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龐雜沒有去蕪存菁的期末報告花了近三個月才整理出草稿,就用這個草稿做上台報告。換個角度來述說這個很多人寫過的雷同內容。主要是給這個題目提供一些新點子。典籍引用部分都是逐字逐句校正過。就怕考證錯誤。因為是草稿有缺失是難免的。但應該極少。因是花心血整理考證,對我有實用價值理當保存。

 

大齊王朝興亡史—民亂勝利與失敗及其影響和傳說

唐末最大民亂—黃巢之亂,兼論裘甫、龐勛之亂

目錄

第一章:前言:…………………………………03

源起:……………………………………………03

簡介:……………………………………………03

時間:……………………………………………04

第二章:唐末民亂的起因:遠因與近因:……04

天災不斷、政治敗壞、經濟崩潰、官逼民反:04

安史之亂:………………………………………04

藩鎮割據:………………………………………05

宦官專權:………………………………………06

朋黨之爭:………………………………………06

外患頻仍:………………………………………06

民變四起:………………………………………07

裘甫之亂:………………………………………07

龐勛之亂:………………………………………07

第三章:黃巢之亂起因與過程:………………08

前期的王仙芝之亂:……………………………08

中期的黃巢之亂:………………………………08

後期的黃巢之亂:……………………………11

第四章:黃巢之詩詞:…………………………13

題菊花:…………………………………………13

不第後賦菊:……………………………………14

自題像:…………………………………………14

附錄朱元璋的菊花詩:…………………………14

附錄韋莊的秦婦吟:……………………………14

第五章:恐怖噁心之行徑:……………………19

吃人史概說:……………………………………19

人肉食品工廠製作方法:………………………19

相關史料:………………………………………19

第六章:民亂勝利與失敗原因:………………20

裘甫失敗的原因:………………………………20

龐勛失敗的原因:………………………………21

黃巢勝利的原因:………………………………23

黃巢失敗的原因:………………………………24

第七章:民亂對唐末之影響:…………………27

裘甫之亂的影響:………………………………27

龐勛之亂的影響:………………………………27

黃巢之亂的影響:………………………………28

沙陀部落之興起:………………………………29

大白高國(西夏)的起源:……………………29

朱溫篡唐:………………………………………30 

第八章:黃巢之亂對後世之影響:……………30

行為方面:………………………………………30

軍事方面:………………………………………31

文化方面:………………………………………32 

第九章:後世對唐末民亂的評論:……………33

第十章:有關黃巢的預言傳說:………………34

推背圖:…………………………………………34

永樂大典:黃巢化蛇:…………………………36

夢溪筆談:卷二十神奇:………………………37

第十一章:小結:………………………………37

動機:……………………………………………37

過程:……………………………………………39

目的:……………………………………………39

啟發:……………………………………………39

黃巢之亂的地圖校正:…………………………39

唐代外族、漢人分佈比例考:…………………40

宗教對黃巢之亂的影響:………………………40

恐怖片的新題材:………………………………41

大齊王朝電視劇、圍城三百日電影:…………41 

第十二章:地圖:………………………………41

第十三章:參考書目:…………………………46

 

民亂的勝利與失敗及其影響

大齊王朝興亡史—民亂的勝利與失敗及其影響和傳說

唐末最大民亂—黃巢之亂,兼論裘甫、龐勛之亂

第一章:前言:

一、源起:這篇報告有關黃巢部分之內容,是經過長期的廣泛收集,斷斷續續整理,並非臨時湊出來的,所以龐雜了些,然而算是有系統的歸類。研究主因源於當初好奇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時,對於將農民起義的劃分歸類而有不同的意見,也想試圖收集史料提出一些修正,所作的報告。可以說是犯了共產黨所說的修正主義路線,個人認為對於農民起義的動機、過程與目的三點。應該要做一番論斷,重新定位。但這只是個人的想法而已,說給大家參考就好。然而生活忙碌,文中若干考證,尚未在截稿完成考證。對於出處只能概說是出自何本書,章節部分則尚待補正,期刊部分礙於時間,僅供參閱,皆未引用。缺失之處敬請指教。

 

二、簡介:唐朝後期,中央集權勢力衰微,各地藩鎮勢力興起,唐廷與地方藩鎮之間進行了長期集權與分權鬥爭。朝廷內部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地方藩鎮爭戰擾攘。然而,不論是中央政權統治,還是藩鎮割據勢力統治,同樣都很黑暗。地方藩鎮與朝廷宦官、大臣相勾結,形成不同政治派別,相互傾軋,政局動盪混亂,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唐朝末年社會已是百孔千瘡,凋敝不堪,人民在死亡線上煎熬掙扎,也只有起來反抗,才有生存的希望,於是產生了一場場的動亂。

安史之亂後,唐朝勢轉衰,「官亂人貧,盜賊並起」。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浙東裘甫之亂屬民亂。唐懿宗李漼咸通九年七月,桂林戍卒龐勛之亂屬兵亂。唐懿宗咸通十四年,黃河水旱連災;唐僖宗乾符元年,私鹽販王仙芝和尚君長、尚讓等率領二十人首先稱叛,旋即攻下曹州、濮州,乾符二年曹州冤句人黃巢,帶領兄弟子侄響應。叛軍轉戰山東境內,日附者眾,穿梭江、淮、河、漢數十州,席捲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等十三省,遍及黃河、淮河、長江、粵江等流域。官軍屢挫。 

王仙芝戰死,黃巢糾眾,號「衝天大將軍」,改年號王霸,兵稱百萬。唐僖宗廣明元年陷兩京,十二月十三日,黃巢即帝位,建國號大齊,建元金統。僖宗幸成都,以黃巢降將朱溫及借用沙陀人李克用弭平,時僖宗中和四年,禍延十年。期間經過汝州之戰、廣州之戰、潭州之戰、洛陽之戰、長安之戰、萊蕪之戰。沉重地打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世族門閥勢力和唐未藩鎮勢力,唐朝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岌岌可危。

時間:如果不加上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三年(859)的裘甫之亂,和懿宗李漼咸通九年(868)的龐勛之亂以及王郢之亂。光從王仙芝起事的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874)到黃巢敗亡的唐僖宗中和四年(884)為十年時間,再到秦宗權稱帝為亂的唐昭宗李曄文德元年(888)被補止,整個黃巢之亂總共為時十四年時間。相當太平天國1850年金田村起事到1864年南京破成敗亡止的時間。大齊王朝從廣明元年(880)十二月十三日黃巢立國號至文德一年(889)二月秦宗權被斬止共八年多。

查證典籍計算出的,圍攻陳州時間是從,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四月八日黃巢被王重榮、李克用等七十人,合力擊退,逐出長安。同年五月黃巢先鋒大將孟楷被趙犨殺死開始圍城算起,至唐僖宗中和四年(884)二月,趙犨向太原求援,李克用率諸軍救援陳州,圍困遂解,三月諸侯軍隊集結、四月破敵於太康、西華、故陽里,五月追擊殘兵滅黃巢六月十七日止,整整將近一年時間,陳州被圍達三百日之多。

 

第二章:唐末民亂的起因:

一、黃巢之亂始末我將分為下列前中後期三點概說。主要起因簡單的說:(1)天災不斷:懿宗以來,關東地區連年水旱為災。(2)政治敗壞:懿宗與僖宗皆為荒淫之主。荒怠政事,寵信宦官,喜愛音樂遊宴。(3)經濟崩潰:均田制徹底瓦解,土地兼併嚴重。(4)官逼民反:屢見不鮮,(《唐鑑》卷二十二),北宋范祖禹亦認為官逼民反是唐末變亂頻仍的重要因素之一。

『春,正月,丁亥,翰林學士盧攜上言,以為:「陛下初臨大寶,宜深念黎元。國家之有百姓,如草木之有根柢,若秋冬培溉,則春夏滋榮。臣竊見關東去年旱災,自虢至海,麥纔半收,秋稼幾無,冬菜至少,貧者磑蓬實為麵,蓄槐葉為齏;或更衰羸,亦難收拾。常年不稔,則散之鄰境;今所在皆饑,無所依投,坐守鄉閭,待盡溝壑。其蠲免餘稅,實無可徵;而州縣以有上供及三司錢,督趣甚急,動如捶撻,雖撤屋伐木,雇妻鬻子,止可供所由酒食之費,未得至於府庫也。或租稅之外,更有他徭;朝廷儻不撫存,百姓實無生計。乞敕州縣,應所欠殘稅,並一切停徵,以俟蠶麥;仍發所在義倉,亟加賑給。至深春之後,有菜葉木牙,繼以桑椹,漸有可食;在今數月之間,尤為窘急,行之不可稽緩。」敕從其言,而有司竟不能行,徒為空文而已。』《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二‧唐紀六十八。 

二、而這當中包含遠因與近因:

1.安史之亂:民變,往往加速甚至導致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力量,唐末的民變亦不例外。隋末至唐初,從西元61162818年間,兵變、民變和宮廷政變共136次,有50多位稱帝稱王者,均統兵15萬人以上,各據一方,相互混戰。全國戶數由890萬減至290萬,人口由西元606年的4602萬人,減到639年的1235萬人,損失率73%。西元755年至西元763年,爆發安史之亂,歷時九年。唐肅宗為奪回江山,乞求回紇出兵幫忙收復洛陽,應允任意搶掠三日,使洛陽成了一片廢墟。歷時九年的殘殺,使黃河流域蕭條淒慘,人煙斷絕。人口從900萬戶銳減至200萬戶,34的人慘死於變亂之中。西元755年,全國有5292萬人口,到760年,全國人口僅餘1699萬。損失率68%。在唐代宗廣德元年(西元763年)始告平定。總計安史之亂前後九年,唐的元氣為之大傷。唐由盛世突步衰落,關鍵即是安史之亂。參見《歷史不忍細看》。

 

2.藩鎮割據:安始之亂後,藩鎮節度使權勢膨脹,長期割據稱雄,中央權力衰微,無力節制地方,唐室名存實亡。例如唐德宗時,河北諸鎮聯合作亂,蔓延到西北,後為唐軍所平。亂平之後,朝廷仍姑息藩鎮依然跋扈驕橫。唐憲宗時,由於採用先弱後強的策略得宜,藩鎮紛紛上表受命,表示願受朝廷約束管理,此時全國乃告統一,史稱中興時期。但在藩鎮的根基未連根拔起的情況下,唐憲宗一死,藩鎮亂事再起,河朔之地再度失去,一直到唐亡。參閱柳宗元《封建論》、王壽南著,《隋唐史》、高明士等合著,《隋唐史》。

「四鎮之亂」的起因是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岳繼節度使位,要求朝廷加以承認,唐德宗不允許。為了維護世襲特權,魏博鎮田悅、淄青鎮李納、山南東道(治襄陽)節度使梁崇義和李惟岳聯合起來,共同起兵。不久,梁崇義和李惟岳兵敗被殺,田悅和李納也被唐軍打敗。但盧龍鎮節度使朱滔和成德鎮降將王武俊為了爭權奪地,又勾結田悅、李納發動了叛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加入了叛亂的隊伍,自稱天下都元帥。783年,德宗抽調關內諸鎮兵去平定叛亂,涇原鎮兵在路過長安時發生嘩變,攻進長安。德宗逃到奉天(陝西乾縣)。涇原叛軍立朱滔的兄弟朱泚為主,在長安稱帝,國號秦(後改為漢)。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兵救援德宗,但到了長安附近他又與德宗發生矛盾,就聯合叛亂軍共同反唐。在李懷光的逼迫下,784年(興元元年),德宗又從奉天逃到梁州(陝西漢中)。後來,德宗依靠李晟率領的唐軍才收復了長安,逐殺朱泚,又與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等勢力相妥協,才勉強平息了這場叛亂。

「淮西之亂」發生在唐憲宗時期。814年,淮西鎮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領軍務。他更加跋扈,四出攻掠。憲宗遂發兵討伐淮西。出兵三年仍不能奏效。817年,憲宗任命宰相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負責統帥全軍。當時各道軍中都由宦官監軍,將領因受到壓制,都不願出力。裴度到前線後,奏請憲宗取消了監軍宦官,被動的局面才漸漸扭轉過來。在這年冬天一個風雪彌漫的夜裏,唐將李愬率領九千士兵突襲淮西鎮所在的蔡州城,一舉活捉了吳元濟,平定了淮西之亂。

憲宗以後,歷穆宗!敬宗、文宗,而至武宗專任李德裕為相,曾平定河北三鎮,,故范祖禹《唐鑑》二十:「李德裕以一相制御三鎮,如運之掌,使武宗享國長久,天下豈有不平者乎。

黃巢亂後,兩大強藩李克用、朱溫,平亂有功,故其弊日大。截留稅款、日置官吏、練兵築城、互相兼併、造成長期內戰,使地方生產力破壞和人民流徒,更延至當饒的江南地區,當時韓愈謂:「賦出天下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令關中政府所依賴的東西財賦亦漸枯竭,唐室之實力大為削弱。

 

3.宦官專權:自唐玄宗後,宦官逐漸得勢,唐肅宗之後,宦官的凶燄更盛,對外勾結藩鎮,朋比為奸;對內結交文臣,加深黨爭,甚至廢立皇帝,左右政權。例如楊思勗、高力士、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劉希暹、賈明觀、竇文場、霍仙鳴、俱文珍、吐突承璀、王守澄、田令孜、楊復光、楊復恭等等。又如昭宗即位後,與宰相崔胤等共謀除去宦官,乃結納朱全忠為表裡,而宦官韓全誨等則倚仗李茂貞為後臺。天復元年(九○一年),崔胤請朱全忠發兵入朝,當朱全忠兵進潼關時,宦官遂挾持昭宗奔鳳翔。全忠入長安。次年,朱全忠兵攻鳳翔。天復三年(九○三年),李茂貞被迫殺宦官韓全誨等二十餘人,獻出昭宗。全忠擁駕還長安,盡殺宮中之宦官凡八百餘人,唐朝之宦禍至是方銷聲匿蹤。

又如唐文宗 李昂(826840)初名李函,是唐穆宗的二子,被宦官立為帝後改名為李昂,在位間,去奢從儉,勤於政務,期成名君,「甘露之變」既受制于宦官,又受制於朋黨,又再受制於籓鎮,鬱鬱而終。都是一例。

 

4.朋黨之爭:朝臣結為朋黨,交結宦官,相互傾軋,使國乏諍臣,朝政荒廢,唐室日益腐敗墮落。例如牛李兩黨政治爭奪戰,始自憲宗,互有更迭,大致來說,穆宗、敬宗二朝為牛黨得勢之時;及至文宗時,黨爭最烈,有時兩黨之人同朝為相。武宗時,為李黨全盛時期;宣宗時,則為牛黨全盛時期,宣宗以後牛、李黨爭不復載於史冊。

