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匯編我是以《杜普伊作品集─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生涯》、《戰略家漢尼拔》、《漢尼拔—進攻羅馬城》、《羅馬人的故事Ⅱ─漢尼拔戰記》、《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畫說世界戰爭史》、《迦太基戰神─漢尼拔》、《迦太基戰神─漢尼拔》、《西洋世界軍事史卷一(上)》、《西洋通史》、《西洋上古史》、《世界通史》、《羅馬帝國衰亡史》等書加以考訂史實增刪原稿作者並潤筆。只圖方便自己閱讀。

第叁章到第陸章原稿來源不明,世隔多年已忘記。幹嘛要這樣辛苦。只因使用他人資料若有錯誤會學習錯誤。重新考訂、筆記、整理比較放心。因為非完成稿,若有缺失難免。

綱要:

1.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年少時隨父親哈米爾卡·巴卡進軍西班牙,終身與羅馬為敵,在軍事上有卓越表現。

2.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亞戰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戰役(公元前216年)中擊潰羅馬人。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拒絕與漢尼拔發生正面衝突,並逐漸奪回義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於扎馬戰役擊敗漢尼拔。

3.戰後,公元前196年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爭的瘡痍中恢復。公元前195年,羅馬人迫使漢尼拔被驅逐。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條克,並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西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漢尼拔在公元前182年服毒自盡。

壹、主旨:

貳、序章:

參、略說歷史:

肆、【羅馬決戰】-漢尼拔最後的輝煌坎尼之戰:

伍、迦太基簡介:

陸、註釋:

柒、研究心得:我的研究心得與感觸

捌、參考資料:閱讀過已列舉書,部分書尚做內容簡介

 

壹、主旨:

1.這是吸引我研究的主因這和命令大將出征的君主差異是很大的西方歷史上從古到今,不但是御駕親征而且是衝鋒陷陣的四大領袖級武將: 

一、亞歷山大(馬其頓君主) ( Alexander 西元前 B.C. 356 - 323 ) 不明病亡得年33歲

二、漢尼拔(迦太基最高行政長官) ( Hannibal 西元前 B.C. 247 - 183 ) 流亡自殺享年64歲

三、凱撒(羅馬第一執政) ( Julius Caesar 西元前 B.C. 102/100 - 44 ) 遇刺身亡享年56歲

四、拿破崙(法國皇帝) ( Napoleon Bonaparte 西元 A.D. 1769 - 1821 )流放病亡享年52歲

2.漢尼拔的兵法一直是東西方軍事家、軍事迷研究的對象,同時也是研究羅馬歷史會提到的名將,我本身也受其影響,本著對其嘆服與好奇便有了這研究。記錄顯示,當時羅馬人甚至還會用『漢尼拔就在門口!』這句話來恐嚇小孩以便管教。可見號稱戰神子孫的羅馬人有多怕他。另外,漢尼拔也被稱為『戰略之父』羅馬人從他身上痛苦的體會到以後用來征服世界的經驗。

3.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我的看法是歷史往往是由人來改變的,也因環境時空的需求才讓英雄有了舞台發揮的空間。由於我研究歷史喜歡以這種先研究當時的人物,研究人物在那時代過程與對後世的影響,而再去了解人物所處在的整個時代。簡單說我是先熟悉了漢尼拔與凱薩後,再去清楚整個羅馬歷史。 

 

貳、序章:

漢尼拔(Hannibal,西元前二四七年~西元前一八三年),古代迦太基著名統帥,後人一直將其與馬其頓的亞歷山大、羅馬的凱撒相提並論。他出生於將領世家,早在西元前二三七年,年幼的漢尼拔即隨父兄遠征西班牙,接受戰爭的洗禮,在父兄影響和教誨下,逐漸通曉軍事、外交、政治,成為體格強健、精力充沛、意志堅強,富有奉獻精神的一代英才。西元前二二一年,羅馬人公然與伊倍拉河以西的薩貢托締結同盟,侵略迦太基人的勢力範圍。漢尼拔決心利用政治和軍事手腕征服薩貢托。為了尋求戰爭藉口,他採取「施放煙幕,造成輿論」的手段,首先指使薩貢托的鄰邦突布利控告薩貢托侵略鄰邦;而遠在西班牙的漢尼拔則幾乎每天遣使返國,大罵羅馬人欲煽動西班牙人暴動、反對迦太基的輿論;另一方面,又謊稱羅馬人已與薩貢托人正式結盟,其後果將導致迦太基屬地喪失。迦太基政府信以為真,遂授權漢尼拔全權處理。在西元前二一九年,漢尼拔毅然越過伊倍拉河,一舉攻佔薩貢托。西元前二一八年羅馬正式對迦太基宣戰,漢尼拔結盟高盧,直奔義大利平原,使得羅馬軍隊,全線崩潰。西元前二一六年春,漢尼拔再奪羅馬人賴以生存的糧倉康奈城,於是發生康奈大戰。八月二十日,這場戰鬥從上午九點直到落日西沉,經過一天混戰,羅馬人幾乎全軍覆沒,五萬四千多名羅馬貴族和將士戰死沙場;一萬八千名官兵成為迦太基人的戰利品。康奈大會戰也成為漢尼拔戎馬生涯中成功的頂點。由於長年征戰,孤懸敵後,加上迦太基內部爭權奪利,無心支持漢尼拔,造成漢尼拔後方空虛、補給不足,終於在西元前二○二年的紮馬一戰中敗北。西元前一九五年,他當選為迦太基的蘇菲特(類似羅馬執政官),任內積極推行政治經濟改革,剷除腐敗,重振旗鼓,但也遭到來自貴族的強烈反對,而為統治集團所不容。西元前一九四年,漢尼拔被迫亡命敘利亞,之後又到達小亞細亞的俾提尼亞。為消除大患,羅馬人威逼俾提尼亞國王驅逐漢尼拔。西元前一八三年,漢尼拔在住處突然被捕,他深知大勢已去,只得含恨服毒自盡。漢尼拔一生長達十五年之久的遠征中,踏遍阿爾卑斯山,勇闖皮斯托尼亞沼澤,他敢走前人不可及之路,創造了特朗西梅諾湖迂迴全殲敵軍的光輝戰史,也演出了康奈大會戰以少勝多的卓越戰例。他敏銳的洞察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不僅為兵家傾倒,其分化對方營壘,駕馭戰爭全局的遠見,更為後人所歎服。

 

叁、略說歷史:

一、迦太基出了一名著名的軍事統帥——漢尼拔。

西元前6世紀末,在非洲北部,(現在的突尼斯)一帶出現了一個富強的奴隸制國家——迦太基。

漢尼拔(前247—183年)是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爾‧巴爾卡的兒子。他的童年正處於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期。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所以他們之間的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漢尼拔的童年幾乎不為世人知曉。我們甚至不知道他母親的姓氏。然而據古史記載,他有三位弟兄:哈司德魯巴爾、馬戈和漢諾,他們都被培養成軍人。哈米爾卡很富有,他有能力使他們受到最好的教育。漢尼拔似乎學過當時多方面領域的知識,還學過語言。他可能從九歲開始就一直與他父親一起住在西班牙,直至哈米爾卡逝世前後才返回迦太基繼續求學,四年以後,即西元前224年,哈斯德魯巴爾又把漢尼拔召回西班牙,任命他統領全軍騎兵。他不僅學到了屯兵與實戰的軍事技術與常規,而且還清楚地表明瞭他的用兵與領導才幹。哈斯德魯巴爾對他委以重任,讓他有許多機會在行動中表現自已。漢尼拔從小就經受著戰火的鍛煉,9歲時,父親命令他跪在祭壇前發誓:長大成人後,一定要成為羅馬誓不兩立的仇人。25歲時,年輕的漢尼拔成為迦太基駐西班牙部隊的最高統帥。雖然年輕,但他卻在父親的培育下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強、富有軍事才能的人。由於從小跟隨父親,受過多年軍營生活的磨煉,他具備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膽識過人,善於用兵。平時,他生活簡朴,與士兵同甘共苦;戰時,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擁戴。有人曾這樣描寫他:“沒有一種勞苦可以使他的身體疲乏或精神頹喪。酷暑也好,嚴寒也好,他一樣受得了。無論在騎兵還是步兵裏,他總是把其他人遠遠地拋在後面,第一個投入戰鬥,交戰之後,最後一個退出戰場。”漢尼拔上任後,就積極准備對羅馬的戰爭。他不僅擬訂了古代戰爭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詳盡的作戰計劃,還暗中派了許多秘密使者,去爭取那些對羅馬心懷不滿的希臘城邦站在自己的一邊。漢尼拔完成一系列對羅馬人作戰的准備之後,決定迫使羅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戰。為達此目的,他首先進攻羅馬的西班牙同盟者——富足的薩貢姆城。薩貢姆城遭到突然襲擊後,急忙派使者前往羅馬求援。羅馬元老院向漢尼拔發出警告,漢尼拔反而責備羅馬干涉薩貢姆內政。西元前218年,羅馬向迦太基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正式開始。羅馬人本打算兵分兩路:一路從西西里進攻迦太基本土;一路從西班牙登陸,以牽制漢尼拔的軍隊。可漢尼拔卻驚人地避開了羅馬人的主力,冒著極大的危險,率領大軍,從小道翻越了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攻入義大利本土,出其不意地給了羅馬軍隊一個沉重的打擊。羅馬軍隊措手不及,作戰計劃全部被打亂了。這次跨越阿爾卑斯山的遠征,行程近900公里,漢尼拔的大軍克服了許多艱難險阻。只用了33天時間就越過了冰雪覆蓋、山高坡陡、氣候惡劣、岩多路滑的阿爾卑斯山,走完這段異常艱苦的征程後,漢尼拔由9萬步兵、1萬2千騎兵和幾十頭戰象組成的大部隊只剩下2萬步兵,6千多沒有馬的騎兵和一頭戰象了。不久前剛被羅馬人征服的內阿爾卑斯山居民仇恨羅馬統治者,所以,漢尼拔的軍隊開下山時,一些高盧部落紛紛來投奔,漢尼拔又得到了充足的人力和馬匹。經過修整,精力充沛、鬥志旺盛的迦太基士兵一舉打敗了羅馬部隊。這一勝利使徘徊觀望的高盧人很多轉到了漢尼拔的部隊。

 

二、西元前217年6月,漢尼拔採取迂回戰術,在義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諾湖畔設下埋伏,把羅馬4個軍團近3萬人的隊伍引進了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的峽穀中,不到3小時漢尼拔的軍隊結束了戰鬥。羅馬損失慘重,執政官戰死,1萬5千人陣亡,幾千人被俘,僅剩6千人衝出重圍,逃入附近的一個村莊。漢尼拔的士兵窮追不舍,在繳械留命的條件下羅馬士兵全部投降了。漢尼拔區別對待俘虜,命令給羅馬士兵全部帶上枷鎖,立即釋放了無羅馬公民權的義大利人。 漢尼拔注意利用羅馬和義大利各同盟之間的矛盾,目的在於孤立和削弱羅馬。與此同時,他還與地中海沿岸的羅馬鄰國結成反羅馬聯盟。西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康奈戰爭爆發。當時羅馬軍隊有步兵8萬,騎兵6千,而漢尼拔只有步兵4萬,騎兵1萬4千。經過12小時的激戰,羅馬軍大敗,損失7萬餘人,而漢尼拔只損失不到6千人,創造了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西元前196年,漢尼拔當選為迦太基最高行政官,實行了許多重大改革。但這些改革措施遭到貴族寡頭們的強烈反抗。他們向羅馬政府告密,誣陷漢尼拔准備發動新的反羅馬鬥爭。他們想借此機會加害漢尼拔。已臣服於羅馬的迦太基政府竟准備用漢尼拔來換取羅馬人的歡心。漢尼拔萬般無奈下連夜逃出家鄉。羅馬人不肯留下後患,跟蹤追捕。西元前183年,在無路可逃的情況下,漢尼拔在異國他鄉服毒自殺了。 漢尼拔足智多謀、學識淵博。抱著拳拳愛國之心本應做出更輝煌的偉業,但卻落個悲慘的結局。只可惜地生不逢時。

 

三、漢尼拔生平(約西元前247~前183或前182)

一、迦太基統帥,軍事家。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巴卡之子。第一次布匿戰爭後隨父去西班牙,受過良好教育和軍事訓練,立誓向羅馬復仇。前221年任西班牙地區迦太基軍隊統帥。前219年率軍攻佔羅馬在西班牙的同盟城市薩貢托。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後,率步騎兵約6萬人、戰象數十頭,從新迦太基城出發,穿過高盧南部地區,翻越阿爾卑斯山,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山南高盧。隨後粉碎羅馬人阻擊,繞過敵重兵設防的陣地向羅馬挺進。前217年6月在特拉西梅諾湖之戰中幾乎全殲羅馬追兵。前216年在坎尼之戰中,針對羅馬軍佈陣特點,採取兩翼包圍戰術,擊敗羅馬軍。同時,鼓動羅馬"同盟者"叛離,使羅馬陷於困境。此後,羅馬軍採取費邊烏斯的遷延戰術,消耗迦太基軍實力,而迦太基貴族因疑懼漢尼拔權重而不予必要的援助。前209年,漢尼拔的後方基地新迦太基城陷落。前207年,其弟哈斯德魯拔從西班牙率領的援軍途中被羅馬人消滅。漢尼拔孤軍無援,被迫退守義大利南部。前204年,羅馬軍在北非登陸。翌年秋,漢尼拔奉命回國救援。前202年在紮馬之戰中被西庇阿(大)指揮的羅馬軍擊敗,迦太基被迫求和。前196年任迦太基最高行政長官,實行改革,遭到貴族派反對和政敵誣陷。翌年流亡敘利亞。曾向敘利亞國王安條克三世獻計攻取義大利,未被採納。前189年羅馬擊敗安條克,漢尼拔輾轉逃到小亞細亞。前183(一說前182)年在羅馬人的追捕下服毒自殺。

 

四、有人認為,漢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羅馬,是因為共和制羅馬當時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儘管它是一個貴族共和國,作為統治階級不同階層的平民和貴族之間存在著矛盾。但是在平民經過兩個多世紀的鬥爭廢除了債奴制度,獲得了一定的政治權益之後,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得到調整,平民在國家生活中的積極性大為提高,國家政治生活暫時比較安定,這些為羅馬戰勝漢尼拔的進攻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社會前提。同時,在與迦太基作戰的問題上,羅馬奴隸主統治階級內部是比較一致的,羅馬進行戰爭的主要工具是組織嚴密的軍團,這些軍團由羅馬公民組成,平民特別是農民是羅馬軍團的中堅力量。由於他們希望從戰爭中獲得一份土地,因此作戰特別盡力,這就是羅馬在對外擴張中具有強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戰爭過程中雖屢遭失敗,但在每次失敗之後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補充,直到最後取得勝利。相比之下,迦太基在許多方面遠不如羅馬。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後統治階級內部明顯分為兩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張主要維護和鞏固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派為商業集團,主張繼續進行海外擴張,擴大在海外的利益。兩派之間一直進行著尖銳的鬥爭,時常此起彼伏,影響和左右了迦太基的對外政策。漢尼拔代表的主要是後一派的利益,主要活動基地和據點是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而在迦太基國內和政府內部,往往是地主派佔上風。漢尼拔轉戰義大利期間一直沒有得到過迦太基政府的支援,原因就在這裡。

 

五、也有人認為,漢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羅馬,其致命錯誤就是在戰略上沒有適時地將打擊重點放在攻佔羅馬城上。當漢尼拔取得一系列勝利後,羅馬軍的主力已不復存在,整個半島的大部地區已擺脫了羅馬的控制,羅馬城幾乎成了孤城。如果漢尼拔能抓住這個時機給予羅馬城一擊,攻佔羅馬城的可能性極大。由於羅馬城的存在,羅馬人有了重建軍備的基地,而其他尚在堅持的羅馬城堡也有了精神寄託。說得誇張一點,羅馬人保住了一個羅馬城便贏得了整個戰爭。

 

六、布匿克戰爭 (264BC-146BC)

羅馬位置:地中海東部,背倚阿爾卑斯山,西有利久立海、第勒尼安海;東有亞得裏亞海、愛奧尼亞海。義大利由北而南,可分大陸部分、亞平寧半島和島嶼三部份。

古羅馬時代(509BC-476AD)

羅馬在西元前1000年時還是個小村落(位台伯河Tiber R.南岸數小丘之上,初建城市年代傳說為753BC),但因它地處南、北交通的要道上,又近漁鹽之利,後來就逐漸發展成一個人煙複雜的城市了。西元前750年,有一批伊特拉士坎人( Etruscans)入侵,佔據了羅馬,引進了冶金技術建立一個小王國(實行王政,社會上有貴族、平民兩大階級。名義上:王有司法、行政的絕對權力;實際上:由貴族組成的元老院(Senate)逐漸攬有實權)。直到509BC年間,拉丁人才起來推翻了伊特拉士坎人的統治,但卻承襲他們的政治制度、宗教觀念、祭儀及字母文字,且分別建立了好幾個城邦,羅馬城就是其中之一,從此以羅馬為中心的歷史便開始揭幕。

布匿克戰爭迦太基城破國亡

這歷史上有名的布匿克戰爭,前後三次長達數十年,第一次鏖戰,就達二十三年之久,迦太基不幸戰敗,第二次迦太基為了湔雪前恥,由驍勇善戰的名將漢尼拔(Hammibal )領軍,於西元前二一八年發動歷史上的第二次布匿克戰爭。 西元前二一六年幹尼(Cannae)一役,漢尼拔大敗羅馬軍;但至西元前二○二年,在劄馬(Zama)一役,由西比奧(Conelius Scipio)所率領的羅馬軍,卻大敗漢尼拔,使其全軍覆沒,歷經十七年的第二次布匿克戰爭又告失敗,迦太基從此一蹶不振,最後終於城破國亡。羅馬人入城後,一把火將迦太基燒掉,大火燃燒了十七天,使迦太基變為廢墟,然後在廢墟上撒下一公尺厚的鹽,滅絕迦太基的一切生機。這第三次焦土政策的布匿克戰爭,將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劃下休止符,使迦太基從此由地球上消失。

第一次Punic War(B.C.264-241)主戰場在西西里,因為迦太基在 西西里占領墨西(Messana),羅馬出兵干涉引起。羅馬初無海軍,迅即發現島嶼戰非有海軍無法獲勝,初建之艦隊或因風暴,或因敗績損失慘重,府庫亦因而空虛,後以人民捐輸, B.C.242重建五層排槳之艦隻200艘,次年擊潰 迦太基海軍於 西西里西方海面,使迦太基喪失海上控制權。戰後不數年,又取得薩丁尼亞(Sardinia)和科西嘉 (Corsica),是日後 羅馬統一地中海沿岸各地的主要基礎。

第二次 Punic War(B.C.218-201)是西方歷史上最動人的戰爭之一,迦太基名將漢尼拔( Hannibal),時年29(B.C.247-183)率精兵約五萬,與60隻戰象,由西班牙經高盧 (Gaul)南側, 15天內越阿爾卑斯山進入 義大利半島,此後十餘年縱橫 義大利全境。B.C.204,羅馬改變戰略,除在義大利半島上與漢尼拔相持外,另由西庇阿 (R.Cornelins Scipio)率軍出征北非,進攻迦太基本土,迫使 迦太基召回漢尼拔。 B.C.202, 撒馬(Zama)戰役中,漢尼拔被羅馬軍擊敗,是對羅馬作戰以來第一次在戰場上的失利,也結束了第二次 Punic War,迦太基投降。B.C.201簽訂和約:(a)放棄對西班牙及任何地中海島嶼的領土權益的要求。(b)未徵得羅馬同意前,不得對外作戰(c)50年內付羅馬一宗钜額賠款(10000泰倫特銀兩:1=約25.8公斤)。

第三次Punic War(B.C.149-146)戰後迦太基只保持一商業城邦的地位,但由於其善於經商,經濟上的繁榮興盛亦使羅馬人嫉妒。B.C.150,迦太基因 努米底亞(Numidia)侵迫不已,上訴 羅馬無效,被迫對 努米底亞採戰爭行動。 B.C.149, 羅馬以迦太基違約為由(元老院令迦太基人棄城,於離海岸約10哩處定居,對商業國言等於判處死亡),對 迦太基宣戰,經三年血戰,原有居民50萬,剩下5萬,城陷之日,羅馬人將這5萬全發賣為奴,迦太基被毀為平地,領土建為羅馬行省。羅馬奪得地中海的控治權,並取得西西里、科西嘉、薩丁尼亞及西班牙等地。

 

七、布匿克戰爭的結果(影響):

征服泛希臘東方:

此戰爭使羅馬和地中海以東的列強發生衝突,在第二布匿克戰爭時,羅馬也征服了希臘與小亞細亞,並將埃及建為護國。於是,在西元二世紀結束前,整個地中海己被羅馬統轄,俟征服泛希臘東方後,乃將東方的觀念與習俗引入羅馬,因而對羅馬社會和文化生活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八、康奈城激戰:

這是世界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西元前216年,迦太基以5萬兵力,在地處亞德里亞海灣的康奈城大敗8萬羅馬大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同年6月,一直飼機向羅馬復仇的迦太基軍隊突然占領了羅馬的重要糧倉康奈城,統帥是英勇善戰的漢尼拔。羅馬人立即組織了8萬步兵,6千騎兵,向康奈城進發,准備以優勢的兵力取勝,一舉奪回康奈城。一場惡戰迫在眉睫。8月2日清晨,羅馬軍隊開到康奈附近的平原上,布成戰鬥陣形。羅馬士兵總共排成3行,每行之間有個小間隔。精選的步兵排成70列,以密集隊形擺在中心。騎兵放在步兵的左右兩翼,看得出,他們要以步兵的強力衝擊突破敵人的陣線。這邊,漢尼拔的部隊步兵僅4萬人,騎兵1.4萬人,兵力比起羅馬來處於明顯的劣勢。但他經過細致的察看地形,已知道,在離戰場不過五公里的亞德里亞海面上,中午時分常常刮起猛烈的東風。所以,他選擇了一個背向東風的陣地,並先在高處的山谷中埋伏了一支部隊。這樣,他們就佔有了順風順勢的主動權,而迫使敵人面向海面,逆風逆勢。他的兵陣擺得很特別:正中是兩萬名戰鬥力較弱的步兵,排成半月形、凸出的一面對著敵人,兩旁才是戰鬥力強的步兵;在半月形陣勢的兩端是精銳的奇兵。同時,還有500名強悍的步兵,除了和其他士兵一樣手持長劍外,每人在內衣裏藏了一把短劍,等待著行動的信號。上午八九點鐘,當刺耳的軍號聲響起時,雙方士兵十幾萬人一起發出了陣陣震耳欲聾的吶喊,威震原野。一場血腥殘殺開始了。弓箭手、投石手和投射手相互投射,石塊、利箭、投槍,“嗖嗖”地飛向敵人的陣地,如驟雨,如飛蝗。接著,羅馬士兵首先發起猛攻,漢尼拔的軍隊順勢向後退卻,半月形漸漸向相反的方向彎過去,最後凸出戰線變成了凹形戰線,羅馬步兵由兩側向中間匯合進攻。羅馬人越是深入地楔入,迦太基的隊列越是從兩側向內收縮。這正是漢尼拔的計謀:讓羅馬人朝“口袋”裏鑽。當羅馬人鑽進了預定的深度,漢尼拔立即組織他的精銳步兵和騎兵迅速擠壓敵軍的兩翼,同時,向500名強悍的步兵發出了預定的信號。只見500名壯士一聲吶喊,衝出了迦太基的陣線,有幾名迦太基士兵不明真相,上前拉截,被砍翻在地。500人以雜亂不堪的隊形向羅馬人那邊跑去,一邊跑一邊扔下手中的長槍,嘴裏還喊著:“我們投降,我們投降”羅馬士兵見他們是降兵,就讓開一條路,讓他們往後方跑去。在收下了他們的長箭和盾牌以後,羅馬人以為已解除了他們的武裝,就把他們安置在自己的後邊地帶。臨近中午時,天上湧起了灰色的雲團,亞德里亞斯海面上,白色的海鷗尖叫著,不久,海面上刮起了強勁的東風。一股強勁的黑色旋風從東方席捲而來,揚起了漫天塵土。塵土迷住了正起勁兒地往“口袋”裏鑽的羅馬士兵的眼睛。睜不開眼睛的士兵胡亂地碰撞,自傷很多,陣勢大亂。背對東風的迦太基人,趁勢大量殺傷敵就在此時,留在羅馬軍隊後衛的500名強悍的迦太基士兵,突然行動起來,他們從懷裏、從靴子裏拔出短劍,奮力刺進羅馬士兵的喉嚨和胸膛。他們似猛虎下山,左衝右突,把羅馬軍隊衝得稀裏嘩啦。埋伏在山谷中的迦太基部隊也衝了下來,配合他們砍殺羅馬人。迦太基的騎兵也飛快地奔到這裏,最後完成了對羅馬人的包圍。羅馬軍隊成了甕中之鱉,失去了行動的自由,陷入了漢尼拔事先就為他們准備好的圈套之中。前方,遇風受阻,前進不得;左右兩翼,是迦太基精銳部隊的猛烈夾擊;後退,已無退路。他們只能自己擠來擠去,亂作一團,成了迦太基人的活“靶子”。經過12小時的激戰,殘酷的撕殺結束了,羅馬人幾乎全軍覆滅,漢尼拔只損失6千人。這次戰鬥發生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70年以後,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羅馬人終於打敗了迦太基人,經過6天6夜的激戰,迦太基城被羅馬軍隊攻破,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

 

九、第一次布匿戰爭

漢尼拔生於西元前247年,當時迦太基與羅馬正忙於進行第一次布匿戰爭(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庫斯”,故名),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爭奪西西里島的控制權。西西里島位於義大利南部與迦太基所在的北非海岸之間。截至西元前三世紀,迦太基已是一座古城。它由腓尼基人所建,到當時已有約五百年的歷史。它有堅固的城防工事。據認為曾有居民七十萬人。迦太基人與他們的腓尼基祖先一樣,以航海與貿易為生。他們的船隻駛遍了全地中海。在遍及西地中海地區的許多地方(包括西西里島沿岸),他們都建立了小塊殖民地。他們曾冒險闖過“赫爾克裏斯石柱”(即直布羅陀海峽),沿歐、非兩洲的大西洋海岸進行探險活動。在國內,迦太基人又是出色的農民。因此迦太基巨大財富的基礎是農業與商業。由於除了迦太基以外,希臘、西西里以及義大利南部的其他城市也在歐、非兩洲的地中海沿岸建有殖民地與貿易據點,因此這些沿岸地帶經常發生沖突,幾乎常年處於戰亂之中。殖民者們不是在互相攻打就是在同當地土著開戰。到西元前三世紀中葉,迦太基已成功地控制了從大西洋到的黎波里沙漠為止的北非地區以及西西里島相當大的一部分土地。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也有迦太基的前哨基地。巨大的財富從西班牙以及北非的銀礦中源源而來。於此同時,在義大利半島上的羅馬城市國也一直在實行擴張。到西元前三世紀時,她已將其勢力擴大到全義大利半島,大多數義大利城市國家不是她的盟邦就是在其控制之下。迦太基勢力在西西里島上的存在引起了羅馬方面的恐懼,唯恐強大的迦太基艦隊有朝一日會開進狹窄的墨西拿海峽。這個海峽介乎西西里島與大陸之間,是羅馬及其義大利南部同盟國的補給船用以往返航行的海上通道。羅馬還擔心迦太基對義大利南部懷有野心。看來,這兩個勢力的公開交戰已不可避免,問題只是遲早而已。

西元前264年,這場沖突終於爆發了。在此之前不久,一隊叫做馬墨爾提尼人的雇傭兵占領了西西里島頂端緊靠義大利的墨西拿城。這些馬墨爾提尼人受到了該島最強大的城市國錫拉庫薩的國王希埃羅二世的威脅。這位國王雄心勃勃想要稱霸全西西里。馬墨爾提尼人同時向迦太基與羅馬求援,兩國都派出了援兵。迦太基軍首先到達城外。但是馬墨爾提尼人卻只放後到的羅馬軍入城,迦太基軍遂與錫拉庫薩軍結盟。羅馬軍向宿營在距城不遠處的迦錫聯軍發起進攻並將其擊敗。這次事件的結果是羅馬與錫拉庫薩先簽訂了一個和約,隨後又互相結為盟國。同時,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連綿戰事也由此拉開序幕。由於迦太基握有制海權,因此她能輕而易舉地增強她在西西里島上的兵力。羅馬力圖征服迦太基的殖民地,但是卻徒勞無功,進展甚微。這樣僵持了兩年之後,羅馬人決定建立一支足以在海上向迦太基人提出挑戰的強大艦隊。這確實是一個壯舉,因為羅馬人對於海戰毫無經驗。然而,他們建造了大批戰船並訓練專人掌握駕船技術。這些船與當時所有的戰船一樣,都是單層甲板劃槳大帆船,由坐在艙內坐板上的奴隸劃行,坐板的高低層次略有不同。最常見的劃槳戰船中劃手的座位分三個層次,這樣的船叫做三層槳座戰船。劃槳戰船上還載有士兵,一旦與敵船相接,他們就與敵兵廝殺。與古代大多數航海民族一樣,迦太基人的戰術通常是努力將敵船撞翻。他們常常首先設法折斷敵船的槳從而更易於對它進行撞擊。

羅馬人沒有受過這種戰術訓練,在駕船技術上也不如對方,他們因而採用並改進了早先為希臘人所用過的一種器械。那是一塊長約三十六英尺的跳板(或者叫做登船橋),連在船頭一根短而粗的桅杆上。這座登船橋的端頭有一個大鐵釘,橋板可以平轉三百六十度。一旦羅馬船靠近敵艦,這座叫做“科爾烏斯”的登船橋就會被放下並落在敵船甲板上。大鐵釘深深地紮進甲板,把這兩條戰船牢牢地連在一起。羅馬兵接著就一擁而上沖過跳板,到敵船甲板上展開肉搏。西元前260年,這支新建的羅馬艦隊與迦太基人在米萊附近的海面上遭遇結果是迦太基人遭到災難性的失敗。四年以後,羅馬人在西西里島南部埃克諾姆斯角附近的海戰中以三百三十艘戰船打敗了擁有三百五十艘戰船的迦太基,贏得了又一次勝利,從而打開了去往非洲的通道。羅馬利用這個機會在北非建立起一個堅固築防的兵營,他們以此為據點煽動迦太基的盟國反叛。羅馬軍隊也依仗著這塊基地屢次擊敗迦太基軍。迦太基人於是主動求和,可是羅馬將軍阿提利烏斯•雷古盧斯提出的條件太苛刻,終於遭到迦太基人的拒絕。次年,一個名叫桑提普斯的斯巴達人接任迦太基軍統帥並大敗雷古盧斯。羅馬慌忙派遣一支艦隊將為數不多的倖存者撤走。

西西里島上的敵對行動連續不斷,但是卻遲遲決不出孰勝孰負。這場漫長而激烈的鬥爭使兩國的人力財力瀕於枯竭。西元前249年,羅馬人於一次海戰失利後將它在西西里島上的大部分軍隊撤回,迦太基方面也縮減了該島的兵力。在此後的數年中,迦太基人在哈米爾卡•巴卡的統領下向殘餘的羅馬軍及其在西西里島上的同盟軍開展了一場低強度的遊擊戰。盡管哈米爾卡善於征戰,戰功赫赫,他的實力卻不足以使他取得任何接近于全面勝利的結果。到了西元前241年,羅馬人感到自己的實力已經恢復,又能採取主動行動了。就在那一年,羅馬艦隊在埃古薩附近的海戰中又一次大獲全勝。由於認識到在缺乏海軍保護的情況下迦太基無法保住其西西里島上的據點,哈米爾卡求和了。根據由此產生的和約條件,迦太基向羅馬割讓西西里與利帕裏群島,同時在此後十年中交納賠款三千二百塔連特——約合四百萬美元。1因為這次大敗,哈米爾卡情緒很壞。他決心要向羅馬人報仇雪恥。因為迦太基是個貿易、航海國,所以她的軍隊來源主要依靠雇傭軍。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的數年中,迦太基在與這些雇傭軍的關系中遇到了麻煩。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是得不到充分的報酬,就是因為其他原因而心懷不滿。其中騷亂特別嚴重的地區之一是迦太基的一個殖民地,叫做撤丁島,盡管這個島與羅馬近在咫尺,然而和約條款卻未將其包括在內。撒丁島上反叛迦太基的雇傭軍兩次要求羅馬在該島建立保護國。西元前238年,羅馬同意此舉並派出軍隊前往接管。為此迦太基擬整裝遠征,奪回該島。然而,正當羅馬人著手裝備其出征艦隊並向迦太基宣戰之時,迦太基人屈服了。他們同意割讓撒丁島與科西嘉島並增納一千二百塔連特賠款。

