘密誘惑的方法,使得一部份長官及自己屬下人等附從自己,⋯⋯當彼等離去國境之時,不僅聽其各王公之教唆,將該處商人全部劫掠,擊斃多人,且於其它各處作出各種損害惡行及命案, 並將此間許多人擄去(包括俄國軍官杜丁等人)」,此乃土爾扈特部叛亂的直接原因。俄國並稱清朝政府庇護這些「強盜與惡徒」,是否適宜。
對於俄國稱該國未曾容納臣屬於大清國之蒙古部族任何一個逃人,但大清國卻容納臣屬於俄國的土爾扈特部族。清朝政府認為俄國政府「此語尤為無恥」。清朝政府稱「蓋我四盟汗之喀爾喀人等,以及四十九內蒙古扎薩克旗之蒙古人等,全為蒙受我國大皇帝陛下深厚恩澤之人民,曾受汗王爵位之封賞,度其安居樂業之生活,何故被迫逃往貴國,有如貴國卡勒莫克人等之逃來我方,貴國今出此言,不自恥乎。」
戰爭威脅反駁:
清朝政府對俄國所言「凡屬文明之國家及州郡,不應將他國人民收歸己有及加以容納,⋯⋯否則不論何時世界之上如有此事,必將發生戰爭,人民永無寧日。」清朝政府認為俄國所說,皆為空論。
對於俄國指責清朝政府不尊重該國權利,不保持兩國和睦關係,且對俄國極盡嘲笑之能事。並稱若不能維護兩國權利、義務、正義與和睦時,若發生戰爭,將使得大清國人民不得安居也。清朝政府認為俄國此言為「荒誕之至」。俄國此種違反和睦之言論,並稱要發動戰爭,清朝政府稱「吾人只有靜待之,並注視貴國若何態度。」
俄國稱清朝政府將該國在前次咨文所稱:凡一切文明國家及民族之間,不僅在外交慣例上且在實際情況發生時,均應遵守不得容納且不得私自據有他國屬民之原則。「否則世界上必致將發生普遍戰爭,而人類必亦至日益貧困,陷於無窮混亂之中」,俄國稱「此實為國際公法各項主要原則及規條。」但清朝政府卻將俄國宣稱應遵守國際公法原則,說成是俄國欲藉故發動戰爭,並怪罪俄國政府,這是對俄國不公平的說法。
行文與禮節之爭:
在兩國外交文書往來方式及禮儀規定方面,俄國認為清朝政府似乎將俄國視同大清帝國的屬國一般,而不把俄國視同與大清帝國是對等的國家看待,所以在文書的書寫方式及內容方面,俄國認為清朝政府是對該國採取充滿輕視及極為無禮的態度。俄國認為該國不是大清帝國的屬國,所以在外交辭令的書寫,希望清朝政府須尊重及確保俄國的尊榮。
………俄國提出辯解表示,該國在討論問題時,「無論與貴國處於如何爭辯當中,永係具有適當及禮儀之態度而發出言論,即使在上次函件中,亦未曾逾出對於貴國相當敬禮之範圍以外。………俄羅斯帝國之高尚尊嚴絕對不能忍受之也。且吾人亦成為濫用我國至高無上大女皇帝陛下之委任,蓋世所共知,臣屬者方有另一種辭令,對等之國家方面,應為另一種者,此點應使貴國免於誤解也。」………俄國政府希望清朝政府不會利用該部族所提供有關俄國各地狀況之情報,並乘該國現正與他國發生戰爭之時,藉機攻入俄國境內。………所以該國並不懼怕清朝政府發動戰爭。在公函最後,俄國政府希望藉此信函讓清朝政府明白,清朝政府的行文方式、咨文的體裁及內容,均讓俄國政府覺得已經受到不公正的侮辱與對待,所以清朝政府應在外交禮儀上,應給予俄國相當的尊重。
………對於外交文書書寫方式問題,理藩院反譏俄國曰:我聖上大皇帝陛下總理萬機,只以公正處理之,故我院對於外邦各國行文之中,稍欠公允之詞亦不採用,然於我院對貴院函件中,曾用輕漫之詞句,此蓋專為貴院從未公正論事,一昧空言搪塞之故,我院對此表明合理適當之論點,函達貴院。⋯⋯現依貴院此次來函觀察,貴國尚屬自知其非,不敢破壞睦誼行事,⋯⋯我大皇帝陛下既已特施鴻恩降下諭旨,以期既往一切情事,毋庸追究。⋯⋯今後貴院只須遵照從前所訂條約行事,善自保守邊界,安定居住,務希自勉為荷。清朝政府嚴拒俄方所還土爾扈特部眾的要求後,俄方未再針對此事與清朝政府發生爭議,土爾扈特部歸屬之爭,暫告一段落。