 

5.外患頻仍:唐室二次借回紇之兵以平亂,使其驕縱不已,多次掠邊。另吐蕃、南詔等也時常寇邊,唐室被迫連年征戰,消耗鉅大,國力益衰。例如代宗廣德元年(七六三年),吐蕃一度攻入長安,使代宗東逃至陝州,賴郭子儀臨時募兵抗禦,吐蕃雖然退兵,卻仍時常威脅京畿重地及隴右、劍南諸地。南詔在今滇西(西康省西)。唐代初期,時而叛亂,時而臣服。唐宣宗時,大舉叛亂,使得西南不寧,中國為之虛耗,對唐的國勢影響極大。但後來南詔也因連年征戰,同感疲敝,漸至無力入侵。

『南詔酋龍嗣立以來,為邊患殆二十年,中國為之虛耗,而其國中亦疲弊。酋龍卒,諡曰景莊皇帝;子法立,改元貞明承智大同,國號鶴拓,亦號大封人。』《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三唐紀六十九。

 

6.民變四起:唐室與各地藩鎮巧立名目,橫徵暴歛,使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財政與稅收缺乏規律性與統一性,此時租庸調制早已壞,楊炎的兩稅制問題又多。再加上天災頻仍,黃河中下游地區赤地千里,災民被迫食草根、樹葉,啼饑號寒,賣妻鬻兒。正所謂「天下百姓,哀號於道路,逃竄於山澤,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如此官逼民反,於是屢見不鮮。

例如王郢之亂:僖宗剛即位不久,變亂接二連三的來,而且越來越大。乾符二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六十九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等地。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二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秋,七月,以前岩州刺史高傑為左驍衛將軍,充沿海水軍都知兵馬使,以討王郢。』……『王郢因溫州刺史魯寔請降,寔屢為之論奏,敕郢詣闕。郢擁兵遷延,半年不至,固求望海鎮使;朝廷不許,以郢為右率府率,仍令左神策軍補以重職,其先所掠之財,並令給與。』……『王郢橫行浙西,鎮海節度使裴璩嚴兵設備,不與之戰,密招其黨朱實降之,散其徒六七千人,輸器械二十餘萬,舟航、粟帛稱是。敕以實為金吾將軍。於是郢黨離散;郢收餘衆,東至明州,甬橋鎮遏使劉巨容以筒箭射殺之,餘黨皆平。璩,諝之從曾孫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二唐紀六十八~卷二百五十三唐紀六十九。 

 

三、從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浙東起義開始,至咸通九年(868年),爆發桂州(今廣西桂林市)龐勛之亂,史稱「桂林戍卒之亂」。這兩次暴動雖然被唐朝鎮壓下去,但卻開啟了更大規模的黃巢之亂。 

1.裘甫之亂:裘甫,又稱仇甫。唐末浙東人。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冬,正是南詔世隆稱帝攻陷播州之際,浙東人裘甫因不堪有司之虐,起兵作亂,攻下象山(今浙江象山)、剡縣(今浙江峽縣)。觀察使鄭祇德出兵討伐,屢為所敗。裘甫眾至三萬人,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改元羅平。懿宗命王式(前安南都護)代鄭祇德,至越州(今浙江紹興)重整軍隊,並令郡縣開倉賑濟貧乏,屢敗裘甫,擒送長安斬之。前後共歷七月而亂平。

 

2.龐勛之亂:又稱桂林戍卒之亂,懿宗咸通九年(868),在桂州(廣西桂林)戍守的徐州士兵,因已過了三年的約期,而要求返回徐州,被官方拒絕,氣憤而作亂。他們推糧料判官龐勛為首,劫奪庫藏武器,自動北還。沿途搶掠,地方官不予攔阻。由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攻陷徐州(一名彭城),因觀察使崔彥曾,上表要求給與節度使名號。朝廷不允。次年龐勛殺崔彥曾自稱天冊將軍,設官授職,據險扼守。遠近盜賊,群往歸附,一時聲勢大震。唐命康承訓為義成節度使兼徐州行營都招討使,率兵進討。承訊以沙陀朱邪赤心為前鋒(沙陀為西突厥別種,前為吐蕃擊破,其酋朱邪執宜歸唐,居於鹽州。朱邪赤心為朱邪執宜之子)。先以宋州(今河南商邱)為營。沙陀兵以騎兵為主,作戰勇猛,連戰皆捷。龐勛部下不和,降者甚眾。承訓克徐州,逃走,為沙陀騎兵追及,戰死。前後越年餘而亂平。朝廷以朱邪赤心為大同節度使,賜名李國昌。為日後沙陀李氏據今山西北部的先聲。

 

第三章:黃巢之亂起因與過程:

一、前期的王仙芝之亂:《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載……先有謠言云:「金色蝦蟆爭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唐僖宗乾符元年(874),關東水、旱為災,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一開始就提出改變現狀,以推翻唐王朝為目標的口號。在山東長垣聚眾起事。很快佔領了長垣縣城,第二年便攻克濮州、曹州。民眾紛紛參與起事,軍隊人數發展到數萬人。起事到了第三年,在汝州大捷,後來唐朝招安,王仙芝兩度動搖,第一次黃巢堅決反對,大罵仙芝「始吾與汝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汝獨取官而去,使此五千餘眾何所歸乎?」。黃巢率領二千人馬向北進發,與王仙芝分戰兩地。仙芝轉攻郢州時,唐朝招討副都監楊復光再次誘降,仙芝遣尚君長、楚彥威等人洽降,中途為唐招討使宋威所劫持,宋威貪功,妄報戰勝,尚君長等人移送長安被殺,仙芝大怒,降敵之事再次未遂。乾符五年(878),王仙芝于黃梅大敗被殺。

 

二、中期的黃巢之亂:唐末民變四起,當中為時最長的是黃巢之亂。乾符二年(875),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時人。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騎射,喜任俠,初為鹽幫首領,進士不第。乾符二年(875),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荷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事,響應王仙芝。起事後,軍隊勢力蓬勃發展,迅速遍佈10餘州,進而發展到淮南地區。唐朝統治集團驚恐萬狀,急忙調兵鎮壓農民黃巢軍,除唐王朝直接控制的禁軍外,各地節度使在鎮壓黃巢方面與唐中央利益一致,因此唐朝統治集團上下一致共同鎮壓黃巢,在軍事力量方面遠遠佔居優勢。

唐朝為盡快消滅黃巢,把重兵集結在洛陽一線,江南空虛。黃巢採用避實就虛戰術,暫時放棄攻取洛陽計劃,避開藩鎮力量強大的中原地區,向南方長驅直下,渡過長江,轉戰荊襄、皖南、浙東、福建等地,當時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軍隊只有數萬人,最初東攻沂州(今山東臨沂)不克;被唐軍壓縮在曹(今山東曹縣)、濮(今山東濮縣)內線,形勢對王仙芝與黃巢不利。於是王仙芝、黃巢決定跳出包圍圈,轉攻山東、河南等地。黃巢部隊進入河南地區,連克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郟城(今河南郟縣),進逼汝州(治今河南臨汝)乾符三年(876)九月,攻克汝州,殺唐將董漢勳,俘汝州刺史王鐐,直指東都洛陽。唐朝武力鎮壓黃巢軍未能湊效,便把以軍事鎮壓為主的策略改為以招降為主。宰相王鐸力主招降王仙芝,並通過他的弟弟,汝州之戰中被黃巢軍所俘虜的王鐐勸降。王鐐為王仙芝寫信給蘄州刺史裴偓,表示願意接受「招安」。唐僖宗封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兼任監察禦史,王仙芝表示接受。但王仙芝背叛黃巢軍的行徑遭到將士的抵制,黃巢堅決反對,大罵仙芝「始吾與汝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汝獨取官而去,使此五千餘眾何所歸乎?」隨後以杖擊傷仙芝頭部,頭破血流,其眾喧嘩不已。招安不成,蘄州刺史裴偓逃奔鄂州,不久兩軍分裂,三千餘人從仙芝,仙芝乃大掠蘄州,黃巢引兵二千北上。從此以後,王仙芝與黃巢分兵作戰。攻克汝州後,揮師南下,進入湖北、安徽境內,攻克郢(今湖北鐘祥縣)、復(今湖北天門縣西北)、廬(今江西九江市)、蘄(今湖北蘄春市)諸州,乾符四年(877)二月,黃巢率軍攻陷鄆州(今山東鄆城東平縣西北),殺節度使薛崇。三月,又破沂州(今山東臨沂市)隊伍壯大到數萬人,勢力擴及山東、河南。仙芝一度攻破鄂州(今湖北武昌武漢市),七月,王、黃又再度合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方),意圖切斷運河交通,九月攻克隨州,西迫湖北重鎮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仙芝轉攻郢州(今湖北鐘祥),唐朝招討副都監楊復光再次誘降,王仙芝又派尚君長、楚彥威等人赴唐廷洽降封官,於中途被唐招討使宋威捉殺。宋威貪功,妄報戰勝,尚君長等人移送長安被殺,仙芝大怒,降敵之事再次未遂。朝廷以宋威「殺尚君長非是」,鎮壓「無功」,解除其兵權,擢升曾元裕為招討使,又調西川節度使高駢任荊南節度使。

黃巢軍的分裂給唐軍可乘之機,集中力量進攻王仙芝,乾符五年初,仙芝軍破荊南(今湖北江陵)羅城,由於沙陀兵援軍到達,焚掠江陵而去,轉至申州,乾符四年(877),二月,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兵敗被曾元裕部斬殺,餘部奔亳州(治今安徽亳縣)部將尚讓等投靠黃巢,推黃巢為黃王,自稱「衝天大將軍」,年號王霸(877880)。轉戰黃河淮河流域,又進軍長江下游一帶。乾符五年(878)三月,黃巢軍進攻汴(今河南開封)、宋(治今河南商丘)二州,為東南面行營招討使張自勉所阻,轉攻衛南(今河南滑縣東北)、葉(河南葉縣)、陽翟(河南禹縣)等地,朝廷徵調義成兵三千人守衛東都附近的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武牢等地,河南一時勢壯。黃巢遂率軍渡江南下,與舊部王重隱相呼應,連克江西虔(今江西贛州市)、吉(今江西吉安市)、饒(今江西波陽縣)、信(今江西上饒縣)諸州。六月,攻陷安徽歙(今安徽歙縣)、池(今安徽貴池市)二州。八月,攻佔浙江越州(今浙江紹興市)。十月,黃巢率軍填山實穀,在閩浙叢山中開路進入福建,同年十二月,攻克福州(今屬福建),轉入廣東。

乾符六年878,黃巢兵團血洗泉州,劫殺猶太人富商萬人,此起劫掠沿海,揮兵入廣東,攻佔新興城市潮州;乾符七年(879),向朝廷討封廣州節度使不成,九月,大怒攻克廣州,活捉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又分兵西取桂州(廣西桂林),控制嶺南,自稱「義軍都統」,並發布檄文,斥責朝廷「宦豎柄朝,垢蠹紀綱,指諸臣與中人賂遺交構狀,銓貢失才」。廣州是唐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和重要的財賦供應地之一,黃巢軍在廣州大肆濫殺無辜,包括阿拉伯、猶太、波斯等穆斯林商人在內被殺者有十餘萬,財寶掠奪一空【註1】。乾符七年(879)十一月,黃巢率軍迅速逼進潭州(今湖南長沙市),黃巢軍奮勇攻城,守將李系逃走,十萬守軍潰散,取得了潭州首戰大捷。黃巢準備由湖北進入關中,直搗唐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黃巢軍北趨襄陽,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和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大破黃巢於荊門(今湖北荊門),俘斬十分之七八,黃巢與尚讓收餘眾渡江東走,於十二月再克鄂州,這時劉巨容以「朝廷無信」停止攻勢,曹全晸正要渡長江時,朝廷命泰寧都將段彥謨代曹全晸為招討使,全晸攻勢亦止,段彥謨殺宋浩及其二子。詔任命段彥謨為朗州刺史。黃巢轉掠江西,饒(治今江西波陽)、信、池(治今安徽貴池)、宣等十五州。

1:(在10世紀時阿拉伯旅遊家穆根來‧汶江在其《中國印度記聞錄》記載,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和猶太商人被殺者有十二萬。或曰:西元9世紀末,阿拉伯旅行家Abu Zaid Hassan寫了如下的一段觀察記錄:…中國亂事四起,…亂黨領袖龐勛攻陷城池,屠殺此地的猶太人、基督徒、火教徒,數達12萬至20萬人,外商貨主皆遭虐辱,貨物悉被劫掠…見《中西交通史》、(《中國歷代戰爭史》,頁322))。關於此項尚待再考證。

由於嶺表氣候濕熱,黃巢軍多患瘴疫死者,諸將「勸請北歸,以圖大利」,部隊士氣低落,黃巢乃決意北還。是年自桂州編木筏,沿湘江而下,進逼江陵,北向襄陽。唐王朝得知黃巢將北上,遣宰相王鐸為南面行營招討都統,屯兵江陵,又任命李系為行營副都統兼湖南觀察使,統兵十萬屯駐潭州(今湖南長沙),「以塞嶺北之路,拒黃巢」。此時黃巢軍連下永州(今湖南零陵)和衡州(今湖南衡陽),抵潭州城下,李系驚恐,緊閉城門。黃巢揮兵力戰,一日而下潭州,唐軍十萬人血染湘江。尚讓乘勝追擊,以五十萬軍進逼江陵,王鐸奔襄陽(今屬湖北襄樊),黃巢兵不血刃佔據江陵。廣明元年(880)三月,高駢派驍將張璘渡江南下,狙擊黃巢,黃巢退守饒州(治今江西波陽)。張璘乘勝進軍,五月,黃巢又退守信州(治今江西上饒)。春夏之際,嶺南大疫,黃巢軍兵力損失慘重,「死者十三四」,張璘窮追不捨,黃巢佯降,又賄張璘大量黃金,懇求他手下留情,高駢上奏朝廷,聲稱黃巢軍「不日當平,不煩諸道兵,請悉遣歸」。宰相盧攜以朝廷名義,遣散了諸道唐兵。黃巢得知唐諸道兵已北渡淮河,立即與高駢絕交,五月又北上,乘勝攻佔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張璘於信州戰死,六月,相繼攻克池州(治今安徽貴池)、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和宣州等地,七月強渡長江,兵勢甚盛。