 

十、迦太基征服伊比利亞

這些新的敗績使哈米爾卡•巴卡深感羞辱。但是他清楚迦太基的實力不足以與羅馬再打一仗。對於能否取得國內其他方面的支持這一點,他甚至也沒有把握。因此哈米爾卡——以及若干與他持同樣看法的迦太基愛國志士——決定另找新地盤,在那裏他們的國家將可以恢復財富並重建軍事實力,從而最後向羅馬發動進攻。哈米爾卡的新目標正是伊比利亞半島——即今之西班牙與葡萄牙。西元前236年,哈米爾卡揮師經陸路沿北非海岸向赫爾克裏斯石柱進軍,然後渡海峽到達西班牙。他在加的斯建起一個基地。加的斯本是腓尼基人的一個殖民貿易中心,到那時已處於迦太基控制之下多時。他接著向東推進,遭到當地許多土著部落的頑強抵抗。由於他恩威並用,把軍事壓迫與巧妙外交結合起來,因此成功地征服了西班牙南部的全部民族。有的被徹底打敗,有的被爭取與迦太基結盟。許多先前與其敵對的武士很快被編入他的軍隊。 哈米爾卡只是剛剛開始其向羅馬進軍的征程。西元前228年,他在塔古斯河與杜利烏斯河之間的地區作戰時陣亡,他的確大大地擴展了迦太基帝國的疆域,然而他的眼睛卻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他的最終目標:為迦太基在羅馬手中遭受的失敗與恥辱報仇雪恨。在哈米爾卡逝世之時,他的軍隊已有六萬名步兵,八千名騎兵以及兩百頭戰象。部隊中半數以上是伊比利亞人。哈米爾卡的女婿哈斯德魯巴爾(人稱“美男子”)接任統帥。他繼續實行他岳父的方針與計劃,在西班牙的東南沿海地區建立了新迦太基城(即今之卡塔赫納)。主要因為他有效地運用了說服的方法——同時也因為他打了一些漂亮仗——他把迦太基的影響向北一直擴伸到伊比魯斯河(即今之埃布羅河)。羅馬對哈米爾卡與哈斯德魯巴爾的長期目標並無覺察,但是它一直在密切注視著迦太基勢力及其影響在西班牙的擴張。羅馬之所以感到關切是因為這個擴張發生在與它的盟國馬西利亞(即今之馬賽)利害攸關的地區。馬西利亞在西班牙沿岸建有貿易據點。西元前226年,羅馬向哈斯德魯巴爾派去使者,其目的也許是為了保護位於恩波連姆與羅達埃的馬西利亞貿易點。羅馬人得到了一份協議,迦太基人同意不在伊比魯斯河以北的地區採取軍事行動。五年以後,即西元前221年,哈斯德魯巴爾遇刺身亡。全軍推舉哈米爾卡的兒子漢尼拔當他的繼任人。因為他才二十八歲,故而波利比烏斯說“時間給予漢尼拔充分的機會去表現其父傳的對羅馬之恨。”

 

十一、鞏固伊比利亞

漢尼拔執掌兵權後不久就著手完全征服伊比魯斯河以南的西班牙。這是對羅馬採取軍事行動的前奏。他決定首先解決住在西班牙東中部靠近今天稱為拉曼查地區的奧爾卡德斯部落。他在數戰之內克敵制勝。在攻佔了他們最大的城市阿爾泰亞以後,整個部落就接著投降了。西元前221年與西元前220年之間的那個冬季,漢尼拔是在新迦太基城度過的。他在那裏向將士們發放優厚的軍餉,就未來的巨大賞賜向他們許下諾言,以此加強部隊的忠誠。西元前220年夏,他對杜羅河北岸西班牙西北部(即今之萊昂)的瓦凱伊人發起進攻。在一場成功的戰役中,他連克兩城:薩爾曼提卡(即今之薩拉曼卡)及附近的阿布卡拉。 在漢尼拔由阿布卡拉返回新迦太基城途中,他發現他正受到該地區部落聯合抵抗的威脅。他們集合起一支大軍,據波利比烏斯所述其人數超過十萬。漢尼拔的兵員可能還不及此數的一半。漢尼拔不去冒險進攻嚴陣對待的敵軍,而是撤過塔古斯河,在那裏布隊列陣等候追兵。不出漢尼拔所料,敵軍士兵試圖渡河。迦太基軍早已有所准備。許多部落人尚未上岸就被漢尼拔的弓箭手與投石手射殺於河流中。接著努米第亞騎兵沖入河中在即將登岸的土人群裏左右砍殺。即使有少數敵兵上岸也很快被戰象踏成肉泥。成千上萬的部落人在河對岸親睹了這場大屠殺,許多人為之喪魄,畏縮不前。但是敵軍後陣卻繼續前擁,致使陣腳大亂。就在此刻,漢尼拔向對岸發起經過精心准備的反攻,迅速迫使部落兵鼠竄逃命。這次大捷使西伊比利亞的其他部落聞風喪膽,從此無人再敢攻打漢尼拔了。

 

十二、薩貢托包圍戰

到西元前220年秋,在進行了兩次歷時不長的戰役之後,漢尼拔實際上已經完全控制了伊比魯斯河以南的伊比利亞半島全境,只剩下一個城市尚未落入迦太基手中。這個城市就是薩貢托,它是一座獨立的沿海城市,顯然與羅馬人有一種非正式的同盟關系。羅馬人可能指望用它作為有朝一日向呆在西班牙的迦太基人發動進攻的基地。哈米爾卡與哈斯德魯巴爾都未曾驚動過這座城池,顯然是因為他們不想在發動戰爭的條件完全成熟以前去冒與羅馬打仗的風險。與此同時,羅馬人在義大利北部與高盧人交戰已凱旋班師,此時則開始在薩貢托變本加厲地施加影響。他們把仇視迦太基的人扶植上臺,並且著手在周圍地區的部落中尋釁作亂。羅馬使臣向漢尼拔以及迦太基政府發出警告,不許其染指薩貢托。但是在西元前219年,漢尼拔卻判定,同羅馬較量的時機已到,於是便包圍了薩貢托城。薩貢托位於一座山脈的盡頭處,座落在一長列禿岩之上,高出海岸平原三百多英尺,四周築有堅固的厚牆藩屏該城。漢尼拔的軍隊(據利維述,其人數多達十五萬。此數可能有誇大之嫌。)將城團團圍住。他把最精銳的部隊放在西面,雖然那裏的城牆最厚,但山的坡度卻不很陡峭。這是一場曠日持久而困難重重的包圍戰。那裏的地形特徵使當時的圍城工具無用武之地。城牆內的守兵還屢次出擊,企圖搗毀圍城器械。在這樣的一次作戰中,漢尼拔腿部負重傷,致使他在一段時間以內不能親自參戰。最後,在包圍戰開始後的第八個月,城牆終於被攻破,迦太基人沖了進去。經過頑強的垂死抵抗,該城終於陷落。大多數居民與城同亡。大量金錢、奴隸與財物落入漢尼拔手中。他把奴隸分賞給手下將士,把金錢留作軍需開支,把所有可以運走的財物送往迦太基。這樣,他不僅確保了他的部隊的支持,而且贏得了迦太基政府的感激,其中包括許多曾反對與羅馬交戰的人。 盡管羅馬曾聲稱自已是薩貢托的保護者,但是在該城受圍困期間它並沒有採取任何援救行動。然而薩貢托陷落的消息卻使羅馬人行動起來了。他們派出使者赴迦太基向迦太基政府遞交最後通牒:除非把漢尼拔和他的主要幕僚交給羅馬,否則羅馬就將宣戰。漢尼拔之進攻薩貢托以及羅馬以此為宣戰理由,這兩個事件的是非曲直是古今歷史學家反復爭論的一個問題。迦太基從未同意過不進攻薩貢托。但是如果該城事實上處於羅馬保護之下,那麼羅馬人可以宣稱,對薩貢托的進攻違反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和約中的一個條款,因為該條款規定兩國都不得進攻對方的同盟國。不管在法律上孰是孰非,攻佔薩貢托的舉動確實引起了第二次布匿戰爭。迦太基人拒絕接受羅馬人的條件,這就直接導致了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軍事行動之一——漢尼拔入侵義大利。

 

十三、在羅馬宣戰的消息傳到漢尼拔耳中之前,他已住入新迦太基城中的冬居。他在那裏為他計劃已久的戰役進行准備。他知道,他的軍隊必須准備長途行軍與艱苦卓絕的戰鬥;他還必須從西班牙得到持久的補給支援;同時還必須保護迦太基以及利比亞的廣大地區,使其免遭羅馬人可能發動的襲擊之害。為此,他讓手下大部分伊比利亞將士回家過冬,以此為即將到來的戰役培養起士氣與戰鬥熱情。他安排由他的兄弟哈司德魯巴爾接替他在西班牙行使指揮權,留給哈司德魯巴爾一支龐大的艦隊,一支強大的軍隊以及二十一頭戰象。他互換了駐西班牙與駐利比亞的各種軍事單位,從而得以提高迦太基與北非的安全程度,同時也從他的軍隊以及留守西班牙的部隊中清除了一些潛在的搗亂分子。正如漢尼拔所確知的,迦太基的艦隊根本無法與羅馬的艦隊相提並論。因而,他不考慮進行由海上將其軍隊運去義大利的嘗試。然而由陸路進發不僅必須翻越比利牛斯山與阿爾卑斯山,而且還要冒與沿途無數部落發生沖突的風險。除此之外,一旦他到了義大利,這些部落還可能威脅由義大利通往他西班牙基地的交通線。然而如果他能贏得他們的友誼,那將使他的行動得到更多的支援。漢尼拔的第一個目標是波河流域。他計劃在那裏建立一個基地以便在義大利採取進一步行動。羅馬人僅於不久之前才剛剛降服居住在波河流域的大多數部落,同時還對阿爾卑斯山法國一側的一些部落進行了討伐。漢尼拔指望依靠這些部落對羅馬的仇視心理為他的戰役助一臂之力。在他冬居新迦太基城期間,他向各高盧族酋長派出使者以求得他們的合作並要求在大軍過山時給予協助。使者返回時報告說高盧人願意合作並切盼他早日前往。他們還匯報說翻越阿爾卑斯山盡管有困難,然而並非不可能。西元前218年仲春,漢尼拔向他熱情高漲的部隊宣佈他們即將開赴羅馬。幾星期之後,大軍開拔了。羅馬人對漢尼拔的計劃一無所知。這一點在他們于宣戰以後所採取的行動中已表露無遺。為了弄明白他們這些行動的意義,有必要對羅馬的軍事組織作一些瞭解。

 

十四、羅馬的軍事組織

與迦太基人不同,羅馬公民把從軍視為一種榮耀,因而西元前三世紀羅馬軍隊的大多數是從戎的公民。體格健全的步兵兵丁,其服役期為十六至二十個戰役,每個戰役定為六個月。騎兵的服役期為十個戰役。除此之外,羅馬的同盟國有義務提供規定數額的兵員。大約四千二百名步兵與三百名騎兵組成一個軍團。按常規,總是一個羅馬軍團與一個同盟國軍團組合在一起,配上一些非正規輔助部隊。兩個這樣的聯合軍團(人數自一萬八千至兩萬不等)組成通常的羅馬集團軍。羅馬軍隊的基本單位是步兵百人隊,原先由一百名士兵組成,但是通常進入戰鬥編隊的不過六十至八十人。兩個百人隊合為一個中隊。每個羅馬主要戰術組織(即軍團)中有三十個中隊。每個中隊在戰鬥中排成一個小方塊隊,其正面為十四至十六人,縱深十人。但是,與希臘人與迦太基人的更為密集的傳統方陣不同的是:在傳統方陣中士兵們並肩作戰;在羅馬方塊隊中士兵與士兵之間有五英尺左右的間隔。這樣一來,每個羅馬步兵可以更自由地揮動其武器。士兵們在激戰中要保持這樣的間隔需要具有高度的訓練素質。但是這樣編隊的一個好處是一旦前排士兵力乏或負傷時,他們可以通過身後的間隔後撤,馬上就有一排生力軍上前補替他們。實戰時,三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約四百二十人。在步兵大隊中,各中隊之間的間隔通常為一百二十碼。步兵大隊本身在軍團中又列成方格隊形:第一線四個大隊,第二、第三線各三個大隊。大隊與大隊之間的間隔約為三百六十碼,或者說相當於一個大隊正面的寬度。正如在中隊與大隊內部,前後排士兵可以替換作戰,第二線大隊也同樣可以通過間隙向前推進替下第一線大隊,而第三線大隊又可以前移替下第二線大隊。在實戰中,也許由第一線中隊散開,形成一條具有連續正面的相對稀疏的陣線,縱深為五人。但是,是否確實如此,我們還是不得而知。一旦較為密集的連續正面在所必需時(例如為對付騎兵沖鋒),第二線大隊可以向前移動與第一線大隊並列。第三線通常保留為後備隊。羅馬的騎兵不及步兵組織嚴密、訓練有素,其來源主要依靠羅馬的同盟國。各騎兵部隊的組織與戰術方面的決定權通常由各同盟國指揮官掌握。羅馬不設職業將官統領軍隊。每年選舉產生兩名執政官,他們是羅馬政府的最高官長,又是三軍戰地司令。如果當時只有一支軍隊,他們常常抽簽決定指揮權的歸屬。如果兩人同掌兵權,他們就隔日輪流行使指揮權。軍團長官由司法官或財政官擔任,其級別相當於現代的少將師長。這種文武混雜的權力體系有許多缺陷。它之所以能正常發揮作用是因為羅馬軍隊受過精心訓練,具有常戰的經驗,同時羅馬人忠心保國,其指揮官對部下又有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然而,缺乏連貫一致的領導以及訓練有素的騎兵,這兩點對羅馬人來說在其即將與漢尼拔進行的戰鬥中將成為極大的不利條件。

 

十五、漢尼拔的軍隊

漢尼拔在西元前221年從哈斯德魯巴爾手中接過來的是一支雇傭軍而不是一支由國民組成的軍隊。迦太基的商人與富有的農民們沒興趣也不願意把歲月付諸戎馬生涯,故而迦太基的士兵絕大部分是從與其通商或被其戰敗的半開化部落中募來的。漢尼拔手下只有兩千五百名士兵(其中大部分是騎兵)為迦太基公民。其餘兵眾來自許多非洲與南歐國家。迦太基軍隊由多個分隊組成,沒有共同語言,武器種類繁多,戰法各不相同。利比亞腓尼基人步、馬戰並用,使一根重型長矛。這些非洲人是漢尼拔最信賴的部隊。西班牙步兵與騎兵的主要兵器是一柄巨劍,於近戰時用以砍、刺。高盧人披著常常染成紅色的長發,通常進行步戰。他們幾乎赤身裸體上陣,近戰時揮舞一把大砍刀。來自巴厘阿裏群島的士兵是使用投石器的能手,飛石傷人,命中率之高令人膛目。非洲兵體格強壯,吃苦耐勞。他們光頭文身,打仗時用長槍與弓箭,有時也用長劍。在重騎兵中,伊比利亞人的戰馬力大體壯,在行軍中通常每匹能載兩人。在作戰時,一人留在馬背上戰鬥,另一人則下馬步戰。高盧騎兵固然不錯,但是最佳的還數來自眾多努米第亞部落的非洲騎兵。他們手持標槍與劍,左臂披一塊豹皮或獅皮作為護衛,幾乎光身於馬鞍之上。他們是無畏、不倦與善戰的鬥士,大概也是全軍最寶貴的成分。最後還有戰象。單憑其龐大的身軀和巨大的力量就足以使任何與其對陣的人膽戰心驚。不過,戰象難以駕馭,在戰鬥紛亂中,尤其當其受傷時,有可能轉而沖向其主人。 

 

十六、大軍出征

即便在漢尼拔北進並已渡過伊比魯斯河的消息傳到羅馬以前,羅馬的兩位執政官就已在元老院的批准下決定各率一支軍隊出征。森普羅尼烏斯•隆古斯帶領二萬六千人將取道西西里直插利比亞,以威脅迦太基本土。普布利烏斯•西庇阿(即老西庇阿——譯注)則率二萬四千兵眾開赴西班牙。除此以外,司法官盧基烏斯•曼利烏斯被遣統領一萬八千步兵及一千六百騎兵進軍義大利北部,其使命是防範土生的高盧人,保衛那裏正處于建立初期的羅馬殖民地並平息該地區的騷亂。羅馬人在得知漢尼拔已渡過伊比魯斯河以後也未改變以上計劃。他們對他的真正目標仍然一無所知。漢尼拔於西元前218年5月率領步兵七萬五千餘人,騎兵一萬二千人離開新迦太基城。為了抵達相當於今西班牙北部邊界的地方,他必須行軍五百英里,其中大多為山地。大軍渡伊比魯斯河時正值七月中旬,過河後不久即遇到與馬西利亞並多少與羅馬友好的部落的抗擊。經過一場速戰速決然而卻傷亡巨大的戰役,漢尼拔才得以控制介於伊比魯斯河與比利牛斯山脈之間的這個地區。為了確保迦太基對於該地區各部落的持續控制,漢尼拔撥給其弟漢諾一萬步兵與一千騎兵,命其在原地留守。

 

十七、過高盧

漢尼拔對其軍隊進行縮編,使它減少到他認為自已有能力維持其過高盧途中的給養為止。他批准一部分伊比利亞士兵返回家鄉,然後就開始翻越比利牛斯山、此時他手下大約有步兵五萬人,騎兵九千,外加大約四十頭戰象。這都是些久經沙場的老兵,隨他征戰已多年。大軍勢不可擋地開進高盧向下一道天然障礙羅納河進發。據利維說,居住在那個地區的高盧人“在那個迦太基人的重禮爭取下,欣然與他結交並允許讓他的軍隊通過他們的領土……絲毫不加騷擾。”與此同時,西庇阿已啟程赴西班牙。他沿義大利海岸北上,然後乘船渡海抵達馬西利亞。他本計劃繼續走水路,也許至伊比魯斯河口附近處登岸。但是在馬西利亞,他獲悉漢尼拔已越過比利牛斯山,西庇阿遂上岸,紮營於馬西利亞和羅納河口之間。他顯然不知道漢尼拔已近在咫尺。他派出三百名騎兵,由一些高盧人作向導,向北向西進行偵察。此時(八月下旬),漢尼拔已到達距羅納河河口四天行軍路程處,也許是在福爾克附近,與現今的阿爾隔水溫望。羅納河河面寬闊,河水湍急;河對岸又出現了大量不友好的部落人,這就使得渡河更加困難了。漢尼拔花了好幾天時間才湊集起一支由小船、木筏組成的船隊。其中一部分船隻購自當地土著,其餘的都是他匆忙督造的。到達河邊的第三天,漢尼拔派漢諾(波米爾卡之子,因與漢尼拔之弟同名,故又稱其為小波米爾卡以示兩者區別)率領一支騎兵前往上游方向約二十五英里處。他們在那裏製造了木筏,並且未遇任何抵抗就過了河。簡事休整以後,他們在河東順流折回。當這支特遣隊接近與其主力隔河相對的高盧軍時,漢諾升起煙火信號。漢尼拔見信號立即命令部隊上船或登上木筏開始渡河。然而,在他們尚未進入嚴陣以待的高盧人的攻擊範圍以前,漢諾的騎兵突然襲擊這些部落人的後陣。這場出其不意的攻擊將高盧人打得七零八落,並且轉移了他們的注意力。漢尼拔與他主力的相當一部分人員趁機渡過了羅納河。接著他以此前衛部隊發起進攻,把敵人打得倉皇潰逃。渡河至少用了兩天時間。與此同時,漢尼拔探得羅馬人的宿營地就在更南面一些接近河口的地方。他派遣五百名努米底亞騎兵前去偵察,然後將羅馬軍的位置、人數及顯而易見的行動計劃向他報告。這支騎兵分遣隊離開迦太基大營走了大約一天之後遭到了負有相同使命的羅馬騎兵的襲擊。雙方展開了激戰。兩軍傷亡慘重。羅馬人在戰鬥中占了上風,將努米底亞人追趕到漢尼拔大營的邊緣處。他們隨即趕回去向西庇阿報告偵察結果。在努米底亞騎兵出發之後,從阿爾卑斯山義大利一側來了一些友好的高盧酋長——山南高盧人——與漢尼拔會晤。他們保證參戰反對羅馬人並帶領迦太基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漢尼拔向他的部下發表演說,讓他們知道他與高盧人達成的協議,鼓勵他們追隨他直至在義大利取得可望實現的巨大勝利。努米底亞人回來報告他們已與羅馬人遭遇。漢尼拔決定立即向阿爾卑斯山進發。他不想被牽制在高盧的一場戰役之中。次日早晨大軍開拔,騎兵殿后以防遭到襲擊。漢尼拔親自留在後隊監督戰象渡河。 無奈辦法使盡,大象仍然不肯下河。於是那些管理人員獨出心裁,把一組大木筏捆綁在一起,在上面舖上土,將木筏與陸地牢固相連。把幾頭戰象一齊牽上木筏群。當戰象踏上距河心最近的那塊木筏時,將木筏砍離木筏群,使之拖曳過河。這樣一來使戰象恐慌,其中一些跳入水中,使馭象的印度人溺水身亡。可是戰象卻遊到了對岸。最後,全部戰象終於都過了河,尾隨著浩蕩的隊伍向阿爾卑斯山東進。三天之後,西庇阿才趕到被迦太基人放棄的營地。他這才認識到漢尼拔的真正目標是義大利。他趕回大營,命其部隊重新上船,把他們移交給他的兄弟格奈烏斯開赴西班牙。他本人則駛回義大利,意欲與曼利烏斯會合,在山南高盧迎擊迦太基人。

 

十八、過阿爾卑斯山

渡過羅納河以後。漢尼拔大致保持東向,一路朝他迄此為止所遇到的最大障礙阿爾卑斯山進發。歷史學家在他究竟走的是哪一條路線以及他利用哪個隘口翻山進入義大利這些問題上眾說不一。波利比烏斯與利維都相當詳細地描述了這次翻山的經過,但是要認定其路線卻難上加難,因為他們所提到的拉丁文地名早已改為法文,以致現在的地名幾乎沒有一個與原來的拉丁文地名有任何相似之處。從羅納河出發行軍四天之後,漢尼拔來到了一個波利比烏斯稱之為“島”的地方,因為它在形狀上很象尼羅河三角州。不過現在這塊三角地的底邊不是海而是山。它可能是夾在埃蓋河、羅納河與巴羅尼山脈之間的那個地區。漢尼拔發現在那裏在進行著一場戰爭。兩兄弟正為爭奪部落領導權互相殘殺。其中的兄長投向漢尼拔求援。漢尼拔馬上認識到這個地區擁有一個盟友的好處。他隨即介入並幫助哥哥趕走了弟弟。為了表示感激,這位新酋長向迦太基人提供了武器、被服與靴子。迦太基士兵于夏天離開西班牙,現在即將進山時已是十月份,對這些東西當然求之不得。這些友好的高盧人繼而又護送迦太基人通過由不友好的阿羅布洛熱部落所佔據的地區,一直送到第一個隘口的山腳下。至此,漢尼拔的路線是沿羅納河北上,然後似乎轉而沿羅納河的支流之一,德龍河,向多菲內阿爾卑斯山東行。部隊既已開始登山,護送前來的友軍就離去。攀登的目標可能是格裏蒙隘,因為那裏的情形似乎最符合古代歷史學家的描述。護送部隊剛走,阿羅布洛熱人就謀劃在迦太基軍進入第一個隘口時向其發動襲擊。他們在道路上方的山坡上設下埋伏,以便居高臨下進攻排成縱隊前進的迦太基軍。然而漢尼拔對阿羅布洛熱人的計劃已有所得知並已派出探子探取進一步情報。探子回報說,那些部落兵於夜間離開其有利地形返回村子裏歇息。漢尼拔遂率領部隊開赴戰地,直至快到敵人伏擊點跟前才紮營。這裏道路狹窄,地勢險要,有好幾處地方兩邊峭壁封道,其餘地方則是一邊懸崖,下麵直連深淵。那天夜晚漢尼拔令人燃起所有營火,似乎全軍都已安息。然後他親率一支輕武裝部隊奪取了阿羅布洛熱人築好的陣地。次日晨,阿羅布洛熱人發現陣地被占不禁萬分驚愕,但是他們發動襲擊之意已定,於是他們暫且放過迦太基縱隊,讓他們沿著山路往前再走一段。等迦太基人進入又一條隘路時,這些部落人同時在幾處發動襲擊。運載給養的牲口所受到的攻擊尤其猛烈。牲口受驚,結果許多因失足滾下陡坡而斃命。這對漢尼拔來說是一個慘重的損失,因為根據部隊的運載能力他本來就已經嚴格限制了隨軍攜帶給養的數量。但是,他在驅走了襲擊之敵以後拿下了阿羅布洛熱人的主要城鎮。在那裏,他得到了馬匹、毛驢充作馱畜,同時還徵集到了可維持二至三天的糧食、食畜補給,從而為上述損失找到了補償。經過一天的休息,大軍遂揮師進山。數天之後,一些當地部落人攜帶禮品來見漢尼拔。為了證明他們的友誼,他們主動交出數人作為人質,同時表示願為大軍做向導,漢尼拔懷疑其中有詐,然而還是收下了禮物,讓這些土著帶了兩天路。

這一天,大軍正在通過“一條險峻難行的峽穀”(波利比烏斯語,或許是指吉爾穀),綿長的隊伍遭到了伏擊。土人們以礌石襲擊迦太基人,使迦軍人畜驚慌傷亡巨大。但是漢尼拔對遭伏擊的可能性已有所准備,事先將騎兵與輜重置於隊列之首,將擁有重武器裝備的步兵放在末尾。根據這個部署,重步兵出擊,重創並驅走敵兵。自此以後,除了一些小型襲擊之外,土人們沒有再找迦軍的麻煩。

次日,即進山后的第九天,大軍到達了隘路的最高處。他們在那裏休息了兩天,以便讓人畜中的許多掉隊者趕上並重歸大隊。這個隘口高出雪線,看來很像是特拉維爾塞特隘。正如波利比烏斯描述的,這是一個極高現在已不用的隘口,迦太基人處此因境,顯然忽略了走一條容易通行的路線。這表明那些靠不住的向導故意將他們領入了一個難以通行的地區。至此時,由於路途艱難,損失巨大,故而部隊士氣低落。將士們邊爬山邊作戰,本已疲憊不堪;身在異國,遠離故土,加上不慣嚴寒氣候,更使他們鬱鬱不樂。漢尼拔把軍官們召集到一處地方,從那裏他們可以俯瞰遠眺義大利平原。據利維記載,他對他們說:“你們現在所已經跨越的不僅只是義大利的天然屏障,而且是羅馬城本身。你們正在進入一個友好地區,那裏的居民與我們同樣仇恨羅馬人。你們餘下的行程將一路下坡,平坦順利。經過一、兩次戰鬥,那個義大利的堡壘與首都就將歸你們所有,任你們支配了!”漢尼拔的這一番話鼓舞了他的部下。但是實際情況並不像他所希望的那麼容易。積雪未化,久凍不開,然而老天又降新雪,致使路滑難行。人畜失足,紛紛滾下山坡。馬匹與毛驢的尖蹄踩碎了冰層,其細腿插進裂口被冰刃劃得鮮血淋漓,因而必須由人先為它們把道路踩實,否則它們就寸步難行。最糟糕的是那場新降的大雪蓋沒了這條危險重重的小道,即使沒有那場雪,這條道路本來就夠難辨認的了。他們來到了一處地方,那裏的道路巳被山崩阻斷。漢尼拔命令部隊原地停止前進,動手修築新路。他們用了一天功夫開出一條小徑,馬匹與馱畜因而得以行走在低於積雪地帶高度的道路上並吃到生長於雪線以下的草類與植物。又化了三天時間拓寬路面以供戰象通行。這些可憐的大象此時已瘦骨嶙峋的了。開始登山後的第十五天,漢尼拔及其軍隊終於出現在波河流域一帶。自從他們於新迦太基城啟程以來至此時已過去了五個月。行程之中,損失巨大。根據波利比烏斯所述,走完全程的只有一萬二千名利比亞步兵、八千名伊比利亞步兵以及不到六千名騎兵。與當初滿懷向羅馬復仇的強烈希望從羅納河出發時的兵力相比,人數已不足半數了。

 

十九、漢尼拔與老西庇阿

到達波河流域以後,漢尼拔的第一個目標是休整其疲憊不堪的軍隊。幸運的是他們走出阿爾卑斯山所來到的是山南高盧的一個地區,那裏的部落人對他們持友好態度。居住在波河流城的部落全都是高盧族的分支。漢尼拔發現他所在的那個地區由印蘇布萊斯部落所佔據。他們在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以前顯然就已經派使者與他進行過會談。他們正與另一部落(托裏尼部落)交戰。漢尼拔向托裏尼人表示友好遭到拒絕,遂揮師攻打他們的首府托拉西亞(即今之都靈)。圍城三天,漢尼拔取得了進入義大利後的第一個勝利。為在該地區高盧人中樹立軍威,迦太基人將托拉西亞的居民盡行殺戮,從而取得了波河以北大多數其他部落的支持。老西庇阿先於漢尼拔到達波河流域。他率領了一些隨從由馬西利亞乘船到比塞(即今之比薩),然後穿過伊特魯裏亞北進。在伊特魯裏亞,他接管了原先被派到北方保護羅馬殖民地的那支軍隊,繼而再向北進入波河流域等待迦太基人的到來。關於漢尼拔由羅納河向義大利進軍的消息已送達另一位羅馬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隆古斯。當時他已經在西西里西端的利利巴尼姆(即今之馬爾薩拉)集中兵力,准備渡海攻入非洲。羅馬元老院將他召回。他立即以最快速度向義大利北部進軍與西庇阿會合。漢尼拔與西庇阿誰也沒有想到會這麼快就在該地區發現對方。雙方都急於求戰,皆自信必勝。西庇阿渡過波河,沿北岸西進,直奔漢尼拔而去。發現羅馬人靠近,漢尼拔順流而下前往迎戰。

 

二十、握基努斯河戰役

西庇阿築橋渡過了波河支流提基努斯河。此後不久,他獲悉迦太基人就在附近。兩軍於是都停止前進,就地宿營。次日,兩軍統帥都親率騎兵赴前沿偵察敵情;西庇阿還帶了一些輕武裝的步兵。兩軍均能望見對方前進時揚起的塵土,為此雙方都在提基努斯河附近擺開陣勢准備廝殺。羅馬軍方面以小股步兵及高盧騎兵為頭陣,派其餘的騎兵列隊殿后。漢尼拔則把迦太基騎兵放在中路,把努米底亞騎兵布在兩翼。雙方騎兵求戰心切沖向對方,羅馬步兵非但沒有機會投擲標槍,而且還不得不在前沖的騎兵隊中穿行後撤。這一仗打得非常艱苦。雙方騎兵——有馬戰的,有步戰的——鬥得幾乎不分高低,直至最後努米底亞騎兵抄過羅馬軍兩翼攻打其後陣。他們把那些可憐的步兵踩在鐵蹄之下,把其餘的羅馬兵打得鼠竄而逃。西庇阿本人也負了傷,據傳說是他兒子大西庇阿救了他才使他死裏逃生。西庇阿率全軍撤過提基努斯河,隨即拆毀橋梁,進而又渡過波河,在羅馬殖民地普拉森提亞附近建營。漢尼拔窮追不舍直至被毀壞的橋前,把仍在河西留守的羅馬兵盡數虜獲。接著他回兵沿波河河岸向西。兩天后,他發現了一處適合於用小船架設浮橋的地方,因而也渡河到達南岸,然後再向東進軍。漢尼拔在提基努斯河取得大捷的消息迅速傳到了山南高盧各部落。許多酋長向漢尼拔派來使者表示支持並給他送來了人員與給養,這對他來說真可謂是雪中送炭。漢尼拔繼續順流東進,兩天之後緊挨著羅馬人紮下了營帳。次日晨,他率軍出營在看得見整個羅馬軍營的地方排好作戰隊形向西庇阿挑戰。然而西庇阿拒絕迎戰,迦太基人只得收兵回營。 就在此時,西庇阿又遭到了另一個打擊:他軍中的高盧人斷定羅馬軍必敗,將近有兩千名步兵和兩百名騎兵殺死了他們近側的羅馬人反出羅馬軍營投奔迦太基人。漢尼拔對他們以禮相迎並派他們前往其家鄉為迦太基軍隊招募更多的士兵。他還和波依人結成了正式聯盟,這個部落的反羅馬活動本來就已促使羅馬向義大利北部派來了軍隊。