伍、個人看法:
滿清畢竟漢化很深,對於自己是大中國的身分觀念很能接受,所以滿清以一個遊牧民族入主中國,也要搖身一變成為天下的大宗主國。積極東征西討的清除所有對立的政體,消弭反清復明分裂的思想,並保護加入的民族,更希望世界各國大小民族都能由衷服膺滿清這個大宗主國的統治。同時對於邊疆也能積極防患強敵入侵,並建立符合雙方利益的外交,只是往往不如預期令人滿意,近代歷史告訴我們近代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中國。北方的俄國與東邊的日本一樣是令人恐懼與氣憤,不斷的侵擾造成不斷的歷史事件。不過乾隆朝以前的外交是屬於在國力強盛時期,加上前二任君主本身認真的處理和堅持,所以外交上比較容易處於優勢。這在作者文中的外交辭令裡面可以看出。
………,對於土爾扈特部族的投誠歸來,乾隆皇帝是本著「封貢體制」之精義及「興滅繼絕」精神來作為朝廷處理此事,並作為回應俄國政府抗議的最高指導原則。依上述兩件文獻檔案內容來看,清朝政府強調土爾扈特部族的風俗習慣及宗教文化原本就異於俄國,其離開準噶爾地方至俄國境內游牧,嗣後俄國無法照顧該部,並課以苛稅及軍役,致使該部無法生存才逃離俄國前來歸順,而大清國乾隆皇帝既為「天下共主」、「當世最有權威之君主」,大清國是周邊屬國及藩部的「宗主國」,對於陷於生活苦難、瀕臨危亡邊緣,而前來請求撫恤的部族,怎可忍心加以拒絕,若讓其它屬國藩部,如內外蒙古各部知道清朝政府拒納土爾扈特部眾,並讓俄國索還,豈不損及大清帝國之威望及乾隆皇帝撫育天下蒼生之德政也。這也會動搖周邊屬國藩部對大清帝國的向心力,若對朝廷有貳心,勢必危及大清國周邊地區秩序的穩定,若周邊地區發生動亂,也會對中國的內地的安全造成影響。所以乾隆皇帝對於俄國的抗議及歸還土爾扈特部的要求,是採取堅定的立場,予以回絕。
陳維新著:<嘉慶時期中俄外交禮儀制交涉>,《俄羅斯學報》第6期,2008年06月01日
滿琳著:《土爾扈特女兒》,農村讀物出版社,2004年6月1日,頁數316頁。
8. 劉學銚著:《土爾扈特蒙古源流考證與校補》蒙藏委員會,1970年。
9. 李丹慧著:《當代中國史研究》<1969年中蘇邊界沖突:緣起和結果>,1996年第3期。
10. 明驥著:《中俄關係史》(上冊),三民書局,2006年11月01日。
11. 明驥著:《中俄關係史》(下冊),三民書局,2008年06月01日。
12. 李齊芳著:《中俄關係史》,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06月01日。
13. 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研究》,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1年。
14. 李雲漢著:《中國現代史》三民書局,增定二版一刷,2005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