唐朝長江防線崩潰,加速了攻取長安的進程。廣明元年(880年)八月,黃巢軍擊敗曹全晟,渡過淮河,淮北相繼告急。高駢懾於其威勢,坐守揚州(今江蘇揚州),保存實力。各州縣望風而降,十月,黃巢攻陷申州(今河南信陽),入穎州(治今河南阜陽)、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徐州(治今江蘇徐州)、兗州(治今山東兗州)。十一月,黃巢至汝州,十七日攻下東都洛陽,東都留守劉允章率百官迎接;十多天後從洛陽揮兵西進,僅激戰六日,十二月初三,黃巢親率大軍攻關,攻下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鼓聲震天,殺聲四起,唐軍聞風喪膽,唐將齊克讓、張承範隻身逃亡。初四攻下華州(治今陝西華縣),後抵霸上。初五(88118日),唐僖宗帶隨從宦官田令孜等倉皇逃奔四川成都,田令孜恐僖宗見責,獨歸咎盧攜,貶盧攜為太子賓客。盧攜仰藥死。

中和元年(881),黃巢軍進入長安,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眾至灞上迎接黃巢大軍進城,「巢乘黃金輿,衛者皆繡袍、華幘」,「整眾而行,不剽財貨」,群眾達百萬軍,入城後,軍紀嚴明,閭裡晏然,曉諭市人:「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向貧民散發財物,百姓列席歡迎。廣明元年十一月(881116日),即位於含元殿,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原朝官員,四品以下留用,餘者罷之,以尚讓為太尉兼中書令,趙璋為侍中,孟楷、蓋洪為尚書左、右僕射,皮日休為翰林學士。不久,其部屬「殺人滿街,巢不能禁」,

唐宗室留長安者幾無遺類,唐室官員惶惶不可終日,《秦婦吟》言:「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又沒收富家財產,號稱「淘物」,宮室皆赤腳而行。次年,唐軍曾一度反攻長安,齊軍暫時撤出,駐軍霸上,唐軍入城後燒殺擄掠,不得民心,齊軍當夜反攻,將唐軍驅逐出城。這一次黃巢恨城民協助官軍,於是縱兵屠殺,血流成河,謂之「洗城」。黃巢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讓唐軍有喘息機會,黃巢軍隊所過之地,只顧著吃糧,極少建設,百姓淨盡、赤地千里。

 

三、後期的黃巢之亂:黃巢軍面臨逃往四川的唐僖宗積極糾集各地的殘餘勢力,籌劃向黃巢軍反撲,任命鄭畋進攻且一度攻入長安,被黃巢率軍頑強抵抗打退,中和二年(882),僖宗又任命王鐸率軍包圍長安,並勾結沙陀貴族李克用率援軍助唐,率兵一萬餘人南下,齊軍大將趙璋戰死,華州、蘭田相繼失守。九月,齊軍將領朱溫在同州(今陝西大荔)與王重榮交戰中,投降唐軍,被任命為右金吾大將軍,賜名全忠。大將朱溫叛變降唐,黃巢軍損失慘重,黃巢於中和三年四月撤出長安,逃入商山,沿途拋棄黃金珠寶,唐軍爭寶竟不急追。後以齊將孟楷為先鋒,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軍守將秦宗權戰敗投降,五月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遭遇刺史趙犨頑強抵抗,大小數百戰,始終未能攻拔其城。齊將孟楷挺進河南途中,中俘陣亡。黃巢聞知孟楷被殺,大怒,部隊屯於溵水,「掘塹五重,百道攻之」,誓為孟楷報仇。為了應付全軍糧食,黃巢以人肉為糧食,數百巨錘,同時開工,成為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無論男女老幼,悉數納入巨舂,稱之為「搗磨寨」。黃巢圍陳州三百日,啖食數十萬人。唐軍在陳州附近的西華(今天河南境內)大敗黃思鄴,齊軍退軍故陽裡(今淮陽北部)。陳州之圍遂解。黃巢引兵向汴州行進,尚讓以五千精銳直逼大樑(今河南開封)。中和三年轉戰山東。中和四年(884)三月,朱溫大敗黃巢於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黃巢的手下李讜、葛從周、楊能、霍存、張歸霸、張歸厚、張歸弁等投降朱溫,中和四年(884)春天,李克用率兵五萬,自河中南渡,連敗齊軍於太康、汴河、王滿渡。黃巢殘部向東北逃亡,又遇李克用於封丘(今河南封丘),時遭大雨,黃巢集散兵近千人奔兗州,「克用軍晝夜馳,糧盡不能得巢,乃還。」。六月十五日,武寧節度使時溥派李師悅率兵萬人,與降將尚讓緊追其後。中和四年(884)六月,黃巢在萊蕪虎狼穀(今山東萊蕪)與唐將時溥決戰,為部下林言所殺,(一說是自刎,也有黃巢最後出家的說法)【註2345】。清代學者聶劍光《泰山道裡記》載:「黃巢死於泰山……九頂山南有大塚,俗稱黃巢墓。」黃巢從子黃皓率殘部流竄,號「浪蕩軍」。昭宗天復初年,進攻湖南時,為湘陰土豪鄧進思所伏殺。

2:《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黃巢入泰山,徐帥時溥遇將張友與尚讓之眾掩捕之。至狼虎穀,巢將林言斬巢及二弟鄴、揆等七人首,並妻子皆送徐州。」《僖宗紀》、《時溥傳》、《桂苑筆耕錄》、《北夢瑣言》、《新唐書‧時溥傳》、《資治通鑒》,以及方積六《黃巢起義考》均從其說。

3: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稱,「黃巢帶著—些家屬逃入泰山,外甥林言殺黃巢、黃鄴、黃揆及這些人的妻和子,取首級要到時溥處獻功,路上遇唐兵。唐兵殺林言,取林言和黃巢等人的首級獻給時溥。」

4:《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巢計蹙,謂林言曰:若取吾首獻天子,可得富貴,毋為他人利。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5: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後錄》:「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時溥以黃巢首上行在者,偽也。東西兩都父老相傳,黃巢實不死,其為尚讓所急,陷泰山狼虎穀,乃自髡為僧,得脫,往投河南尹張全義,故巢黨也,各不敢識,但作南禪寺以言之。」陶榖《五代亂離記》:「黃巢遁免,後祝髮為浮屠,有詩雲;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危欄看落暉。」同樣的說法另見於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王明清《揮塵後錄》以及劉實之《劉氏雜誌》。

秦宗權繼續為亂,屠掠更為凶殘,文德元年(888)十二月,秦宗權為其部將申叢擒降於朱全忠,其亂始平。(宗權於次年龍紀元年在長安被斬)至此唐末民變結束。唐僖宗中和四年,秋七月,僖宗在大玄樓舉行受俘儀式。武甯節度使時溥獻上黃巢首級,另有黃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問「汝曹皆勳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賊凶逆,國家以百萬之衆,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於何地乎!」上不復問,皆戮之於市。臨刑前,執刑人員可憐這些婦女,讓她們喝醉後再執刑,女子們邊哭邊喝,在醉臥中受死,獨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

 

第四章:黃巢之詩詞:

黃巢除了精通武藝之外,尚能書詩能文、曾到長安城參加科舉未中,確使他另長了見識:看到了考場弊端與官吏腐敗,至使他對李唐王朝有更深的認識。考試名落孫山之後,反而豪情施放,借詠菊花詩、來發洩自己的心情。全唐詩收錄黃巢詩三首:<題菊花>和<不第後賦菊>、其中<自題像>是傳說黃巢真的沒死,而是出家後所提,應為後人所作。其死亡之迷參見註釋25

(一)、<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註6

語譯:

颯颯的秋風吹滿了院子,這菊花蕊寒香冷,蝴蝶都不能來了。他年我若為春天之神,必定讓這菊花跟桃花一起在春天綻開。

含意:

當時政治腐敗(以西風象徵),人民(以菊花象徵)過著艱苦的日子,他年我若為帝(以青帝象徵),必定讓人民過好的日子。(以桃花開時的春天象徵)。

6:南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雲:「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巢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二)、<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語譯:

等到秋天九月時,菊花開了之後,其他的花則全部要凋謝了,菊花的沖天香味則會瀰漫在整個長安城,整個長安成則全部都是穿著黃色戰袍的菊花。

含意:

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堅定的信心,也起到了促使人們迎接這個佳節到來的作用,向人們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詩的第二句寫菊花的威力:百花的凋零與菊花的開放本沒有必然的聯繫,在詩裏卻寫成菊花一開百花就枯萎了,變成了因果關係,這正是強調了菊花的威力。第三句寫味,菊花的香氣可以沖天;還能充塞京城長安。表現了菊花也體現那種藐視天地的雄偉氣魄。第四句寫色。第三句是傳菊花的,第四句則是寫菊花的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這首詩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劃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氣魄。

<菊花詩>朱元璋: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三)、<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幹看落暉。

(四)、<秦婦吟>: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紀載,……初,軍中謠曰:“逢儒則肉,師必覆。”巢入閩,俘民紿稱儒者,皆釋,……源此特例,<秦婦吟>是韋莊當時在長安應考時,尚能目睹黃巢之亂,所寫成長達一千六百餘字的詩篇。由於對黃巢之亂的實景有很深刻的描述,所以在當時的社會中幾乎人人傳誦,韋莊因而被稱為「秦婦吟秀才」。作者完全站在李唐王朝的立場,以十分敵視的態度看待黃巢之亂。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陽城外花如雪。

東西南北路人絕,綠楊悄悄香塵滅。

路旁忽見如花人,獨向綠楊陰下歇。

鳳側鸞欹髩腳斜,紅攢翠斂眉心折。

借問女郎何處來?含顰欲語聲先咽。

回頭斂袂謝行人:喪亂漂淪何堪說!

三年陷賊留秦地,依稀記得秦中事。

君能為妾解征鞍,妾亦與君停玉趾。

前年庚子臘月五,正閉金籠教鸚鵡。

斜開鸞鏡懶梳頭,閑憑雕攔慵不語。

忽看門外起紅塵,已見街中擂金鼓。

居人走出半倉皇,朝士歸來尚疑誤。

是時四面官軍入,擬向潼關為警急。

皆言博野自相持,盡道賊軍來未及。

須臾主父乘奔至,下馬如門癡似醉。

適逢紫蓋去蒙塵,已見白旗來匝地。

扶羸攜幼競相呼,上屋緣牆不知次。

南鄰走入北鄰藏,東鄰走向西鄰避。

北鄰諸婦鹹相湊,戶外崩騰如走獸。

轟轟崐崐乾坤動,萬馬雷聲從地湧。

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煙烘炯。

日輪西下寒光白,上帝無言空脈脈。

陰雲暈氣若重圍,宦者流星如血色。

紫氣漸隨帝座移,妖光暗射台星拆。

家家流血如泉湧,處處冤聲聲動地。

舞伎歌姬盡暗捐,嬰兒稚女皆生棄。

東鄰有女眉新畫,傾國傾城不知價。

長戈擁得上戎車,回首香閨淚盈把。

旋抽金線學縫旗,才上雕鞍教走馬。

有時馬上見良人,不敢回眸空淚下。

西鄰有女真仙子,一寸橫波剪秋水。

妝成只對鏡中春,年幼不知門外事。

一夫跳躍上金階,斜袒半肩欲相恥。

牽衣不肯出朱門,紅粉香脂刀下死。

南鄰有女不記姓,昨日良媒納新聘。

玻璃階上不聞聲,翡翠簾前空見影。

忽看庭際刀刃鳴,身首支離在俄頃。

仰天掩面哭一聲,女弟女兄同入井。

北鄰少婦行相促,旋折雲鬟拭眉綠。

已聞擊托壞高門,不覺攀援上重屋。

須臾四面火光來,欲下迴梯梯又摧。

煙中大叫猶求救,梁上懸屍已作灰。

妾身幸得全刀鋸,不敢踟躕久回顧。

旋梳蟬鬢逐軍行,強展蛾眉出門去。

舊里從茲不得歸,六親自此無尋處。

一從陷賊經三載,終日驚憂心膽碎。

夜臥千重劍戟圍,朝餐一味人肝膾。

鴛幃縱入豈成歡,寶貨雖多非所愛。

蓬頭面垢眉猶赤,幾轉橫波看不得。

衣裳顛倒言語異,面上誇功雕作字。

柏台多士盡狐精,蘭省諸郎皆鼠魅。

還將短髮戴華簪,不脫朝衣纏繡被。

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魚為兩史。

朝聞奏對入朝堂,暮見喧呼來酒市。

一朝五鼓人驚起,叫嘯喧呼如竊議。

夜來探馬入皇城,昨日官軍收赤水。

赤水去城一百里,朝若來兮暮應至。

凶徒馬上暗吞聲,女伴閨中潛色喜。

皆言冤憤此時銷,必謂妖徒今日死。

逡巡走馬傳聲急,又道軍前全陣入。

大彭小彭相顧憂,二郎四郎抱鞍泣。

汛汛數日無消息,必謂軍前已銜璧。

簸旗掉劍卻來歸,又道官軍悉敗績。

四面從茲多厄束,一鬥黃金一鬥粟。

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

東南斷絕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

六軍門外倚僵屍,七架營中填餓殍。

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

采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

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來時曉出城東陌,城外風煙如塞色。

路旁時見游奕車,坡下寂無迎送客。

霸陵東望人煙絕,樹鎖驪山金翠滅。

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牆匡月。

明朝曉至三峰路,百萬人家無一戶。

破落田園但有蒿,摧殘竹樹皆無主。

路旁試問金天神,金天無語愁於人。

廟前古柏有殘枿,殿上金爐生暗塵。

一從狂寇陷中國,天地晦明風雨黑。

案前神水呪不成,壁上陰兵驅不得。

間日徒歆奠饗恩,危時不助神通力。

我今愧恧拙為神,且向山中深避匿。

寰中簫管不曾聞,筵上犧牲無處覓。

旋教厭鬼傍鄉村,誅剝生靈過朝夕。

妾聞此語愁更愁,天遣時災非自由。

神在山中猶避難,何須責望東諸侯。

前年又出楊震關,舉頭雲際見荊山。

如從地府到人間,頓覺時清天地閑。

陝州主帥忠且貞,不動干戈唯守城。

蒲津主帥能戢兵,千里晏然無戈聲。

朝攜寶貨無人問,暮插金釵唯獨行。

明朝又過新安東,路上乞漿逢一翁。

蒼蒼面帶苔蘚色,隱隱身藏蓬荻中。

問翁本是何鄉曲!底事寒天霜露宿?