 

二十一、誘敵于特雷比亞河一帶

西庇阿意識到自已處境不安全,趁拂曉前拔營向特雷比亞河附近的一處高地撤退。它位於亞平寧山脈較低的斜坡上,離那裏不遠有他可以信賴的盟友。他計劃在那裏等待森普羅尼烏斯的到來。漢尼拔派遣努米底亞騎兵追擊西庇阿,他自己率領其餘部隊充作後續。然而努米底亞人見到羅馬軍的棄營禁不住停下來進行劫掠,然後放火將其焚毀。這就使西庇阿有時間把他軍隊之大部安全撤過特雷比亞河。只餘下一些掉隊的士兵被迦太基追兵殺死或俘獲。 漢尼拔把他的軍隊帶到距西庇阿的新營約五英里處的一個地方,隨即亦就地安營。此後不久,羅馬人留在克拉斯提蒂翁看管軍需庫的人變節,於是羅馬軍的糧食儲備落入了漢尼拔之手。 雖然這個地區的多數部落一直在人員和給養方面支援漢尼拔,但是那些住在波河與特雷比亞河匯合處的部落卻顯然不打算完全離棄羅馬人。因此,漢尼拔派出兩千步兵與若干騎兵蹂躪他們的領土並對他們進行懲罰以儆效尤,這些土著結果就去向羅馬人求援。這正是漢尼拔所希望的,他預料這會把羅馬人引出兵營與他交戰。 此時,森普羅尼烏斯已與西庇阿會合。這使羅馬的總兵力達到了四萬人。漢尼拔的軍隊也由於該地區部落人的加入而擴大,所以其規模也許與羅馬軍大體不分上下。西庇阿負傷在身仍不能出戰,但是森普羅尼烏斯卻急於要同迦太基人較量一番。他派出一支騎、步兵混合部隊去襲擊漢尼拔手下滿載戰利品歸營的一個小分隊。羅馬兵把迦太基兵趕到迦軍營地,但是更多的迦太基兵沖出來,反而把羅馬兵趕回到他們的營地去。森普羅尼烏斯派出援兵,反過來又把迦太基兵擋了回去。漢尼拔並不想在此時此地進行一場全力以赴的搏鬥。因此他親自上陣指揮,命令正在後撤的部下停止後撤,召回其餘的正在追擊羅馬人的部隊,從而結束了這次戰鬥。這次交手使森普羅尼烏斯比以前任何時候更迫不及待地要趁西庇阿刀傷未愈之時同迦太基人開戰。森普羅尼烏斯信心十足地預料他將大獲全勝,這樣一來他就可以獨得全部榮譽了。他和西庇阿發生了爭論。西庇阿認為最好的做法是等待時機,以便使他的士兵能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訓練。同時,他還認為一旦迦太基人得不到勝利,高盧人就會離開漢尼拔。這正是漢尼拔所擔心的。為此漢尼拔急於求戰,以便充分利用他目前的有利地位,但是要打就必須根據他的計劃打,由他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漢尼拔在兩軍大營之間選擇了一片沒有樹木的平地並設下了一個圈套。首先,他派他的弟弟馬戈帶領步兵、騎兵各一千埋伏在由流過這片平原的一條小河侵蝕而成的河道中。然後,在十二月份的一個拂曉,寒風凜冽,大雪紛飛,他命令其努米底亞騎兵渡過特雷比亞河,直奔羅馬人的戰線,並向羅馬人的兵營投擲標槍以誘敵出戰。森普羅尼烏斯果然上鉤了。他立即派他的騎兵出陣,後面跟著六千名手持標槍的輕步兵。然後,他決定全軍出動,出發前甚至不給他們時間吃早飯。待到他們趟過齊胸深的特雷比亞河,甚至還來沒有開戰就已經饑寒交加苦不堪言了。

 

二十二、特雷比亞河戰役

與此同時,漢尼拔卻給予部下時間,讓他們飽餐一頓並作好戰鬥准備。等他得到消息說羅馬人已經過河,他隨即率全軍出擊,前隊為持投石器及輕型長矛的士兵共八千人。走出營地約一英里後,他將步兵(約兩萬人)排成一列橫隊,把騎兵與戰象一分為二布在兩翼,讓戰象居於騎兵之前。正當兩軍主力列隊布陣之時,羅馬騎兵卻因為努米底亞輕騎兵所使用的戰術而陷入困境。他們時而沖鋒,時而後退,接著又重新編隊,然後再發起沖鋒,從來不停下來同羅馬人作戰。羅馬騎兵對付不了這種打法。森普羅尼烏斯召回其騎兵,將其佈置在步兵兩側。此時步兵已呈羅馬人慣用的三線密集隊形,遠離河岸整好隊伍。森普羅尼烏斯接著下令出擊。羅馬的輔助部隊(用輕武器、穿輕盔甲,每人持一把短劍及大約七支飛鏢)首先與迦太基軍的長矛手與投石手交鋒。迦太基人佔據上風,因為羅馬人早在追趕努米底亞騎兵時就已經把他們大部分的飛鏢扔完了。但是,這場序戰歷時不長。隨著兩軍重步兵主力的互相靠攏,雙方輕步兵就從重武裝部隊的隊列之間撤出戰鬥了。盡管渾身濕透,寒冷難當,紀律嚴明的羅馬軍團士兵仍然英勇奮戰。但是迦太基的重騎兵發起了沖鋒,輕而易舉地擊退了兩翼疲憊不堪的羅馬騎兵。迦太基長矛手與努米底亞騎兵趁機進攻羅馬步兵側翼。馬戈及其部下抓住這一戰機沖出埋伏地點,從後方出其不意地攻擊羅馬人的戰線。這場腹背夾擊,加上戰象的正面沖鋒,遠非羅馬人所能抵擋。其兩翼崩潰,敗兵向特雷比亞河逃竄,在河邊卻又遭到騎兵與戰象的追殺,致使其士兵大部喪生。然而,戰線中央的羅馬步兵卻成功地突破了由高盧人把守的那段迦太基戰線。約有一萬名羅馬步兵逃至普拉森提亞的安全地帶。後來這場戰役的其他倖存者也來到這裏與他們會合。迦太基軍隊追到特雷比亞河邊為止,然後冒著寒冷刺骨的瓢潑大雨返回營地。對漢尼拔來說,這是一次大捷。他這方面的傷亡主要發生在新入伍的高盧人當中,損失一些這樣的新兵對他說來是無足輕重的。但是嚴寒氣候也造成了傷亡。大批人畜因在作戰中被凍傷而致死。戰象只剩下了一頭。西元前218-217年的冬季使大規模作戰暫告結束。漢尼拔將休戰的大部分時間用來鞏固與波河流域各部落的關系。羅馬人現在已意識到,在那塊地方當地人大部分都仇視羅馬,他們不可能在那裏戰勝漢尼拔,因而他們乾脆放棄了山南高盧。根據羅馬法律,新執政官在三月份於羅馬選舉產生。格奈烏斯•塞爾維利烏斯在亞得裏亞海邊的阿裏米農羅馬基地接管了西元前218年戰役的倖存將士。這支殘軍依靠新徵兵員得到了加強。另一位執政官。蓋尤期•弗拉彌尼烏斯,統領由新建軍團組成的另一支軍隊,駐營地在阿雷提翁。這支軍隊封鎖了預料中漢尼拔必定經過的路線。漢尼拔的密探不斷向他傳遞情報,使他對羅馬人的部署瞭若指掌。

 

二十三、漢尼拔的戰略

我們無從確知西元前218年冬季漢尼拔在山南高盧的波河流域期間究竟制訂了一些什麼樣計劃;我們也無從得知,在他形成其戰略並制訂計劃的過程中,影響他思想的究竟是那些考慮因素。但是我們確實知道他採取了一些什麼行動。只消查閱一下有關漢尼拔業績的史料,並且領會一下他和羅馬所面臨的軍事、政治形勢,我們就可以推測出當時他頭腦中在考慮的究竟是些什麼事情了。我們知道,漢尼拔有一個完善的情報體系,他的密探向他提供了有關羅馬人動向以及羅馬帝國義大利中、南部疆域以內現實情況的相當精確的情報。他知道羅馬是當時世界上設防最堅固的城市之一。他也知道,羅馬的力量取決於它是否能對義大利半島的其他城市與部落保持控制。這些城市與部落是前兩個世紀中被征服或自願與羅馬聯合的。羅馬在與這些城市與部落的聯盟關系上制訂了一整套辦法,允許它們在羅馬文、武長官的全面監督下實行自治。羅馬的統治給義大利各個地區帶來了和平與繁榮,故而大多數義大利人都對羅馬溫和而牢固的控制感到比較滿意。盡管如此。漢尼拔知道在這些義大利屬地的許多民族中存在著強有力的反羅馬派別。他希望能夠勸誘他們廢除與羅馬的聯盟,並與迦太基戮力擊敗乃至摧毀羅馬的全部勢力。他在波河流域所打的那些勝仗無疑使他確信他有能力在戰場上繼續打敗羅馬軍。他一定認為,只要在義大利中部及南部再取得幾次這樣的大捷,那麼不用多久那些義大利同盟者對羅馬實力的信心就會發生動搖。然後,他可能認為,他就能把這些同盟者中的多數(也許是全部)爭取過來與他合力反對羅馬。由於要翻過比利牛斯山、穿過高盧、並攀越阿爾卑斯山,漢尼拔不可能隨軍攜帶一長列運載攻城武器、裝備的輜重隊。也許,在擊敗羅馬野戰軍以前,他不想使部隊的行動受到這樣一支輜重隊的拖累。但是他知道,如果沒有攻城器械,要圍攻並拿下羅馬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了攻城器械,也要用數月,甚至可能數年時間才能攻下羅馬。這不僅是因為羅馬城有重兵鎮守,而且也因為可以預料,羅馬公民將拼死保衛這座城池。為此,必須首先擊垮羅馬全軍並在義大利其他地區瓦解羅馬勢力,然後才有可能進行攻城嘗試。因此,西元前217年初,當漢尼拔從山南高盧拔營南下時,他的長期戰略顯然包含以下三個經過明確規定的階段:第一階段,羅馬軍隊在哪里出現就在哪里打擊它們,並取得若干次勝利;第二階段,贏得羅馬同盟者的信任與支持,爭取使其中至少一部分國家加入到他同羅馬野戰軍進行的持續戰鬥中來,以此瓦解羅馬在義大利中、南部的勢力;第三階段,一旦除羅馬以外的其他義大利地區為他所控制,或者至少不再受羅馬擺布,他就入侵拉齊奧,包圍並征服羅馬。在第三階段即最後階段來到之前,他不會讓一支攻城裝備輜重隊去妨礙他自已軍隊的行動。在前兩個階段中,他的成功將取決於他是否能夠行動神速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進攻。

 

二十四、過亞平寧山脈

春天到來之際漢尼拔向東南方進軍,翻過亞平寧山脈進入北伊特魯裏亞。他之所以選擇這條難於行走而又行旅罕至的路線是想要給羅馬人來個出其不意,因為羅馬人預料他會走大路直奔羅馬。不走運的是迦太基人所走的小道延伸入山腳下一大片潮濕的沼澤地。行軍苦不堪言,整整延續了四天三夜。漢尼拔將其高盧兵放在行軍隊列中的伊比利亞與非洲部隊之後,騎兵部隊之前的位置上,以此阻止他們開小差。漢尼拔騎在唯一尚存的戰象背上,正為眼疾所苦。這次眼疾最終使他的一隻眼睛失明。人畜馬匹慘死於道。但是大部分將士及牲口闖了過來,而這次行動果然實現了漢尼拔出奇制勝的意圖。他現在的位置已與羅馬執政官弗拉彌尼烏斯同樣接近羅馬。這次行軍是歷史上第一次堪稱偉大的迂回行動。羅馬人在戰略及機動作戰的運用方面上學到了難得的一課。 一旦走出沼澤踏上幹地,漢尼拔首先讓部隊休息,然後南進並在弗拉彌尼烏斯看得一清二楚的地方襲擊鄰近地區,希望以此引他出戰。弗拉彌尼烏斯看著村莊遭焚時升起的濃煙不由得怒火中燒,但是他克制自己,不到時機決不進攻。他率全軍出動,遙遙尾隨漢尼拔通過伊特魯裏亞。顯然,迦太基軍是在向羅馬進發。漢尼拔完全知道後面有羅馬人。他邊挑選戰場邊為弗拉彌尼烏斯設下了圈套。

 

二十五、特拉西梅諾湖戰役 

漢尼拔走過了科托納城,沿著特拉西梅諾湖的北岸及東岸前進。在那裏,他發現了一個進行伏擊戰的理想陣地。據波利比烏斯與利維描述,那是介於特拉西梅諾湖與一片群山之間的一個峽穀,入口處是一條只容得單人獨騎通過的隘路,盡頭處有一座從湖邊隆起的陡峭山岡將出口封閉。這也許是現今帕西那諾與托裏切拉之間的那個地區。進入峽穀後,漢尼拔率領其伊比利亞與非洲部隊徑直來到谷地盡頭並在山下築營。同時,他將其餘兵力佈置在峽谷東側居高臨下俯瞰特拉西梅諾湖的地方。騎兵的位置在近入口處,旁邊是高盧兵,輕武裝部隊介於高盧部隊與伊比利亞、非洲部隊之間。

弗拉彌尼烏斯在漢尼拔後面數英里處跟蹤前進,夜幕降臨時,便在湖畔安營。翌日,正如漢尼拔所必定希望的那樣,從湖面上升起了一片濃霧,掩蔽了他在峽谷周圍布下的伏兵。弗拉彌尼烏斯清早拔營,走進狹窄的穀口,前後左右為濃霧所籠罩。他一路向峽穀盡頭急急而行,後面跟著他那些急於求戰的士兵,全然不知迦太基人正埋伏在山中。正當羅馬軍的後隊即將全部進入峽穀之時,其前隊已接近漢尼拔在峽谷南端的主力陣地。漢尼拔吹響號角,向全軍發出了進攻信號。迦太基人從三個方向直撲毫無戒備的羅馬軍。結果是一場屠殺。羅馬人由於無法排成作戰隊形,又無力抵擋這場襲擊,死亡者數以千計。為了拼命躲避迦太基人的刀劍與騎兵,許多人跳湖逃生,然而迦太基騎兵卻跟入湖中進行追殺。大約有六千名羅馬兵逃入山中,結果遭到追擊並成為迦太基人的俘虜,羅馬方面的兩個軍團及其輔助部隊,共計可能有二萬五千人,(實際上為四個軍團,因為每個羅馬軍團都帶有一個同盟國軍團。)不是被殺就是被擒,致使全軍覆沒。弗拉彌尼烏斯本人被高盧兵的一杆長矛戳透胸膛,與其部下一起陣亡,漢尼拔損失了大約一千五百人,大多數為高盧兵,他收容了數千名俘虜,同時卻把羅馬同盟國的士兵全部釋放,為安全起見,他把羅馬俘虜分散到他自己軍隊的各個單位中去。在此以前羅馬政府在向國民介紹羅馬與漢尼拔交手失利的情況時總是文過飾非,搪塞過去,但是這次卻敗得太慘,無法再向國民隱瞞真相。多少年來,羅馬的百姓只慣于聽捷報。這次失敗的消息一宣佈,他們都大為震驚,不知所措。但是羅馬人不是軟弱的民族,否則他們也不會成為義大利的霸主了。據波利比烏斯記述,“元老院急起應付局勢,並就國家的前途進行了長時間的辯論與磋商,其間急切地認真考慮了國難當前全體國民責無旁貸的使命以及如何才能完成這個使命等問題。”

 

二十六、羅馬禍不單行

特拉西梅諾湖畔的敗績傳到羅馬才剛三天,另一場慘敗的消息又接踵而來。特拉西梅諾湖戰役打響之前,另一位執政官格奈烏斯•塞爾維利烏斯得知漢尼拔就在他附近,於是他決定與弗拉彌尼烏斯會合。他派蓋尤斯•森特尼烏斯率領約四千名騎兵先行。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剛剛結束,漢尼拔得到情報說這支先遣部隊正向他接近,此時兩軍已相距不遠。他派馬哈爾巴率領一支輕步兵、騎兵混合分遣部隊前往阻截羅馬人。兩軍在何處發生遭遇,這一點史書末作記載,但是有記載說迦太基人殺死了羅馬軍的半數並俘獲了殘兵中的大部分。塞爾維利烏斯與少數部下落荒而逃得以倖免。接連兩次慘敗在羅馬造成了危機。為了防止進一步的失敗,羅馬元老院決定,當此危急關頭必須有一位獨裁官:此人擁有絕對權力獨掌兵權,統帥全軍。結果,當選擔任獨裁官的是昆圖斯•法比烏斯,他後來被授予馬克西姆斯(“偉大統帥”之意)的稱號。元老院同時指定馬爾可斯•彌努基烏斯•魯孚斯任“騎兵司令”,其實是副統帥之職。法比烏斯立即招募了兩個新軍團並准備與塞爾維利烏斯殘部會合。

 

二十七、漢尼拔與法比烏斯

漢尼拔在短時間內接連贏得兩次大捷,此時距羅馬只有幾天行程了。很可能有人認為他本應進而攻打這座都城,但他卻知道得很清楚,羅馬的城防堅固,而且只要他向它逼近,其人民必將群起武裝保衛這座城市。他手頭又無攻城器械,而沒有此種裝備要想恃勇攻城,其成功的可能性實在令人懷疑。因此他的決定不是立即攻城而是率領全軍長驅直入義大利鄉村地帶,力圖通過爭取羅馬同盟國加入他的事業來贏取勝利。漢尼拔一路東進,翻過亞平寧山脈,然後折向南,跨過富庶的翁布裏亞省與皮塞農省。軍隊沿途搶掠,士兵們個個私囊肥足,漢尼拔的金庫也得到補充。然而大軍所至之處,沒有一個城市向其敞開大門。漢尼拔為自已不能吸引同盟者而感到失望。最後,他來到了阿普利亞北部與亞得裏亞海岸。他在這裏建立了一個設防營地。趁全軍休整之機,他得以從海上向迦太基發回一份有關其軍事行動的報告。到此時為止,法比烏斯已按羅馬教的規定行完全部宗教儀式以確保他在這場力克強敵的戰爭中得到神助而取得最後勝利。接著他便出發與塞爾維利烏斯會合,率領四個聯合軍團向阿普利亞行進。前進到距迦太基營地不到六英里處,法比烏斯就地建營,並在營地周圍築以壕溝。正當羅馬人在修築工事之時,漢尼拔將其軍隊擺成作戰陣形向羅馬人發出挑戰。然而法比烏斯對此不予理睬。據傳漢尼拔曾這樣說道:“甚至連這點由戰神馬爾斯留傳下來的羅馬人精神也終於被征服了。他們已經精疲力竭,顯然已放棄一切自詡勇武蓋世的威名。”

 

二十八、“拖延家”法比烏斯

在隨後的幾個星期乃至幾個月中,法比烏斯嚴格奉行一種謹慎觀察的策略,始終避免交鋒。他的一些急於求戰的部下給他送了個雅號:“拖延家”。法比烏斯的兵員比漢尼拔多,但他們大部分是缺乏經驗的新兵,其對手卻是迦太基久經沙場的老戰士。可是他已經確立起一個軍需補給系統,因此他不必象漢尼拔那樣不得不派遣部下去鄉村收集糧草。但是法比烏斯的騎兵力量薄弱,而他知道漢尼拔在這方面特別強。此外,漢尼拔已經由於善施計謀、精於用兵、所向無敵而樹立威名,因此法比烏斯決心不拿全軍的傷亡去冒險,而是利用手中這支軍隊把迦太基人拖得失去耐心,同時防止羅馬的同盟者倒戈投向迦太基人。就這兩個目標而言,他是完全成功的。在此後的幾個月中,漢尼拔試用了他所能用的一切手段力圖引法比烏斯出戰。他頻繁轉移營地,當著羅馬軍團的面肆意蹂躪沿途地區。他一次又一次地設下圈套,可是都毫無用處。法比烏斯始終使其部下對漢尼拔處于居高臨下的位置,遠遠地尾隨著他,但就是不上漢尼拔的當,不和他進行較量。然而他們卻特別注意迦太基軍隊的落伍士兵,經常襲擊漢尼拔正在進行劫掠的那些小股部隊。因此,小沖突時有發生,而羅馬人往往因在人數上占上風而得勝。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遲遲不打大仗,羅馬軍民中有許多人開始對法比烏斯奉行的拖延戰術變得不耐煩起來。甚至連副統帥彌努基烏斯也請求他阻止漢尼拔軍隊在各個省份普遍進行的劫掠蹂躪。但是法比烏斯卻仍然決意要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繼續其拖廷政策。到夏末時分,漢尼拔已到了義大利半島西側,開進了肥沃的坎帕尼亞谷地。法比烏斯尾隨他進入了這片平原。但是盡管其部下一再請戰,他卻堅持按兵不動,命令全軍在一座山上紮營。近處有一條隘道。漢尼拔當初就是通過它進入那片谷地的,他也完全可以由原路輕而易舉地離開那片地方。法比烏斯知道得很清楚,漢尼拔並不想在那個地區久留;他所希望的是帶上他從富庶的坎帕尼亞省所榨取的精華回阿普利亞建立冬營。現在法比烏斯控制著漢尼拔回兵的必經之路。在這裏終於出現了法比烏斯心目中的有利戰機。他分派一支兵強馬壯的部隊去扼守那條隘道,同時著手制訂最佳進攻方案,據此在迦太基軍試圖撤離之時對其發起襲擊。羅馬人的這些准備行動均在漢尼拔的嚴密監視之中。在集中起部隊所能攜運的全部戰利品與補給以後,漢尼拔准備離開那片谷地並設下計謀要智勝羅馬人。夜幕降臨時,他傳令出發。根據事先安排,哈司德魯巴爾率領由輕工兵與輕步兵組成的先遣部隊走在全軍之首。這支先遣部隊趕著大約兩千頭公牛。每頭公牛的角上都綁著乾柴捆。輕工兵們在預定時間點燃乾柴捆並開始把這些牲口趕上隘口附近的陡坡。這些陡坡直上另一個山峰,與法比烏斯的山頂營地遙遙相望。那些牲口為火焰所激怒並受到哄趕者們的驅使,迅速而無一定路線地向山上猛跑。那支扼守隘道的羅馬分遣隊看到了這些神秘地向山上移動的火光。不出漢尼拔所料,其指揮官以為迦太基軍正在設法繞過隘道翻過山去。羅馬人馬上離開其陣地,迅速從隘道運動到對面山脊的制高點,打算擋住迦太基人的去路。當他們發現這些火光竟發自牛頭時,不禁大為驚愕。哈司德魯巴爾趁機率輕步兵從黑暗中殺出來,把羅馬兵打得狼狽潰逃。漢尼拔卻早已催動全軍,此時正大步走過無人把守的隘道。在羅馬軍營裏。法比烏斯被衛兵叫醒。他們向他報告在對面山坡上發現火光。果然不出漢尼拔所料,法比烏斯識破這是對方在用計,因而決心不為其所蒙騙。然而,又如漢尼拔所料,他雖知其為計,卻並不明白其中的用意所在。這是羅馬人的不幸。由於不肯冒險夜戰,而且又不想落入圈套,法比烏斯依然按兵不動,同時派人加強壕溝、圍柵的防守。待到次日天明,他才發現迦太基人早已遠走高飛了。自此以後,兩軍又回復到原先已形成的老格局。漢尼拔繞道返回阿普利亞,沿途燒殺劫掠。法比烏斯緊隨不舍。眼看冬季就要來臨,漢尼拔趕盡殺絕了格魯尼翁鎮的居民,在那裏建起了冬營。他在鎮內外修築了工事,以防遭到可能的襲擊。羅馬人就在附近紮營。此後不久,法比烏斯返回羅馬,據說是去參加若干祭神儀式,也許實際上是去接受元老院的質問。在他離開羅馬之時,他把軍隊的指揮權移交給了彌努基烏斯,建議他繼續執行拖延政策。然而彌努基烏斯不贊成這種政策。他決心要尋找機會與迦太基人決一雌雄。

 

二十九、第一次格魯尼翁戰役

與此同時,漢尼拔已開始採取有步驟的行動為過冬徵集足夠的補給品。哈司德魯巴爾奉命率領四千士兵遠出搜尋糧草,而全軍約三分之一的人員則去近處田野裏收割成熟的莊稼。餘下的兵力被用於保護在附近一帶搜索糧草的人員。漢尼拔已得知羅馬陣營中換了主帥。他希望彌努基烏斯會急於求戰。於是他帶領迦太基軍的主力離開格魯尼翁鎮,在更加接近羅馬人的地方建立營地。那天夜晚,他派出大約兩千名輕武裝士兵占領了兩軍營壘之間的一座小山。第二天早晨,彌努基烏斯派出一支人數更多的部隊把迦太基人趕下山,自已在那裏建了一座新營。連續幾天,兩軍均在原地按兵不動。漢尼拔知道自己兵力不如對方,現在也象法比烏斯那樣在等待戰機。戰事的發展與他的預料並不完全一樣。盡管敵營離他這麼近,但是迫于常年在國外生活,他無法放棄他為過冬搜集食品補給的計劃。因此,他把手中的剩餘兵力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半派出來收集糧草。彌努基烏斯立即率兵出營向漢尼拔挑戰。他派出一支由騎兵與輕步兵組成的分遣部隊去殺傷漢尼拔的征糧人員,而用其大部分兵力攻打迦太基人的大營。漢尼拔受到緊逼,好不容易才抵擋住羅馬人的攻勢。正在此時,哈司德魯巴爾帶領他的四千人回營交差了。漢尼拔遂突圍出去,要與羅馬人進行一場野戰。彌努基烏斯主動撤退。黑夜來臨時,漢尼拔返回格魯尼翁鎮,因為那裏集中了他的大部分給養。他要對其加強守護以防羅馬人前來襲擊。彌努基烏斯獲得“大捷”的消息帶著大量的誇張成分傳到了羅馬,引起了公眾對法比烏斯及其拖延政策的更大不滿,人民採取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行動,把彌努基烏斯也選為獨裁官,使他擁有與法比烏斯平起平坐的權力。這種做法自然完全違背了傳統的羅馬政策。根據這個傳統,羅馬在緊急情況下指定一人為獨裁官,目的在於確保由他單獨負起全部責任。法比烏斯重返軍隊之時,兩位獨裁官達成協議,把全國兵力分為兩半。然後,這兩支羅馬部隊在相距對方一英里半的地方各自建立營地。

 

三十、第二次格魯尼翁戰役

漢尼拔這次設下了圈套。在他和彌努基烏斯之間橫著一座山。他決定攻佔這個山頭,深信彌努基烏斯又會趁機進襲。山地高低不平,有不少理想的隱蔽場所。在攻山行動前的那個夜晚,漢尼拔派出大股份遣部隊埋伏在各戰略點。然後,天色大亮,在羅馬人看得一清二楚的情況下,他率領其輕武裝部隊攻取山頂。彌努基烏斯毫不遲疑,立即派遣輕步兵出擊。他本人迅速率領騎兵與重武裝軍團隨後出發。這正合漢尼拔的心意。漢尼拔也把他的全部兵力投入戰鬥。正當兩軍激戰之時,漢尼拔發出信號。伏兵一湧而出,沖向羅馬軍隊兩翼。要不是法比烏斯保持警覺,彌努基烏斯必將全軍覆沒。他已預先向戰地前進並及時趕到救下了彌努基烏斯。漢尼拔遂收兵回營。這次的教訓是顯而易見的。羅馬軍隊深知是法比烏斯救了彌努基烏斯。正如波利比烏斯所說,羅馬人民也“在明顯而不容置辯的實例中看清了輕舉妄動、虛張聲勢系一介武夫所為,而高瞻遠矚、冷靜謹慎、老謀深算才是將帥本色。”彌努基烏斯本人認清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從此以後對法比烏斯唯命是從。

 

三十一、新執政官

法比烏斯與彌努基烏斯被指定任獨裁官六個月。西元前216年初,他們的任期屆滿,於是便交出了權力。兵權轉由塞爾維利烏斯及年邁的阿提利烏斯•雷古盧斯這兩位執政官執掌。雷古盧斯是弗拉彌尼烏斯死後被任命的。此後不久舉行了羅馬一年一度的選舉。新當選的執政官兼羅馬軍隊的聯合統帥是盧基烏斯•艾彌利烏斯•鮑盧斯以及凱尤斯•泰倫提烏斯•瓦羅。艾彌利烏斯是個貴族,瓦羅是個平民,他們的性格恰如其出身一般各不相同。 新執政官們不急於立即同野戰部隊一起征戰。而是讓老執政官繼續行使指揮權。兩軍都據守在冬營裏,沒有什麼重大軍事行動,但是小沖突卻數不勝數,這就使大部分羅馬士兵獲得了一些可貴的經驗。到五月底、六月初,漢尼拔的補給品開始發生短缺,他才出營活動。顯然,在春季的那幾個月裏,他把大量時間用來提高他部隊的戰鬥力。他的大多數戰士已用前兩年打勝仗時繳獲的羅馬精良武器武裝了起來。他也許還趁此機會按羅馬步兵的各種戰鬥隊形與戰術對自已的步兵進行了操練。作為一代名將,他不可能認識不到,與迦太基步兵作戰時通常採用的深長、密集的方陣相比,羅馬軍隊的戰鬥隊形使他們有可能獲得高得多的機動靈活性。

 

三十二、向坎尼前進

可能在西元前216年的6月初,漢尼拔發現了一個解決其補給問題的機會。他得知,在阿普利亞平原盡頭的一座叫做坎尼城的城堡裏,羅馬人儲有大量的糧食與物資,但那裏的守備卻很薄弱。他出其不意,在羅馬人發覺他的動向之前占領了坎尼。這在羅馬人中間引起了極度驚恐,不僅是因為丟失了給養,而且還因為坎尼的位置處於一個富庶的農業區的中央,那裏的早季作物眼看著就要成熟了。此後不久,艾彌利烏期與瓦羅來到野戰軍中接管軍權,此時羅馬人民都迫切要求與迦太基人一決勝負。這兩位執政官明白,國民都盼著他們一有良機就作此決戰。於是他們率領大軍直去坎尼搜索漢尼拔。行軍兩天以後,他們發現漢尼拔就駐紮在坎尼城附近。 迦太基營地位於一片開闊的平原之上。艾彌利烏斯擔心這樣的地形特別適合於漢尼拔的騎兵作戰。他認為羅馬軍應該在附近的山上紮營。然而,瓦羅卻想把營地設在更靠近迦太基人的地方。作為折衷辦法,他們在卡努西翁紮營,那裏地處平原,距漢尼拔的營地約六英里。次日,輪流行使指揮權的制度使瓦羅有權指揮軍隊。他不顧他那位同僚的反對,命令部隊轉移到更加接近迦太基人的地方,希望這樣做可以誘使漢尼拔出戰。漢尼拔接受了挑戰。他一邊指揮其主力部隊排成作戰隊形,一邊用輕步兵與騎兵部隊攻擊行進中的羅馬軍。雙方打得不分勝負直至天黑,遂各自收兵。翌日,輪到艾彌利烏斯行使指揮權。他決定不再把部隊派遣回到山中去,因為迦太基人現在距他只有三英里,他怕在行軍中遭到對方襲擊。最後他把全軍分為兩部分,派大約三分之一的兵力渡過附近的奧菲杜斯河去建立新營。這將使羅馬軍有可能對迦太基的征糧隊發揮威攝作用,同時自己也可以徵集一些糧食。餘下的三分之二兵力則用於據守瓦羅業已建立的老營。無論是羅馬軍還是迦太基軍都在為會戰作準備。兩軍統帥都向全體將士訓了話,激勵大家奮勇作戰。兩天以後,漢尼拔在河邊擺開作戰隊列,可是未能誘使艾彌利烏斯出戰。既然羅馬人不出老營,漢尼拔隨即派遣其部分努米底亞騎兵去騷擾從羅馬新營外出到河邊取水的小股人員。據波利比烏斯記述,瓦羅“怒火中燒,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急欲開戰,士兵們也迫切希望打一仗,並因為遲遲不戰而感到焦躁。”次日(西元前216年8月2日)是瓦羅執掌兵權的日子。那天拂曉,他留下一支數量可觀的警戒部隊守衛兩座大營,帶領其餘部隊行進到奧菲杜斯河左岸附近(關於這場會戰的舊址究竟在河岸的哪一側,歷史學家眾說不一;左岸說似乎與古代記述更吻合一些。),面向南方擺開陣勢。漢尼拔早有所准備,此時已在指揮軍隊于左岸背水朝北進入戰鬥位置。雙方各有多少兵力今天已無從確知,古書上也眾說紛紜。現在我們清楚的是羅馬軍在人數上佔有巨大優勢,其列入戰陣的兵員組成大約為步兵六萬六千人,騎兵七千人。留守營地的羅馬軍約有一萬人。漢尼拔可能有大約三萬二千步兵與一萬騎兵,餘下大概有五千人守衛大營。 漢尼拔顯然為這場戰役作了好幾天准備,制訂了一項旨在抵銷羅馬軍巨大數量優勢的作戰計劃。在他的戰線前列,他部署了他的巴厘阿裏籍投石手與輕長矛手,以他們為散兵。在其主戰線的左翼是由其胞弟哈司德魯巴爾率領的伊比利亞與高盧騎兵。哈司德魯巴爾恰好從西班牙來此探望兄長。他們旁邊是半數的非洲重步兵,現在已用前幾場戰役中繳獲的羅馬武器武裝起來。再旁邊,在戰線中央,交替排列著穿紫邊白麻布短軍服的伊比利亞步兵與慣於幾乎裸體作戰的高盧步兵單位(我們雖無確證,但是此時漢尼拔顯然已經吸取了羅馬棋盤式方格陣形的若干特點)。他們旁邊是另一半非洲步兵,處在右翼的是努米底亞騎兵。布好戰陣以後,漢尼拔命令中路的伊比利亞與高盧步兵向前挺進,致使其戰線中段呈弓形前突。漢尼拔的指揮位置在其部隊中央。瓦羅的軍團還是採取羅馬人慣用的三線戰鬥編隊,羅馬騎兵在右,其盟國的騎兵居左。輕武裝部隊也按常規部署在主戰線前方。但當瓦羅發現迦太基軍利用河灣地形至少使其左側面得到保護,他也開始改變自已軍團的隊形,使其戰線縮短,以此與漢尼拔的戰線相匹敵,他把各中隊的正面收攏以加長其縱深,並使行列之間的距離縮小。經過這些改變,羅馬軍各中隊實施機動的餘地大大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變得過於狹窄。這使羅馬軍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地位,因為他們是以一種完全生疏的新隊形進入戰鬥的。 