老翁暫起欲陳詞,卻坐支頤仰天哭:

鄉園本貫東畿縣,歲歲耕桑臨近甸。

歲種良田二百廛,年輸戶稅三十萬。

小姑慣織褐絁袍,中婦能炊紅黍飯。

千間倉兮萬斯箱,黃巢過後猶殘半。

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

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吹白虎。

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傾囊如卷土。

家財既盡骨肉離,今日殘年一身苦。

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萬家。

朝饑山上尋蓬子,夜宿霜中臥荻花。

妾聞此老傷心語,竟日闌干淚如雨。

出門唯見亂梟鳴,更欲東奔何處所?

仍聞汴路舟車絕,又道彭門自相殺。

野色徒銷戰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

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自從大寇犯中原,戎馬不曾生四鄙。誅鋤寇盜若神功,惠愛生靈如赤子。城壕固護教金湯,賦稅如雲送軍壘。

奈何四海盡滔滔,湛然一境平如坻。避難枉為闕下人,懷安卻羨江南鬼。

願君舉棹東復東,詠此長歌獻相公。出自《歷代故事詩選》。

以下秦婦吟是個人早期輾轉抄錄的版本,因發現與前一篇字句有若干不同,一併附錄供研究用。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陽城外花如雪。東西南北路人絕,綠楊悄悄香塵滅。路旁忽見如花人,獨向綠楊陰下歇。鳳側鸞欹鬢腳斜,紅攢黛斂眉心折。“借問女郎何處來?”含嚬欲語聲先咽。回頭歛袂謝行人,喪亂漂淪何堪說!三年陷賊留秦地,依稀記得秦中事。君能為妾解金鞍,妾亦與君停玉趾。“前年庚子臈月五,正閉金籠教鸚鵡。斜開鸞鏡懶梳頭,閑憑雕欄慵不語。忽看門外起紅塵,已見街中攂金鼓。居人走出半倉惶,朝士歸來尚疑誤。是時西面官軍入,擬向潼關為警急;皆言博野自相持,盡道賊軍來未及。須臾主父乘奔至,下馬入門癡似醉。適逢紫蓋去蒙塵,已見白旗來匝地。扶羸攜幼競相呼,上屋緣牆不知次,南鄰走入北鄰藏,東鄰走向西鄰避;北鄰諸婦咸相淒,戶外崩騰如走獸。轟轟崑崑乾坤動,萬馬雷聲從地湧。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煙烘烔。日輪西下寒光白,上帝無言空脈脈。陰雲暈氣若重圍,宦者流星如血色。紫氣潛隨帝座移,妖光暗射臺星拆。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舞伎歌姬盡暗損,孾兒稚女皆生棄。東鄰有女眉新畫,傾國傾城不知價;長戈擁得上戎車,回首香閨淚盈把。旋抽金線學縫旗,纔上雕鞍教走馬。有時馬上見良人,不敢回眸空淚下。西鄰有女真仙子,一寸橫波剪秋水,粧成只對鏡中春,年幼不知門外事。一夫跳躍上金階,斜袒半肩欲相恥。牽衣不肯出朱門,紅粉香脂刀下死。南鄰有女不記姓,昨日良媒新納聘。瑠瓈階上不聞行,翡翠簾間空見影。忽見庭際刀刃鳴,身首支離在俄頃。仰天掩面哭一聲,女弟女兄同入井。北鄰少婦行相促,旋拆雲鬟拭眉綠。已聞擊托壞高門,不覺攀緣上重屋。須臾四面火光來,欲下迴梯梯又摧。煙中大叫猶求救,梁上懸尸已作灰。妾身幸得全刀鋸,不敢踟躕久回顧。旋梳蟬鬢逐軍行,強展蛾眉出門去。舊里從茲不得歸,六親自此無尋處。一從陷賊經三載,終日驚憂心膽碎。夜臥千重劍戟圍,朝餐一味人肝膾。鴛幃縱入豈成歡?寶貨雖多非所愛。蓬頭垢面狵眉赤,幾轉橫波看不得。衣裳顛倒言語異,面上誇功彫作字。柏臺多士盡狐精,蘭省諸郎皆鼠魅。還將短髮戴華簪,不脫朝衣纏繡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傾佩金魚為兩史。朝聞奏對入朝堂,暮見喧呼來酒市。一朝五鼓人驚起,呼嘯喧爭如竊語。夜來探馬入皇城,昨日官軍收赤水;赤水去城一百里,朝若來兮暮應至。兇徒馬上暗吞聲,女伴閨中潛生喜。皆言冤憤此時銷,必謂妖徒今日死,逡巡走馬傳聲急,又道官軍全陣入;大彭小彭相顧憂,二郎四郎抱鞍泣。沉沉數日無消息,必謂軍前已銜璧;簸旗掉劍卻來歸,又道官軍悉敗績。四面從茲多厄束,一斗黃金一升粟。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東南斷絕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六軍門外倚殭屍,七架營中填餓殍。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採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來時曉出城東陌,城外風煙如塞色。路旁時見遊奕軍,坡下寂無迎送客。霸陵東望人煙絕,樹鏁驪山金翠滅。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牆匡月。明朝曉至三峰路,百萬人家無一戶。破落田園但有蒿,催殘竹樹皆無主。路旁試問金天神,金天無語愁於人。廟前古柏有殘枿,殿上金爐生暗塵。一從狂寇陷中國,天地晦冥風雨黑;案前神水呪不成,壁上陰兵驅不得。閑日徒歆奠饗思,危時不助神通力。我今愧恧拙為神,且向山中深避匿;寰中簫管不曾聞,筵上犧牲無處覓。旋教魘鬼傍鄉村,誅剝生靈過朝夕。妾聞此語愁更愁,天遣時災非自由。神在山中猶避難,何須責望東諸侯!前年又出楊震關,舉頭雲際見荊山。如從地府到人間,頓覺時清天地閒。陝州主帥忠且貞,不動干戈唯守城。蒲津主帥能戢兵,千里晏然無戈聲。朝攜寶貨無人問,夜插金釵唯獨行。明朝又過新安東,路上乞漿逢一翁。蒼蒼面帶苔蘚色,隱隱身藏蓬荻中。問翁本是何鄉曲?底是寒天霜露宿?老翁蹔起欲陳辭,卻坐支頤仰天哭。鄉園本貫東畿縣,歲歲耕桑臨近甸;歲種良田二百壥,年輸戶稅三千萬。小姑慣織褐絁袍,中婦能炊紅黍飯。千間倉兮萬絲箱,黃巢過後猶殘半。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吹白虎。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傾囊如捲土。家財既盡骨肉離,今日垂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萬家,朝飢山上尋蓬子,夜宿霜中臥荻花!妾聞此父傷心語,竟日闌干淚如雨。出門惟見亂梟鳴,更欲東奔何處所?仍聞汴路舟車絕,又道彭門自相殺;野色徒銷戰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自從大寇犯中原,戎馬不曾生四鄙,誅鋤竊盜若神功,惠愛生靈如赤子。城壕固護教金湯,賦稅如雲送軍壘。奈何四海盡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避難徒為闕下人,懷安卻羡江南鬼。願君舉棹東復東,詠此長歌獻相公。

《秦婦吟》是韋莊的名篇。但名篇迷離恍惚,確然不少雲遮霧障。韋莊於生前撰家戒,不許懸掛寫上該詩障子。後來他弟弟韋藹編輯《浣花集》,不收此詩,竟然淹沒人世。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說,此詩有一聯:內庫燒為錦繡灰,天階踏盡公卿骨。其後公卿亦多垂訝。莊乃諱之。家戒不許懸《秦婦吟》障子,以此止謗,亦無及也。孫光憲認為所引一聯有謗嫌,故禁懸障子止謗。莊弟編書,亦不收此詩。《秦婦吟》從此走入了歷史斷層。

魯迅有篇文章,說清朝末年,從敦煌山洞中掘出了《秦婦吟》的抄本。其實早在他之前的羅振玉、王國維已有文章,講及此詩的抄本。抄本的發掘,事關外國文物竊賊經手。竊賊就是法國伯希和教授。時維一九○八年,即光緒賓天之歲。伯希和竊掠了一批手抄經卷,不意內有韋莊的《秦婦吟》,而且不止一卷。他揀選完好的贓物先運巴黎,然後將較為殘破的《秦婦吟》帶去北京,重新裝裱。事聞於羅振玉,約同好者往觀。其後將伯希和所見所聞,發而為文,寫了一篇《莫高石室秘錄》,令國人第一次知道《秦婦吟》有抄本傳世,但非完本。外國文物竊賊還有斯坦因,匈牙利人。他將全部贓物運去英國,當中亦有《秦婦吟》抄本。一九一二年,日人狩野博士歐遊,得晤斯坦因,錄得《秦婦吟》殘本。王國維有機會見到殘本,便寫文章,令國人首次得見此詩原文。

陳寅恪說,他見過七種手抄本,另一本已售日人,無緣得見。現存的敦煌抄本共有七種,倫敦博物館存三本,巴黎國民圖書館存四本。好在伯希和盜亦有道,與中國學者衷誠合作,供應抄本全部資料,令羅振玉、王國維有料做文章,喚起國人對此詩的關注。現存巴黎的一個抄本,是五代時敦煌金光明寺張龜所寫,詩末題署「天復五年,乙丑歲十二月十五日,敦煌郡金光明寺學士張龜寫」。天復為唐昭宗年號,天復五年亦即朱全忠逆弒昭宗之年。

有關韋莊自禁名篇之原因,陳寅恪的見解最為獨特。他指出黃巢揮兵犯闕,人民走難赴蜀。太監楊復光統大軍抗黃巢,八都大將由他指揮。八大將中有個王建。人民走難由長安赴蜀,必經楊軍防地。王建是好色之徒,當走難靚女,經過楊軍防地,王建極有可能收為己有。王建後來自立為前蜀主,所收靚女,可能已入宮闈。韋莊的《秦婦吟》主角,走難路線,恰經王建防地,極有可能後成王建宮眷。韋莊後來成為王建手下蜀相,自禁名篇,恐觸人主之忌,言之成理。

 

第五章:恐怖噁心之行徑:

一、吃人史概說:

如果說讀李白的詩文感覺充滿濃濃的酒味。那麼黃巢、秦宗權的史傳,讀起來則是充滿血腥味、腐屍味令人作嘔。想來也知酒味是比血腥、腐屍味來的好。「易子而食」、「人相食」的吃人事件在中國歷史上史不絕書,在《本草綱目》的「人部」紀錄人體,無一不可入藥的使用方法,《本草拾遺》寫吃人肉可以治病。從西元前205年到1930年,正史記載上各朝代都有發生過吃人的記載,還不包括稗官野史的記載。從《尚書‧虞書‧皋陶謨》、《史記‧殷本紀第三》、《朝野僉載》、《唐人說薈》、《盧氏雜記》、《吊道殣文》……等等記載開始,一直到中華民國抗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革時期都有吃人事件發生。依據文獻經驗記載,人肉中以和骨爛(嬰兒)最好吃,其次是不羨羊(年輕婦女),在其次兩腳羊(年輕男子),(老年人)為饒把火最難吃。此中還有器官部位的差別,如腦髓、乳房、生殖器。參見《中國食人史》、《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不得好死-中國古代酷刑》 

 

二、人肉食品工廠製作方法:

以下是將典籍中的器具簡介。舂:把東西放在石臼裡去殼或搗碎。臼: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製成,中部凹下。碓: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裝有一塊圓形的石頭,用腳連續踏另一端,石頭就會連續起落,去掉石臼中糙米的皮。搞清了這些工具,就可以很清楚黃巢是怎麼解決部隊的糧食問題了。他把人抓來,活生生地放入石臼裡,然後像舂米一樣,用巨碓把人碾成肉泥,來填飽士兵們的肚子。在圍困陳州的三百多個日夜裡,黃巢動用了數百個這樣的巨型殺人機器,同時開工,流水作業,日夜不停。將活生生的大批鄉民,無論男女,不分老幼,悉數納入巨舂,頃刻間碾為肉糜。

黃巢圍困陳州期間,有多少無辜百姓在這間人肉工廠中變成食品已經無法統計,但是可以粗略地計算一下。平均每名死難者去掉身上不能吃的部分如毛髮(不去骨頭)可出一百斤肉,每名士兵每天吃三斤肉,那麼在三百天內僅一名士兵就要吃掉九個人。如果把士兵的口糧減半,再假設有一半的時間士兵不吃人,那麼每一名士兵還要吃掉兩到三個人。黃巢從長安出來時帶了十五萬軍隊,招降秦宗權後又得兵數萬,再加上沿途投軍的,總兵力應在二十五萬到三十萬之間,可以想像其規模之大,手段之卑劣,歷史上那些聲名狼藉的屠夫,比之於他,都望塵莫及,甘拜下風。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能夠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吃人的殘殺方式。這一份駭人聽聞的吃人紀錄,既是中國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

 

三、相關史料:

1.《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卓吾子評:『僖宗以貌取人,失之巢賊,致令殺人八百萬,血流三千里,唐家囫囫圇圇一個天下,分為五代,況起手開刀,天曹主殺法明,法明即多方求救,能倖免大數耶!』」

2.《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載:「……巢復入京師,怒民迎王師,縱擊殺八萬人,血流於路可涉也,謂之洗城……」。「楷擊陳州,敗死,巢自圍之,略鄧、許、孟、洛,東入徐、袞數十州。人大饑,倚死城塹,賊俘以食,日數千人,乃辦列百巨碓,糜骨皮於臼,並啖之。」

3.《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載:「……於是自唐、鄧、許、汝、孟、洛、鄭、卞、曹、濮、徐、袞數十州,畢罹其毒。賊圍陳郡三百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4.《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載:「賊首皆慓銳慘毒,所至屠殘人物,燔燒郡邑。西至關内,東極青齊,南出江淮,北至衛滑,魚爛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賊既乏食,啖人爲儲,軍士四出,則鹽屍而從。」

5.《資治通鑒‧第二五四卷》載:「……民避亂皆入深山築柵自保,農事俱廢,長安城中斗米直三十緡。賊賣人於官軍以為糧,官軍或執山柵之民鬻之,人直數百緡,以肥瘠論價。」

6.《資治通鑒‧第二五五卷》載:「丁亥,巢復入長安,怒民之助官軍,縱兵屠殺,血流成川,謂之洗城。……」。「巢益怒,營於州北,立宮室百司,為持久之計。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並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袞等數十州,咸被其毒。」「黃巢圍陳州幾三百日……

 

第六章:民亂勝利與失敗原因:

一、裘甫失敗的原因:

1.裘甫謀士劉睢獻策,先取越州作為基地,再分兵三路,一路進取浙西杭州(浙江杭州),第二路渡長江奪揚州(江蘇江都)以資軍餉,並下石頭城(南京市),作為首都;第三路由海道分兵襲取福建,貢賦之地盡入掌握,可以終身無憂。然進士王輅卻建議據險固守,耕田打漁以自主自給,有危難則可遁入海島。裘甫猶豫不決,遂逐漸坐失良機。

……。及王式除書下,浙東人心稍安。裘甫方與其徒飲酒,聞之不樂。劉暀歎曰:「有如此之眾,而策畫未定,良可惜也!今朝廷遣王中丞將兵來,聞其人智勇無敵,不四十日必至。兵馬使宜急引兵取越州,憑城郭,據府庫,遣兵五千守西陵,循浙江築壘以拒之。大集舟艦,得間,則長驅進取浙西,過大江,掠揚州貨財以自實。還,修石頭城而守之,宣歙、江西必有響應者。遣劉從簡以萬人循海而南,襲取福建。如此,則國家貢賦之地盡入於我矣。但恐子孫不能守耳,終吾身保無憂也。」甫曰:「醉矣,明日議之!」暀以甫不用其言,怒,陽醉而出。有進士王輅在賊中,賊客之,輅說甫曰:「如劉副使之謀,乃孫權所為也。彼乘天下大亂,故能據有江東;今中國無事,此功未易成也。不如擁眾據險自守,陸耕海漁,急則逃入海島,此萬全策也。」甫畏式,猶豫未決。……《資治通鑒‧第二五○卷》唐紀六十六。

 

二、龐勛失敗的原因:

1.龐勛之勢日盛,江淮漕運完全斷絕。於是龐勛自以為天下無敵,乃息兵卸甲,等待朝廷加官封爵。唐王室卻利用機會,收散卒,修守備,準備新的圍剿行動。

龐勛自謂無敵於天下,作露布,散示諸寨及郷村,於是淮南士民震恐,往往避地江左。令狐綯畏其侵軼,遣使詣勛説諭,許爲奏請節鉞。勛乃息兵俟命。由是淮南稍得收散卒,脩守備。……

時汴路既絶,江、淮往來者皆出壽州,賊既破戴可師,乘勝圍壽州,掠諸道貢獻及商人貨,其路復絶。勛益自驕,日事游宴。周重諫曰:「自古驕滿奢逸,得而復失,成而覆敗,多矣,況未得未成而爲之者乎!」……

諸道兵大集於宋州,徐州始懼,應募者益少,而諸塞求益兵者相繼。勛乃使其黨散入郷村,驅人爲兵。又見兵已及數萬人,資糧匱竭,乃斂富室及商旅財,什取其七八,坐匿財夷宗者數百家。又與勛同舉兵於桂州者尤驕暴,奪人資財,掠人婦女,勛不能制。由是境内之民皆厭苦之,不聊生矣!《資治通鑑》巻第二百五十一‧唐紀六十七

 

2.龐勛缺乏政治才幹和內部不和,謀士周重勸龐勛赦囚徒以為政治號召,據揚州作為後勤基地,占兗州(今山東滋陽)、鄆州(今山東東平)、汴州(今河南開封)、宋州(今河南商邱)、青州(今山東益都)、齊州(今山東歷城)以控制黃河下游及淮河,爭奪敖倉(河南河陰縣境)以充實糧源,為一個有遠見之計,可惜龐勛不用,遣軍東奔西突,零星作戰,無整體計畫,依賴因官軍不強,雖屢獲勝利,結局終究失敗。 

 

3.缺乏政治才幹,導致眾叛親離,自相殘殺,未被殺者心存疑懼,於是鄭鎰、張玄稔、路審中等相繼降唐,最終勢力瓦解。

勛將孟敬文守豐縣,狡悍而兵多,謀貳於勛,自爲符讖。勛聞之,會魏博攻豐,勛遣腹心將將三千助敬文守豐。敬文與之約共撃魏博軍,且譽其勇,使爲前鋒。新軍既與魏博戰,敬文引兵退走,新軍盡沒。勛乃遣使紿之曰:「王弘立已克淮南,留後欲自往鎭之。悉召諸將,欲選一人可守徐州者。」敬文喜,即馳詣彭城,未至城數里,勛伏兵擒之,辛酉,殺之。《資治通鑑》巻第二百五十一‧唐紀六十七。

玄稔復進言:「今舉城歸國,四遠未知,請詐爲城陷,引衆趨苻離及徐州,賊黨不疑,可盡擒也!」承訓許之。宿州舊兵三萬,承訓益以數百騎,皆賞勞而遣之。玄稔復入城,暮發平安火如常日。己未向晨,玄稔積薪數千束,縱火焚之,如城陷軍潰之状,直趨苻離,苻離納之,既入,斬其守將,號令城中,皆聽命,收其兵,復得萬人,北趨徐州。龐舉直、許佶聞之,嬰城拒守。……

辛酉,玄稔至彭城,引兵圍之,按兵未攻,先諭城上人曰:「朝廷唯誅逆黨,不傷良人,汝曹奈何爲賊城守?若尚狐疑,須臾之間,同爲魚肉矣!」於是守城者稍稍棄甲投兵而下。崔彦曾故吏路審中開門納官軍,龐舉直、許佶帥其黨保子城,日昃,賊黨自北門出,玄稔遣兵追之,斬舉直、佶首,餘黨多赴水死,悉捕戍桂州者親族,斬之,死者數千人,徐州遂平。……《資治通鑑》巻第二百五十一‧唐紀六十七。

 

4.龐勛之亂得以平定實靠沙陀軍之勇敢善戰,常能使戰局轉敗為勝,

康承訓使朱邪赤心將沙陀三千騎爲前鋒,陷陳卻敵,十鎭之兵伏其驍勇。承訓嘗引麾下千人渡渙水,賊伏兵圍之,赤心帥五百騎奮檛衝圍,拔出承訓,賊勢披靡,因合撃,敗之。承訓數與賊戰,賊軍屢敗。…… 

王弘立自矜淮口之捷,請獨將所部三萬人破承訓,龐勛許之。己亥,弘立引兵渡濉水,夜,襲鹿塘寨,黎明,圍之。弘立與諸將臨望,自謂功在漏刻。沙陀左右突圍,出入如飛,賊紛擾移避,沙陀縱騎蹂之,寨中諸軍爭出奮撃,賊大敗。官軍蹙之於濉水,溺死者不可勝紀,自鹿塘至襄城,伏尸五十里,斬首二萬餘級,弘立單騎走免,所驅掠平民皆散走山谷,不復還營,委棄資糧、器械山積。時有敕,諸軍破賊,得農民,皆釋之,自是賊毎與官軍遇,其驅掠之民先自潰。龐勛、許佶以弘立驕惰致敗,欲斬之,周重爲之説勛曰:「弘立再勝未賞,一敗而誅之,棄功録過,爲敵報讎,諸將咸懼矣;不若赦之,責其後效。」勛乃釋之。弘立收散卒纔數百人,請取泗州以補過,勛益其兵而遣之。……

龐勛將兵二萬自石山西出,所過焚掠無遺。庚申,承訓始知,引歩騎八萬西撃之,使朱邪赤心將數千騎爲前鋒。勛襲宋州,陷其南城。刺史鄭處沖守其北城,賊知有備,捨去,渡汴,南掠亳州,沙陀追及之。勛引兵循渙水而東,將歸彭城,爲沙陀所逼,不暇飲食,至蘄,將濟水,李袞發橋,勒兵拒之。賊惶惑不知所之,至縣西,官軍大集,縱撃,殺賊近萬人,餘皆溺死,降者纔及千人,勛亦死而人莫之識,數日,乃獲其尸。……《資治通鑑》巻第二百五十一‧唐紀六十七。

 

三、黃巢勝利的原因:

1.黃巢之亂的過程中已經對於經濟、社會造成了大破壞,而從破壞中壯大自己。

「徹底破壞社會流竄所至,殺官吏,掠富戶,裹窮人。一方面逼使唐朝已經破產之經濟,及已經混亂之社會,陷於總崩潰,一方面則其自己可以足財、足兵、足食。如此則其流竄之地域愈大,勢力亦愈膨脹;而唐朝之生機,亦愈瀕臨絕境。」《中國歷代戰爭史》

「向唐朝財賦來源地區及交通運輸命脈地區進軍。如王仙芝、黃巢皆向江漢、江淮、鄂、岳、湖南、江西等地流竄,巢且向福建嶺南各大國際貿易港進軍,即其顯例。唐朝經黃巢等之亂,遂告滅亡,亦以此故也。」《中國歷代戰爭史》

 

2.黃巢本身並無奪取天下之雄才大略,亦曾數次兵臨絕境,但因朝廷無信,藩鎮割據,各藩鎮或擁兵自保,或擔心剿滅黃巢後朝廷不再重用,或想獨攬剿滅之功,屢屢錯失戰機,成就了黃巢最後直搗長安。反映唐無力解決,由此可見唐已動搖國本元氣,黃巢亦暴露了唐室弱點。

「利用唐朝廷大臣與大臣間、大臣與宦官間、各地諸節鎮間、相互猜忌;妒能害功,有利則爭,無利則避等等矛盾;乃在軍事上乘虛擊瑕,鑽隙流竄。」《中國歷代戰爭史》

……陰與元裕謀曰:「昔龐勛滅,康承訓即得罪。吾屬雖成功,其免禍乎?不如留賊,不幸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巢與尚讓收餘眾渡江東走。或勸巨容窮追,賊可盡也。巨容曰:「國家喜負人,有急則撫存將士,不愛官賞,事寧則棄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賊以為富貴之資。」眾乃止。……(《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三)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四載:「賊露宿霸上,知官軍不整,且諸軍不相繼,引兵還襲之,自諸門分入,大戰長安中,宗楚、弘夫死,軍士重負不能走,是以甚敗,死者什八九。處存收餘眾還營。」

 

3.黃巢軍採用假和策略談談打打,避實擊虛的流動作戰方針,顯示了極大優越性,先由曹濮插入河南,繼而攻入湖北,然後避敵主力,大踏步進入長江以南,這是唐末民變戰爭中獨特的戰略戰術,可能是我國古代民變戰爭史上創舉。流動作戰不僅保存了實力,而且在各地人民擁護下日益壯大。黃巢軍隊在大規模的運動戰中,牽著唐軍疲於奔命,顧此失彼,使唐朝對洛陽、淮南、江南不能兼顧,為黃巢軍進攻長安創造了條件。

「假和策略之運用。此項策略,王仙芝、黃巢皆曾多次使用,尤其黃巢使用,最為成功。如黃巢在信州,形勢極為不利,即以金啗張隣,弭懈隣之進攻,同時請降於高駢,高駢因之為其所誤。」《中國歷代戰爭史》

「在戰術上,每當戰敗,為唐軍所急追之時,則拋棄財物,以緩追兵,此亦為巢等所常用。」《中國歷代戰爭史》

 

4.唐王室對流寇之方略大致有三:由於朝政混亂,更無其他方略,即使此簡單之方略,亦不能貫策。

1)圍堵:流寇所至,命諸鎮圍堵之。

2)大軍進攻:配合圍堵戰略,遣大軍進剿,以期擊滅之。

3)全面防備:如乾符三年,「敕福建、江西、湖南諸道觀察刺史,皆訓練士卒;(且)又令天下鄉村各置弓刀皷板,以備羣盜。」《中國歷代戰爭史》作且字、《資治通鑑》巻第二百五十一‧唐紀六十八。作又字,今從《資治通鑑》。

 

5.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論及:「……黃巢渡過長江四次,黃河兩次。這位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流寇發現唐帝國中有無數的罅隙可供他自由來去。各處地方官員只顧本區的安全,從未構成一種有效的戰略將他網羅。」

 

四、黃巢失敗的原因:

1.由於黃巢軍前期戰略戰術運用正確,才取得了攻佔長安的勝利。但是,流動作戰容易產生流寇主義思想,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即使攻下長安後,仍然未能鞏固。這就使唐軍得以重新佔領被黃巢軍波及的地區,並逐漸收縮包圍圈。黃巢攻克長安後,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策略,給了唐僖宗為首的殘餘勢力有喘息之機,使敵人能夠重新集結力量,向黃巢反撲,導致了政權喪失。分裂黃巢軍內部,是敵人進攻的另一種方式,王仙芝、朱溫的投降活動,帶來了極大損失,起到了外部敵人所不能起的作用。這些狀況,在後來的太平天國的身上仍然多少可看到這種情形的發生。

也就是說入京以後,未能儘速斬草除根,以致李唐王室依然存在,給予天下匡復的希望。參閱,王壽南著,《隋唐史》、高明士等合著,《隋唐史》、《中國歷代戰爭史》。

 

2.黃巢殘暴毒虐,觀念狹隘,嗜好濫殺無辜,軍隊軍紀差,攻克長安之後不思進取,未消滅分鎮關中的唐朝禁軍,又缺乏經濟政策,未建立後方根據地,不效法南北朝的半壁江山模式。在江南富庶之地另起爐灶,最後終被唐軍擊敗。

……黃巢闒茸微人,萑蒲賤類,因饑饉之歲,躡、尚之蹤,志在奪攘,謀非遠大。一旦長驅江表,徑入關中,見五輅之蒙塵,謂寶命之在我。……』《舊唐書》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3.黃巢部隊並不是一直都勢如破竹,逢無敵手的。除了敗於李克用【註7】的沙陀勁旅,武力強悍無敵之外,仍會遇到能擋住其攻勢的唐將,例如平定王郢之亂的東南道節度使劉巨容,其部隊也是沙陀軍【註8】。計殺黃巢先鋒大將孟楷,擋住圍城三百日的陳州刺史趙犨【註9】等。能數次擊敗朱溫的王重榮【註10】。黃巢終究敗於李克用的沙陀黑鴉軍。不能不歸功於沙陀軍的強悍。

7:鴈門節度使李克用神傳將略,天付忠貞,機謀與武藝皆優,臣節共本心相稱。殺賊無非手刃,入陣率以身先,可謂雄才,得名飛將。自統本軍南下,與臣同力前驅,雖在寢餐,不忘寇孽。《舊唐書》卷二百下‧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8:劉巨容,徐州人。為州大將。龐勛之反,自拔歸,授埇橋鎮遏使。浙西突陣將王郢反,攻明州,巨容以筒箭射郢死,拜明州刺史,徙楚州團練使。《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9:趙犨,陳州宛丘人,世為忠武軍牙將。犨資警健,兒弄時好為營陣行列,自號令指顧,羣兒無敢亂。父叔文見之曰:「是當大吾門。」稍長,喜書,學擊劍,善射。會昌中,從伐潞州收天井關,又從征蠻,忠武軍功多,遷大校。《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九‧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10:天子在蜀,諸鎮會兵討賊。溫數為河中王重榮所敗,屢請益兵於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新五代史》卷一‧梁本紀第一。