 

三十三、坎尼戰役

瓦羅現在命令全軍出擊,戰鬥於是開始。當羅馬軍團快要沖到迦太基主陣地時,兩軍散兵從戰線的空隙中後撤。雙方騎兵遂開始沖鋒。在迦太基軍左翼,哈司德魯巴爾率領的西班牙與高盧騎兵很快就壓倒了沖向前來的羅馬騎兵。羅馬騎兵大部被殺,其殘部沿河道受到追殲。在迦太基戰線右翼,數量居於劣勢的努米底亞騎兵勇敵羅馬軍左翼騎兵,雙方的戰鬥不分勝負。戰線中段,集結起來的羅馬軍向較為薄弱的伊比利亞、高盧步兵戰鬥線推進。高盧兵與伊比利亞兵緩慢後退。他們的凸形戰線先恢復平直,然後又變成凹形。隨著迦太基戰線的後撤,越來越多的羅馬士兵向中心湧入。這正是漢尼拔所希望的。羅馬軍擠作一團,連揮動武器都有困難。就在此時,他們發現左右兩側的重武裝非洲步兵突然包圍他們的兩翼並向中央壓迫。在此同時,哈司德魯巴爾及其凱旋的騎兵顯然已繞過羅馬全軍,從背後攻擊與努米底亞部隊相對的羅馬左翼騎兵。羅馬騎兵落荒而逃,努米底亞騎兵策馬追擊。哈司德魯巴爾則急急趕去從後面攻擊落入圈套的羅馬軍團,切斷其退路。羅馬人雖然勇氣不減、奮戰不息。結果還是成千上萬地遭到殺戮。坎尼戰役就此結束,羅馬軍戰死沙場的步兵多達四萬,騎兵也有四千,留守羅馬大營的一萬士兵全數被擒。霍爾沃德在《劍橋古代史》中寫道,這是“漢尼拔的最高成就。它以其時機選擇上的無比精確,騎、步兵戰術的高度協調,表現出它是古代戰爭史上一個無與倫比的軍事藝術典範。”僥幸脫逃的羅馬人不到一萬五千名。其中之一正是瓦羅。他的蹩腳戰術使漢尼拔事半功倍。死者之中有艾彌利烏斯、一大批下級軍官以及八十名元老院議員。這支迄此為止羅馬史上最龐大的野戰軍就此毀滅。為了殲滅這支野戰軍,漢尼拔付出了死傷近八千人的代價。坎尼慘敗的消息傳到羅馬,人民萬分悲痛,極度惶恐。至此為止,幾乎每個羅馬家庭都至少已有一個壯年男子死於迦太基遠征軍的刀下。全羅馬十七歲以上的男子已有五分之一在一系列敗於漢尼拔的戰鬥中喪生。現在,加上坎尼戰役的大敗,羅馬人懼怕漢尼拔會趁機直取羅馬城。漢尼拔如此地令羅馬人畏懼以致於許多人懷疑羅馬城牆的堅固程度是否足以拒漢尼拔於城外。歷史上有許多戰役是因為驚恐瓦解了鬥志而失敗的。在羅馬,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根據法律建立起來的政府經過幾百年在戰爭與危機中行使職權,不斷得到完善。當此國難,它奮起應付局勢。負有支持軍隊之責的元老院立即開會討論能夠並必須採取什麼行動。為防止由驚恐導致投降。元老院通令禁止全城使用“和平”一詞。哀悼陣亡將士的活動必須在三十天內結束。禁止公開哭泣。

除了這些旨在提高士氣的措施以外,元老院還採取行動加固城防。馬爾可斯•尤尼烏斯•佩拉被指定為獨裁官,提比略•森普羅尼烏斯•格拉古被任命為騎兵司令(即副統帥)。十七歲以上男子全部入伍,由此使城防兵力增加了四個軍團與一千名騎兵。羅馬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奴隸與囚犯也被准予武裝並得到給予自由或赦罪的許諾。然而元老院拒絕向漢尼拔支付贖金以換回他在坎尼俘獲的一萬名戰俘。那些傲慢的元老院議員們宣佈,這些俘虜本來就絕不應該投降。為不放過一切機會爭取天佑人助,元老院派出一個代表團前往德爾法的神諭宣示所求神靈啟示羅馬如何才能平息眾神的憤怒,使國家消災除難。與此同時,帶領少數騎兵從坎尼戰場逃脫的瓦羅已在維努西亞集合起殘兵四千人,然後又率領他們與聚集在卡努西翁的另外一萬人會合。這裏有良好的防禦工事,現在又有了一支新軍隊的核心。瓦羅費盡心機重整殘部,使他們擺脫了坎尼慘敗後的沮喪狀態。 馬爾可斯•克勞狄烏斯•馬爾克盧斯(曾任地方總督或執政官之職)接著奉命前去接管那支軍隊,瓦羅被召回羅馬。在那裏,盡管他對羅馬的這次史無前例的大敗負有罪責,他還是受到了元老院的接見。元老院根本就沒有因失敗而責罰他,相反卻向他致謝,因為他“沒有對共和國喪失信心”。由於按照慣例羅馬一向懲處敗軍之將,元老院採取這個反常行動似乎不出以下三種可能的原因: (1)尚未查清瓦羅究竟該對失敗負有多大責任; (2)存在著一些對瓦羅有利的情況,而古羅馬的史學家們卻未對其加以注意; (3)元老院感到當此危急關頭,更為重要的是鼓勵求戰決心而不是懲罰指揮無能。

 

三十四、漢尼拔尋求盟友與援軍

盡管羅馬人擔心懼怕,漢尼拔本人卻不認為攻打羅馬的時間已經到來。羅馬的城防工事與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時相比,又有了新的加強。同時,他仍然不具備攻城器械。漢尼拔已領略過羅馬人在戰場上搏鬥時的勇敢頑強精神。一旦為保衛祖國而戰,他們將實在是一些難以征服的鬥士。此外,漢尼拔自己的軍隊也已有相當部分的兵員死於坎尼。他認為最好還是繼續努力把羅馬的同盟城市國從羅馬手中爭取過來。漢尼拔的想法看來是有道理的。坎尼大捷的消息很快就為他贏來了他所尋求的盟友。阿普利亞、薩謨奈及義大利中、南部其他省份的一些城市向迦太基人大開城門。漢尼拔本人則進入薩謨奈,然後穿過該省進軍義大利半島西測的坎帕尼亞。在那裏他曾試圖攻佔內亞波利斯(即今之那不勒斯),可是沒有成功。他在卡普阿的進展較為順利。這座城市中有一部分人相信他必將最終統治全義大利,另一部分人則希望繼續盡忠羅馬。結果前一部分人得勝,該城遂投降。漢尼拔被滿載榮耀地迎接進城。遺憾的是這些新盟友並非漢尼拔獲取增援的可靠來源。他無法從它們那裏徵募到新兵,而它們的國民更加關心的是如何保護自己而不是援助迦太基人。漢尼拔的胞弟馬戈在幫助接收了一部分反叛羅馬的城市以後奉兄命返回迦太基,一則向元老院報告他們在義大利取得的節節勝利,二則請求增派兵員與給養。迦太基政府內部依然存在著反對漢尼拔遠征的力量。但是馬戈帶來了十配克左右金戒指,都是從死去的羅馬貴族手指上取下來的。這些戒指果然頗具說服力。他得到許諾說政府將向他們增撥四千名努米底亞籍士兵、四百頭戰象及一大筆錢。另外,政府還將從西班牙抽調兩萬名步兵與四千名騎兵去義大利。然而,許諾與實際把兵員、軍餉交到漢尼拔手中遠不是一回事。援軍的真正到達還要等很長一段時間才行。

 

三十五、漢尼拔與馬爾克盧斯

漢尼拔在卡普阿停留時,馬爾克盧斯離開卡努西翁轉移到了凱西利農,從那裏他可以控制烏爾圖納斯河(即沃爾圖諾河)一線。這條河在當時標志著羅馬與漢尼拔勢力之間的分界。但是凱西利農離漢尼拔軍的駐地卡普阿不遠,因此羅馬軍在那裏正處於漢尼拔的打擊範圍之內。盡管其前任曾遭失敗,馬爾克盧斯卻還是決心一旦發現良機就向漢尼拔發動進攻。然而,他畢竟是一位訓練有素的軍人,若無獲勝良機,他決不會冒險妄動。漢尼拔不久離開卡普阿,先是佯攻奈阿波利斯,然後直取諾拉。他希望該城會不戰而降,但是諾拉仍對羅馬忠貞不貳。於是,漢尼拔轉而圍攻努克利亞。圍困數周之後,該城終因糧絕投降,但其居民卻大多脫逃。征服者們將城中物資搶劫一空後遂放火將城焚毀。漢尼拔獲悉諾拉城有許多居民想要擺脫羅馬的統治。於是他又重臨諾拉城下。此時,馬爾克盧斯已親自率兵入城。漢尼拔遂至城外紮營。他屢次列出戰陣企圖引誘馬爾克盧斯出城與他交戰,但是羅馬軍卻不理睬他的挑戰。日復一日,漢尼拔到城前列陣卻未見城內有任何反應。 最後,馬爾克盧斯認為時機已到。他顯然已觀察到或得到情報從而得知漢尼拔正計劃實施強攻。他在三座城門內列好戰陣,將羅馬步兵和騎兵放在中路,同盟國騎、步兵以及輕步兵團則居於兩翼。同時,他派傷殘病弱士兵與非戰鬥人員防守城牆,令其後備隊保護城內補給。部署完畢,他就在城內等待漢尼拔上鉤。漢尼拔也等待了幾個小時(他已經等待了多日),希望馬爾克盧斯會出城來與他交戰。直到下午過了一半,他決定發起進攻。正當迦太基軍接近城牆之時,馬爾克盧斯命令打開城門,令其部下突然沖向迦太基軍。漢尼拔沒有料到這一招,但仍然穩住了局勢。他派騎兵發動反攻,阻止了羅馬軍的前進,然後成功地指揮全軍撤出了戰鬥。這是羅馬與漢尼拔較量以來有可能被視為成功的第一個羅馬野戰行動。盡管談不上是什麼勝利,然而羅馬人卻把它看成是提高他們士氣所十分需要的。幾天之後,馬爾克盧斯留下一支人數眾多的守備部隊留守諾拉,自己則退入俯瞰斯威蘇拉的群山之中。他走不多遠,漢尼拔就來到阿切拉攻城。該城最終被攻破並遭焚毀。

 

三十六、凱西利農與卡普阿

漢尼拔最重要的法寶之一是他的情報體系。該情報網的組織情況現已不得而知,但是它確實曾使他隨時瞭解羅馬軍的活動與計劃。此時,他獲悉羅馬的新獨裁官馬爾可斯•尤尼烏斯•佩拉正率領坎尼戰役後新建的軍團在離凱西利農不遠的地方。凱西利農距漢尼拔的盟國卡普阿近得令人不安;漢尼拔希望把卡普阿納入自己控制之下的一個戰略點。凱西利農當時由一支龐大的混編部隊鎮守,其中有羅馬軍也有羅馬的同盟軍。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原先要去與坎尼的羅馬軍會合,不料走到中途就得到了坎尼失敗的消息,於是他們就留在了凱西利農。與許多義大利南部城鎮的情況一樣,凱西利農的不少人是漢尼拔的支持者。忠於羅馬的士兵把他們中的一些人作為叛徒處以極刑並控制了該城位於烏爾圖納斯河北岸的那部分地區。漢尼拔曾幾次試圖用強力攻破城門,結果只是被佔據有異常堅固的天然屏障與人造防禦工事等有利條件的守城部隊擊退。漢尼拔於是包圍了這座城市並繞全城修起了堅固的圍攻壁壘。他留下一支小部隊堅持圍困,自己帶領大部分軍隊返回卡普阿。迦太基軍在卡普阿過冬。利維告訴我們說,迦太基軍在卡普阿所享受的舒適生活使他們鬥志衰退;他們再也不是以前的那種鬥士了。然而,利維的這個論斷遭到了他自己的歷史著作的駁斥。盡管漢尼拔沒有再取得如他自翻越阿爾卑斯山后的一個短時間內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勝利,可是在此後十二年中,他一直是令羅馬膽戰心驚的死敵。要說有什麼阻止了漢尼拔贏得更多壓倒性勝利的話,那就是羅馬的指揮藝術有所提高以及迦太基未能送來援軍。他在羅馬軍戰鬥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所繼續建下的巨大功績就是明證,說明無論是漢尼拔還是他的部下都沒有在卡普阿喪失過任何戰鬥素質。冬末時漢尼拔回到凱西利農。被圍困在城裏的居民已瀕臨絕糧。沒有外援,因為馬爾克盧斯必須留在能支援諾拉的地方,而佩拉已返回羅馬。佩拉留下森普羅尼烏斯代行其職,臨行前曾指示森普羅尼烏斯,在他暫離期間不得採取任何主動行動。然而,森普羅尼烏斯曾作過努力援救被圍困者。他命令部下把糧食裝在木桶裏,然後趁夜間把木桶投入河中順流漂往凱西利農。這個巧妙的辦法成功了三次,迦太基軍對所發生的一切毫無察覺。但是到了第四夜,有些木桶被水流推送到迦太基軍一側。自此以後,漢尼拔嚴密監視河面,中止了這種運糧活動。這場圍困最終經過談判以羅馬方面投降告終。漢尼拔同意該城軍民每人交七盎司黃金以換取自由。今天已無從考證那些獲得自由但無家可歸的居民的去向;守城將士被遣送去庫邁,然後從那裏返回各自故鄉。漢尼拔把凱西利農移交給他的同盟者坎帕尼亞人,但同時從他自己的士兵中挑出七百人留下守城以防羅馬人襲擊。他贏得了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勝利,因為從義大利南部通往羅馬的主要通道阿庇烏大道必須經過位於凱西利農的那座跨越烏爾圖納斯河橋梁。

 

三十七、與馬其頓王腓力的談判

此時漢尼拔在義大利節節勝利的消息已傳到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的耳中。腓力一直在為羅馬在亞得裏亞海地區及希臘日益擴大的影響而感到擔心,現在他看到了粉碎羅馬勢力的機會。他派使臣去謁見漢尼拔,主動提出願派一支龐大的艦隊前去進攻義大利沿海地區,以配合漢尼拔的陸上作戰。腓力建議,一旦戰爭勝利結束,“包括羅馬城在內的義大利全境都歸迦太基人與漢尼拔所有……戰利品亦全數讓與漢尼拔……漢尼拔方面則在義大利被完全征服後渡海進入希臘,依照這位國王的意願向任何國家開戰。希臘的全部陸上城市以及與馬其頓隔海接界的諸島則屬於腓力,並納入其版圖。” 腓力的使臣團在義大利東海岸登陸,可是很快就被羅馬士兵捉住。但是當他們謊稱是腓力派往羅馬的密使時,抓他們的人馬上彬彬有禮地指明方向送他們上路。甚至還派出向導指給他們看敵人的位置。得到了這樣充分的指點,這些馬其頓人很容易地就找到道路來到漢尼拔的大營。 這位迦太基主將接受了腓力提出的條件,並回派了三位使者與馬其頓使臣同返。可惜天不助漢尼拔,他們一行離開義大利時所乘坐的船隻被羅馬艦隊截獲。那些馬其頓人被帶去見羅馬海軍上將。他們說他們是奉腓力之命前來羅馬的使臣,由於中途受到漢尼拔軍隊的攔截而無法完成使命。可是這些話騙不過那位上將。迦太基人說話的口音使他們露出了破綻。兩個使團全部成員的行李衣物被搜查,結果羅馬人搜出了漢尼拔致腓力的一封信以及雙方達成的協議文本。這些人犯被押上羅馬艦隊的五艘航速最高的快船火速解往羅馬。在那裏,他們被收監囚禁,他們的隨從則被賣作奴隸。迫在眉睫的馬、迦聯盟促使羅馬籌建起一支更加龐大的艦隊以便遏制腓力。然而就在此時,那艘被截獲的馬其頓船竟逃離虎口,駛返本國。船長把事情經過奏明國王。腓力於是再向漢尼拔派遣使臣,這次一路順利,未遇干擾。可是,到那個時候夏季已經過去,腓力要在當年來取行動已為時過晚。

 

三十八、老對手法比烏斯

西元前215年,法比烏斯與提比略•森普羅尼烏斯•格拉古任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指揮的是一支由奴隸(占大多數)加上兩萬五千名同盟國士兵組成的軍隊,此時已出發開往利特爾農。從那裏,他可以保護庫邁與奈阿波利斯,從而不讓漢尼拔得到坎帕尼亞境內的那個海港。為了改善其與迦太基之間的交通,漢尼拔非常需要它。法比烏斯率領兩個羅馬軍團開赴卡萊士。身為地方總督的馬爾克盧斯帶領他的部隊據守在斯威蘇拉的一處堅固的營地中。三支部隊都在監視著紮營在距卡普阿不遠的蒂提法塔山上漢尼拔的動靜。但是到那時為止,心有餘悸的羅馬人並無意激迦太基人出營與其作公開戰鬥。法比烏斯試圖收復那些已經成為迦太基事業同盟者的城鎮。他渡過烏爾圖納斯何,向南進入坎帕尼亞。在連克三鎮並俘獲漢尼拔在鎮中留下的守軍之後,他揮師與馬爾克盧斯會合。然後,法比烏斯留在營中,馬爾克盧斯則率領自己的軍隊去諾拉。從那裏他多次進入薩謨奈省發動突襲,因為該省的許多地區都曾支援過漢尼拔。

 

三十九、老對手馬爾克盧斯

一些不堪上述突襲騷擾之苦的薩謨奈地區酋長向漢尼拔求援。這位迦太基主將決定把馬爾克盧斯的注意力從這兒引開並乘機再度攻下諾拉。他把他的大半部隊留在蒂法塔山上的營地中,自己親率一支精銳部隊來到諾拉附近。在那裏他與漢諾會師。漢諾則從南方返回,帶來了已由迦太基到達此地的一部分新兵與戰象。漢尼拔發現諾拉依然城防堅固、戒備森嚴。迦太基人正企圖沖進城去,可是城門卻當著他們的面被砰地一聲關上了。原想用計拿下諾拉,現在既然不成,漢尼拔就包圍了它,意欲同時進攻所有的城門。但是馬爾克盧斯已在主城門內拉起隊伍。他們沖出城門,隨之而來的是一場激戰。突然雷聲隆隆,暴風雨大作。戰鬥只得停止,雙方各自收兵。漢尼拔接著就開始了一場正規的圍攻。三天之後,一部分迦太基士兵離營去鄉村搶糧。馬爾克盧斯不失時機地率兵出城,面對迦太基大營擺開戰陣。漢尼拔接受了這個挑戰。戰鬥在迦太基大營與諾拉城之間的一片平地上進行。由於地面平坦,因此漢尼拔無法採用機動戰術,因為迦太基軍的任何調動都立即為城頭上的羅馬瞭望人員所發現。戰鬥持續了好幾個小時,最後迦太基軍收兵回營,馬爾克盧斯也率部下返回諾拉。雖然利維把這一仗說成是羅馬方面的一次大捷,但是事情很清楚,它不過是一場互無勝負的戰鬥。漢尼拔沒有被逐出陣地,只是各自回營而已。然而,三天之後,漢尼拔確實受到一次沉重的打擊。一千二百多名伊比利亞與努米底亞騎兵倒戈投奔羅馬人。從漢尼拔軍中外逃投敵,這是非常罕見的,因為他有鼓舞部下追隨他的才能。這樣大規模的叛逃是見於史籍的唯一事例。 發生此事以後不久,漢尼拔便放棄圍攻諾拉,並撤除了他在蒂法塔山上的大營。他揮師東進,進入阿普利亞,來到靠近阿爾庇的地方過冬。漢諾則返回義大利南部。法比烏斯駐守在斯威蘇拉,派出一支軍隊去收割卡普阿人的晚季糧食作物。馬爾克盧斯回了羅馬,森普羅尼烏斯卻尾隨漢尼拔選入阿普利亞,在盧克利亞設營。

 

四十、法比烏斯與馬爾克盧斯執政

次年,即西元前214年,法比烏斯與馬爾克盧斯任執政官。羅馬元老院決定把二十個軍團投入戰場,其中有六個是新軍團。卡普阿人看到羅馬調兵遣將准備打仗的明顯跡象深感苦惱。他們相信,羅馬人必定會進攻他們的城市。為此他們請求漢尼拔回來幫助他們。漢尼拔遂離開阿爾庇,率師回到蒂法塔山老營。在路過羅馬軍營地時,未受到任何干擾。他在卡普阿部署了一支由伊比利亞與努米底亞籍士兵組成的衛戍部隊,然後率領餘眾進軍奈阿波利斯附近的普特奧裏。作為一位研究希臘語並無疑熟諳《奧德賽》的學者,漢尼拔在途中于阿維爾努斯湖(即阿韋爾諾湖)停留也許並非偶然。這是希臘-羅馬傳統上最神聖的地方之一。阿維爾努斯是一座死火山口中的一個深水湖。傳說通向陰曹地府的入口就在於此。奧德修斯曾於其著名的冒險旅行途中在此地遇見過幽靈。其他諸如福地、著名女先知庫邁安•西彼拉的洞府等聖地也在近處。漢尼拔顯然為有機會遊覽這些聖地而感到慶幸。他在那裏遵俗獻祭以求得到神助。祭祀既畢,漢尼拔便開始對庫邁、奈阿波利斯一帶進行騷擾破壞。但是普特奧裏城壁壘森嚴。漢尼拔猛攻不克,而且又缺乏圍攻的謝心和器械。連續三天攻城未能得手之後,他放棄了這種無謂的努力。 

 

四十一、貝內文通戰役

在此同時,漢尼拔對他周圍羅馬軍日益增長的力量深感關切。為此,他傳令漢諾火速從義大利南部趕來與他會師。正當漢諾率領由大約一萬七千名步兵、一千二百名騎兵組成的軍隊走近貝內文通之時,森普羅尼烏斯恰巧也由盧克利亞帶領兩個奴隸軍團來到近處並開進貝內文通城。當森普羅尼烏斯發現在附近宿營的漢諾時,他將自己的營地設在距敵營約一英里的地方。翌日,他擺開陣勢以求一戰。他向手下的奴隸士兵許下諾言:無論是誰,只要提來敵軍首級一顆便可獲得自由。 漢諾接受了挑戰,兩軍遂展開一場苦戰。戰鬥持續了四個小時,雙方不分勝負。羅馬軍放不開手腳,因為它的士兵每殺死一個敵人就停下來割取其頭顱。然後,他左手執盾牌,右手提首級,根本無法揮動刀劍。森普羅尼烏斯於是下令扔掉頭顱,並向部下擔保,不管有沒有敵兵首級他們都將獲得自由。盡管如此,羅馬軍還是不能壓倒對方。接著,森普羅尼烏斯嘗試採用騎兵沖鋒,但是它卻被迦太基軍打退了。在這種情況下,森普羅尼烏斯改變了原先的主張。他向部下宣佈,如果他們打不敗敵軍就休想獲得自由。這句話果然產生了神效。羅馬軍最終打垮了漢諾的戰線,迦太基軍向其營地逃竄,羅馬軍緊追不舍。第二天,漢諾率領殘部撤至布魯提翁。與此同時,漢尼拔試圖再攻諾拉,那裏的許多人仍然熱心於支持他。但是馬爾克盧斯又一次地加強守備,並對潛在的變節分子嚴加防範,阻止他們把城池獻給迦太基人。在城外,雙方又打了一仗,結果還是平局。

 

四十二、塔蘭托之戰

還是漢尼拔在阿維爾努斯湖的時候,五個從塔蘭托城來的年輕人前去求見。這個位於義大利半島東南端內側的海港是義大利南部最重要的城鎮。漢尼拔對控制該城有意已久。求見的人報告說,塔蘭托的大多數百姓擁護漢尼拔。向他擔保,只要他進入該城視野,塔蘭托將立即歸降。待到攻佔諾拉顯然已不可能時,漢尼拔即向塔蘭托進發。他的軍隊照例又沿途劫掠。 漢尼拔剛離開坎帕尼亞,法比烏斯就企圖攻取凱西利農,但是迦太基守軍把他擊退。於是,他請求馬爾克盧斯增援。兩支軍隊從河兩岸合力夾擊,終於迫使該城投降。眼看快到塔蘭托,漢尼拔命令全軍停止劫掠以便給塔蘭托居民留下好印象。迦太基軍在距城一英里處設營。出乎漢尼拔意外的是城內毫無動靜,城門並未如約向他大開。原來,三天之前駐在布倫杜修姆的羅馬艦隊司令獲悉漢尼拔正在逼近。他隨即啟航駛向塔蘭托。接管了該城防務,城頭全部部署他的嫡系部隊。這使城內的親漢尼拔分子無法採取行動把城獻給迦太基軍。漢尼拔等待了數日,直到情況變得非常清楚,再等也不會有什麼結果,他便放棄原計劃返回阿普利亞省,在薩拉皮亞過冬。在此期間,羅馬軍在薩謨奈與阿普利亞收復了若干城鎮之後也進入冬營——法比烏斯在斯威蘇拉;他的兒子率領兩個軍團在阿普利亞離漢尼拔不遠處;森普羅尼烏斯在盧卡尼亞;馬爾克盧斯則在諾拉。小法比烏斯於次年(西元前213年)與二度當選的森普羅尼烏斯一起同為執政官。羅馬方面此時已有野戰部隊二十二萬人,其中八萬人駐在漢尼拔附近。雖然漢尼拔的兵力也許還不到四萬人,但是羅馬軍卻不准備引他出戰。事實上,在那一中中幾乎沒有戰事。法比烏斯在初春時曾攻打阿爾庇,趁著一場雷雨向迦太基-阿爾庇守軍發起突襲,攻佔了一座城門。這引起了一場長時間、激烈、然而勝負不決的巷戰。雙方打得精疲力竭,這才出現休戰。在此停戰期間,羅馬人說服了阿爾庇人與一部分伊比利亞人歸順他們。同時,法出烏斯答應如果迦太基守軍對伊比利亞士兵的反叛不加干涉,他將讓他們自由離去。迦太基守軍於是同意投降並在薩拉皮亞重歸漢尼拔的隊伍。漢尼拔不想收復阿爾庇,也無意與人數遠占優勢的羅馬軍團交鋒。相反,在西元前213年夏,他重向塔蘭托進軍。這一次他較為成功。當初塔蘭托與羅馬結盟時有一批塔蘭托人質被帶往羅馬。這些人質企圖逃跑,但被捉回處決。當這個消息於不久前傳到塔蘭托時,塔蘭托人被激怒了。他們密謀把他們的城市獻給漢尼拔。一群佯稱出城狩獵獲得批准的年輕人去見漢尼拔。漢尼拔與他們達成協議,商定由他們接應迦太基軍進城;作為回報,他將尊重鎮民的公民權利。此後數夜,反叛者領袖菲雷梅努斯夜夜出城打獵。天亮前返回時,他總是向門衛打口哨,門衛聽到後就放他進城。與此同時,漢尼拔一邊派出努米底亞騎兵製造假像使敵兵誤認為他們是一支外出劫掠的孤軍,一邊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全軍轉移到距城十五英里的地方。羅馬指揮官命令騎兵出去趕走努米底亞人,絲毫未發現迦太基的主力部隊。同一天夜晚,漢尼拔與菲雷梅努斯接上頭。菲雷梅努斯領迦太基軍向塔蘭托前進。他走老路由一道小邊門進城,背後跟著一隊迦太基兵。到城門口,他引開了門衛的注意力,漢尼拔的先遣隊趁機沖進城門。與此同時,另一組反叛者殺死了主城門的衛兵,然後打開城門。漢尼拔及其步兵就在城外等候,見城門大開便立即飛奔入城。到黎明時,除了俯瞰海港入口處的一座城堡以外,迦太基軍團已控制了塔蘭托全城。城堡上的羅馬守軍打退了迦太基人的進攻。漢尼拔猛攻不克。羅馬軍堅守城堡並得到羅馬艦隊的增援與補給。又在阿普利亞過了一冬以後,西元前212年,漢尼拔重返塔蘭托,努力攻佔那個城堡,大約與此同時,義大利南部的另外三個城市——梅塔蓬圖姆、圖裏以及赫拉克利亞——脫離羅馬加入迦太基的事業。這使漢尼拔得以控制義大利南部的大多數城市,留在羅馬手中的僅有義大利半島西南端的勒久姆(即今之雷焦)、布倫杜修姆(布林迪西)以及塔蘭托的那個城堡。這座搭蘭托城堡繼續頂住了漢尼拔一次又一次的攻打。

 