王重榮,河中人。父縱,鹽州刺史,咸通中有邊功。重榮以父廕補軍校,與兄重盈俱號驍雄,名璟軍中。廣明初,重榮為河中馬步軍都虞候。巢賊據長安,蒲帥李都不能拒,稱臣於賊,賊偽授重榮節度副使。河中密邇京師,賊徵求無已,軍府疲於供億,賊使百輩,填委傳舍。重榮謂都曰:「吾以外援未至,詭謀附賊以紓難。今軍府積實,苦被徵求,複來收兵,是賊危我也。倘不改圖,危亡必矣!請絕橋道,嬰城自固。」都曰:「吾兵微力寡,絕之立見其患。唯公圖之,願以節鉞假公。」翌日,都歸行在,重榮知留後事,乃斬賊使,求援鄰籓。既而賊將硃溫舟師自同州至,黃鄴之兵自華陰至,數萬攻之。重榮戒勵士眾,大敗之。獲其兵仗,軍聲益振。朝廷遂授節鉞,檢校司空。時中和元年夏也。《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六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神資壯烈,天付機謀,誓立功名,志安家國。至於屯田待敵,率士當衝,收百姓十萬餘家,降賊黨三萬餘衆。法當持重,功遂晚成,久稽原野之刑,未快雷霆之怒。自收同、華,逼近京師,夕烽高照於國門,遊騎俯臨於灞岸。旣知四隅斷絕,而計奔衝,如窮鳥觸籠,似飛蛾赴燭。《舊唐書》卷二百下‧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4.未能組織立場較為穩固之基本幹部,以致眾叛親離,如李唐賓、秦彥、畢師鐸、李罕之、朱溫、李讜、楊能、霍存、葛從周、張歸厚、張歸霸及尚讓等將領,紛紛降唐。 

趙犨求援於太原。四年二月,李克用率山西諸軍,由蒲、陝濟河,會關東諸侯,赴援陳州。三月,諸侯之師復集。四月,官軍敗賊於太康,俘斬萬計,拔其四壁。又敗賊將黃鄴於西華,拔其壁。巢賊大恐,收軍營於故陽里,官軍進攻之。五月,大雨震雷,平地水深三尺,壞賊壘,賊自離散,復聚於尉氏,逼中牟。翌日,營汴水北。是日,復大雨震電,溝塍漲流。賊分寇汴州,李克用自鄭州引軍襲擊,大敗之,獲賊將李用、楊景。殘衆保胙縣、冤句,官軍追討,賊無所保。其將李讜、楊能、霍存、葛從周、張歸厚、張歸霸各率部下降于大梁,尚讓率部下萬人歸時溥。賊自相猜間,相殺於營中,所殘者千人,中夜遁去,克用追擊至濟陰而還。賊散於兗、鄆界。黃巢入泰山,徐帥時溥遣將張友與尚讓之衆掩捕之。至狼虎谷,巢將林言斬巢及二弟鄴、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是月賊平。

 

5.早期戰略成功在其靈活、機動性強大之作戰方式,後期戰略上的失敗,及因為不能機動作戰,如陳州之圍,耗費十個月時間,不尋求另策,終不能下,嚴重失策。參閱,王壽南著,《隋唐史》、高明士等合著,《隋唐史》、《中國歷代戰爭史》。

「巢因饑民而起家,因劫奪以為資,故饑民流民從之者如流。然實一群烏合之眾,能避實擊虛,乘隙流竄則勝,久戀於攻堅則敗,此乃必然於此,戀攻陳州經年,又於遇沙陀之騎兵來攻時,不知遠避於南方,而仍向黃河南岸其家鄉地區流竄,是無異於自入墳墓之地也。此中原因,由後來秦宗權得其餘眾而復振,即可為明證。」《中國歷代戰爭史》。

 

6. 黃巢治下之地或所掠地區,均造成經濟崩潰,引起民眾反感,同時殺戮過重,甚至以人為食,大失民心。與前期所號召的「本為百姓,不預眾人」截然相反,是其失敗的重要因素。參閱,王壽南著,《隋唐史》、高明士等合著,《隋唐史》、《中國歷代戰爭史》。 

 

第七章:民亂對唐末之影響:

一、裘甫之亂的影響:

1.江淮盜賊原先僅具騷擾性,危害的只是點,裘甫之亂則以縣為根據地,占領到鄰近州縣,危害已由「點」擴及到「面」。 

2.江淮盜賊本屬小型盜賊,最多百人,裘甫之亂黨徒擴及數萬人,是晚唐第一樁大規模的動亂。

3.江淮盜賊對當時法律,多少尚存有畏懼之感,搶劫財物並不敢在城市出售,而到茶山去出售,然後恢復善良百姓的身分。裘甫之亂其黨徒搶劫財物之後並不解散,也不恢復平民身分表示對當時法律已失去畏懼之心。

4.江淮盜賊之目的僅在於經濟性的掠奪,而裘甫之亂除了經濟性的掠奪以外,並具有政治性,如其建年號「羅平」,又欲以石頭城為京師,顯然可見企圖,比一般盜賊更為震撼人心。以上參閱,王壽南著,《隋唐史》、高明士等合著,《隋唐史》、《中國歷代戰爭史》。 

 

二、龐勛之亂的影響:

裘甫之亂與龐勛之亂的明顯差異:

1.首先是裘甫之亂其規模聲勢均遠不能和龐勛之亂相比擬,桂林戍卒之亂有朝向全國性發展的趨勢,是黃巢之亂的先聲。

2.其次裘甫之亂或屬兵變或屬民亂,而桂林戍卒之亂則是兵變與民變了合流,軍民共同叛變。不但顯示叛亂力量強大,也顯示全國上下普遍對於唐王室的不滿,此種軍民共亂之模式,成為日後黃巢之亂的先聲。 

3.由於唐王室對於引發桂林戍卒之亂的政治腐敗、官吏無能、軍紀不良、社會不安、經濟及社會問題,未能深入檢討改進,遂使政局糜爛如昔,龐勛餘黨尚多,散居各地,伺機而動,潛伏著不定時炸彈,所謂「黃巢之寇起於徐方之餘」,正說明著此一現象。

4.由於沙陀精騎在靖難戰役中,表現突出,故亂平之後,唐王室以其酋長朱邪赤心為大同軍節度使,並賜名李國昌。開啟沙陀民族入主河東之機,進而形成晚唐五代時期沙陀勢力能夠左右中原政局之遠因。以上參閱,王壽南著,《隋唐史》、高明士等合著,《隋唐史》、《中國歷代戰爭史》。

 

三、黃巢之亂的影響:

唐朝從唐昭宗李曄文德元年(888)滅了秦宗權開始算,至朱溫廢唐哀帝李柷篡唐止(907)。期間勉強維持了十九年的國祚。黃巢禍延十餘省,直接切斷唐室江南運河的經濟命脈,沉重地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這點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外二種)之(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頁182,中有提到。『寅恪案:……除文化勢力外,僅恃東南八道財賦之供給。至黃巢之亂既將此東南區域之經濟幾全加破壞,復斷絕汴路、運河之交通,……』

唐代主要之交通運輸:財賦主要來源,既在東南,而京師在長安,自東南至長安之交通運輸至為重要。以下例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1. 自江淮入汴入河至長安之運到:

新唐書卷五十三‧志第四十三‧食貨三載:「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時,用物有節而易贍,水陸漕運,歲不過二十萬石,故漕事簡。自高宗已後,歲益增多,而功利繁興,民亦罹其弊矣。初,江淮漕租米至東都輸含嘉倉,以車或馱陸運至陝。而水行來遠,多風波覆溺之患,其失嘗十七八,故其率一斛得八斗為成勞。而陸運至陝,纔三百里,率兩斛計傭錢千。民送租者,皆有水陸之直,而河有三門底柱之險。顯慶元年,苑西監褚朗議鑿三門山為梁,可通陸運。乃發卒六千鑿之,功不成。其後,將作大匠楊務廉又鑿為棧,以輓漕舟。輓夫繫二鈲於胸,而繩多絕,輓夫輒墜死,則以逃亡報,因繫其父母妻子,人以為苦。……然送租、庸、調物,以歲二月至揚州入斗門,四月已後,始渡淮入汴,常苦水淺,六七月乃至河口,而河水方漲,須八九月水落始得上河入洛,而漕路多梗,船檣阻隘。……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載:「關中倉廩竭,禁軍或自脫巾呼於道曰:「拘吾於軍而不給糧,吾罪人也!」上憂之甚,會韓滉運米三萬斛至陝,李泌卽奏之。上喜,遽至東宮,謂太子曰:「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時禁中不釀,命於坊市取酒為樂。又遣中使諭神策六軍,軍士皆呼萬歲。」 

2.  江漢運道:

肅宗初在鳳翔,江淮租賦自江漢至南鄭,轉輸以濟軍國之用,新唐書卷五十三‧志第四十三‧食貨三載:「肅宗末年,史朝義兵分出宋州,淮運於是阻絕,租庸鹽鐵泝漢江而上。河南尹劉晏為戶部侍郎,兼句當度支、轉運、鹽鐵、鑄錢使,江淮粟帛,繇襄、漢越商於以輸京師。

 

四、影響沙陀部落之興起:

在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外二種)之(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頁311,中提到『寅恪案:唐中央政府戰勝龐勛、黃巢,實賴沙陀部落之助,蓋府兵制度破壞已久之後,舍胡兵外,殆不易得其他可用之武力也。……』蓋沙陀兵乃沙漠民族,體格驍建,慣於馬背生活。遭遇此種鴉軍無不潰敗。

李克用(856年至908年),沙陀族人,唐末最強大的軍閥之一,後被唐朝封為晉王,是後唐莊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其父朱邪赤心因鎮壓龐勛兵變有功,受唐懿宗賜姓名為李國昌,因此克用亦以「李」為姓,李克用是其第三子。15歲即從軍,後來被任命為沙陀副兵馬使。878年,當年饑荒,漕運不繼。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大量縮減軍士衣物和米糧的供應,而執法嚴厲,士卒怨恨。李克用為下屬所擁,殺段文楚而起事。880年,再殺河東節度使康傳圭,佔領太原,不久為唐軍所敗,與父逃入韃靼部落。881年,唐政府赦李氏父子之罪,命李克用率沙陀軍南下助戰,以鎮壓佔領兩都、稱大齊皇帝的黃巢。途經太原,因無法得到犒賞,遂縱容沙陀軍剽掠河東百姓,不久北返,並繼續不斷剽掠北部邊境一帶。882年,李克用第二次受詔勤王,此次沙陀軍南下,正式面對黃巢齊軍。883年,屢敗黃巢齊軍,黃巢退出長安,由於李克用在長安收復戰中功勞最大,因此被命為河東節度使,河東也成為他後來的根據地。其時黃巢兵勢仍強,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等各鎮皆無法抵擋,遂請河東軍來援。884年,李克用再自河東南下大敗齊軍,最終使得黃巢在狼虎穀自殺。唐昭宗時期討伐李克用失敗後於,西元923年,李存勗繼承其父李克用遺志,滅「後梁」,改稱「後唐」。

 

五、影響大白高國(西夏)的起源:

黨項羌族的拓跋思恭因協助唐平定黃巢之亂,而被賜國姓李(西元881年),封為夏國公、夏州節度使。拓跋思恭兄弟的後代李繼遷、繼遷子李德明,再經德明子李元昊於宋景佑五年(1038),稱帝,都興慶(今銀川市),建國號大夏。(拓跋乃五胡十六國之鮮卑北魏國姓,因此亦有一說謂黨項族可能為鮮卑族之後裔)

宥州刺史拓跋思恭,本黨項羌也,糾合夷、夏兵會鄜延節度使李孝昌於鄜州,同盟討賊。奉天鎮使齊克儉遣使詣鄭畋求自效。甲子,畋傳檄天下籓鎮,合兵討賊。時天子在蜀,詔令不通,天下謂朝廷不能複振,及得畋檄,爭發兵應之。賊懼,不敢複窺京西。《資治通鑒‧第二五四卷》

黨項羌,在古析支之地,漢西羌之別種也。魏、晉之後,西羌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昌、鄧至之後,黨項始強。其界東至松州,西接葉護,南雜舂桑、迷桑等羌,北連吐穀渾,處山谷間,亙三千里。其種每姓別自為部落,一姓之中復分為小部落,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騎,不相統一。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房當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拔最為強族。……。《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

 

六、朱溫篡唐:

影響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篡唐,建國號為梁,史稱後梁。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 

 

第八章:黃巢之亂對後世之影響:

一、行為方面:

1. 在中國大陸對於農民起義或稱農民戰爭一詞而言,算是一個具有廣泛應用的術語,“起義”二字含有褒獎之意,比較著重在政治正確通常意味著農村或農業人口的暴動,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指大多由農民為了生存,宗教,異族壓迫等原因大規模反抗國家的戰爭。

西方的農民的暴動不以推翻君王為目標。歐洲歷史上農民的暴動是很常見的,農民反抗地主和農奴制度,包括1358年法國的紮克雷的暴動,1381年英國農民的暴動,1524年到1526年德國農民戰爭和1573年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農民的暴動。 

2. 《水滸傳》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在施耐庵的《水滸傳》文化圖書公司,第三十八回,頁366,第三十八回中。宋江在潯陽樓上倚闌暢飲,感恨傷懷,寫出了《西江月》,又題寫了四句詩,「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籲,他時若遂淩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水滸傳被視為忠孝節義情節的小說,個人以為不當,簡單的說其中不乏雞鳴狗盜之徒賊性不改,並非出自真心為國為民,況且領袖宋江等領導階層的心態與手段都是十分令人可議。在清朝俞萬春著的《蕩寇志》提出相當的反證。視為農民起義英雄更是不妥。近年來大陸學者有些學者持與本人相同看法。

3. 細觀黃巢以後的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毛澤東等人起事模式,都以朝廷腐敗,官逼民反,人民應當起來革命為號召,挾著廣大民眾的民意,完成當皇帝的千秋大夢。也可說是給後人提供起事時,在政治、軍事、宣傳等等經驗上的學習範本。

『裘甫、王仙芝、黃巢,皆有一共同之方略,即利用飢民、流民對官吏之憎惡,及社會不安等因素起兵。獨龐勛乃利用軍心之怨憤,迎合戍卒亟欲北歸之眾情,而又以利害煽動之,如其在徐城對戍卒之宣言,一則曰:「吾輩擅歸……至則支分滅族矣。」在則曰「丈夫與其自投羅網為天下笑,曷若相與戮力同心赴蹈湯火,豈徒脫禍,兼富貴可求。」三則曰:「城中(指徐州城)將士皆吾輩父兄子弟……彼必響應於內矣。」』《中國歷代戰爭史》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載:「仙芝妄號大將軍,檄諸道,言吏貪沓,賦重,賞罰不平。」一在利用天災,號召飢民及流民。一在打擊離間唐朝諸藩鎮及地方將帥之心理。