四十三、卡普阿受到威脅

正當漢尼拔忙於鞏固義大利南部之時,羅馬的新執政官孚爾維烏斯•弗拉庫斯與阿皮烏斯•克勞狄烏斯•普爾凱發動了攻打卡普阿的戰役。他們在附近地區維持經常性的巡邏,不讓卡普阿人民種植糧食。一場饑荒迫在眉睫,卡普阿人急忙向漢尼拔求援。漢尼拔不願意在此時離開義大利南部,於是派遣漢諾開赴貝內文通去幫助卡普阿人獲得基本糧食供給。漢諾集中了一大批糧食然後押運它們去卡普阿。可是漢諾的這一使命被孚爾維烏斯獲悉。他在漢諾距卡普阿尚有數天行程之時襲擊了他的兵營。迦太基軍被逐出營地,羅馬軍奪得了那批糧食。漢諾只得與其殘部返回布魯提翁。卡普阿人再一次派人向漢尼拔求援。這一次他派二千名努米底亞騎兵前往。他們設法避開了該地區的羅馬軍隊,順利進入卡普阿城。不久,羅馬執政官率部開進坎帕尼亞平原並開始收割那裏正在成熟的糧食作物。他們正在忙於此道,卡普阿守軍在努米底亞騎兵帶領下突然從城中沖出向羅馬軍發動襲擊,羅馬軍措手不及。這場突然襲擊非常成功。羅馬軍來不及排成他們所慣用的戰鬥編隊,狼狽逃回兵營。他們躲到其營地的土壘後面,藉以藏身避難。努米底亞騎兵遂收兵回城。於是,孚爾維烏斯把營地移到靠近卡普阿的地方以防止上述襲擊重演。不料漢尼拔率領一支大軍出其不意地離開南方,突然出現在卡普阿城另一側的蒂法塔山麓,羅馬軍對此毫無察覺。等到發現漢尼拔時,他旗甲鮮明的軍隊已居高臨下出現在山坡上,從容進入卡普阿城,受到卡普阿人興高采烈的歡迎。羅馬軍沒有加以干涉。到達卡普阿後的第三天,漢尼拔襲擊羅馬軍營。他剛剛攻下一個據點,又一隊騎兵突然出現在幾英里外的平原上。起初,雙方都不清楚來者是敵是友,但是漢尼拔擔心來了羅馬援軍,因而停止進攻撤出戰場。實際上這支部隊是森普羅尼烏斯•格拉古手下的騎兵。格拉古遭伏擊喪生,他的軍隊現在由格奈烏斯•科爾涅利烏斯指揮。他們是在努米底亞騎兵突襲後應孚爾維烏斯•弗拉庫斯的要求前來助戰的。但是不知什麼原因他們比漢尼拔多用了三天時間才到達卡普阿,而漢尼拔的行程卻比他們長得多。然而這支援兵絲毫未使那兩位執政官增加在戰鬥中打敗漢尼拔的信心。他們一起匆匆撤到遠離卡普阿城的地方。到此時為止,整個卡普阿地區已深受劫掠與戰爭的破壞,漢尼拔在那裏無法找到足夠的糧食。同時鑒於對卡普阿的直接威脅業已解除,漢尼拔滿意的返回了義大利南部。漢尼拔既然已經離去,羅馬執政官便又回到了卡普阿。從當年冬天一直到第二年(西元前211年)春天,他們在卡普阿城周圍築起兩道土壘,把這座城市徹底封鎖起來。西元前211年3月,兩位新執政官——格奈烏斯•孚爾維烏斯•森圖瑪魯斯與蘇爾皮基烏斯•加爾巴上任。此時卡普阿人民的境況已十分慘苦,人數達六萬的羅馬圍城部隊挫敗了一切企圖沖破封鎖的努力。但是一位信差還是設法溜了出去並來到漢尼拔跟前稟告卡普阿的險情。漢尼拔接到卡普阿的告急信時正在布魯提翁。他把行李輜重與重武裝部隊留下,親自率領一支精銳的部隊與三十三頭戰象趕往坎帕尼亞省。他發現羅馬軍隊呆在卡普阿城周圍堅固的工事裏。他試圖把他們引出工事進行會戰,但是盡管羅馬軍隊比漢尼拔多一倍,他們還是不肯從工事中出來。漢尼拔手中沒有能用於進攻羅馬軍隊工事的攻城器械,他的戰馬也得不到飼料,他不能駐紮下來等待。為此,他決定威脅羅馬城本身,試圖以此把羅馬軍隊從卡普阿周圍的陣地上引開。以前曾有過兩次,漢尼拔在取得大捷之後沒有一鼓作氣攻打羅馬城,似乎坐失了良機。但是,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由於他有他的戰略目標,他很可能相信任何過早攻打羅馬城的做法都是錯誤的,也許還是註定要失敗的。因此,在這個時候,明知羅馬參戰的兵員大大超過他,他絕不可能認為他真能攻下羅馬。盡管古羅馬的史學家們提出,他果真認為他有可能依靠突然襲擊攻佔羅馬城,但是他現在的目的顯然只是作一下佯攻以解卡普阿之圍。可以證明漢尼拔真實意圖的事實是,他曾派人穿過卡普阿城周圍的羅馬戰線把他的話傳給那些坎帕尼亞人,告訴他們不要為他離去而擔憂,因為他將把圍困軍隊引走。但是漢尼拔的計劃沒有成功。

 

四十四、逼近羅馬

可惜古代史籍關於漢尼拔進軍羅馬的記述互相矛盾。盡管如此,其基本輪廓還是清楚的。漢尼拔沿途劫掠,從容前進。很明顯,此舉並非真想突襲羅馬。漢尼拔大軍逼近的消息先他而至。雖然羅馬公民中很少有人見過漢尼拔或者其軍隊,但是自從他翻越阿爾卑斯山以來他的名字肯定已在羅馬人的心目中激起恐懼。盡管羅馬城牆十分堅固,而且有一支大約四萬人的軍隊守衛,然而令人生畏的迦太基軍隊的逼近還是在羅馬引起了恐慌。

波利比烏斯是這樣描述的:

……市民中一片極度混亂與恐懼——漢尼拔的這個行動突如其來,出人意料,因為以前他從未這麼逼近過這座城市。同時,他們立即想到,包圍卡普阿的羅馬軍團必定已被殲滅,否則漢尼拔不會如此逼近。這個想法使他們更加驚慌失措。於是,男人們立刻登上城牆並佔據城防工事的有利地點;婦女們則紛紛來到神殿祈求保佑,用她們的頭髮掃拂這些廟宇的路面;這是國家面臨嚴重危險時她們按習俗進行祈禱的方式。

實際上羅馬人不必如此擔心,因為漢尼拔深知他幾乎不可能用強攻拿下羅馬城。據記載,他策馬來到城牆跟前向城內投擲了一支標槍。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即使真有其事,漢尼拔對羅馬城的直接進攻也不過僅此一擲而已。

 

四十五、卡普阿的陷落

漢尼拔在羅馬城外只停留了幾天。他估計羅馬軍已有足夠時間離開他們在卡普阿的包圍圈並趕來增援羅馬,於是他拆除營帳返回卡普阿。一支羅馬大軍遠遠的尾隨其後。等到他走近卡普阿,他才得悉那裏的羅馬軍根本就沒有離開過他們的包圍圈。於是他停下來把從羅馬跟蹤他到這裏的那支敵軍趕走。他明白對於解救卡普阿他已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他繼續向前進入盧卡尼亞與布魯提翁。在那裏,他突然出現在勒久姆附近。但是羅馬守軍早有戒備並擊退了他的進攻。卡普阿人現在意識到他們已被漢尼拔拋棄了。盡管如此他們還是試圖派人向他進去求救書。但是那些信使未能沖破羅馬重圍。羅馬軍砍去他們的雙手,然後再放他們回城。卡普阿再也堅持不下去了。饑荒已造成死亡,而人民則呼籲結束圍困。於是卡普阿城投降了。許多卡普阿元老院議員寧可服毒也不願忍辱投降。活著的議員被迫向羅馬人交出他們的全部財產然後被處決。住在城裏的其他人被遣散,羅馬人遷進新居民並建立起一個軍事政府。對漢尼拔來說,失去卡普阿是一個嚴重的打擊。他不但失去了他在坎帕尼亞的據點,而且現在實際上已不可能再在義大利中部的任何其他城市堅持下去。他一直沒有得到來自迦太基的增援,因此他不得不放棄這個他已控制了那麼長時間的地區。羅馬的耐心防禦戰略正開始顯示出結果。盡管漢尼拔有些失望,但是他是否就認為失去卡普阿是對他長期戰略計劃的一個致命打擊,這一點還是值得懷疑的。他知道,這場戰爭不但正在給羅馬,而且也在給羅馬的同盟國造成了生命與財產的極大損失。漢尼拔此後四年的行動表明他也許依然認為,厭戰心理將使得羅馬的同盟國脫離羅馬,並轉而支持他與迦太基以求早日結束戰爭。他通過一場持久的消耗戰巧妙而堅定地致力於執行他的既定戰略。

 

四十六、哈司德魯巴爾、漢諾與西庇阿兄弟

在這場戰爭的前七年中,雙方在西班牙境內與在義大利半島打得幾乎同樣激烈。在西元前218年,當時任執政官的老西庇阿派遣他的弟弟格奈烏斯開赴西班牙;他本人則返回義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迎戰漢尼拔。格奈烏斯•西庇阿率領兩個軍團在西班牙東北部的思波連姆登陸。恩波連姆是羅馬同盟國馬西利亞的主要商埠。原先奉命留守西班牙的漢尼拔的胞弟漢諾駐在西薩。他在那裏有一萬一千名步兵。漢尼拔在翻越比利牛斯山時還給他留下了一支輜重隊。西庇阿揮師南進,在西薩攻打漢諾,把他徹底打敗。漢諾被活捉,全部輜重和給養落入了羅馬軍隊之手。漢尼拔的另一位胞弟哈司德魯巴爾率領一支大軍從新迦太基城趕來救援漢諾,然而等他趕到已為時太晚。他在一些沿海城鎮裏抓獲了若干名羅馬水兵,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戰績可言了。他避免與西庇阿直接交鋒。在兩個月以內,羅馬軍控制了南至伊比魯斯河的全部地區,並在塔拉科(即今之塔拉戈納)建立了一個穩固的基地。西元前218-217年的那個冬季, 哈斯德魯巴爾制訂了水、陸聯合進攻塔拉科的計劃。剛剛開春,他就在伊比魯斯河口附近集中起四十艘戰船及一支大軍,並在那裏建立了一個設防營地。西庇阿顯然對攻打哈司德魯巴爾的堅固營地有顧慮,於是他決定進行海戰。他帶領他最精銳的部隊登上三十五艘戰船從塔拉科出發向伊比魯斯河口駛去。哈司德魯巴爾得知羅馬軍隊正在向他逼近,遂命令他的艦隊出擊。這場海戰一開始,羅馬艦隊就擊毀了兩艘迦太基戰船,殺死另外四艘船上的水兵並折斷其全部劃槳。眼看羅馬軍獲勝,迦太基艦隊一片驚慌。他們調轉船頭向岸邊步兵掩護部隊駛去,到河灘處停下,倉皇上岸逃命。羅馬艦隊追至河灘,奪得迦太基軍棄下的戰船二十五艘。然後,他們拖著繳獲的船隻凱旋而歸。這次慘敗之後,哈司德魯巴爾返回了新迦太基城。捷報傳到羅馬受到熱烈的歡迎,因為這條喜訊傳來的時間恰恰在特拉西梅諾湖慘敗之後不久。盡管漢尼拔的勝利使羅馬受過戰爭訓練的人力出現緊張,但是羅馬還是決定擴大格奈烏斯•西庇阿已在西班牙取得的勝利。他們有正當理由相信,一旦攻克了漢尼拔在西班牙的基地,那麼在義大利對付他就會比較容易了。老西庇阿因此奉命率領二十艘戰船、八千名士兵並攜帶給養去與其兄弟會師。西元前217年秋,西庇阿兄弟渡過伊比魯斯河侵入迦太基領土。他們試圖爭取該地區某些西班牙部落的支持,但是成效甚微。他們一直挺進到薩貢托,然而考慮到自已力量不足他們未去攻打這個要塞,而是在近處建起營地准備過冬。第二年,西庇阿兄弟繼續在伊比利亞部落中進行顛覆活動;而哈司德魯巴爾正忙於鎮壓西班牙南部的叛亂,所以無暇顧及他們;因此雙方都沒有發動積極的攻勢。然而到了西元前215年,哈司德魯巴爾得到了來自迦太基的增援,使他有力量一邊維護南部地區的社會秩序,一邊對付羅馬軍。於是,他向伊比魯斯北岸的德爾托薩挺進,去攻打正在圍攻該城的西庇阿兄弟。

 

四十七、德爾托薩戰役

兩軍兵民力似乎旗鼓相當,雙方各約兩萬五千人。哈司德魯巴爾展開的戰鬥隊形與漢尼拔在坎尼所採用的相似。戰線中央,伊比利亞步兵呈一列橫隊;最精銳的非洲步兵分列左右兩翼。努米底亞騎兵也在兩翼,位置在非洲步兵之前。羅馬軍仍按常規排成三線方格編隊,將騎兵部署在兩側。 哈司德魯巴爾想要讓坎尼大捷在這裏重演,然而卻希望落空。羅馬騎兵有效地保護著兩翼步兵,其戰鬥軍團則猛沖迦太基戰線的中央。等到努米底亞騎兵把羅馬騎兵驅散,中央戰鬥已經定局。哈司德魯巴爾被徹底打敗。那是一場苦戰,雙方死傷慘重。勝利的消息在鼓舞了羅馬人,並部分消除了坎尼大敗後在國民中出現的沮喪心理。

 

四十八、戰火蔓延到西西里

後來,於夏季期間,迦太基試圖奪取撤丁島,然而未獲成功。這是一項全面計劃的一部分,按照這項計劃迦太基要擴大戰爭從而對義大利形成包圍圈。迦太基人還試圖在西西里島重新獲得一個立足點。錫拉庫薩的希埃羅王剛剛駕崩,由他十五歲的孫子希埃羅尼穆斯即位。他以兩位長他一輩的王室姻親為攝政,與迦太基簽訂了盟約。次年夏天,正當錫拉庫薩准備攻打羅馬在西西里島上的某些殖民地時,希埃羅尼穆斯遇刺身亡。羅馬利用隨後出現的叛亂,派遣馬爾克盧斯率頓一個軍團去與由坎尼戰役倖存將士組成的兩個軍團會合。這兩個軍團當時已在西西里島上。還有一支一百艘戰船的艦隊也被派往該地區。

羅馬的這些行動反而在錫拉庫薩引起了不滿。在西元前213年的選舉中,親迦太基派占了上風。漢尼拔的兩個代理人希波克拉忒斯與埃庇西德斯當選為將軍。那年暮春,馬爾克盧斯攻佔了萊昂蒂尼的錫拉庫薩城。該城被洗劫一空,大約兩千名親迦太基分子被處決。這大大激怒了錫拉庫薩城的市民,他們將城中親羅馬分子斬盡殺絕,把錫拉庫薩牢牢地置於迦太基陣營之中。

 

四十九、包圍錫拉庫薩

羅馬軍立即從海、陸兩麵包圍了錫拉庫薩,並很快集中起一大批威力巨大的攻城器械。然而錫拉庫薩人有一件秘密武器,那就是偉大的數學家與工程師阿基米德。他設計了各種巧妙的機關保護錫拉庫薩城牆。不管羅馬人用什麼辦法攻城,阿基米德的機關總是一一將其挫敗。最後,羅馬人放棄強攻的努力,改為長期圍困。迦太基政府為錫拉庫薩反叛羅馬的事件所鼓舞,派遣希彌爾科率軍赴西西里。他率領二萬五千名步兵、三千名騎兵和十二頭戰象登上該島,迅速攻佔赫拉克雷亞、明諾阿以及西西里第二大城市阿格裏真托。馬爾克盧斯帶領其部分兵力撤離對錫拉庫薩城的圍攻,去攻打其他錫拉庫薩城鎮。在阿克裏萊,他打敗了由希波克拉忒斯率領的企圖與希彌爾科會師的一支軍隊。羅馬向西西里派出了第四個軍團。它逃過了希彌爾科的一次伏擊,與包圍錫拉庫薩城的部隊會合。次年(西元前212年)、馬爾克盧斯設法攻擊了錫拉庫薩城的部分外圍地區並頂住了錫拉庫薩人要把他從那裏趕走的努力。那年夏季,羅馬人意外地獲得天助。-場瘟疫把迦、錫軍隊幾乎滅絕,希彌爾科與希波克拉忒斯也未能倖免。羅馬軍團的營地設在高處,因而受害較小。盡管如此,他們還是不能攻下錫拉庫薩。西元前211年,迦太墓向錫拉庫薩派出一支龐大的護航運輸隊,由一百三十艘戰船保護,指揮官是鮑米爾卡。這支船隊在西西里島東南角的帕基努斯岬附近的海面遇到逆風推遲到達。當封鎖錫拉庫薩的羅馬艦隊以一百艘戰船出海迎戰時,鮑米爾卡竟然嚇得慌了手腳。他命令運輸隊返回非洲,自己率戰船駛往義大利南部的塔蘭托。這樣一來,錫拉庫薩就孤立無援了。城中軍民現在已接近絕糧。實際上迦太基正在阿格裏真托組成另一支援軍,但是錫拉庫薩城裏的人卻不知道,守軍中軍紀已越來越名存實亡。一名伊比利亞軍官打開了一扇城門,羅馬軍一湧而入,迅速占領了全城。這樣,經過兩年半的圍困,錫拉庫薩終於被馬爾克盧斯攻破。羅馬士兵把希臘人建城以來三百年間於城中收藏下來的藝術珍品破壞、搶竊殆盡。阿基米德被一名不識泰斗的羅馬士兵殺死,當時他正在思考一道幾何題。西元前210年,阿格裏真托被叛賣給羅馬。至此,西西里全島成了羅馬的一個行省。

 

五十、老西庇阿兄弟在西班牙的失敗

西元前215年至212年,羅馬在義大利與西西里的軍事形勢不佳,然而在西班牙,西庇阿兄弟卻深深侵入了迦太基的占領區。西元前216年迦太基派遣漢尼拔的三弟馬戈率領一萬二千名步兵、一千五百名騎兵、二十頭戰象以及六十艘戰船去援助哈司德魯巴爾保衛西班牙(這支軍隊原先是要派去增援漢尼拔的)。馬戈抵達西班牙後不久,因為有幾個實力雄厚的努米底亞部落在其國王西法克斯的帶領下叛亂,哈司德魯巴爾奉命率一個軍團返回了非洲。 西庇阿兄弟立即加緊進攻。西元前212年,他們先攻佔了薩貢托,然後又拿下了卡斯圖羅。卡城是西班牙南部巴埃提斯河(即今之瓜達爾基維爾河)上游地區的一座重要城市。這樣一來迦太基帝國在西班牙的三分之一領土落人了羅馬之手。大量的伊比利亞部隊被編入西庇阿兄弟率領的那兩支羅馬軍隊。然而,西元前212年秋,有三支軍隊從迦太基返回西班牙。其中兩支分別由漢尼拔的弟弟哈司德魯巴爾與馬戈指揮;餘下一支由吉斯戈的兒子哈司德魯巴爾指揮(因他與漢尼拔的兄弟同名,下文將稱他為哈司德魯巴爾-吉斯戈,以志區別)。這三支軍隊的確切人數已無法考證,可是其總兵力顯然大於羅馬軍隊的總和。西元前211年春,這三支軍隊向巴埃提斯河上游地區的羅馬軍發動進攻。那些伊比利亞士兵叛離西庇阿兄弟,重新加入迦太基軍隊。在前後相隔很短的兩次單獨但又十分相似的行動中,迦太基軍打敗了西庇阿兄弟。兩人全都喪生。返回伊比魯斯河的只有少量奪路逃命的殘兵及老西庇阿原先留下守衛營地的一股小部隊,其指揮官是提比略•封特尤斯。羅馬軍殘部在馬爾基烏斯•塞普提穆斯統領下堅守伊比魯斯河北地區並使西班牙北部部落繼續效忠羅馬。這樣,到西元前211年夏季為止,一方面隨著卡普阿的陷落漢尼拔在義大利的命運正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羅馬在西班牙的勢力也確實變得非常薄弱。然而,卡普阿被攻破後漢尼拔的活動範圍僅限於義大利南部,羅馬就能夠騰出更多人來增援西班牙。西元前211年秋,凱烏斯•克勞狄烏斯•尼祿奉命率領一個軍團以上的兵力赴西班牙。他利用手中的這部分力量以及原先在西班牙的兵力鞏固了伊比魯斯河北岸的地區。迦太基軍正在伊比利亞人中徵募新兵擴建隊伍故而未向尼祿挑戰。

 

五十一、大西庇阿嶄露頭角

然而,尼祿的防禦政策未能博得羅馬元老院的歡心。當年末,他們為西班牙部隊選定了一位新指揮官:不久前戰死在西班牙的將軍老西庇阿之子大西庇阿。此時,大西庇阿才二十多歲,但卻已與漢尼拔及迦太基軍交戰有六年多。據說他在提基努斯戰役中救他身負重傷的父親的命時才十七歲左右。現在,他奉命率領一萬步兵、一千騎兵赴西班牙代行其亡父之職。加上那裏的原有兵員,他共有四個不足額的軍團。大西庇阿利用冬季進行練兵並就如何開始他在西班牙的第一個戰役作了研究部署。三支迦太基軍隊的冬營相距很遠:哈司德魯巴爾在西班牙中部,馬戈在直布羅陀附近,而哈司德魯巴爾-吉斯戈則在西班牙西南部,離塔古斯河口不遠。它們互相獨立,各居一方。顯然,漢尼拔在迦太基政府中的敵人不想讓他的任何一個兄弟在伊比利亞握有全面指揮權。西庇阿決定進攻迦屬西班牙的心臟新迦太基城。最近的迦太基軍隊離它也有十天行軍路程。然而,位於塔拉科附近的羅馬基地距它就更遠了。

 

五十二、襲擊新迦太基城

新迦太基城建在一個海灣之中,狹窄的入口幾乎完全被一個島嶼所封閉。由大陸向接近圓形的海灣中伸出一個半島,這座要塞城就屹立在其上。該半島將那個海灣分為兩半,靠內陸的那一半是一個淺瀉湖。這樣,除了將半島與大陸相連的狹窄地峽之外,新迦太基城處於海水環抱之中。同時,由於此城建在五個小山之上,陡峭的山坡構成了堅固城防工事的天然地基。西庇阿盡其所能獲取了有關新迦太基城的城防及城內局勢的情報。西元前209年初夏,他以最高速度從塔拉科出發,同時命令艦隊出動從海上封鎖進入海灣的通道。他的這個行動使迦太基人措手不及。他趁機攻佔了地峽,控制了從陸上通往該城的道路,並在那裏建起一個設防營地。次日拂曉,羅馬戰船駛入海灣,包圍該城全部濱海地區。西庇阿的陸地部隊試圖攀牆攻城。他們打退了迦太基軍的一次出擊,但是無奈城牆太高攻城部隊對其一籌莫展。然而到了那天下午,正如西庇阿所期待的,瀉湖退潮了。他派遣一隊精兵攜帶雲梯涉過水位變低的淺瀉湖。使艦隊向城東要塞佯動;吸引地峽守軍的全部注意力於此方向,那隊精兵則趁機在西首城牆架起雲梯。迦太基人未料到對方會從瀉湖發動進攻,根本沒有在這一側城牆佈防。不等他們認清事態,羅馬軍早巳翻越城牆並從背面攻擊防守地峽要塞的迦太基軍隊。城門被打開,西庇阿的大軍一湧而入,受到奇襲的迦太基城防司令投降。西庇阿不想冒險與三支迦太基軍中的任何一支交戰,因為他預計迦軍會以優勢兵力合兵夾擊他。於是,他在新迦太基留下一支守軍,自已則返回伊比魯斯河。用當年的剩餘時間去鞏固他與當地部落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那三位迦太基將軍卻顯然斷定他們對於新迦太基城的陷落無能為力。由於不願意通力合作,他們各自在自已的地區中按兵不動。

 

五十三、巴埃庫拉戰役

西元前208年春,西庇阿感到自己已有足夠的實力採取主動。他向南挺進逼迫迦軍與他決戰。他首先進攻哈司德魯巴爾。哈司德魯巴爾在卡斯圖羅遭到奇襲後立即撤至巴埃庫拉的一處堅固據點,同時向馬戈送信要他火速北上增援。然而,西庇阿卻決定在哈司德魯巴爾有可能獲得增援之前發動進攻。羅馬軍可能以三萬五千人對兩萬五千人的優勢在人數上超過哈司德魯巴爾軍團,藉以抵銷哈司德魯巴爾所占地形的天然優勢。西庇阿派其輕武裝步兵以寬闊正面發動進攻,用以吸引哈司德魯巴爾的注意力,而他的重步兵則沿山坡向上攻擊迦軍兩翼。哈司德魯巴爾的反擊抵擋不住羅馬軍的兩面包抄。他意識到自己已無獲勝希望,遂巧妙地將其部隊及行李輜重平安撤出戰場並向北退入山區。其強大的後衛部隊打退了羅馬軍的追擊。最後,哈司德魯巴爾穿過西班牙北部,翻越比利牛斯山並到達高盧。翌年(西元前207年)。迦太基派漢諾率另一支軍隊去西班牙。他與馬戈的軍隊會師。但是西庇阿派出一支強兵去攻打漢諾的營地。在隨後的交戰中,漢諾被生擒,然而馬戈卻成功地率領大部隊向西班牙南部轉移與駐在加的斯附近的哈司德魯巴爾-吉斯戈會合。

 

五十四、伊利帕戰役

西庇阿沿巴埃提斯河追擊馬戈。他在伊利帕附近紮營,那裏離迦軍不遠。馬戈的騎兵趁羅馬軍修建設防營地時向他們發起襲擊,但是被西庇阿的騎兵擊退。一連幾天,兩軍都出營列隊對陣,但是彼此都按兵不動,等待對方出擊。一天拂曉,西庇阿命令部下出動,其伊比利亞部隊居中,羅馬軍隊分列兩翼。他用輕步兵與騎兵襲擊哈司德魯巴爾-吉斯戈的前哨,迫使迦太基軍匆忙整隊應戰以阻止羅馬軍進攻營地。迦太基軍作戰隊形為伊比利亞部隊居兩翼,非洲部隊與戰象居中央。西庇阿發起進攻。他壓住其中路軍,命令兩翼出擊。他的這個作戰方案似乎借用了漢尼拔坎尼戰役的戰鬥部署。他的羅馬軍團沖向哈司德魯巴爾的伊比利亞部隊,迦軍兩翼被分割,終於徹底崩潰。哈司德魯巴爾-吉斯戈與馬戈試圖以其非洲部隊繼續抵抗,但還是被擊退並一直被逼至海邊。那兩位迦太基將領坐船逃走,但是他們的部下卻大多數被殺或投降。伊利帕戰役之後,西班牙就不再存在迦太基野戰軍了,但是在許多城市中還留有忠誠的迦太基守軍。他們一個接一個地,不是被羅馬軍攻破就是被叛賣給羅馬。到西元前206年秋,西庇阿已征服了全部迦屬西班牙。伊比利亞的豐富銀礦已在向羅馬提供財源,使它獲得額外的資金將這場戰爭進行到底。

 

五十五、戰爭的代價

羅馬在西元前211年奪回卡普阿以後繼續奉行其防禦戰略,還是不敢正面與漢尼拔交鋒。他們雖然收復了薩謨奈與阿普利亞的一些城市,但是仍試圖進行不大規模的戰役。西元前210年,森圖瑪魯斯率領兩個軍團在阿普利亞的赫爾多尼亞附近中了漢尼拔的圈套。羅馬軍大敗,森圖瑪魯斯與他的大部分士兵在激戰中喪生。此後不久,漢尼拔在維努西亞附近與馬爾克盧斯交手。雙方不分勝負,但漢尼拔略占上風。馬爾克盧斯主動撤退以求休整並重建其部隊。漢尼拔卻繼續在整個義大利南部隨意活動。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正在羅馬及其同盟國中造成巨大的動亂。義大利半島上十三個羅馬殖民地中有十二個拒絕按羅馬要求派送額定數量的兵員。從經濟上說,羅馬負擔過重。人民對不斷增加稅金的忍耐已幾乎到達極點。政府在籌集必需的資金以支付戰爭費用這一點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其一部分士兵長期拿不軍餉。然而,如果說羅馬人處境不佳,那麼漢尼拔處境更為不妙。連年征戰幾乎從未得到過來自迦太基的任何增援,這使他軍中受過專門訓練的士兵數量大大減少。同時他不得不完全就地取糧。在這種處境下他必須不斷向新地區轉移。盡管如此,羅馬人一如既往仍懼怕並敬重漢尼拔,而他的部下對于這位他們所愛戴的智勇雙全的統帥依然忠心耿耿、甘於效命。

 

五十六、塔蘭托的陷落

西元前209年,漢尼拔試圖在阿普利亞重新贏得支持但是沒有成功。他又在盧卡尼亞作戰失利,敗給了羅馬執政官孚爾維烏斯•弗拉庫斯。接著,正當漢尼拔為打破羅馬對考隆的圍困來到布魯提翁之時,那一年的另一位執政官法比烏斯開始圍攻塔蘭托。法比烏斯有兩個軍團是羅馬人攻佔西西里後收編過來的。為了支援法比烏斯的進攻,另有三十艘羅馬五層劃槳戰船由海上向塔蘭托靠近。 漢尼拔立即趕去援救被圍的塔蘭托,但是他還來不及趕到該城,那裏的守軍指揮官就已將城獻給了羅馬人。到此時,“拖延家”法比烏斯顯然已經忍耐不住,放手讓其部下肆意劫掠。該城的三萬名居民全部被賣為奴隸。漢尼拔得悉塔蘭托已經陷落,就改道前往梅塔蓬圖姆。他企圖把法比烏斯從塔蘭托引走並誘使他進入伏擊圈。但是法比烏斯在出發前按慣例向諸神行了祭獻儀式並祈求神示。結果他發現神簽所示的徵兆不祥,故而不再出兵。他可能對漢尼拔的真實用意早已有所覺察,因此巧作安排使他肯定能拿到這張他所想要的神簽。古羅馬講究實際的將領們往往並不非常篤信宗教,然而卻慣于利用神示,讓神簽以他們所需要的內容出現。第二年夏天(西庇阿於這年夏天在西班牙的巴埃庫拉大敗迦軍),執政官昆克提烏斯•克裏斯庇努斯冒險進入義大利半島西南端企圖攻佔洛克裏。然而,當漢尼拔開進該地區之時,克裏斯庇努斯害怕遭到圍困遂北上與另一位執政官馬爾克盧斯會合。馬爾克盧期的位置在維努西亞附近。這兩支羅馬軍隊的營地相距約三英里,總兵力有四萬人左右。漢尼拔軍的人數大約只及羅馬軍總人數的一半。他把部隊帶到羅馬軍隊南面三英里處。他接連不斷地運動部隊,從而使羅馬軍一直無法斷定他下一天將採取什麼行動或者將在何處。盡管如此,他與羅馬軍一樣也並不急於冒險進行正面交鋒。

 

五十七、馬爾克盧斯之死

大約與這三個營地等距離處有一座小山,漢尼拔悄悄地占領了它。他在山上部署了一部分努米底亞部隊,令他們監視敵軍的行動,但決不能暴露目標。羅馬軍雖然認識到這座山是一個制高點,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山上有迦太基軍隊。兩位執政官擔心漢尼拔可能會去占領它,他們決定對占領此山的價值親自作一番調查。他們親率包括馬爾克盧斯之予在內的若干名軍官以及兩百名騎兵出發去山中偵察。兩位執政官在馬背上服飾華麗、氣度不凡,叫人一眼就能看出身份。正當他們攀越山嶺進入一片樹林時,那些努米底亞士兵撲向他們,殺死了馬爾克盧斯。重創其子和克裏斯庇努斯。少數倖存者逃回羅馬軍陣線。馬爾克盧斯的屍體被送交漢尼拔。克裏斯庇努斯匆忙把軍隊從該地區撤走。此後不久,他終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緊接著,漢尼拔試圖用計騙取薩拉皮亞,但沒有成功。他向城中送去一封信,加蓋了馬爾克盧斯的印章,命令守軍打開城門。但是守軍指揮官已得知了馬爾克盧斯的死訊,拒絕按這道假令行事。與此同時,漢尼拔獲悉羅馬軍又在圍攻洛克裏。他得到情報:塔蘭托的守軍指揮官正撥出一支部隊前往增援圍城。漢尼拔立即派遣一個由三千名騎兵與兩千名步兵組成的特遣隊去狙擊這支羅馬軍隊。狙擊戰大獲全勝。倖免於死的少數羅馬士兵逃回塔蘭托。 智取薩拉皮亞既然不成,漢尼拔遂前往救援洛克裏。洛克裏城的迦太基守軍指揮官一看到充當漢尼拔前衛部隊的努米底亞騎兵出現,立即率兵出擊。羅馬圍城部隊措手不及,在兩面夾攻之下,羅馬軍隊逃上戰船離去。

 