 

二、軍事方面:

1.唐室實亡於黃巢民變。黃巢的征戰方式直接影響了李自成、洪秀全、石達開、蔣中正、毛澤東等人,帶給了後代軍事戰略上莫大影響。例如:毛澤東受黃巢手段的啟發,擅長利用假和策略談談打打。除習用黃巢作戰方式外,也吸收孫子、成吉思汗大迂迴戰略特長,促使運動戰的形成。

2.運動戰是一種軍事作戰方式,依託較大的作戰空間來換取時間移動兵力包圍敵方,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最早系統提出該作戰策略及具體要義的是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期間廣泛地採用這種作戰方式。一些軍事評論家將這種戰術效果簡稱為「在運動中消滅敵人」。實際上遊擊戰與運動戰各不相同,最大的區別是對戰爭的影響:運動戰是利用大兵團伏擊消耗有生力量的一種決戰方式,對戰場的形勢有較大的決定性;而遊擊戰則是小規模部隊的襲擾,一般多為主力決戰前的戰術性準備,對戰局的影響一般不大。並且遊擊戰本身調用的戰鬥力量很少,因而在機動靈活、時機選擇上要比運動戰方便很多。

3.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是成吉思汗自己領悟並使用,及其子孫們在長期的征戰中所形成的作戰韜略之一。大迂迴乃是進攻部隊避開敵之整個防禦體系,向敵之翼側或後方實施遠距離機動而形成合圍態勢的作戰行動,是戰略追擊的最高階段。大迂迴戰略的突出特點是:它不以擊潰敵人就算達到戰爭目的,而是盯著敵人的後方,出其不意地向敵人的深遠縱深大膽穿插、分割,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將敵人包圍,不給對方留下一條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條生路,那完全是一種戰術運用。這種大迂迴戰略,與古代其他軍隊的進攻方式大相徑庭,它不直接對敵列陣挑戰,而是更講實際,手段更隱蔽。並力圖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計謀將對方制服,孫武在《孫子。謀攻篇》就有「十則圍之」的論述。與《始計篇》一般稱之為“詭道十二勢”思想一脈相承。「大迂迴」戰略的成功條件:(一)最高軍事統帥智慧與膽量的發揮。(二)速度與奔襲戰術的靈活運用。(三)大縱深作戰營造有利戰機。(四)變迂(誘敵)為直(進攻)的作戰方式。(五)獨特後勤支援與相關政略配合。【註8 

8:呼和浩特著,《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著《蒙古族古代戰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

 

三、文化方面:

1.對客家籍祖先的五次的遷移因素中的第二期:

第一期:東晉時代,受五胡亂華影響,由中原遷至河南湖北之南部、安徽江西沿長江南北兩岸、北至江西贛江之上下游一帶。由西元317年至西元879年。

第二期:唐朝末年,受黃巢之亂影響,由第一期舊居再遷至安徽南部和江西之東南、福建之西南、廣東之東北邊界。由西元880年(唐僖宗)至西元1126年(北宋欽宗靖康之年)。五月節(端午節)客家人是稱「走黃巢」(避黃巢之意),不說紀念大詩人屈原,而是紀念黃巢之亂時,一個客家村婦捨己子護夫兄之子,令黃巢感動而網開一面,不殺福建寧化縣石壁村的居民,變成後世客家人在端午節懸掛黃葛藤的由來。

據說在黃巢入侵之前,有一位客家婦人帶著二個小孩子,逃難住在寧化縣石壁村。黃巢入侵那一年的五月五日,石壁村人心惶惶,這位婦女的行勁更是非常怪異,竟然背著比較大的孩子,卻牽著幼小的孩子出門,而且在路上竟然面對面見到黃巢。黃巢見了她帶孩子的方式,覺得好奇心,問她為甚麼這樣做。

這位婦人家卻有眼不識泰山,不知道對方就是黃巢,所以回答他說:「這個年紀大的孩子是我的姪兒,因為他已經沒有父母,恐怕被黃巢殺死,斷了香火,所以把他背著。這個年紀小的是我的孩子,所以牽著走路。」

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喚醒他心底深處殘存的人性,安慰她說:「不要怕!妳趕快回去,把黃葛藤掛在門口上,就不會受害。」並且又發佈軍令,凡是遇見門口懸掛黃葛藤的人家,都不准殺戮。這一位婦女回到石壁村,思前想後,終於知道,她在路上所遇見的就是黃巢本人,趕快取了許多黃葛藤掛在村口。後來,黃巢軍隊入侵的時候,果然不殺他們,保全了整個村人的性命。後來的人,就把這個地方叫做「葛藤坑」,並且每年到了這一天(五月五日),都把黃葛藤掛在門上,蔚為客家人特有的端午節習俗,直到如今一直被客家人傳誦。

 

第九章:後世對唐末民亂的評論:

一、兩岸無論正史,野史,對於黃巢的評價全是負面的。大陸認為農民革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然而,若是從黃巢之亂的唐末起,至五代,至北宋,至南宋,中華民族的總體國勢,一直處於不斷削弱的過程之中,這也是毋庸諱言的事實。不禁要問,黃巢吃了那麼多老百姓的這場所謂的農民革命運動中,究竟對歷史起到了甚麼樣的推動作用,還是起到了促退作用?對中華文明起到了張揚作用?還是起到了戕害作用?連張巡那樣的情操,都被清代的王夫之評為「其食人也,不謂之不仁也不可。」更何況是黃巢,作實事求是的考查,平心而論,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二、宋祁(子京)《新唐書南詔論傳》總結教訓:「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在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外二種)之(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頁312,也採用此說。

三、《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史臣曰:我唐之受命也,置器於安,千年惟永,百蠻嚮化,萬國來王。但否泰之無恆,故夷險之不一。三百算祀,二十帝王。雖時有竊邑叛君之臣,乘危徼倖之輩,莫不才興兵革,即就誅夷。其間沸騰,大盜三發,安祿山、朱泚、黃巢是也。

四、《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贊曰: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徵其所以,存乎慢藏。

五、《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贊曰:唐亡,諸盜皆生於大中之朝,太宗之遺德餘澤去民也久矣,而賢臣斥死,庸懦在位,厚賦深刑,天下愁苦。方是時也,天將去唐,諸盜並出,歷五姓,兵未嘗少解,……

六、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唐之黃巢,橫行天下,而所至將吏無敢與之抗者。漢、唐之所以亡,禍自此始。唐既亡矣,陵夷以至五代,……。」

第十章:有關黃巢的預言傳說:

推背圖第9 


推背圖第10 
                    

第一節:推背圖:

一、第九象  壬申  乾下離上  大有

1.讖曰:非白非黑,草頭人出,借得一枝,滿天飛血。

非白非黑:

古代以五色之青、赤、黃、白、黑配五行之木、火、土、金、水。『非白非黑』便剩下青、赤、黃三色。

草頭人出:

剩下的青、赤、黃三色,要有『草頭人出』之象,即為『草』字上部「艸」部首之象,便只有「黃」色。此象實是指「黃巢之亂」。 

借得一枝:

數百年前是一家,『枝』指同宗、同姓;喻『借』力於李克用之沙陀軍去滅黃巢。李克用為沙陀族人,本姓朱邪,其父朱邪赤心因有戰功,受唐懿宗賜「李」姓,因此克用亦以「李」為姓。

滿天飛血:

『滿』為「水部」;『天』即「日」在上;『飛血』同「血無頭」,為「皿」;示「溫」字。全句示除了借助李克用,亦靠朱溫(朱全忠)的宣武軍一起去滅黃巢。

2.頌曰:萬人頭上起英雄,血染河山日色紅,一樹李花都慘淡,可憐巢覆亦成空。

萬人頭上起英雄:

大樹為木,四人死於樹下,指李家子孫四人,包括唐僖宗及下一象的一後二主,這三位皆為朱全忠所殺。『萬人頭上』可作「萬頭上」的「人」,萬字頭上亦為「艸」部首、為乙木。所以『萬人頭上』即指草民、人民。『英雄』不論出處、不論成敗,才能超群出眾的皆可為英雄,不能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來作定論。『萬人頭上起英雄』是暗喻當時的唐朝已國力疲弊,賦稅繁重,官吏苛索,關東連年水旱,民不聊生,所以導至民變, 而有「黃巢之亂」。

血染河山日色紅:

「黃巢之亂」長達10年,戰火遍及大半個中國,死傷嚴重。此句的「血、河、日」三字也含朱溫的『溫』字象;亦含「大地染紅」之意。紅色為火,「大地染紅」即含火的土、意『戌』,地支數為11。黃巢於875年起義,如加上王仙芝在874年起義來算,則民變共11年。

一樹李花都慘淡:

唐朝最後二個皇帝皆被朱全忠(朱溫)所殺:天祐元年(904年)八月殺昭宗,立其子李柷為帝,是為唐哀宗。開平元年(907年)廢唐哀宗李祝,自行稱帝,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次年(908年)又殺李柷。

可憐巢覆亦成空:

喻「黃巢之亂」雖平,但亦助長了朱全忠(朱溫),導玫最後唐朝由他所滅,因而有『可憐巢覆亦成空』之語。

金聖歎:「此象主黃巢作亂,唐祚至昭宗。朱溫弒之以自立,改國號梁溫,為黃巢舊黨,故曰覆巢亦成空。」

二、第十象  癸酉  坎下坎上 

1.讖曰:蕩蕩中原,莫禦八牛,泅水不滌,有血無頭。

朱字拆開為「八牛」。坤為牛,先天伏羲數八,所以『朱』亦應上互坤象。沙陀意亦屬土,亦應上互坤,李姓為木果,又應值運之上卦艮,同時亦留下王者之象的伏線。

2.頌曰:一後二主盡升遐,四海茫茫總一家,不但我生還殺我,回頭還有李兒花。

金聖歎:「此象主朱溫弒何皇后、昭宣、昭宗而自立,所謂一後二主也。未幾為次子友珪所弒,是頌中第三句意。李克用之子存勗代父復仇,百戰滅梁,改稱後唐,是頌中第四句意。」

 

第二節:永樂大典:黃巢化蛇:

秦宗權在他還是府吏的時候,一日正在安睡,忽然間元神離體,見到一位身穿紅衣的小吏手持黃紙書對秦宗權說:府君召你去。秦宗權忙問道:你說的府君是誰呀,你所拿的是何文書?那小吏只是答道:府君召你,我也不知何事也。秦宗權便跟他走了,一路上只見山中隱然,天氣昏暗,四顧無人煙。不久終於到了一座城池,四面絕無居民。入城後只見有公府相對,入公府大殿後,官吏進去報告說:秦宗權帶到了。

秦宗權被帶到台階之下站著,便看到有紫衣王者正在殿中處理事務。王者正對左右說:把黃巢帶來。不一會兒,就有一個被枷鎖銬著的人被帶了上來,旁邊還站著幾個行刑者。秦宗權看到這個被枷鎖銬著的人已經被打的很厲害了。王者問他道:你服不服?被枷鎖銬著的人答道:我只是一個書生,勢力微薄,怎敢造大唐王朝的反呢?王者聽後非常憤怒,命左右取鐵丸來。只見一鬼持一鼎來到庭下,鼎中火焰很大,銅汁滾沸,有官吏取鐵丸放入鼎中,鐵丸即紅若烈火一般,王者命手下把鐵丸放入被枷鎖銬著的人口中,那人立即通體被火燒烤,大聲喊冤。火焰熄滅後,紫衣王者問他道:你服不服?那人依舊回答:我黃巢不敢造反。王者再次命令把燒紅的鐵丸放入黃巢口中,來回幾次用這種辦法行刑,黃巢依然不答應造反。

王者便趁給黃巢行刑的空檔問秦宗權:按天意你當和黃巢一樣造反,你同意嗎?秦宗權趕忙回答:我只是一個衙吏,怎敢造反。王者聽後,也是一樣下令給秦宗權上刑,把燒紅的鐵丸放入秦宗權口中,秦宗權頓時感到其痛苦無比,大叫著願意服從王者的安排。王者聽後對左右說:他已經表示願服從安排了,未來的天子怎能久受此苦呢?於是秦宗權身上的痛苦自動消失,這時秦宗權也聽到有人回復說黃巢已經表示願意服從天意安排了。

王者便命官吏取文案來,讓黃巢在一份文捲上簽名立約。黃巢寫完後,便有官吏把文卷拿走。王者接著命令取蛇皮來,不一會便有倆個官吏拿了一張巨大的蛇皮蒙在黃巢身上,黃巢立時便化為巨蛇,長百尺,黃鱗巨目,金頸赤舌,蛇首四顧,讓秦宗權恐懼不已。接著又有一官吏持雙角準備把它安在蛇頭上。王者便問道:他能安角嗎?然後命手下官吏趕快去檢驗天符上是否有安角的命令。這時只見有一個青衣童子從東戶中出來說:天符上沒有安角之指令。然後青衣童子抱了一堆文捲出來,擲於地上,王者便命黃巢所化的巨蛇由東至西一一吞吃這些文卷,獨獨西南的文卷不准吞吃。

看到黃巢一一完成了這些安排後,王者接著說:秦宗權也應當皮化,便命取豹皮來,接著便有一官吏以豹皮蒙在秦宗權頭上,秦宗權便感覺到自己化為了一隻兇猛的豹子。王者問青衣童子道:秦宗權該割據於何地?」童子回答道:合居陳、許之間,祗在平地。王者問:為什麼?青衣童子回答道:豹居山可以抗虎,平地不能敵豬。黃巢與秦宗權同意接受安排後化蛇與化豹,意味著二人均要在亂世中造反稱帝,巨蛇不能吞吃西南的文卷象徵著黃巢無法攻克西蜀,秦宗權稱帝后他的小朝廷真的就如青衣童子所言只在陳留與許昌那一帶,後來興起建立後梁的朱溫也恰好是屬豬之人,秦宗權果真不能敵不過他。

 

第三節:夢溪筆談:卷二十,神奇:

……越州應天寺有鰻井,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數丈,井才方數寸,乃一石竅也 ,其深不可知,唐徐浩詩雲:深泉鰻井開。即此也,其來亦遠矣。鰻時出遊,人取之置懷袖間,了無驚猜。如鰻而有鱗,兩耳甚大,尾有刃跡。相傳雲:黃巢曾以劍佛之。凡鰻出遊,越中必有水旱疫癘之災,鄉人常以此候之。…… 

 

第十一章:小結:

一、動機、過程、目的:

 這點結論我單就對動機、過程、目的。略說一點點個人看法,來呼應前言的主因。 

1. 動機:

 從民亂的角度來看,起事無疑是藉著當時的時空環境的舞台興起,可是領袖們的動機大多出自,『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當如此也』、『燕雀安知鴻鵠志』,抱著想當皇帝的心態起事。當中有多少是站在百姓立場,真正愛民的情操,抱著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就急流勇退的心。似乎大多數帶頭領袖,都只是口號而已,踩著屍體往上爬到最高權位,能夠當王才是真正的主要目的。當個明君又是另一回事了。而做到明君的領袖更是少數。以心術不正的動機起事,自然手段就時常過於殘酷,對百姓生命視如草介。不分正邪善惡,一律劃分為農民起義,似呼有欠妥當之處。原因是在“起義”二字含有褒獎之意,比較著重在政治正確。在時勢造英雄,英雄創時勢,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歷史觀中。因為「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想當王的動機是可以被大眾接受的。

 舉個例因朱升所提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最後朱元璋是稱王了,這才是真正目的。可是就動機、過程、目的而言,還能算是農民起義。即使是失敗的陳勝、吳廣也都算是。可黃巢?在他所提的菊花詩中就可以看見從小就有稱帝之心,這樣的“立志”也不能說不好,畢竟是個人的“生涯規劃”,有夢最美。只是過程中,竟然忘了當初的理想,脫序離譜。

……尚讓歷諭之曰:「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毋恐。」巢館于田令孜第,其徒為盜久,不勝富,見貧者,往往施與之。居數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四‧唐紀七十

又一例,湘軍的組成是嚴格的挑選,湖南善良純樸的農民組成,最後鎮壓了太平天國。而曾國藩就成了鎮壓洪秀全的劊子手。難道看不出農民有善惡的區別嗎?