五十八、哈司德魯巴爾開赴義大利

西元前208至207年的那個冬天給羅馬帶來了壞消息。哈司德魯巴爾率領大約兩萬人已經到達高盧,而且肯定正在開赴義大利與其兄會合。阻止哈司德魯巴爾這一企圖的責任落在兩個執政官身上。他們是駐在南部的克勞狄烏斯•尼祿及駐在北部的馬爾庫斯•李維烏斯•薩利那托爾。尼祿和孚爾維烏斯•弗拉庫斯各率兩個軍團將監視漢尼拔的動向。 李維烏斯把據點放在義大利中部的納爾尼亞,在那裏他可以根據哈司德魯巴爾進軍的實際路線隨時向伊特魯裏亞成皮塞農運動。坎尼戰役的敗軍之將泰倫提烏斯•瓦羅率兩個軍團駐在伊特魯裏亞,波爾基烏斯•利基努斯另率兩個軍團駐在阿裏米農。算上卡普阿、塔蘭托以及羅馬城本身的守軍,羅馬在義大利共有十五個軍團,約含七萬五千羅馬公民以及同樣數量的同盟國公民。在西班牙還至少有兩萬名羅馬士兵。根據那一年的人口統計,夠從軍年齡的羅馬男丁總計為十三萬七千一百零八人。對照之下,可見羅馬政府在軍事上竭盡全力到了何等地步。餘下從事農業或其他非軍事工作的羅馬成年男子實在寥寥無幾。在友好的高盧人的幫助下,哈司德魯巴爾翻越阿爾卑斯山時沒有遇到任何曾為漢尼拔所經歷過的困難。他順利進入波河流域,沿途不斷招募高盧新兵來擴充自己的軍隊。他曾試圖奪取普拉森提亞但終因沒有攻城器械而未奏效。然後,他沿東海岸南下。此時,李維烏斯已匆匆趕去與波爾基烏斯會合,後者已從阿裏米農渡過梅托汝斯河南撤。這兩支羅馬軍在塞納加利卡前方紮營。與此同時,漢尼拔所面臨的問題是他一方面需要保衛他在義大利南部的根據地,另一方面又需要幫助哈司德魯巴爾從扼守於義大利中部的龐大羅馬軍隊中安全通過。羅馬軍竭力使漢尼拔首尾難顧。他頻繁轉移,不斷為其軍隊募集更多的兵力並試圖駐紮在靠近布魯提翁與洛克裏的地方。他還是不放心洛克裏,因為它常年處在羅馬軍襲擊的威脅之下。打了兩場小仗以後,他在卡努西翁駐紮下來等候其胞弟的消息。哈司德魯巴爾深知他必須把他進軍路線的計劃盡快告訴漢尼拔。於是他從普拉森提亞派人向漢尼拔傳遞信件。這封信清清楚楚地用迦太基文字寫成,由一支小分隊專程遞送,其中四名是高盧騎兵,兩名是努米底亞騎兵。這六名老練的騎手一路來被發覺來到了阿普利亞,結果卻得知漢尼拔已去梅塔蓬圖姆。不幸的是,他們在走過塔蘭托附近的地方時被昆圖斯•克勞狄烏斯的部下擒獲,那封信也落入了羅馬人手中。克勞狄烏斯立即派人把信呈交給尼祿。 永遠沒人知道哈司德督巴爾為什麼不用密碼書寫這封信,或者命令送信人把信的內容記在腦子裏。但是事實情況就是這樣,這完全是一封人人都能看懂的信件。這就給了尼祿可趁之機。

 

五十九、尼祿與哈司德魯巴爾

漢尼拔還在等待那封永遠到不了的信,然而尼祿卻在此時得知哈司德魯巴爾計劃從阿裏米農翻越亞平寧山脈,以期在翁布裏亞與其兄會師。尼祿立即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他傳令全軍整裝待發,告訴他們他打算前去攻打漢尼拔在盧卡尼亞的一些城市。與此同時,他請求元老院把卡普阿的守軍調去保衛羅馬,然後把全部可供使用的軍團從羅馬調到納爾尼亞。這樣部署完畢以後,他率領全軍最精銳的六千名步兵與一千名騎兵出發。走出好長時間之後,尼祿才告訴他的士兵,此行的目的是要日夜兼程趕往塞納與李維烏斯會合。他派出傳令兵前去通知沿途居民把食品、補給提前送到路邊以供部隊路過時取用。尼祿的部隊一路上幾乎馬不停蹄,七天就走完了全程。他們在夜間到達並鑽進李維烏斯部下的帳篷過夜,以免使哈司德魯巴爾覺察到這支援兵的存在。次日早晨,羅馬軍出營列陣。哈司德魯巴爾部下有人報告聽到羅馬營中傳出兩套號令。哈司德魯巴爾立即意識到羅馬營中存在另一支軍隊。他認識到自己在數量上遠居劣勢,為此他閉營不出,不應戰。當夜,他趁黑率軍西去,顯然希望能抵達弗拉米尼亞大道,那是越過亞平寧山脈去往翁布裏亞乃至羅馬的一條主要通道,但是由於天色昏暗,迎太基軍難於找到其沿梅托汝斯河行進的道路,第二天依然不順利,因為他們無法找到可以徒涉過河的地方。

 

六十、梅托汝斯河戰役

哈司德魯巴爾正准備在河岸上一處高地紮營以安置其疲憊的部隊,尼祿卻已率領騎兵追到。緊接著來到的是波爾基烏斯率領的步兵,然後又是李維烏斯。羅馬軍迅速列好隊形以求一戰。在這種情況下,哈司德魯巴爾除了迎戰以外別無他擇。他也排好陣形,把左翼的高盧部隊部署在一個懸崖之頂,以使他們避開由尼祿親自指揮的羅馬軍右翼。中央是利古裏亞部隊,前面列上戰象,與波爾基烏斯的部隊相對。哈司德魯巴爾本人則率領伊比利亞部隊居右翼,與李維烏斯的部隊對陣。 羅馬軍先發制人。全線除了那個懸崖周圍之外不久便進入戰鬥。那裏之所以成為例外是因為高盧人據有峭壁懸岩,致使尼祿難以下手。戰象起先確在攻擊羅馬軍,然而羅馬軍團卻憑著其機動靈活的作戰隊形反而使這些龐然大物受到重創。趕象人對其失去了控制,戰象四處亂跑。最後,為了不讓戰象繼續傷害迦太基官兵,只得將其全部殺死。雙方戰鬥了一段時間以後依然不分勝負。哈司德魯巴爾深入前線,指揮全軍奮勇作戰。尼祿由於受到懸崖阻隔無法接近與他對陣的高盧部隊,於是就親率一部分兵力繞邊羅馬戰線的後方從右翼運動到了左翼,轉而攻打迦太基軍的右翼及後衛。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使伊比利亞與利古裏亞部隊一片混亂。迦太基軍隊的戰線開始崩潰。哈司德魯巴爾知道大勢已去,遂策馬沖入激戰陣中,“至死猶鬥,不愧為哈米爾卡之子、漢尼拔之弟。”迦太基軍在這場慘敗中究竟死了多少人。這在今天雖已無據可考,但是可以知道,哈司德魯巴爾的部隊確實已不復存在,漢尼拔對於攻克羅馬的最後一絲希望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他在這場戰役結束後的一個多星期裏卻一直對它一無所知。尼祿在戰役後的第二天就啟程返回義大利南部,其行軍速度與他飛速北上時大體相同。羅馬的史學家們記述說,尼祿到達漢尼拔所在的地區時,曾令一些迦太基戰俘前去把事情經過告訴漢尼拔。但是另有一種傳說,說羅馬軍用石弩將其胞弟的頭顱越過高牆射入漢尼拔的營地內,這才使漢尼拔第一次獲悉梅托汝斯河戰役慘敗的消息。我們不清楚究竟哪一種說法符合史實,但是不管漢尼拔如何得到消息,他在一旦聞訊之後確實極度悲痛與失望。為此他撤退到布魯提翁。這次大捷的消息傳到羅馬,全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經過那麼多年的失敗與磨難,終于有一支迦太基軍在義大利遭到了全殲。

 

六十一、漢尼拔修訂戰略

直到梅托汝斯河戰役之前,漢尼拔無疑還在認為盡管存在諸如卡普阿失守之類的挫折,他最終還是能使義大利人民為這場戰爭付出無法忍受的代價,到那時他們就會舍棄羅馬而歸順於他。他在自坎尼戰役之後數年間所採取的行動使我們相信,他也許仍然信心十足地感到他的長期戰略最後必將成功,他總有一天將能聯合全義大利反對羅馬,然後他就能入侵拉齊奧區從而最終滅亡羅馬本身。 然而,梅托汝斯河畔的慘敗必定已使漢尼拔確信他原先的戰略計劃已經失敗,他永遠也不可能打敗或消滅羅馬。直到這時為此,盡管他的兵力正在減少,曾為他控制的一些城鎮已告失陷,但是他也許仍然寄希望於迦太基送來增援,從而使他得到他所需要的力量去贏取最終的勝利。史書並無記載可以證明他確曾在梅托汝斯河戰役後更改過他的長期戰略目標。但是根據他先前所表現出來的現實精神與遠見卓識,同時也根據他隨後採取的行動,我們可以放心地推斷他必定修訂了他的戰略。很可能,在西元前207年之後,漢尼拔決定堅守他在義大利南部的占領地,其意圖是使羅馬越來越厭戰直至最終以不會導致迦太基亡國的條件與迦太基媾和。他必定曾意識到,實現這個意圖的可能性很小,因為羅馬在長期戰爭中已充分表現了它的毅力與決心。盡管如此,這也許是他在當時唯一能夠企求而又感到應該可以達到的戰略目標。

 

六十二、漢尼拔陷於困境

西元前206年間在義大利幾乎沒有戰事。漢尼拔並不急於求戰,因為他的兵力不夠強大,他不願意冒險行事。與此同時,誠如利維指出的,“盡管除了他手中的那支孤軍及身邊的那點地盤以外,他周圍的一切都正處於分崩離析之中,然而在羅馬人看來,這位將軍即使單槍匹馬也具有極大的威力。既然他按兵不動,羅馬人也就不去惹他。”利維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述有強烈的親羅馬傾向,這本來就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對於這位迦太基名將他卻為我們留下了一段非凡的評價:我確實不知道,處於逆境中的他是否該比諸事順利中的他更值得人們欽佩。他率軍出征歷時十三年,如此遠離國土,終究常勝不敗;況且這支軍隊的成員並非他的同胞國人,而是各國社會的無用之輩。他們沒有共同的法律、習俗與語言;其外貌、衣著、武器、宗教禮儀甚至其所膜拜的神祗也各不相同。然而他卻用某一種紐帶把他們非常有效地聯結在一起,故而雖則身處敵國,常常缺少糧餉,但是在士兵內部或將士之間卻從未發生過任何騷亂……尤其是在哈司德魯巴爾陣亡、其軍隊被殲、全部勝利的希望毀於一旦而漢尼拔只得撤至布魯提翁一隅之地以後,他的營中依然軍心不亂,有誰能不為此歎奇呢?因為撇開一切其他困難不說,他現在除了依靠布魯提翁的農田以外已別無希望獲得給養以維持其軍隊。這些農田雖然全都經過耕作,但是要供養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其數量卻是遠為不足的。……同時,他從未收到過來自國內的任何補給,那裏的人們在為能否保住西班牙而焦慮,似乎義大利的一切都在順利進展。西班牙及其豐富的礦藏對迦太基國內的許多人來說確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他們意識不到羅馬是對迦太基生存本身的一個威脅。但是迄至此時,西庇阿已從迦太基手中奪得了大半個西班牙。

 

六十三、西庇阿計劃入侵非洲

西元前205年,西庇阿回到羅馬。為褒獎他的功勳,元老院選他為執政官。盡管許多老一輩議員不贊同他關於這場戰爭該如何進行的觀點,但是廣大羅馬人民卻非常愛戴他。當消息傳開說他意欲將戰火燃向非洲,在迦太基人的國土上與他們展開較量時,那些認為應首先消滅漢尼拔的人大為反對。法比烏斯•馬克西穆斯在元老院作了長篇發言,力主應先在義大利把漢尼拔汀敗;在此之前入侵非洲很可能會導致災難.西庇阿成功地為自己進行了辯護,到分配軍隊時他獲得了兩個軍團的指揮權。這兩個軍團曾在坎尼參戰,敗北後一直駐在西西里。他被授權渡海入侵非洲,只要他認為這樣做對羅馬有利。為了擴大其部隊的規模,西庇阿又徵集到七千名志願兵。他還在四十五天之內建造並裝備了三十艘戰船,自始至終未花本國一分錢,因為無論是材料還是勞力都是由羅馬的義大利盟國提供的。西庇阿接著便準備入侵非洲。

 

六十四、洛克裏失陷

正當西庇阿忙於練兵之際,有情報傳來說出現了一個奪取洛克裏的機會。勒久姆的一些洛克裏流放者與一些曾是羅馬囚犯。後又被贖回城來的洛克裏人正在密謀發動叛亂。西庇阿獲悉,洛克裏城兩座衛城之中有一座將易幟歸降羅馬。盡管洛克裏不在西庇阿的轄區之內,他還是派兵前往協助將其攻佔。這樣一來,羅馬軍與迦太基軍就各占一座衛城了。漢尼拔急速前往試圖挽回局勢。西庇阿也率領更多軍隊由海路趕赴該地區。漢尼拔發現該城居民人心傾向羅馬而背離於他。面對敵方衛城中羅馬軍的頑強抵抗以及駐在布魯提翁其他地區的四個羅馬軍團的不斷威脅,漢尼拔沒有任何選擇餘地。他放棄了洛克裏,另一座衛城立即投降。但是,那年夏季未盡之時迦太基的援兵抵達了義大利。漢尼拔的弟弟馬戈率三十艘戰船一萬四千餘人在北面的利古裏亞登陸。他攻佔了熱那亞並從義大利北部的高盧部落中召募到更多士兵。羅馬人在阿雷提翁有瓦勒裏烏斯•萊維烏斯所率兩個軍團監視他的行動,在阿裏米農另有李維烏斯•薩利那托爾指揮的四個軍團,但是他們並未試圖去驅逐他。對壘雙方對梅托汝斯河畔的那場激戰都還記憶猶新。馬戈雖然得到了來自迦太基的增援——六千名步兵、八百名騎兵與七頭戰象——但是也並不試圖將其行動擴展到遠離其基地的地方。

 

六十五、西庇阿與努米底亞人談判

與此同時,西庇阿在西西里忙於進行外交談判,希望以此贏得非洲其他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共同反對迦太基。他已經與努米底亞地區的馬賽西裏國王西法克斯達成了初步協議。西法克斯及其國民曾一度臣服於迦太基,此時已獲獨立。但是哈司德魯巴爾-吉斯戈將其美麗的女兒索福妮絲芭嫁給西法克斯為妻,從而使西法克斯重新積極支持迦太基。西庇阿在與西法克斯的對頭之一馬西尼薩打交道時較為順利。馬西尼薩是介於迦太基與馬賽西裏之間一個稱作馬西裏的小國的王子。西庇阿早先曾在西班牙與馬西尼薩會晤並得到過他保證給予支持的許諾。西庇阿派萊利烏斯赴非洲與馬西尼薩談判簽訂一項牢靠的協議。這位努米底亞王子果然對羅馬人很有價值。雖然他投奔羅馬時他已經被迦太基人與西法克斯逐出了他的王國,但他終究為羅馬人提供了一支規模不大,然而卻驍勇善戰的騎兵。

 

六十六、西庇阿渡海赴非洲

西元前204年春,西庇阿率領大約二萬五千人分乘四百艘運兵船在四十艘戰船護送下自利利巴厄姆起錨向非洲進發。遠征軍在法裏那角的烏提卡附近登陸,離突尼斯灣的西北端不遠。馬西尼薩立即率領兩百名騎兵投奔他們。此後不久,馬西尼薩及其部隊把迦太基的一支騎兵誘入伏擊地點,然後將其徹底擊潰。西庇阿先是到處進犯烏提卡外圍地區,沿途肆行劫掠並奪取若干小鎮,然後才安定下來,從海、陸兩路包圍烏提卡。圍攻四十天后,因為西法克斯已帶領約五萬名步兵和一萬名騎兵開赴作戰地點並且就在羅馬軍近旁紮營,西庇阿只得放棄。他非常明白自己在數量上的嚴重劣勢,故而轉移到烏提卡以東兩英里處一個小半島上的冬營之中,在那裏他可以威脅烏提卡與迦太基之間的交通聯絡。距他六英里處是哈司德魯巴爾-吉斯戈與西法克斯的營地。在冬季期間,西庇阿暗中試圖說服西法克斯廢除舊盟轉而投向羅馬。西法克斯提出了和平條件,建議羅馬人撤離非洲,同時漢尼拔撤離義大利圈。西庇阿毫無撤離的意圖,但他卻假意續繼淡判了一段時間,並在此期間趁機制訂作戰計劃。前往西法克斯兵營談判的羅馬代表每天不同,因為西庇阿想讓盡可能多的軍官到迦太基營地去察看環境並盡其所能瞭解有關迦太基前哨部隊組織與佈防的全部情況。最後,西庇阿中斷了談判。他告訴西法克斯,盡管他本人傾向於接受他的和平條件,但是他的軍事會議成員卻拒不同意接受不包括西法克斯脫離迦太基陣營在內的任何協議。

 

六十七、第一次烏提卡戰役

正當談判還在進行之時,西庇阿就已經在其戰船上配備了攻城器械以便從海上進攻烏提卡。為了掩蓋他的真實意圖,他派兩千人馬去攻佔城東的小山群。秋季時,他的部隊曾在那裏宿營。就在他中止與西法克斯談判的當夜,他將其計劃付諸行動。在夜幕的掩蔽下,大軍悄悄走出羅馬軍營,向迦太基營地逼近。毫無戒備的迦太基人正在他們用葦草及樹枝搭成的茅棚中酣睡,由萊利烏斯與馬西尼薩率領的羅馬前衛部隊卻已到了他們營地前。一些羅馬士兵設法潛進營去,在若干地方點燃茅棚。正當有風,火勢迅速蔓延,一時之間撲救無效。烈焰之下,數萬人爭相逃命,營中一片混亂。等到他們逃出營,卻又遭到早巳部署在門外的馬西尼薩所率領的努米底亞騎兵的襲擊。哈司德魯巴爾-吉期戈營地的哨兵望見了火光。他們根本未想到這場大火的起因是由於敵軍偷襲。許多人於是不拿武器就跑去幫助滅火。西庇阿的部隊已等候多時,把沖出營地的迦太基人逐個殺死。然後,西庇阿攻破吉斯戈的營地大門。照樣點燃茅棚。在隨後出現的驚惶中,大約有四萬名迦太基人與努米底亞人喪生,有的被火燒死,有的則被羅馬士兵殺死。吉斯戈與西法克斯率領少數倖存者落荒而逃。吉斯戈先是在一個附近小鎮昂達停留,但是不久因害怕被西庇阿追殲遂徑直退至迦太基城。 西法克斯躲在其國境附近的一個設防城市中。他傾向於放棄這場戰鬥,但是他的妻子索福尼絲芭“眼淚汪汪地”勸他“不要辜負她的父親與她的國家,更不能容許迦太基被熊熊烈焰所吞噬,正是這同樣的烈焰燒毀了他的營地,使它們化形了一片灰燼。”此時有四千名伊比利亞士兵從西班牙到達這裏,這也幫助西法克斯下決心繼續站在他岳父哈司德魯巴爾-吉斯戈一邊。幾天以後,這兩位指揮官重新會合,其時他們已設法籌集到一支大約三萬五千人的軍隊。

 

六十八、第二次烏提卡戰役

西庇阿已重臨烏提卡城下。當消息傳來說那兩位迦太基將軍正在加緊准備重新開戰時,他再度放棄圍城。然而留下足夠數量的部隊繼續擺出攻城的架勢,自己卻火速趕到吉斯戈與西法克斯正在組織兵力的地區。連續三天,兩軍之間僅限於進行小規模戰鬥。到了第四天,雙方都排列起戰鬥隊形。西庇阿將其羅馬騎兵放在右翼,與西法克斯及其努米底亞騎兵對陣;左翼是馬西尼薩所部,其對面是吉斯戈及其迦太基騎兵;羅馬軍團居中,與伊比利亞步兵對壘。布匿戰爭以來第一次,一位羅馬將軍有效地利用了其騎兵力量。西法克斯與吉斯戈都抵擋不住進攻他們翼側的騎兵,最後都被逐出陣地。羅馬軍團遂由兩翼向中央攻擊。伊比利亞步兵雖然英勇作戰,也終於為敵軍所壓倒。他們堅守陣地,直至最後一個人被羅馬人砍倒為止。吉斯戈與西法克斯又得以逃脫,前者逃往迦太基城,後者逃回自己的王國。翌日,西庇阿命馬西尼薩與萊利烏斯率領輕步兵及全部羅馬及努米底亞騎兵去追擊這兩位迦太基指揮官。與此同時,他用其餘兵力奪取了迦太基城周圍的所有城鎮。威脅是顯而易見的。迦太基人現在相信只有漢尼拔才能拯救他們免遭失敗。一位使昔奉命趕赴義大利清他回國保衛首都。與此同時,迦太基艦隊被派往烏提卡進攻圍困該城的羅馬戰船。但是西庇阿的觀察哨十分警覺。他們發現迦太基艦隊正在駛向烏提卡。西庇阿全速返回援救他自己的艦隊,結果得以搶在迦太基人來到之前作好了戰鬥准備。在接著發生的戰鬥中,迦太基艦隊被逐走,羅馬方面則損失了六艘運輸船。

 

六十九、努米底亞的一場政治與愛情風波

萊利烏斯與馬西尼薩緊追西法克斯越過邊界進入努米底亞。西法克斯試圖反擊,但被擊敗,他本人也被生擒。隨即,馬西尼薩前往西法克斯王國的首都錫爾塔要求該城向他投降。錫爾塔的居民拒不投降,直到最後馬西尼薩把他們戴著鐐銬的國王押到城下給他們看,他們才改變了態度。城門於是被打開,馬西尼薩及其軍隊昂首策馬而入。在王宮裏,馬西尼薩見到了索福尼絲芭。她懇求他不要把她交給羅馬人。利維說:“這位征服者的心不僅因憐憫而融化,而且由於努米底亞是一個極度多情的民族。他竟然反過來成了他的俘虜的奴隸。”他決定最好還是娶她為妻。似乎沒有人——西法克斯可能除外”——把她已是有夫之婦這一點放在心上。倉促舉行了婚禮,顯然是為了使萊利烏斯無法阻止此事。萊利烏斯到達後果然表示反對,但是木巳成舟。馬尼西薩說服了他的羅馬同僚不將他的新娘與西法克斯一起解送給西庇阿。這兩位指揮官然後就出發去征服努米底亞的其他城市。當西庇阿獲悉在錫爾塔所發生的事情時,他對馬西尼薩十分失望同時擔心聰慧的索福尼絲芭會故伎重演,如同她早先說服了西法克斯一樣再次說服她的新丈夫離棄羅馬的大業。西庇阿向馬西尼薩表達了他的失望,並且向他指出,由於索福尼絲芭與西法克斯已經亡國,所以他們是羅馬人民的財產,應該雙雙押往羅馬,由羅馬人民來決定他們的命運。顯而易見,西庇阿拒不承認這次新婚。馬西尼薩心煩意亂至極,他在他的賬篷裏鬱鬱不樂地冥思苦索了好長時間,最後派人給索福尼絲芭送去了一杯毒酒,同時附去一封信說他這樣做是在履行諾言,他曾答應決不將她活著交給羅馬人。索福尼絲芭的回答無愧于她王妃的身份。她對送信人說:“即使這是一件不受歡迎的禮物,如果我丈夫提出不要我再服侍他,我也接受這份結婚禮物。不過你轉告他,我會愉快地死去,如果離死期這樣近我是不會再結婚的。”說完這些話,她便飲下了毒酒。

 

七十、漢尼拔在義大利的衰落

與此同時,馬戈終於在西元前203年由利古裏亞翻越亞平寧山脈進入波河流域。在那裏他被迫與科爾涅利烏斯•卡特古斯及昆提利烏斯•瓦魯斯指揮的四個羅馬軍團大約二萬四千人交戰。馬戈的部隊訓練有素,人數也許多達三萬之眾。他的戰象在沖垮羅馬騎兵並幫助已方騎兵克敵制勝方面確實特別具有價值。馬戈在戰鬥中指揮其騎兵沖擊已逐漸對迦太基步兵佔據上風的羅馬軍團。這場戰鬥爭奪激烈,鹿死誰手一時尚無定論。正在此時,馬戈卻負了傷。他的部下頓時氣餒。他們抬起已失去戰鬥能力的指揮官急忙撤退。馬戈命令返回利古裏亞。在那裏他見到了迦太基派來的特使並接到命令要他回師非洲。他率部隊登上船隻,途中卻終因這場戰鬥中留下的傷口惡化而死。這是他一生最後的一場戰鬥。 漢尼拔一直留在布魯提翁。四個羅馬軍團虎視眈耽,使他無法遠離此地。羅馬人一個個地收復了迦太基部隊所占領的城鎮。但是除了有一些小規模戰鬥以外,兩軍主力之間沒有發生較量。漢尼拔所剩兵力有限,因而不能出動全軍冒險一戰;而羅馬人也不願眚再次慘敗在這位迦太基人手下的風險,因此他們寧可選擇消耗戰這就是西元前203年年底漢尼拔奉命回國時的軍事形勢。他立即啟程,從而結束了歷時十五年的義大利之役。這樣一個結局對漢尼拔來說必定是令人痛心而失望的。

 

七十一、和平談判

西元前203年秋,西庇阿幾乎兵臨迦太基城下。在這種形勢下,城內的主和派開始變得越來越有勢力。迦太基元老院派遣使臣遏見西庇阿商議媾和條件。西庇阿直言不諱地說他倒更願意打出一場徹底的勝利來。盡管如此,他還是提出了休戰條件:

(1)迦太基必須從義大利與高盧撤出全部軍隊並放棄其在西班牙的一切權利;

(2)她必須將其全部剩餘軍隊撤出位於義大利與非洲之間的一切島嶼;

(3)必須承認馬西尼薩為馬西裏國王;

(4)必須尊重利比亞與昔蘭尼加境內各部落的自治權;

(5)必須歸還全部戰俘;

(6)迦太基必須向羅馬交出除二十艘戰船外的全部艦隊;

(7)她必須交付五十萬配克(Peck)小麥、三十萬配克大麥以及五千塔連特白銀。迦太基人接受了這些條件並同意派遣使臣赴羅馬。羅馬元老院最終也批准了和約。

 

七十二、漢尼拔回到非洲

正當這些談判活動尚在進行之時,漢尼拔在布魯提翁未遇到任何對抗便順利指揮全軍登船並平安抵達非洲的萊普提斯。此時,他全無騎兵,也許總共僅有一萬五千人的兵力。他的存在以及馬戈殘部約一萬二千人到達非洲使迦太基主戰派的勢力上升;主和派被趕下臺,先前的和約受到了否決。就在這時,兩百艘滿載援兵及補給的羅馬運兵船在駛往西庇阿駐地的途中遇到風暴在突尼斯灣擱淺。迦太基城近在咫尺,對此一目了然。哈司德魯巴爾-吉斯戈率領五十艘戰船前去攻擊這些羅馬船,其中許多被拖離淺灘並帶回港口。西庇阿派使者去迦太基對這個行動提出抗議,但是迦太基方面拒不接受,羅馬使者也險些未能活著返回營地。事情很清楚,戰爭還將繼續。現在羅馬終於有了一個甘願並能夠在野戰中與漢尼拔一決高低的將軍,西庇阿自漢尼拔首次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以來一直以各種方式參與了這場戰爭,並且與眾不同地通過研究漢尼拔的軍事行動使自已有了許多長進。他在西班牙證明瞭他的才幹;他直接搬用了漢尼拔的戰略和戰術,從而也表明他已從這位迦太基名將身上學到了好多東西。現在就等著看他在與漢尼拔本人的對抗中表現如何了。漢尼拔在萊普提斯登陸後遂向哈德魯梅進發。他在那裏度過西元前202年的盛夏,休整並組織其軍隊。他設法從一位努米底亞酋長提凱尤斯那裏徵募到二千名騎兵。從非洲以及馬其頓的腓力王那裏,他的兵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到那年夏末,他大約已有四萬軍隊。

 

七十三、漢尼拔與西庇阿

西庇阿意識到戰爭尚未結束,於是向已回到本國的馬西尼薩緊急求援。馬西尼薩馬上率領四千名騎兵及六千名步兵趕來,有了這些軍隊,西庇阿的兵力可能與漢尼拔的大致相當。夏日將盡之時,西庇阿沿巴格拉達斯河谷溯流而上,去那拉加拉附近與馬西尼薩會合,一路上對沿途鄉村肆行蹂躪。不久以後,漢尼拔將其營地移至紮馬。這裏距迦太基城有五天以上行程,位置介於迦太基城與西庇阿之間。他如慣常一樣派出探子搜集他們所能得到的一切有關羅馬軍隊的情報。但是那些探子被擒獲並被帶去見西庇阿。這位羅馬將軍准許他們四處察看,然後派人護送他們返回漢尼拔營地。西庇阿竟然表現得這般自信,這使漢尼拔第一次意識到他終於在與一位堪稱對手的人相對抗。他派遣一名使者前去謁見西庇阿,建議與他在中立地區會晤。傳說這兩位將軍果真會面了。利維寫道:“當他們相向定近看到對方時,頓生互相敬慕之情,兩人都驚呆了一時相對無言。”古史中所記述的這次會面與兩位偉人的身分是相符的。漢尼拔表示,恢復和平的時刻已經來臨。他說:“穩在手中的和平總比前途未卜的勝利更理想而且更保險。和平由您自己主宰,勝利歸誰則須仰賴神靈了。”但是西庇阿對漢尼拔提出的休戰條件不屑一顧。他堅持按迦太基人先前同意過的條件議和。他問道:難道迦太基方面應該為其破壞停戰而得到獎勵嗎?雙方很快就明白已不可能達成任何協議。這兩位將軍返回各自營地,開始為會戰作準備。次日早晨,他們將軍隊帶到紮馬附近的一片平地上,雙方排好作戰隊形。非常明顯,這場戰役將決定這次戰爭的結果。

 

七十四、紮馬戰役

由於漢尼拔的騎兵力量薄弱,他力圖盡其所能加強其戰線的中央,以便能夠抵擋住羅馬軍團的猛攻。為此,他把八十頭戰象部署在最前列,然後才是第一條戰線,即馬戈的部隊以及來自毛裏塔尼亞、利古裏亞、高盧、巴厘阿裏群島與利比亞的步兵。他們後面是戰鬥力較弱的迦太基及非洲部隊,漢尼拔對這些部隊幾乎沒有多少信心。相反,在他的第三條戰線中集合著跟隨他征戰義大利的老兵。他把他們留作後備隊,一旦人數上占優勢的羅馬騎兵勝過他的簿弱騎兵時就用他們保護兩翼與後方。他將其騎兵分列在兩翼。西庇阿按羅馬軍慣用的三線隊形部署其軍隊,但是他的隊形與通常採用的棋盤式方陣不同。他的每一條戰鬥線的各個大隊都與另一條戰鬥線中的那些大隊前後對齊,這樣在戰鬥單位之間既留開了讓敵方戰象得以通過的距離,而整條戰線又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他的左翼是萊利烏斯率領的義大利騎兵。馬西尼薩的努米底亞騎兵居於右翼。漢尼拔以戰象沖擊先發制人,但是西庇阿早已在其第一條戰線裏集中了他的號兵。幾百支軍號齊鳴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把那些龐然大物嚇得暈頭轉向。顯然確有一些戰象沖過了羅馬戰線,但是大部分戰象不是被趕到旁邊,就是調過頭來向迦太基軍隊沖去,結果嚇壞了迦太基戰馬,反而幫了馬西尼薩和萊利烏斯的大忙,使他們得以將迦太基騎兵趕出戰場。漢尼拔的第一條戰線打得很頑強,但還是慢慢地被羅馬步兵逼向後退。正如漢尼拔所擔心的,他的第二條戰線中的士兵在此時卻喪失了勇氣。他們驚恐萬狀,四散逃命,其中許多人在逃過其後排戰士身邊時被漢尼拔的那些老兵砍死。盡管如此,那批老兵卻堅決頂往了羅馬軍團的進攻。漢尼拔還指望用他們去進攻陣腳已亂的羅馬軍。當西庇阿意識到漢尼拔的第三條戰線准備血戰到底時,他命令其軍隊停止進攻重整隊形,排成常規的棋盤式方陣。此時,萊利烏斯與馬西尼薩已將漢尼拔的騎兵逐出戰場並回頭沖擊迦太基軍的後方。與此同時,羅馬軍團則從正面發起攻擊。在前後夾擊下,漢尼拔的老兵中的大部分人終於戰死在他們的作戰位置上。漢尼拔逃至哈德魯梅,然而他的軍隊已被殲滅。他已竭盡努力,但是西庇阿在人力物力上的優勢終於贏得了那天的戰役,同時也贏得了整個戰爭,因為迦太基已經沒有力量再戰了。

 