再說,文革時期「造反有理、革命無罪。」要「無產階級專政」的口號。實則是在鼓勵,不斷的推翻當下的階級專政。即使“已經是無產階級專政”了,難道就不會“變成資產階級專政”了嗎?是否還要再次輪替不已的被推翻。這樣確是帶動文明嗎?王仙芝、黃巢、秦宗權的行為,算不算是毛澤東口中所說的,『壞蛋,搗亂分子,反動派,投降派。』,假設黃巢之亂,此事是發生在毛澤東時期,那要用農民起義看待嗎?毛澤東與馬克思這個偉大學說,我似乎還要再深究深究。兩岸已經比以前開放許多,以前的歷史可以給予比較寬廣的詮釋。起碼黃巢之亂還是稱為黃巢之亂比較妥當。個人在台灣則沒這個困擾,可是同和大陸友人談論這方面歷史時,難免有不同意見的爭論。

「今天我們一致表示:反對這樣的事,我們要求蔣委員長,要求國民政府林主席,要執行保護革命同志、抗日同志的法律,要全國統一於抗戰,統一於團結,統一於進步。如果法律不靈,再不統一,全國人民就會繼續起來要求,一定要使法律有靈,統一實現,鎮壓壞蛋,鎮壓搗亂分子,鎮壓反動派,投降派,以後再不准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中《必須制裁反動派》。這是毛澤東1939年在平江慘案諸烈士追悼大會上的演講。

……。人民是什麼?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些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團結起來,組成自己的國家,選舉自己的政府,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即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幫兇們實行專政,實行獨裁,壓迫這些人,只許他們規規矩矩,不許他們亂說亂動。如要亂說亂動,立即取締,予以制裁。對于人民內部,則實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論集會結社等項的自由權。選舉權,只給人民,不給反動派。這兩方面,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為什麼理由要這樣做?大家很清楚。不這樣,革命就要失敗,人民就要遭殃,國家就要滅亡。……。毛澤東著,<論人民民主專政>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八周年,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毛澤東選集》。

 

2. 過程:

起事的過程中,如果變質太過。不能和動機與目的,相近相同。而走向十分的血腥路線,不斷殘殺無辜的百姓,使百姓處於恐懼當中。理當都不算是真正的農民起義。

拿孫中山革命和其他農民起義一比較。就可看出當中真義。不論是動機、過程與目的,也都比較符合農民起義的真義。“起義”二字含有褒獎之意外,也比較著重在政治正確,如將領陣前起義、武昌起義。“革命”二字也含有褒獎之意,但著重在打破現狀,如工業革命、資訊革命。兩者未必要有區別必要。看到王仙芝的傳言「金色蝦蟆爭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再拿造反和叛亂這詞相互比較,相信可以將歷史事件劃分在較適當的位置。

 

3. 目的:

起事成功後的影響與代價,如果對百姓沒有十分有利。沒有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的朝代,也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農民起義 

拿漢朝劉邦、明朝朱元璋從起義的動機、過程與目的來看,這才能算是農民起義。黃巢在建立大齊後,無法擺脫殘殺的行為,持續不斷的燒殺擄掠,反而帶入更恐怖的環境中。這個「農民起義」是不是用的太沉重?不如用「黃巢之亂」來的貼切。“之亂”含有“貶”的意思。不然就使用「黃巢事件」、「農民戰爭」也比較沒褒貶之意,單純也只是史實的述說。事件不論動機為何,過程與目的如果過分殘酷沒天理的,就應該用“之亂”來稱呼。

 

二、啟發:

本篇報告至截稿止,尚未完成的探究,或有所啟發,將此列出以便有機會再行研究或補充。 

1. 黃巢之亂的地圖校正:

黃巢之亂的地圖由於各書的作者取材的不一,引用的地圖有了若干差異。本篇所列的地圖可以看出差異。在截稿前仍無法確認哪一張為最精準,只好先提出此構想。正確的地圖除了要有正確的文獻紀載其正確的路線,才能繪製地圖,大陸新出的《中國戰爭史地圖集》個人至截稿止,尚未確認有關黃巢之亂地圖部分是否無誤。有待大家的研究。

劉伯承、葉劍英兩位中共元帥生前的共同願望,是希望能有這樣的地圖集問世,《中國戰爭史地圖集》已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星球出版社歷時六年編著編製完成,是一部研究中國戰爭歷史地圖的權威力作,以地圖為載體和主角,以戰爭史為主線,上起先秦下至抗美援朝戰爭,形象直觀地再現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戰爭發展史。全書由地勢圖、政區圖、形勢圖、戰役圖、戰鬥圖、圖片、圖表以及說明文字組成。共收有地圖450餘幅,圖片、繪畫和圖表370餘幅,立體再現了歷史上的一場場經典戰役。50余萬文字,包括戰爭故事,中國軍隊的編制、兵器的演變知識等,內容豐富,從中可以領略到濃厚的中國軍事歷史文化知識。是該書的簡介。 

 

2.  唐代外族、漢人分佈比例考:

從《歷史不忍細看》、《中國印度見聞錄》書中所提到的人口大量減少,以及在廣州被黃巢屠殺的阿拉伯、猶太、波斯等國穆斯林、以及各族胡人遷居人數看出,所占的比例總數未必少於漢人,像是唐代最繁華的廣州通商口,外國人出現此地滿多。在有關的典籍記載中,是否有將漢化較深的胡族、來華外國人士,遷移定居一併列入戶口數列管,行使均田制租庸調、府兵制、律法等等的相關政令。如果沒有,那如何管理外族?放任不管?還是行使類似最惠國待遇嗎?這是個人的疑問,卻也未完成說明探究。 

 

3.   宗教對黃巢之亂的影響:

在<江南春>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句中可以看出唐朝佛教的興盛,還有其他如回教、景教等各種宗教在唐代流行。

回教在唐宋間之傳入,應因大食商人由海路而輸入。從唐代廣州、揚州等大食回教商人之眾多,以及後來首批清真寺在廣州、泉州、杭州等地之創建,可見雲集南方海港的大食商賈對伊斯蘭教輸華之貢獻。

唐代宗、德宗亦弘護景教。而當時教會已遍佈全國,除兩京外,靈武、成都、廣州等地都有大秦寺。在德宗建中年間,更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在中國的流行情況。

這點要述說的是,宗教的影響,通常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善惡一念間,左右人的行為意志,但在中國卻因戰爭或帝王因素似乎會暫時停止影響力,黃巢之亂時,黃巢的手下來回殺戮十來個省,見到為數頗多的寺廟、神職人員,究竟多少人會放下屠刀,恐懼於因果輪迴。不經充滿疑問?例如圍攻陳州時候缺糧嚴重,黃巢的兵卒每日三餐吃的是人肉,連製作的工作人員食用的也是人肉。這要達到非常冷血,毫無人性的境界。才能長期食用如此噁心恐怖的食物。此時宗教有影響到人性嗎?翻查多數典籍,源於筆者個人才疏學淺沒看到,還是典籍真的沒紀錄。截稿前是沒看到,黃巢的手下有人為此反對過分屠殺,或拒絕吃人肉的事件的紀錄。不禁想到此時的宗教界是否投入多少心力去將人從獸性救回到人性,起碼先達到不再吃人肉,即使打家劫舍也比較偏向於義賊層面,大幅減少濫殺無辜。這個比較牽涉哲學、佛學、心理學的部分也是個人未完成的部分,充滿遺憾。

 

4.  恐怖片的新題材:

有關唐朝的電影、電視劇目前只拍攝到武周朝這部分,重複拍攝不同版本戲劇。往後面的唐代歷史,不管是電影或電視都沒人拍攝。而向黃巢之亂有關屠殺吃人的畫面,個人相信東方導演是不太可能拍攝,西方導演也可能不清楚這段歷史,如果敢拍有可能是登上影史上,新的十大禁片,也有可能成為熱門最血腥恐怖的恐怖片,描寫人性殘酷、提醒戰爭的恐怖,滿足嗜血的觀眾。

以下是筆者個人的點子提供給各位參考:

1)大齊王朝電視劇:故事從王仙芝起事的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874)到秦宗權為亂的唐昭宗李曄文德元年(888)總共為時十四年時間止。看唐末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是如何的興起與敗亡,看黃巢是如何建立大齊王朝,以歷史為殷鑑,真實的描繪出大齊王朝的冷血殘酷與李唐王室的腐敗貪殘,呈現出老百姓的悲慘無助。提醒後世人們要以史為鑑為競。

2)圍城三百日電影:故事從黃巢被王鐸、李克用逐出長安城開始,氣急敗壞的黃巢,命大將孟楷猛攻陳州,守將陳犨英勇抵抗達十個月多,後賴李克用援軍解圍。期間黃巢在軍糧不足下,開始殘酷血腥的吃起人肉來,影片真實呈現這段史實。戰爭場面氣勢磅礡,卡司陣容堅強,耗資數億,唐王室的腐敗無能、宦官的跋扈弄權、忠孝節義將領出生入死,與政治投機客的貪殘,藩鎮間的勾心鬥角,老百姓的性命如草芥,透過韋莊的<秦婦吟>描寫。都在影片中真實呈現。創影史上暴力美學又一顛峰巨作,也是史詩般的另一戰爭巨片。 

最後套句三立主播陳雅琳名言:『歷史不能遺忘 經驗必須記取、讓我們做個有記憶的人、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同樣的我稍微改為『歷史重新詮釋,真相再次考證,讓我們做個有良知的人、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第十二章:黃巢之亂圖:

出自《中國歷代戰爭史》附圖九—三三八

出自《中國歷代戰爭史》附圖九—三三九

出自《中國歷代戰爭史》附圖九—三四○

出自《中國歷代戰爭史》附圖九—三四一

出自《中國歷代戰爭史》附圖九—三四二

 

第十三章:參考書目:

典籍:

1.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全二十冊,北京:中華書局,卷252唐紀68255唐紀71197610月。

2.宋.歐陽修撰,《新唐書》,第二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752月,第一版。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逆臣下。

3.後晉.劉撰,《舊唐書》,第十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755月,第一版。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4.許嘉璐主編、黃永年分史主編,《二十四史全譯舊唐書》第六冊,《二十四史全譯新唐書》第八冊,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1月第一版。

5.彭定求編《全唐詩增訂本》全十五冊,簡體字版,第十一冊,卷733,北京:中華書局,19991月第一版。

6.彭定求編,《全唐詩》全二十五冊,繁體字版,第二十一冊,卷733,北京:中華書局,19804月第一版。

7.宋‧范祖禹編,《唐鑑》,台灣商務,19731215日,繁體中文,精裝。 

 

專書:

1.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外二種)之(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1月第一版。館藏於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登錄號530340

2.蔣中正題,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九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民國526月初版、民國615月再版、6510月修訂一版。<第十四章:唐末寇亂諸戰役,第一節至第七節>,頁315375。館藏於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登錄號291634

3.錢穆著,《國史大綱》上冊,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12月修訂三版,頁493495

4.王壽南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出版,民國7512月初版。<第十二章:李唐王朝的崩潰>,頁359406。館藏於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登錄號612648

5.王壽南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大化書局出版,民國679月初版。<第五章:唐末藩鎮之本質與跋扈之態度,第一節至第三節>,頁247266。、<第八章:中央之策略措施與藩鎮對中央態度的關係,第一節至第三節>,頁371400。館藏於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登錄號297206

6.呂思勉著,《隋唐五代史》(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7.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甘懷真合著,《隋唐史》,國立空中大學,868月初版。

8.蘇添穆編,《歷代故事詩選》,台北市:神州,民45

9.穆根來‧汶江著,黃倬漢譯,《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華書局,北京,19830801日。簡體中文,平裝,ISBN7101029442

10.文歡主編,《歷史不忍細看》,河南文藝出版社,20070701日,簡體中文,平裝,ISBN9787806237922

11.黃文雄著,《中國食人史》,台北:前衛,20050401日,繁體中文,平裝,ISBN9578014597

12.蒲靜琰著,《不得好死-中國古代酷刑》台北:驛站,20060828日,繁體中文,平裝,ISBN9867448790

13.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河北省北京巿:人民衛生,1989年。

14.清‧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臺北巿:旋風,民67年,精裝。 

 

期刊論文:

1. 張榮芳著, 197706,〈黃巢之亂對東南財賦區的破壞〉,《史學會刊 ( 東海大學 ) 6,頁3145

2. 黃清連,〈高駢縱巢渡淮──唐代藩鎮對黃巢叛亂的態度研究之一〉,《大陸雜誌》, 801期(1990),頁322

3. 黃清連,〈宋威與王、黃之亂──唐代藩鎮對黃巢叛亂的態度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頁137 

4.黃清連,〈王鐸與晚唐政局──以討伐黃巢之亂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 2 分(1993),頁20726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神帝國一縷飄香 的頭像
    大神帝國一縷飄香

    大神帝國一縷飄香

    大神帝國一縷飄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