七十五、漢尼拔與西庇阿的將才

許多史學家都曾對紮馬戰役的兩位將領作過比較,關于孰高孰低也一直存在著不少的爭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著作家們都偏袒羅馬,這是沒有疑問的。可是除一人之外(指盧基安,他既非專業史學家又非軍人),他們全都將漢尼拔置於西庇阿之上。毋庸置疑,古代的那些權威史家是對的。的確,西庇阿贏得了最後勝利,但是在這最後一場戰役中——這是西庇阿與漢尼拔唯一的一次交鋒——漢尼拔並沒有失敗;失敗的是他的作戰機構。如果西庇阿與漢尼拔的較量發生在漢尼拔的鼎盛時期,當時迦太基騎兵正在使許多羅馬指揮官膽戰心驚而他的步兵也能與騎兵密切配合協同作戰,那麼戰爭的結果肯定會大不相同。在紮馬,漢尼拔的老兵們面對西庇阿在數量實力上遠具優勢的最精銳軍團尚能力戰勁敵,保持其戰線經久不垮;只是因為迦太基騎兵被趕出戰場未能阻止馬西利薩與萊利烏斯從背後進行襲擊,他們才被打敗。西庇阿無疑是羅馬最偉大的將領之一,但是他很可能並不比尼祿或馬爾克盧斯高明多少。這後兩位將軍中不論是哪一位都同樣有可能打贏紮馬戰役。他們全都向漢尼拔學到了許多戰爭藝術並且已經用漢尼拔的戰術有效地對付了那些迦太基二流將領。不同的是唯獨西庇阿有機會在與老師本人的較量中顯露自己學來的本領。但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教會西庇阿與其他羅馬將領如何打勝仗的恰恰正是漢尼拔。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結局紮馬戰役結束,西庇阿的部下隨即洗劫了迦太基營地,然後返回烏提卡與硼到達那裏的五十艘戰船及一百艘滿載補給品的運輸船會合。在烏提卡稍事停留後,西庇阿即命令其部隊由陸路開赴迦太基城,他本人則乘船先行,准備前往攻城。途中他遇到一艘舖滿橄欖技的迦太基船,載著迦太基城的十位貴族前來求和。西庇阿放棄了攻城的計劃,但是他還是禁不住要耀武揚威地繞城外列隊環行一周,然後才去突尼斯等候談判。許多羅馬人長期以來盼望夷平迦太基城,因而在放棄這個目標之時,他們的內心是很不情願的。但是西庇阿指出,這座城池非常之大,其設防也很堅固,強行攻城將是曠日持久事倍功半之舉。站在他自己的地位上看問題,西庇阿明白如果攻城真的持續到羅馬下一次選舉的終了,那末取代他擔任執政官的那個人將獲得結束這場戰爭的榮譽,而實際上真正打贏這場戰爭的人卻是他——西庇阿。迦太基使者到達突尼斯後西庇阿向他們提出了以下條件: (1)迦太基可以繼續對其戰前非洲領土擁有控制權,但是不包括馬西尼薩王國,迦太基必須承認馬西尼薩王國的主權並與之建立同盟國關系; (2)迦太基必須向羅馬遣返其全部叛逆分子與逃兵,交出全部馴象以及除十艘三層槳座船以外的全部戰船; (3)未經羅馬同意,迦太基不得在非洲或非洲以外的地區進行戰爭; (4)在和平談判期間,迦太基必須向羅馬軍隊提供全部給養: (5)迦太基必須交出一百名人質,其人選須經西庇阿批准;同時還必須以五十年為期交付賠款共計白銀一萬塔連特(註); (6)最後,如果迦太基方面交還由哈司德魯巴爾-吉斯戈在前次和談期間劫獲的船隻與貨物,西庇阿將同意與迦太基休戰。迦太基方面有些人不願意接受這些條件,但是漢尼拔說服了他們。他說這些條款並不算太苛刻,如果不接受這些條件,那末結果很可能是遭到徹底毀滅。迦太基於是接受了這些條件。

 

七十六、漢尼拔在迦太基的最後歲月

除了在使迦太基接受迦(太基)羅(馬)和約一事中發揮作用之外,漢尼拔在紮馬戰役剛結束的那段時間裏明顯地避免參與政治。他繼續統帥著軍隊並利用這支軍隊重建那些在羅馬入侵期間遭到蹂躪的地圖。在此後的那些歲月裏,迦太基的國情每況愈下。派系之間互相傾軋。富人們想方設法要把向羅馬償付賠款的大部分納稅責任壓在貧困階層身上。賠款不是逾期就是被貪汙掉。西元前199年,羅馬曾因迦方交付的白銀成色太差而拒絕接收。許多迦太基人把國家落到這種地步的罪責歸之於漢尼拔,但是其他人卻譽他為民族英雄。西元前196年他當選為蘇菲特,成為迦太基政府兩位最高行政長官之一。他勵精圖治,根除貪汙,使得國家根本不用征稅就有能力向羅馬償付賠款。這使他受到了人民的愛戴,但同時也使他與迦太基的豪門大族以及原形畢露的貪官汙吏們結下了不解之仇。一向與他作對的人自然大有人在。事實上就是那些人在他當年征戰義大利急需增援之時千方百計從中阻撓,致使他始終未能得到國內的任何支援。

 

七十七、漢尼拔的逃亡與悲慘結局

漢尼拔在國內的一些政敵在羅馬編造謠言說漢尼拔正與敘利亞的安提柯三世(當時羅馬的頭號敵人)暗中聯絡並在策劃一場全面戰爭。西庇阿在羅馬,盡可能為漢尼拔辯護。但是羅馬人對漢尼拔疑懼之至,於西元前195年派遣代表團赴迦太基要求交出漢尼拔。盡管羅馬方面聲明代表團此行的目的是討論迦太基與馬西尼薩之間的分歧,但是漢尼拔明白他們的真正目標是監禁他本人。他於是趁夜間逃離迦太基,投奔敘利亞的安提柯王朝。此後的十三年,漢尼拔過著流亡生活,居住在與羅馬為敵的西亞國家裏。他曾試圖說服安提柯授予他一支軍隊,讓他率領這支軍隊借道迦太基殺回義大利。但是安提柯拒絕支持一項在他看來不可能成功的計劃。盡管如此,安提柯還是把他當作一位同盟者給予厚待並使他有可能繼續其個人反對羅馬的戰爭。羅馬人一刻也丟不下他們對於這位“羅馬民族最不共戴天之仇敵”的恐懼。他們舉兵打敗了敘利亞,迫使漢尼拔再度出走。他逃到另一個反羅馬國家比提尼亞的普魯西亞斯國王那裏,羅馬人於西元前183年終於找到了漢尼拔。但是漢尼拔在他們下手捉到他之前已服毒自盡,臨死時說道:“既然羅馬人連等待一位老者咽氣也覺得度日如年,那麼就讓我來幫他們去除這塊多年的心病吧。”漢尼拔一生事業中最具悲劇性的一面也許在於它最終對他熱愛的迦太基城的命運所造成的那種影響。在漫長的戰爭歲月裏,迦太基遭到了慘重的損失,漢尼拔的同胞兄弟全都戰死沙場;但是經過連年苦戰,漢尼拔確實已經非常接近於消滅羅馬,從而徹底改變世界歷史的進程。他的常勝不敗以及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給羅馬造成的耗費使羅馬對漢尼拔又恨又怕,其程度超過了它對任何其他敵人的仇視與恐懼。羅馬人從來也沒有停止過擔心有朝一日可能會有另一位迦太基將軍步漢尼拔的後塵卷土重來,甚至大獲全勝。羅馬的這個擔心之強烈,它對迦太基的仇恨之深刻,促使它於西元前149年抓住一個機會再度向迦太基宣戰。經過長時間的圍攻—─在此期間迦太基人進行了英勇的抵抗——迦太基城終于於西元前146年被攻破。倖存者大多淪為奴隸,這座城市則遭到徹底毀滅,從此不復存在了。

 

七十八、漢尼拔遠征的成功與遺恨

布匿戰爭是古羅馬與迦太基兩個古代奴隸制國家之間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著名戰爭。這場戰爭前後進行了3次。羅馬發祥於義大利半島,是一個不大的城邦。西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統一了義大利半島,成為地中海一大強國。其後,羅馬便把擴張矛頭轉向了西地中海的迦太基。迦太基位於今天北非的突尼斯,由腓尼基人移民建成。西元前3世紀已發展為一個富庶的強大國家,佔有北非明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厘阿裏群島等地,成為羅馬向海外擴張的勁敵。雙方爭奪的焦點是盛產穀物的西西里。羅馬軍隊分為4個軍團,每個軍團約4200─6000人,基本屬于常備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迦太基的軍事力量也很強大,特別是海軍,在地中海地區屬一流。西元前264年,地處義大利、西西里海峽要地的麥散那城邦由於雇傭兵起義,麥散那向迦太基和羅馬兩方求救。迦太基和羅馬先後派兵前來幹預,雙方為各自利益互不相讓,終於導致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故這場戰爭稱布匿戰爭)的爆發。經一系列交戰,羅馬軍隊取得陸上作戰的一些勝利,但迦太基在海上一直處於優勢。但善於模仿的羅馬,以一艘擱淺的迦太基戰艦為樣板,在希臘人幫助下,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艦隊。船隻結構同迦太基人的一樣,也是槳式戰船,但羅馬人製造了一種搭有尖鉤的活動吊橋,將它鉤到對方戰艦的甲板上,這樣不習水戰的羅馬人就可沿長板沖向敵船,在甲板上打一場陸地戰,發揮羅馬軍團人數多的優勢。西元前241年3月,羅馬的200艘戰艦在伊幹特群島大敗迦太基海軍,迦太基不得不求和,賠款3200塔蘭特,羅馬取得了西西里及其他一些島嶼﹔嗣後又乘迦太基雇傭兵起義之機,出兵占領了科西嘉和撒丁尼亞兩個島嶼。羅馬取得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並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權。西元前221年,迦太基為了奪回失地,任命25歲的漢尼拔為主帥,又開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出身於一個軍事貴族家庭,自幼隨父從軍,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和外交才能的培養,懂得幾種語言,能發動不同國籍的人為他作戰,並無條件地服從他。平時,他生活簡樸,極能吃苦,常常披著斗篷睡在放哨戰士中間,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愛戴。西元前218年4月,漢尼拔率領9萬名步兵,1.2萬名騎兵和37只戰象,越過了比利牛斯山脈,又巧妙渡過羅尼河,開始了對義大利的遠征。漢尼拔率軍用了33天時間,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越過了歐洲有名的阿爾卑斯山麓,到達義大利北部的波河平原。漢尼拔的突然出現,使羅馬人大為驚慌,不得不放棄侵略非洲和西班牙的計劃,集中兵力保衛義大利本土。漢尼拔率領部隊花了4天3夜時間,涉過齊胸的污水和沼澤地,繞過羅馬軍的設防陣地,踏上了通往羅馬的大道。羅馬執政官弗拉米紐斯率軍尾追,不想落入了漢尼拔選好的戰場,當弗拉米紐斯率大隊人馬進入山谷時,漢尼拔立即發出進攻的信號,迦太基人前後夾擊,經過3小時 殺,弗拉米紐斯全軍覆沒。羅馬元老院一面下令加固羅馬城防,同時任命經驗豐富的費邊率領4個軍團的兵力尾追漢尼拔軍隊,卻不與他們正面交戰。西元前217年底,瓦羅接任費邊執政官,其好大喜功,主張速戰速決。他的意見由於元老貴族的支持占了上風,雙方於西元前216年8月在奧費達斯河岸的坎尼地區展開了一場大戰。漢尼拔事先瞭解到當地每天午後刮東南風,於是指揮部隊緊急轉移,處於上風方向,並把部隊布成一個新月形陣勢,從側面把羅馬軍捲入口袋之中,重重包圍起來,最後全殲羅馬軍隊。這一戰,羅馬人損失極大,據說有7萬人被殺,瓦羅和370名騎兵逃出重圍,得以生還。這就是著名的坎尼之戰,它是西方軍事史上第一個合圍之戰,顯示了漢尼拔的卓越軍事才能。

西元前205年,羅馬33歲的年輕將領西庇阿率軍渡海到北非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急忙召漢尼拔回軍救援。西元前202年秋,雙方在紮瑪城附近進行最後的決戰。漢尼拔仍按常規列隊和戰法,西庇阿則不循常規,他把一、二、三線各部隊重疊配置,中間留出空道,以便讓戰象通過。交戰開始以後,當漢尼拔軍的戰象沖到西庇阿軍前沿時,西庇阿的一線部隊突然鼓角齊鳴,喊聲大作,漢尼拔軍的戰象受到驚嚇,有的停滯不前,有的轉身向自己的戰陣沖去,還有的受羅馬軍的投槍擊傷後逃跑。西庇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命令騎兵迂回包抄,同時將3線兵力集中起來,向漢尼拔軍正面猛攻,一鼓作氣,終於取得了勝利。漢尼拔軍戰死約2萬人,漢尼拔落荒而逃。這是漢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吃了敗仗。迦太基被迫求和,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條件,失去一切海外屬土,賠款 1萬塔蘭特,戰艦除留10艘外全被鑿毀。從此,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徹底破產,羅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半個世紀以後,迦太基在軍事上雖無力再與羅馬競爭,但其商業發展迅速,物質財富迅速增加,引起了羅馬的妒忌。羅馬惟恐迦太基復興,西元前149年,羅馬進犯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戰爭爆發。羅馬派執政官孟尼留斯率8萬步兵、4000騎兵、600艘戰艦,從西西里渡海直達迦太基的重鎮烏提卡。對這突如其來的侵略,迦太基措手不及,只得向羅馬求和。羅馬提出,要迦太基交出全部武器和300名兒童作人質。當迦太基滿足羅馬這一條件後,羅馬無理要求迦太基毀掉城市,移居離海15公里以外的內地。迦太基人民憤怒已極,他們鑄造武器,加固城牆,充實糧庫,婦女們剪掉自己的頭發,搓成繩子,供綁紮槍炮之用。西元前149─前 147年,羅馬在軍事上接連失利,直到前146年,羅馬以飢餓圍困迦太基,才突破城外防線。殘酷的巷戰進行了6天6夜,最後許多迦太基人同廟宇同歸於盡,戰至死者達8.5萬。羅馬元老院下令焚燒迦太基城,大火延燒16天之久,殘存的5萬迦太基人被賣為奴隸,迦太基城被徹底毀滅。持續118年的布匿戰爭,以迦太基的滅亡而告結束。這次戰爭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兩國人民蒙受痛苦和災難之深,都是歷史上空前的。在今天,連迦太基這個名字都已不復存在,當今的突尼斯城是在古老的迦太基廢墟上建起來的。戰勝國羅馬損失是慘重的,許多城鎮被毀壞,田園荒蕪,無數的居民慘遭屠殺。據西元前220年的戶口調查,羅馬成年男子共27萬,到西元前207年只有13.7萬,損失近一半。布匿戰爭在古代軍事學朮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篇。陸上強國羅馬為戰勝海上強國迦太基而建立了海軍﹔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不擁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從陸上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深入羅馬腹地﹔漢尼拔以劣勢兵力圍殲優勢之敵和羅馬海軍所採取的接舷戰,都是戰朮史上的傑作,這些對歐洲陸戰和海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在征服迦太基之後,繼續向地中海東部擴張,接連征服了馬其頓王國和小亞細亞的西部和中部。到西元前44 年,即至愷撒死,羅馬殖民地已擴張到西自西班牙,北到瑞士和法國,東迄敘利亞,南至埃及。到西元117年,北到英國,東到波斯灣,以地中海為中心,包括了歐洲幾乎全部,非洲和亞洲很大一部分。布匿戰爭使得羅馬打開了通向與稱霸世界的大門。 羅馬在長期的掠奪戰爭中,獲得了大批的奴隸。橫行於地中海各地的海盜,也經常把擄掠而來的人口出賣於羅馬,大大促進了羅馬工業的發展。羅馬為方便商品流通和戰爭,開辟了許多對外通路。有句諺語叫“條條道路通羅馬”,就表明了這個時期羅馬的情況。

 

肆、【羅馬決戰】漢尼拔最後的輝煌坎尼之戰

坎尼之戰

(一)歷史背景

迦太基是腓尼基人於西元前814年在北非建立的城市,比羅馬共和國的成立早了三百多年。迦太基人在羅馬人面前充滿優越感,因為迦太基繁榮昌盛的時候,羅馬還只是提伯河邊的幾個部落,是純粹的邊遠落後地區。腓尼基人在古典時代是公認的航海高手,迦太基的強盛就是建立在海上貿易的基礎上。經過五百年的積厚薄發,羅馬到西元前三世紀成為地中海地區一支新興力量,開始挑戰迦太基的霸權。雖然羅馬通過武力征服逐漸統一義大利半島,其強盛的基礎是開明的政治制度。羅馬允許被征服部落高度自治,並授予部落貴族羅馬公民權,德高望重者甚至可以進入羅馬元老院。經過文化和血緣的融合,義大利半島其他的部落和城邦最終成為羅馬人的一份子。和羅馬相比,迦太基存在明顯的戰略弱點。雖然控制著一個龐大的海上帝國,迦太基的人口一直未超過二十萬,而且迦太基人熱衷於經商,並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迦太基雖然海軍強大,陸軍實力平平,而且一直是雇傭軍擔當主力。迦太基對周邊民族採取剝削掠奪的政策,非常不得人心,所有迦太基的缺乏一個穩固的戰略根據地。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腓尼基人的民族屬性。腓尼基人是閃米特民族(Semite)的一支,與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同屬一個民族,根據聖經記載閃米特民族的祖先是諾亞的兒子閃(Shem),是非常古老的民族。腓尼基人在體貌、文化和信仰上與羅馬拉丁民族都有很大區別。因為這個原因,羅馬和迦太基的爭鬥帶有民族戰爭的色彩而異常血腥和殘酷。

第一次布匿戰爭終於在西元前261年爆發,戰爭的焦點是對西西里島的爭奪。為了打破迦太基的海上封鎖,羅馬下定決心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由於航海知識的欠缺,羅馬發展海軍的努力代價巨大,西元前255年有180艘羅馬戰艦和運兵船在西西里以南海岸遭遇風暴沉沒,九萬五千人喪生;西元前253年又有150艘戰艦遭遇風暴沉沒。羅馬人明白航海技能的差距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趕上的,必須另闢蹊徑。於是羅馬人在海戰戰術上推陳出新,發明跳板(Corvu) - 這是一塊長木板,一端帶有鐵鉤,羅馬戰艦靠近敵艦時放下跳板,牢牢鉤住敵艦船舷,然後羅馬步兵由跳板衝上敵艦搏鬥。跳板的發明使羅馬人在海戰中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陸戰的優勢。羅馬依靠這種戰術在西元前241年的埃古薩(Aegusa)海戰中決定性地擊敗了迦太基海軍,結束了第一次布匿戰爭。

 

(二)雷霆之子

第一次布匿戰爭以後,迦太基丟失了西西里、科西嘉和薩丁等地中海島嶼,元氣大傷。此時迦太基名將哈米爾卡-巴卡(Hamilcar Barca) 挺身而出,為迦太基重整河山。哈米爾卡的姓氏“巴卡” 是希伯來語“雷霆”的意思,因而他的三個優秀的兒子漢尼拔、哈斯朱拔(Hasdrubal)和馬戈(Mago) 被史學家們稱為“雷霆之子”。深謀遠慮的哈米爾卡知道迦太基和羅馬終將再戰,而下一次戰爭將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搏鬥,他臨終前讓三個兒子在迦太基的神廟發誓終生與羅馬為敵,他的三個兒子後來都忠實地履行了這個誓言。哈米爾卡重振迦太基的戰略重心在西班牙。通過幾年的努力,哈米爾卡將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幾個相互孤立的貿易據點連成一片,並建立新迦太基城(Carthagena)。哈米爾卡死後,由於三個兒子尚未成年,他的女婿大哈斯朱拔(Hasdrubal the Splendid) 繼承父業,運用高超的外交手腕和聯姻的辦法拉攏西班牙當地的凱爾特人部落,大哈斯朱拔和漢尼拔兄弟都娶了凱爾特部落首領的女兒為妻(迦太基人是一夫多妻制),最終將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置於迦太基的控制之下。西班牙豐富的金屬礦藏,優良的馬種,以及驍勇善戰的凱爾特士兵,給迦太基提供了充足的戰爭資源。西元前221年大哈斯朱拔被刺身亡,漢尼拔接過了父兄苦心經營二十年的西班牙這塊根據地,此時漢尼拔年僅26歲。漢尼拔接手西班牙不過三年,就爆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對迦太基的戰略劣勢心知肚明︰羅馬的人力資源超過迦太基數倍,如果羅馬派一支部隊登陸北非,深受迦太基壓迫的北非各民族肯定會揭竿而起,缺乏戰略縱深的迦太基只怕凶多吉少。目前唯一可行的策略是以攻為守,將戰火燒到義大利半島。如果能夠打贏幾場決定性的戰役,嚴重削弱羅馬的戰力,再鼓動新近被羅馬征服的義大利城邦獨立,一定能讓羅馬屈服。事實上漢尼拔的戰略構想後來都一一實現,但他顯然低估了羅馬人堅韌頑強,愈銼愈勇的意志品質。西元前218年,29歲的漢尼拔率領四萬大軍與37頭戰象向義大利進軍。漢尼拔大軍是歷史上第一支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的軍隊,此時已經是十月中旬,寒冷的天氣,泥濘的道路,以及山地部落的襲擊使漢尼拔的部隊大量減員,到達義大利波河平原時四萬大軍只剩下兩萬六千人。漢尼拔在義大利北部的高盧人部落裏招募大量雇傭軍,使其兵力重新達到四萬人。縱觀羅馬千餘年的歷史,漢尼拔可以說是羅馬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漢尼拔用兵如神,奇正結合,讓慣於以堂堂之陣作戰的羅馬人極不適應。漢尼拔的軍隊絕大部分是西班牙和高盧的雇傭軍,相互之間語言不通、習慣各異,裝備和訓練水準差異極大。漢尼拔化腐朽為神奇,指揮一支烏合之眾組成的軍隊連續戰勝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羅馬軍團,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一個奇蹟。 

 

(三)前戲-特雷比亞河、特拉西梅諾湖之役

在西元前218年冬天的特雷比亞河(Trebbia) 戰役中,漢尼拔讓弟弟馬戈率領精兵兩千在戰場遠端的樹叢裡潛伏,然後將四萬羅馬軍隊引誘進這個預設的戰場。漢尼拔首先命一隊努米底亞騎兵渡河攻擊羅馬營寨,目的是誘敵,所以只許敗不許勝,詐敗當然也得裝得像模像樣,不能讓羅馬人看出破綻。執政官塞姆普羅紐斯上當列陣追擊,騎術精湛而又數量眾多的漢尼拔騎兵踏著水霧猛烈地衝入了羅馬騎兵陣,這時羅馬騎兵才真正見識到了雙方的差距,無論是數量還是技藝,羅馬騎兵都難以望其項背。只片刻之間,迦太基的騎兵就將對手驅散。一部分騎兵繼續追擊,另一部分則與輕裝兵和投石兵一道從兩側向羅馬軍發起猛攻。羅馬軍左右兩翼在漢尼拔的精銳重裝兵和騎兵的夾擊下陷入苦戰,中軍則在飢寒交迫中奮起神勇,將漢尼拔的高盧兵殺得不住後退,漸漸地深入了敵陣,與兩翼軍團拉開了距離。羅馬軍的兩翼在正面和側面的重壓下不斷向中間退入,整個陣列開始被壓縮。執政官塞姆普羅紐斯往來馳騁,拼死調兵抵抗,無奈戰線在重壓之下越來越狹小,難以施展有效的抵抗,飢寒交迫的羅馬軍也漸漸失去體力,他們的動作明顯地遲鈍下來,看樣子就要支撐不住。塞姆普羅紐斯明白眼下的會戰是輸定了,惟有全力突圍才有可能逃出全軍覆滅的結局,於是親自指揮中軍向漢尼拔軍陣的弱點——高盧兵方陣——發動神風決死般的猛攻。羅馬的百人隊方陣再次顯示出其靈活的機動性和突破能力,終於將高盧軍的方陣撕開一道缺口,附近的羅馬軍便紛紛湧向缺口突圍而出。漢尼拔雖然看見高盧軍不支,但是全軍都在忙於分割圍殲羅馬軍,沒有餘力調出一兵一卒來堵塞缺口,只好眼睜睜看著執政官塞姆普羅紐斯及手下約一萬將士突圍而去。羅馬軍兩翼的近兩萬多將士都被分割包圍殲滅,一萬被俘。後來少數突圍的士兵也沒有多少人能夠逃脫馬戈的伏兵的追擊和等在河邊的戰象的踐踏,他們的血染紅了特雷比亞河。219年在特拉西梅諾湖之役又使羅馬巨創,特拉西梅諾湖是中部義大利最大的湖,在北岸和東岸有一條狹長的平地夾在湖水和丘陵之間,通往培魯西亞城的道路沿著這條平地向東伸展。漢尼拔早就將這裏的地形瞭解清楚,所以他是有意在傍晚才進入這個平地的。進入湖畔地區的漢尼拔沒有浪費時間,立刻就命全軍分散在沿岸的丘陵上過夜,嚴令不得生火點燈,不得有聲響。漢尼拔在這裏設下了一個巨大的陷阱,等待羅馬自投羅網。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的羅馬軍追到這裡時,天色已經完全黑下來了。弗拉米尼烏斯見前面的路徑狹窄,又絲毫不見任何燈火和動靜,就認為漢尼拔已經走到湖東夜宿,便命令全軍在丘陵地帶的外面結營過夜,等待天亮。這一切都在漢尼拔的計算之中。第二天拂曉,弗拉米尼烏斯擔心漢尼拔會走遠,迫不及待地督促全軍繼續上路。這時特拉西梅諾湖面和周圍覆蓋著一層晨霧,更加看不清周圍的情況。在這個時代,羅馬行軍時是幾乎沒有任何警戒規則的,全軍將士排著隊伍,一窩蜂地趕路,不會對前後左右的情況做任何偵察和警戒。弗拉米尼烏斯也只是想當然地認為漢尼拔已經走出了湖區,象所有羅馬軍的行軍一樣,沒有派出任何先兵偵察情況。特拉西梅諾湖周圍的能見度相當低,羅馬軍首尾不能相望。當全軍都進入了湖邊的狹長地帶時,羅馬軍的前部遭到了漢尼拔軍的攻擊,而後面的士兵只聽見前面有叫喊聲,卻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在大家猶豫的瞬間,從整個隊列的左側傳來了叫喊聲,同時伴隨著“嗖,嗖!”的空氣的響聲,轉瞬間,無數的羽箭、石塊和標槍像下雨般地落下,羅馬軍隊頓時陷入了巨大的混亂。弗拉米尼烏斯搞不清到底有多少敵軍,也看不見敵軍的位置,不過他十分明白羅馬中了埋伏,於是下令後撤。還沒等他的命令傳下去,後隊便遭受了漢尼拔的精銳騎兵的猛烈攻擊,於是,羅馬軍的兩個聯合軍團完全陷入了包圍之中。漢尼拔的包圍圈十分完美,這是軍事史上第一次將全部軍隊都用於設伏的戰例。在這個陷阱的底部,漢尼拔佈下的是自己從西班牙和非洲帶來的精銳重裝兵,他們佔據著一個不高的小坡,居高臨下地阻擋羅馬的前進方向。在羅馬軍左側的丘陵上是漢尼拔的輕裝兵、投石兵、弓箭手和高盧士兵,他們居高臨下對羅馬軍全線進行長距離攻擊。陷阱的封口,漢尼拔投入了機動性強的努米底亞騎兵。在朝陽的映照下,位於晨霧上方的漢尼拔軍可以辨認出羅馬軍的身影,而身在大霧中的羅馬軍抬頭望去,只見大霧將陽光亂散射成的耀眼光幕,根本無法辨認敵軍的動向,弗拉米尼烏斯也無法組織任何有效的抵抗。沒有隊形,混亂萬分的羅馬軍將士,包括執政官和將官都只能各自為戰,結果不過是像無頭蒼蠅一般左衝右突,完全失去了作為軍隊的作戰能力。這根本不能算是戰鬥,而是名副其實的大屠殺,羅馬軍三面被圍,一面臨湖,無處藏身,情況是那樣地絕望和慘烈。戰鬥只不過進行了短短的三個小時,羅馬軍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等太陽終於驅散了晨霧的時候,戰場上屍首狼籍,一片地獄般的景象:兩萬五千羅馬將士中一萬七千陣亡,前軍有六千人決死突圍成功,逃到東面的一個小山上後,被漢尼拔的騎兵追及包圍,全體被俘。跳水逃生而又僥幸躲過了迦太基軍的槍林箭雨的襲擊,狼狽地逃回羅馬的不過區區千餘人。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單人匹馬奮力拼殺,但終寡不敵眾,力盡落馬,被砍的粉身碎骨,屍首無存,羅馬將士的血染紅了湖邊的水。漢尼拔的損失只有兩千,而且又是高盧士兵的損失,自己帶來的精兵幾乎毫發無損。羅馬又一個執政官軍、相當於羅馬常備兵力的一半,就這樣被徹底的殲滅了。

 

(四)兩軍對壘

兩個戰役的慘敗沉重打擊了羅馬人的自信心。羅馬元老院破天荒地選舉法比尤斯(Quintus Fabius)為獨裁者,統領羅馬軍政。法比尤斯性格保守持重,他明白漢尼拔的軍事天才羅馬無人能比,於是盡可能避免同漢尼拔決戰,想通過羅馬海軍的海上封鎖拖垮漢尼拔大軍。法比尤斯率領羅馬軍隊遠遠尾隨漢尼拔大軍,所到之處步步為營。漢尼拔想盡辦法促使羅馬軍隊決戰,他在義大利鄉村到處燒殺劫掠,企圖激起羅馬將士的怒火,又時常違反常規行軍和宿營,故意顯露弱點引誘法比尤斯進攻,但法比尤斯就是不為所動。兩軍就這樣在對峙中渡過了一年的時間。漢尼拔對義大利鄉村的蹂躪漸漸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羅馬元老院主戰的呼聲越來越高。法比尤斯一年任期滿後,羅馬貴族瓦羅(Gaius Varro)和保盧斯(Lucius Paullus)在主戰派的支持下,當選新一屆執政官,而羅馬國策也從消極避戰轉變為積極求戰。為了與漢尼拔決戰,羅馬集結八個軍團,每個軍團五千人,輔以同樣數目的同盟部隊,一共八萬大軍,這樣龐大的兵力是羅馬共和國成立以來前所未見的。在西元前216年夏天,兩支軍隊在義大利南部奧菲多河(Aufidus River)畔的小鎮坎尼相遇,一場大決戰終於拉開序幕。坎尼戰役中迦太基參戰的部隊主要由北非、西班牙和高盧士兵組成。漢尼拔最得力的部隊是一萬重裝步兵,士兵來自利比亞的腓尼基殖民地,他們身披重甲,裝備長矛和盾牌,採用希臘密集陣戰術。利比亞重裝步兵跟隨漢尼拔多年,訓練有素,久經沙場,戰鬥力要強於羅馬步兵。漢尼拔另外從西班牙凱爾特部落(Celt Iberians)招募了五千步兵。西班牙步兵身穿紫色滾邊的白色戰袍,裝備圓盾、短劍和標槍,和羅馬重裝步兵很相似。由於凱爾特民族天性剽悍,西班牙步兵一直是迦太基軍隊裏最善戰的部隊。漢尼拔的西班牙部隊還包括五千來自巴萊爾群島(Balearic Islands) 的輕步兵,他們主要的武器是彈弓,使用橄欖形狀的鉛制彈丸,射程可達一百多米。彈弓在遠距離上準確度不高,主要起火力壓制的作用,數千顆彈丸發射以後,如飛蝗一般呼嘯而至,情形相當駭人。彈子雖然無法擊穿頭盔或鎧甲,但由於動能巨大往往能將人打暈。巴萊爾輕步兵還裝備輕便的圓盾和短劍,必要時可以參與格鬥。漢尼拔到達義大利以後,從波河平原的高盧部落招募了大約兩萬步兵和五千騎兵。高盧雇傭軍以打仗為生,好勇鬥狠,常常赤裸上身作戰。他們一般習慣於單打獨鬥,紀律性比較欠缺。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統帥,這樣的部隊用處不大。漢尼拔調教高盧部隊相當成功,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使他們能夠遵守戰術紀律,和其他部隊協同作戰。高盧步兵原來的武器五花八門,長短不一,為了增強他們的戰鬥力,漢尼拔用繳獲的大量羅馬兵器重新裝備了高盧步兵。雖然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中總兵力處於劣勢,他的騎兵數量卻遠遠多於羅馬軍隊。漢尼拔的騎兵包括兩千西班牙重裝騎兵,三千努米迪亞(Numidians)輕騎兵,以及五千高盧騎兵。西班牙盛產良馬,雖然西班牙騎兵身披重甲,他們的坐騎依然能夠奔跑如飛。西班牙騎兵裝備一面圓盾、一支長矛和一柄波斯造型的彎刀。他們通常以整齊的隊形沖鋒,是漢尼拔的突擊部隊。努米迪亞騎兵來自北非柏柏爾部落(Berbers) ,是典型的遊牧民族。他們騎術高超,不用馬鞍,身上也不被甲,裝備一面象皮盾牌和數支標槍,努米迪亞騎兵作戰時避免與敵纏鬥,而是快速沖到敵人近旁投擲標槍,然後退走。高盧騎兵身披重甲,主要兵器是一柄寬刃重劍,劍身長約九十公分,沒有劍尖,只能劈砍,不能突刺。高盧騎兵身材高大,膂力驚人,沉重的長劍在他們手裏揮舞自如,威力巨大。高盧人發明的四角馬鞍也是一大特色。這種馬鞍的四個犄角能夠將騎兵的腰臀和大腿緊緊夾住,在沒有馬蹬的時代大概是最利於騎兵格鬥的器具。高盧騎兵的其他裝備還包括一面圓盾和一支標槍。羅馬參戰的部隊有七個軍團,包括六萬重裝步兵,八千輕裝步兵,以及六千騎兵,一共七萬四千人,剩下的一萬人駐守兩個大營。羅馬共和國時代的軍隊仍然是民兵性質,由於羅馬在前兩次戰役中慘敗,喪師四、五萬,此次戰役招募了大量新兵,因而戰鬥力有所下降。羅馬軍團的基本戰術單位是連隊(Maniple) ,大約有160人,每一個連隊組成一個方陣,通常二十人一行,八行縱深,方陣之間有相當大的空隙。羅馬軍團布陣時組成三條陣線,陣線之間方陣交錯排列,宛如國際象棋的棋格。青年士兵在第一條陣線,第二條陣線由壯年士兵組成,老兵在最後壓陣。前兩條陣線的士兵裝備沉重的長方形盾牌,短劍和數支標槍,而第三條陣線的老兵裝備長矛和圓盾。羅馬軍團的組織和戰術相當先進,士兵都是羅馬子弟,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同仇敵愾,士氣高昂,因而戰鬥力在當時首屈一指。但是這個時候羅馬的戰役指揮系統弊病很多。羅馬元老院每年選舉兩位執政官,兩人沒有正副之分,統帥大軍時只得輪流行使指揮權,一天一換。如果兩個執政官意見相左,就無法始終如一地執行戰役部署。指揮坎尼戰役的兩位羅馬執政官中,保盧斯比較穩重,而瓦羅則輕剽冒進。保盧斯看到戰場地形平坦開闊,非常利於騎兵活動,不主張在這裏同漢尼拔決戰,但瓦羅不以為然。次日清早,掌握指揮權的瓦羅就把一件紫紅色的鬥蓬掛出帳外,告訴羅馬士兵們準備戰鬥。

 

(五)坎尼戰役

漢尼拔率領大軍佔據了戰場上的有利位置。漢尼拔大軍在一個緩坡上布陣,居高臨下,坐西向東,位於上風向,左邊緊靠著奧菲多河。漢尼拔的兩萬五千西班牙和高盧步兵組成中央陣營,陣線呈半圓形向外凸出。三千努米迪亞騎兵部署在右翼,七千西班牙和高盧騎兵在左翼。中央陣營兩端的後面各有一個五千利比亞步兵組成的密集方陣。漢尼拔已經預料到羅馬軍隊將從中央突破,他的意圖就是等羅馬軍團突破以後,用他最得力的利比亞步兵從兩側夾擊敵軍。大約一公里以外,羅馬軍隊按照慣例排出三條陣線。瓦羅打破常規,讓羅馬的連隊方陣排得極其厚實,每行十人,有十六行縱深,方陣之間的空隙也小了許多。瓦羅排出如此大縱深的陣形用意明顯-就是想利用羅馬的優勢兵力突破漢尼拔的中央陣營。瓦羅親率四千騎兵在羅馬步兵方陣的左側,面對三千努米迪亞騎兵,而保盧斯率領兩千騎兵在右側,和七千西班牙和高盧騎兵對陣。兩支軍隊不約而同地在陣前部署輕裝步兵組成的散兵線。義大利的夏天炎熱乾燥,強勁的西南風卷起漫天的塵土撲面而來,讓羅馬士兵睜不開眼。列陣完畢的羅馬大軍頂風前進。羅馬士兵身披猩紅色斗篷,打磨得光亮的頭盔在正午的太陽下閃閃發光,頭盔上紅色的羽冠高高聳立,從迦太基陣地的山坡上遠遠望去,羅馬大軍就像是湧動的紅色海洋。七萬士兵排著密集的方陣,邁著整齊的步伐,鴉雀無聲,穩步前進,和迦太基陣營裡上竄下跳、大呼小叫的高盧士兵形成鮮明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理震撼。羅馬軍隊前進到大約三百米的距離時,兩軍的散兵線開始交火。迦太基巴萊爾輕步兵用彈弓發射的鉛彈如暴雨一般打在羅馬士兵的盾牌和盔甲上,而羅馬輕步兵以標槍的攢射還以顏色。散兵的交鋒只持續了一小會兒,就各自撤回本陣,將主戰場讓了出來。羅馬的步兵方陣繼續以令人窒息的整齊步伐慢慢逼近,直到三十米的距離停了下來,開始投擲標槍。羅馬軍隊密集的標槍齊射給迦太基前沿的高盧士兵造成不小的傷亡。標槍投擲完畢以後,羅馬的步兵方陣突然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吶喊聲猛沖上來,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盾牌撞擊聲中同高盧士兵殺在一起。雙方前排的士兵以盾牌相抵,彼此近在咫尺,用短劍從盾牌下麵猛刺對手,後面的士兵則拚命向前推擠。羅馬方陣的厚度這時發揮效用,高盧士兵抵擋不住其強大的沖擊力,不得不向坡上後退。羅馬軍隊的陣形由整齊的長方形逐漸變成楔形,而連隊方陣結構此時已經完全被打亂。

在雙方步兵接戰的同時,兩側的騎兵也發生激戰。迦太基右翼的三千努米迪亞騎兵和這一側的四千羅馬騎兵旗鼓相當,戰況膠著;而左翼的七千西班牙和高盧騎兵輕易地擊潰了對面的兩千羅馬騎兵。統帥這一側騎兵的羅馬執政官保盧斯剛一開戰就被巴萊爾輕步兵發射的鉛彈擊中負傷,不得不下馬,他的衛兵下馬照顧,其他的騎兵以為這是個命令,也都紛紛跳下馬來,結果被迦太基騎兵衝得七零八落。保盧斯在衛兵的拼死保護下撤到羅馬步兵陣線的後面。掃清羅馬右翼以後,西班牙和高盧騎兵從羅馬陣營後面繞到羅馬的左翼,夾擊這一側的四千羅馬騎兵,很快將其擊潰。此時主戰場上戰況又有新的進展。迦太基陣線兩端的西班牙步兵尚能堅守陣地,但中間的高盧步兵且戰且退,已經退到兩個利比亞步兵密集陣的側後。利比亞步兵方陣迅速掉轉頭來面對突破進來的羅馬軍隊,左右兩邊分別和西班牙和高盧部隊餃接起來,這樣迦太基陣線變成一個巨大的U形,將羅馬大軍三麵包圍。高盧士兵此時也停止退卻,和兩側的西班牙和利比亞步兵一起攻擊前進。由於受到來自三面的擠壓,羅馬陣營裏的空間越來越小,最後士兵們摩肩接踵,擠得水泄不通,個個連短劍都已經舉不起來。羅馬左翼騎兵被擊潰以後,努米迪亞騎兵前去追擊,而七千西班牙和高盧騎兵來到羅馬陣營的後面,完成了對羅馬大軍的四麵包圍,戰役發展到此時已經變成一場屠殺。雖然敗局已定,羅馬士兵仍然鬥志頑強,個個死戰到底,因而戰鬥又持續了好幾個小時。隨著越來越多的羅馬士兵倒下,包圍圈越來越小,終於一切都結束了。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戰場上,羅馬人伏屍五萬多具,被俘四千多人。瓦羅在戰役關鍵時刻逃離戰場,保盧斯選擇和他的士兵共命運,力戰而死。有幸逃生的羅馬士兵躲進兩座營壘裏,但只堅守了一天就被漢尼拔大軍攻破,兩千多人陣亡,一萬五千人投降。坎尼戰役羅馬共損失七萬兩千人,其中包括兩萬戰俘。迦太基方面陣亡六千人,絕大多數是高盧士兵。羅馬史學家李維(Livy)寫道︰“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民族,在經受坎尼之戰這樣巨大的打擊以後仍然能夠屹立不倒。”坎尼戰役使羅馬喪失了五分之一的青壯年,而貴族階級更是大為凋零。陣亡的五萬羅馬士兵中間,羅馬騎士團(Equestrian Order) 成員達數千人,迦太基士兵從羅馬陣亡將士手上取下大量象徵貴族身份的戒指,足足盛滿了三個大籮筐。很多羅馬參議員同時也是羅馬軍團將領,羅馬元老院一共三百個席位,坎尼戰役以後出現的空缺多達一百七十七個。總結坎尼戰役,羅馬軍隊可以說毫無戰術可言,雖然擁有優勢兵力,但卻沒有充分利用,如同蠻牛一樣一頭撞進漢尼拔的陷井。一些史學家指出羅馬軍隊的兵力優勢其實是一個負擔,因為羅馬的將領基本上都只有指揮軍團級別戰役的經驗,根本不知道如何指揮大兵團作戰。羅馬急需一位能和漢尼拔相匹敵的戰役指揮大師。從坎尼僥幸逃生的羅馬貴族中,有一個名叫西庇阿的十九歲青年,他將在數年以後成為羅馬的救星,力挽狂瀾,為羅馬最終贏得第二次布匿戰爭。

 

(六)最後的輝煌

坎尼的慘敗非但沒有擊倒羅馬,反而更加激發了羅馬人的鬥志。喪失親友的悲痛化為對迦太基刻骨的仇恨,從此議和成了羅馬人最忌諱的話題。為了重建軍隊,羅馬全民總動員,釋放大批囚犯,還史無前例地解放了不少奴隸,到西元前211年,羅馬軍隊擴充到二十五個軍團。漢尼拔以為人手奇缺的羅馬會用重金贖回被俘的士兵,當他得知羅馬不但拒絕贖回俘虜,而且通過法律要求羅馬士兵在今後的戰鬥中不成功便成仁,不禁悵然嘆息。31歲的漢尼拔在坎尼之戰達到了他一生事業的頂點。這以後羅馬再次選舉法比尤斯為獨裁者,恢復持久戰的方針。羅馬軍隊如影隨形地跟著漢尼拔大軍,只以小股部隊不斷騷擾,避免決戰,從而有效地防止了漢尼拔在義大利南部建立穩固的根據地。羅馬海軍一直牢牢把握地中海的制海權,對漢尼拔大軍實施海上封鎖。為了打破羅馬的圍困,漢尼拔攻克許多義大利海港城市,但由於兵力不足,無法長期駐守。羅馬圍困漢尼拔的同時,派遣名將西庇阿進軍西班牙,屢次擊敗在此留守的哈斯朱拔,最終迫使他戰略轉移,越過阿爾卑斯山脈進軍義大利,企圖來與漢尼拔會師。哈斯朱拔大軍最終在梅托羅河覆滅,漢尼拔同時失去了西班牙和他的兄弟,被斬去了左膀右臂。漢尼拔在義大利征戰十五年以後,部隊越來越少,最終不得不撤回迦太基。這期間法比尤斯去世,死前還為羅馬作出一項貢獻他批準了西庇阿入侵迦太基的計劃。迦太基戰敗投降後,漢尼拔開始了二十年的流亡生涯,最後於西元前183年自殺身亡。

 

伍、迦太基簡介:

1.迦太基(Qrthdst,該詞源於腓尼基語,意為「新的城市」)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與羅馬隔海相望。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打敗而滅亡

建城

據現有僅存的資料顯示,迦太基的建城時間比羅馬要早,但確實時間無從考據。而較為廣泛接受的說法是大約在公元前九世紀,腓尼基一城邦推羅的移民橫渡地中海建立了迦太基,籍以作為大量販賣奴隸及海上貿易的中轉站。

早年歷史

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 - 公元前6世紀,迦太基開始向非洲內陸擴展,並控制了北非的大部份腓尼基人殖民地。與此同時,迦太基亦向西地中海進發,佔領了西班牙南部海岸及其附近島嶼、撒丁島、科西嘉島及西西里島西部等,開始稱霸西地中海,與希臘分別控制著地中海的西東兩邊。

與希臘爭霸

由公元前6世紀開始,迦太基開始與欲染指地中海西部的希臘人發生衝突。大約在公元前 535年,迦太基人聯合伊特拉斯坎人,在科西嘉島近岸打敗了其中一支希臘人的艦隊。但是在公元前480年,敘拉古的領主格隆和阿克拉加斯的領主特隆所統率的希臘軍隊卻在西西里島大敗迦太基的軍隊。此後百年間,迦太與希臘為了爭霸地中海而紛爭不斷。直到公元前4世紀初,希臘在經歷伯羅奔尼撒戰爭後元氣大傷,開始停止在西西里殖民。而在希臘的皮魯斯大王於西西里為希臘城邦作出最出一次對抗迦太基的戰事後,迦太基與希臘的紛爭大致告一段落。但取而代之的,卻是與更可怕的對手 - 羅馬所發生的戰爭。

經濟發展

迦太基的錢幣迦太基因為其強大的海軍稱霸西地中海,因此亦成為西地中海的貿易中心,每年均有龐大的經商收入。如上述,迦太基擁有龐大的船隊,而且居民亦善於航海,所以其海路販運奴隸、金屬、奢侈品、酒和橄欖油等商業活動很蓬勃。同時間,其家庭式手工業亦很發達,當中以紡織品最為著名。而其內陸地帶 - 巴格拉達斯河谷的土地十分肥沃,所以迦太基即使在北非,亦有發達的農業,因此亦出現了奴隸制莊園。

政府架構

迦太基主要是貴族寡頭式掌權,其中商業奴隸主與農業奴隸主這兩個統治階級間則往往有利害沖突,這造成了日後與羅馬作戰時出現和戰不定的問題。而最高行政官員有兩名,稱為蘇菲特,每年選舉產生,但選民限於富有的迦太基人,不過這兩位蘇菲特沒有兵權。迦太基與羅馬一樣,設有元老院,由 300人組成。元老院擁有立法權和決策權,成員任期終身。並設有公民大會,但權力有限。此外,亦設有百人會議,共有成員 104人,負責監察和作出審判。

2.突尼西亞在現代的政治舞台上,雖然只是一個新興國家,但它悠久的歷史與輝煌的古蹟,卻讓考古學家對它另眼相看。在非洲,它輝煌的歷史,僅次於埃及,為非洲第二文化古國。它擁有迦太基、羅馬和拜占庭時期的史蹟,也有汪爾達人、阿拉伯人、鄂圖曼土耳其和法國人留下的遺蹟。

迦太基曾稱霸地中海

位於首都突尼斯(Tunis)東北方十七公里處的迦太基(C arthage)城遺址,是公元前八一四年前後所興建,原是居住在敘利亞濱海區的腓尼基人向海外拓展的一處殖民地。但也有人說是來自黎巴嫩南部的提洛城。因提洛公主伊莉莎的哥哥為了爭奪王位,而殺死提洛公主的夫婿,並且還要追殺她,所以提洛公主,不得不帶領她的家人與臣屬乘船逃離故園,最後落腳在突尼西亞東北海岸的一個海灣,於是,伊莉莎便與當地的柏柏人達成協議,獲准可以取得一塊一張牛皮大小的土地,做為她們的立足之地。這位伊莉莎公主便將一張牛皮切割成一條一條地加以連綴,在靠近海邊的比魯沙丘上圈起一塊土地,做為根據地,胼手胝足,建立起她們新的家園,這就是日後在經濟與軍事上稱霸地中海的迦太基。迦太基(腓尼基)人,因擅長貿易,很快地便成為地中海的貿易大國,進而為軍事大國,至西元前四世紀時,迦太基的勢力由海上轉向陸地發展,人口已擁有兩百五十萬人,迦太基的勢力範圍幾乎涵蓋了北非、西班牙、西西里、科西嘉等地。至西元前三世紀時,終於和當時稱霸義大利半島的羅馬形成敵對,而爆發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克」,因此,史學家就稱其為「布匿克戰爭」(Punic War)。

布匿克戰爭迦太基城破國亡

這歷史上有名的布匿克戰爭,前後三次長達數十年,第一次鏖戰,就達二十三年之久,迦太基不幸戰敗,第二次迦太基為了湔雪前恥,由驍勇善戰的名將漢尼拔(Hammibal )領軍,於西元前二一八年發動歷史上的第二次布匿克戰爭。西元前二一六年干尼(Cannae)一役,漢尼拔大敗羅馬軍;但至西元前二○二年,在札馬(Zama)一役,由西比奧(Conelius Scipio)所率領的羅馬軍,卻大敗漢尼拔,使其全軍覆沒,歷經十七年的第二次布匿克戰爭又告失敗,迦太基從此一蹶不振,最後終於城破國亡。羅馬人入城後,一把火將迦太基燒掉,大火燃燒了十七天,使迦太基變為廢墟,然後在廢墟上撒下一公尺厚的鹽,滅絕迦太基的一切生機。這第三次焦土政策的布匿克戰爭,將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劃下休止符,使迦太基從此由地球上消失。

斷垣殘壁找尋古城風貌

今天迦太基的遺址,是經過很多考古隊不斷的探索,才由四公尺深的地層下挖掘出來,如今所能見到的,只是那些高約一公尺上下的斷垣殘壁,當年這個海上貿易強國──迦太基的風貌,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大海裡。在迦太基的廢墟中,我們可以發現二千多年前,腓尼基人在建設城市上,不論街道,供水與排水系統,都有良好的規劃,每家住戶都有浴缸的設施,在觀念上,他們領先羅馬人的公共澡堂文化,並使用馬賽克做浴缸的裝飾。如今,這一切輝煌的史蹟,都被湮沒在歷史的灰燼中,人們只能在斷垣殘壁中去遙想與憑弔當年迦太基昔日的光輝。

安東奈浴場世界第三大浴場

腓尼基人的古蹟當然不只迦太基城一處,鄰近迦太基城的安東奈浴場(Antonine Baths),就是在舊有的迦太基遺址上興建起來,該浴場是羅馬時期所興建的世界第三大浴場,佔地六公頃,濱臨蔚藍的地中海布匿克港灣,當年浴場的用水是從數十公里外的撒古安水道引取。這座浴場建物三十多公尺高,地上兩層,地下一層,輸水與排水系統都在地下;安東奈浴場共有一百三十多個房間,其中有冷水浴、溫水浴、熱水浴,相當於今天的三溫暖,當然也有按摩室、理髮室、游泳池等設置,可說應有盡有,由此可知當年的羅馬人是很懂得生活享受。但有人說:羅馬帝國衰敗的原因,就是肇因於到處興建大型浴場,耗損了國家的財力。

德非墓園是守護神祭壇

與安東奈浴場毗鄰相接處,尚有一處迦太基時期的遺蹟,這處遺蹟既不宏偉也不壯觀,它是慘絕人寰的「德非墓園」,你一踏進這處墓園,心裡便有一股陰森森與毛骨悚然的感覺,這座樹木蓊鬱的德非墓園,是當年迦太基時代為其守護神設的祭壇。當年迦太基的貴族,為了對守護神崇拜與得到神的護祐,必須將他們生命中第一個男孩——長子,出生三個月後奉獻給神;孩子究竟是活活被燒死或是被宰殺,迄今尚無正確答案,但每個死去的孩子都有一座小石碑與一口像肥皂箱一樣大的小石棺;在德非墓園發現的小石碑與挖掘出來的小石棺,已有兩萬多名。目睹聳立在墓園裡的小石碑與排列成行的小石棺,心中總有說不出的悽然。

巴杜博物館典藏珍貴文物

離德非墓園不遠的巴杜博物館(Bardo Museum),原本是皇宮,前後有將近二十位國王在此住過,它建於一八八一年,一九五六年才改為博物館,有一、二樓和地下三層,地下室所陳列的全是迦太基時期的各種文物,一樓所陳列的是羅馬帝國所遺留下來的文物,二樓是希臘與伊斯蘭教的文物,這其中以地下室的迦太基館所陳列的文物最為珍貴,其中尤以馬賽克藝術最具特色,這些在突尼西亞各地所挖掘出土的馬賽克作品,是運用小塊石材、貝殼、瓷片等物鑲嵌成的圖案,原本是用來做裝飾的工藝品,到了拜占庭時代,已懂得運用緊密斜舖技法,來凸顯光線反射效果,讓畫面生動且富美感。在迦太基館被稱為鎮館之寶的一幅作品,是「詩人與繆司」,畫中羅馬詩魏吉爾(Virgil)和兩位主管史詩與悲劇的繆司女神,其面部的表情,都栩栩如生,即連三人衣服上的縐褶,都清晰可見。這幅馬賽克鑲嵌畫,迄今尚無人能超越其技法。

伊利捷競技場宏偉壯觀

羅馬統治突尼西亞長達六百年,但在人文、生活習俗與宗教上,並沒什麼傳承,可是在建築上,卻留有宏偉的遺跡,尤以伊利捷(El Jem)的競技場,保存得比義大利的羅馬競技場還要完整美好。位於突尼西亞中部的伊利捷競技場,是羅馬人當年在世界上所建的第三大競技場,這座建於西元四世紀的競技場高二十六公尺,長四十八公尺,寬一百二十三公尺,地上三層,地下兩層,可容納三萬五千名觀眾;當年這裡也如同「暴君焚城錄」影片裡一樣,是君王處置異教徒或囚犯用來與獅子猛獸做生死搏鬥的地方,獅子猛獸就豢養在競技場地下凹形坑道兩側的柵欄裡。突尼西亞當局有意將這座當年的競技場改建成一座具有聲光效果的現代各種表演場地。

斯比特拉神殿保存羅馬建築

突國中部除了伊利捷競技場之外,尚有斯比特拉(Spiita)神殿,也是羅馬帝國遺留下來典型的羅馬神殿建築,這座神殿建於西元二世紀,由破敗的斷垣殘壁中,仍可看出主殿內有三座神壇;當初神殿內所供奉的神祇有萬神之神宙斯(Zeus)、掌管婚姻的女神茱諾(Juno)和智慧女神米娜娃(Minerva)。神殿內尚遺有一座頗見規模的受洗池,這說明了當時人民對宗教信仰的重視。

 

陸、註釋:

1.如果不指明是那一種塔連特,就很難說出以塔連特為單位的一筆古幣的精確價值。雅典培連特是一種重量單位,約合五十八磅。一個銀塔連特按1967年的比值約合八百三十五美元,而一個金塔連特則合三萬二千五百美元。

2.10000泰倫特銀兩:1=約25.8公斤

 

柒、研究心得:

我認為需要親自上陣拼殺來得天下的領袖兼職武將,通常無閒暇去細細思考如何治理所得到的領土,戰略上也會有思慮不周之時候。所以一但出現獨木難支撐整個大廈而倒下時,整個帝國的豐功偉業也於不久覆亡於歷史的長河中。亞歷山大是如此,漢尼拔也如此,凱撒還如此,拿破崙更如此,連蒙古的成吉思汗都如此。當代的蔣中正與毛澤東早年也是如此。局勢的處境、身死的命運雖不全然相同,但大都有其共同點(雄才大略的開疆擴土或辛勞的力挽狂瀾,但都輕忽個人生命)。

如果漢武帝也親自去奮勇殺敵、唐太宗也去勇冠三軍。我想絕對沒有大漢帝國、大唐帝國的文治武功與長久的國祚。都忙於戰場殺敵哪會有心思治國。蒙古的蒙哥汗如不在征伐南宋前線殺敵就不會陣亡,或許輪不到忽必烈繼承可汗。故美國總統布希不願親自上陣而躲在大衛營度假,只要命令將領率兵征服伊拉克總統海珊就可。如此才可細細思考如何打倒他的對手,應付多變的局勢。這是歷史上強國的特色(君主都不親自上戰場殺敵只在後方指揮,也才不會像宋真宗御駕親征弄個屈辱求和的澶淵之盟,更不會希望像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之變那樣狼狽被俘)。

而漢尼拔終究失敗我也認為是整個迦太基沒太多能人,所以才要親自領兵長年在外征戰,甚至整個家族都消耗殆盡。無暇去細想如何讓迦太基更加國富民強,甚至培養人才來長期對抗羅馬帝國。三國時蜀漢一直長期的北伐曹魏至使國力極速耗損又少有休養生息,終究在諸葛亮、姜維等棟樑一倒後就亡國,便是一例唉縱然一時的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武功但都不能長久,也只是留下炫麗亮眼的名聲供後人憑弔而已。小蝦米迦太基城要長期對抗大鯨魚羅馬帝國後繼無力要不敗也是很難啊。

 

捌、參考資料: 

《戰略家漢尼拔》作者:瑟吉‧朗塞爾著、譯者:許綬南─出版社:麥田

這是一部漢尼拔的傳記。漢尼拔,由於在布匿克戰爭時,率領迦太基軍隊突襲羅馬而得名;他也是歷史上少數幾位以戰敗出名的將領之一。漢尼拔於西元前218年發動攻擊(還包括他率領象群越過阿爾卑斯山脈的著名事蹟),可說是古代歷史中最勇敢也最悲慘的一役。羅馬也是在擊敗漢尼拔之後,才得以將勢力伸入地中海,建立稱霸歐洲的羅馬共和國。

本書深入探索漢尼拔的性格與事業,並指出他作為西班牙迦太基軍隊的將領,如何蓄意的發動第二次布匿克戰爭,企圖一雪其之前敗於羅馬之恨。他行過阿爾卑斯,然後想從羅馬手中奪走義大利,這長達十餘年的征戰,具有無可避免的、悲劇性的魅力。在古希臘世界的舞台上,是對羅馬人的憎恨,驅策著漢尼拔的所作所為。他最後自殺以免成為羅馬的階下囚。

直到今天,關於漢尼拔的種種事蹟,都只是出於羅馬的觀點。在這本書裡,朗塞爾教授以他對迦太基的深厚認識,來解析漢尼拔的複雜性格,以及他那個時代的內在動力。針對這個古代歷史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人物,本書可說是最可靠的一本傳記,並對於希臘世界的沒落、羅馬的興起這段風起雲湧的時代,本書也提供了全新的觀點。

二、《漢尼拔—進攻羅馬城》Hannibal—Sous les remparts de Rome

帕特里克‧吉哈爾/著、譯者:蔡桂蘭─出版社:麥田

西元前三世紀,迦太基天才軍事家及政治家漢尼拔,在布匿戰爭以率兵突襲羅馬而聞名。迦太基面臨存亡的緊要關頭,漢尼拔之父漢米卡,亦曾抱著滿腔熱情加入戰鬥,立下無數功績,但後來卻因樹大招風而遭到政敵陷害。

漢米卡客死異鄉之後,漢尼拔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對忘恩負義的羅馬人展開還擊:他帶領軍隊和象群,先跨過庇里牛斯山、經過羅納河、穿越阿爾卑斯山區,抵達義大利本土和羅馬軍團交戰,造成後者史無前例的大潰敗;這個壯舉後來甚至被拿破崙仿效,時至今日,許多軍事學校仍致力於研究他的事蹟。

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也有鐵漢柔情的一面:當漢尼拔的髮妻因為不願屈服於敵人的威脅而跳樓自盡時,曾和情婦沉溺於溫柔鄉的漢尼拔,當下決定終身遠離女色,以紀念妻子伊蜜雪的深情。

是什麼樣的英勇與胸襟,使屬下對漢尼拔忠心耿耿,讓宿敵羅馬將軍對他惺惺相惜,也令後世百姓對他緬懷不已?

轟隆的戰火、咆哮的戰象、陰森的詭計,本書重現迦太基的時代,帶您一窺古老的布匿世界

三、《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主編:鄧蜀生、張秀平、楊慧玫

 100個影響世界的戰爭,一段橫跨三千六百年的歷史,記憶著無數人民的辛酸血淚!!從西元前十四世紀末首次有條約證實的埃及對赫梯戰爭開始,直到一九九一年開始的前南斯拉夫境內的內戰,時間跨度將近三千六百年,《影響世界的100個戰爭》囊括了人類有史以來有據可考的歷次重大戰爭。這些戰爭性質各異,有種族鬥爭、民族仇恨、王朝爭霸、王位繼承、宗教征戰、侵略與反侵略、殖民與反殖民、人民起義…等。各篇作者都是研究戰史的專業人員,對各次戰爭的戰略部署、戰術運用、指揮得失,及其對世界軍事趨勢的影響都有中肯的分析,有助於加深對戰爭、國際情勢乃至於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產生影響的深層意義的理解。

四、《畫說世界戰爭史》:古代篇、現代篇(彩圖版) 胡燕欣著─出版社:波希米亞

精選圖片兩千餘幅 全面展現古今戰爭史畫讓藝術圖解戰爭、讓戰爭講述歷史,從歷史解讀世界戰爭是人類發展的進程,以往介紹戰爭史的書籍過於沉重,令人難以閱讀,鑒於此,特別規劃精緻繪畫的視覺饗宴,以圖片表現戰爭歷史,傳遞藝術的美感而非戰爭的血腥,並著重於對人類歷史的反思, 

五、《羅馬人的故事Ⅱ─漢尼拔戰記》塩野七生著、張慧君譯─出版社:三民書局

西元前264年,因西西里島的領土問題,羅馬與握有地中海制海權和商權的腓尼基人殖民都市--迦太基發生衝突,歷經三次的布尼克戰役,羅馬於西元前146年殲滅迦太基城。西元前133年,羅馬併吞努曼提亞,使西班牙內政趨於安定,羅馬掌握西地中海的霸權,並陸續向東一一征服馬其頓、希臘等城市,更遠征敘利亞,將小亞細亞納入版圖,使地中海成為羅馬人的「內海」。本書以戰爭為題材,描述這一百三十年間羅馬稱霸地中海的歷史,尤其詳盡述說從西元前218年,漢尼拔從西班牙率領眾群,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義大利本土,到西元前202年,羅馬名將西比奧於北非扎馬一役擊敗漢尼拔,被稱為「漢尼拔戰爭」的第二次布尼克戰役。歷時十六年,雙方八回合的會戰,作者緊湊舖陳令人擊掌稱快的戰爭場面,勝利逆轉的精彩情節,鮮明地呈現登場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戰爭反映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為什麼知識優越的希臘人、軍事力量強大的迦太基人最後會敗給羅馬人?而什麼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是因緣際會?是天時地利?還是領導者本身的人格特質

六、《杜普伊作品集─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生涯》杜普伊著─出版社:紀實文學

 原序

第01章 誓言

第02章 伊比利亞初試鋒芒

第03章 從薩貢托到阿爾卑斯山

第04章 波河流域与亞平宁山脈

第05章 把戰爭打到羅馬去

第06章 坎尼戰役

第07章 會戰法比烏斯与馬爾克盧斯

第08章 向羅馬進軍

第09章 西班牙、西西里的戰局 

第10章 梅托汝斯河戰役

第11章 西庇阿入侵非洲

第12章 扎馬戰役

尾聲

七、《西洋世界軍事史卷一(上)》The 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富勒著,譯者:鈕先鍾譯─出版社:麥田

從希臘的興起到西羅馬帝國的衰亡,在【卷一上】中,富勒將軍帶我們回顧了西洋上古史上的十二場決定性會戰,包括:在波希戰爭中為希臘及歐洲文明奠下基礎的沙拉米斯和普拉提亞會戰; 結束雅典帝國的伊哥斯波塔米會戰;確立亞歷山大帝國的高加米拉會戰;使羅馬擊敗迦太基,進而走向支配世界之坦途的查瑪會戰;為羅馬贏得整個希臘世界的皮得那會戰;凱撒擊敗龐培的狄爾哈強和法爾沙拉斯會戰;結束羅馬共和,建立羅馬帝國的腓力比和亞克興會戰;使拉丁文明局限於萊茵河的托土堡森林會戰;以及敲響西羅馬帝國喪鐘的亞得里亞堡會戰。車騎民族再度威脅城市居民,新興亞洲重新挑戰黑暗歐洲,西洋軍事史開始進入文明保衛戰的階段。

八、《迦太基戰神─漢尼拔》胡玉娟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九、《漢尼拔─戰略之父》杜普誼著,鈕先鐘譯,臺北:軍事譯粹社,民國67年

十、《西洋上古史》羅漁著─出版社:中國文化大學

十一、《西洋通史》王德昭著─出版社:五南書局

十二、《西洋上古史》吳圳義著─出版社:三民書局

十三、《西洋上古史》劉增泉著─出版社:五南書局

十四、《世界通史》王曾才著─出版社:三民書局

十五、《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ebridged ed.愛德華‧吉朋著,譯者:蕭逢年─出版社:志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神帝國一縷飄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