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摘要
壹、前言:
1. 當老師要同學寫篇書摘而公佈指定書籍時,跑去圖書館尋借,結果學校是借不到這本書的,沒想不到太多人會去借,也才知學校有打算再增購一本新書。在此時個人只好另外去諾貝爾訂書,買下了《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與《美的濫用》二書來相互印證丹托的觀點。
2. 而後去查證一些院校有美術系的,才知道學校如果有開藝術課程,這本書幾乎是必讀的課本。想不到該書的重要性真大,使我要細讀才知其重要性在哪。因為對於哲學與美學個人是有濃厚的興趣研究的,這篇寫的不好之處請老師指導以利改進缺點。
貳、剖析:
一、摘要:
1. 從閱讀者認為難懂的藝術哲學角度,審視當代藝術與當代美學,理解藝術是什麼?終結乃是對宏大敍事的批判,企圖回歸藝術本質,藝術終結論的基本意思是說「藝術史的敘述方式」已告終結,終結的是敘述本身,而不是敘述對象。藝術終結之後的敍事,也隱藏著某種元素敍事,例如絕對的多元論、無方向感、無風格,是剖釋藝術歷史結束和創作之間的互動關係。在該書序第十一頁倒數第九行明白指出:『本書旨在探討藝術史的哲學、敘述結構、藝術終結以及藝術評論的原則。』
2. 藝術史終結論的另一個理據是對格林伯格的現代主義敍事的批評構成的。這個批評可以說是《藝術的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一書最有力的部分。丹托所說的藝術時代,是指從文藝復興到現代主義的時代。認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史由兩種敍事模式統領,就是瓦薩裡的再現敍事模式和格林伯格的現代主義敍事模式。為了要將“後藝術時代”與藝術時代區別開來,丹托不僅要刻畫出瓦薩裡敍事模式的基本特徵,更要刻畫出格林伯格敍事模式的基本特徵。藝術史的宏大敍事就是有一種模仿的時代,後面跟著一個意識形態的時代,接著是我們的後歷史時代。在這一時代,只要合格,什麼都行。每一個這樣的時代是以不同的批評結構為特徵的。傳統的或模仿的時期的藝術批評建立在視覺真實上。意識形態時代的藝術批評的結構則是一種我自己力求擺脫的批評。
3. 西方曾把美學看作是通向哲學的一條特殊路徑,實際上是在研究哲學,並不以解決藝術問題為最終目的,雖然也主要涉及藝術問題。但是作為藝術哲學的美學,則不一樣,是以哲學思考藝術,不是進入哲學,而是進入藝術。關於美學的研究就會形成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取向,最終對藝術的關係和距離是不同的。沒有美學之前,有哲學,哲學沒有將藝術據為己有,甚至有點排斥;而有了美學之後,美學試圖將藝術的闡釋權據為私產,對藝術進行了長達兩個世紀的霸權,將所謂的“美”的繩索套在藝術上,制約著人們對藝術的認識和創作。藝術是來自現實環境生存中的感性活動,有著自己的血氣,不可被遏制,抗爭著頑固的美學的話語壓迫,才有了現代主義藝術的開始,才突破了美學的藩籬,才動搖了兩個世紀的美學地位,逼得視為至尊的美學改為藝術哲學。
4. 美,不是藝術專屬的,也不是藝術的唯一追求;而藝術可以有多種模式,美也不是它的敵人。對於美學研究則不能僅僅局限於美的概念,似乎美是美學研究的唯一選項。眾多美學研究與美學教材陷於這個單一概念的仍然不在少數。那麼美對於藝術呢?在丹托的藝術終結論看來,現在藝術已經過了對美深惡痛絕的時代,藝術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需要美,因為有生活中的美的訴求,那就讓美存在,不能說美是藝術的墮落,談“美”色變,奇醜怪亂才是現代藝術。藝術既可有視覺的感性愉悅,也可以有知性的思想觀念,當代藝術是開放的。丹托看法就是他的後歷史藝術觀,「藝術終結之後的多元藝術」。多元是什麼?是異質?是差異、無方向感、無風格?還是那句“當代藝術就是亂搞”?或者說美在當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法性?從當代藝術實踐去討論美,要比從美學理論體系範疇去爭執要來得切題和深入。尤其在藝術多元的今日,視覺或感官刺激已經不是判斷藝術的唯一條件,勢必更加依賴「思考」方可決定何謂藝術何謂非藝術?兩件外觀完全相同的事物,如何判斷一為藝術品另一為非藝術品。
5. 美與藝術形成兩種對立的訴求關係。一種是現實的態度。現代主義因為看到了一個不美滿的世界,所以拒絕美的表現,創造了形形色色的視覺世界。另一種是理想的態度。人類充滿了理想,希望在不完美中創造完美,創造美。但是這兩極的態度各自向極端拉伸,到了一定極限,又向各自的對立面回歸,形成多維發展的藝術追求,所謂多元的藝術正是這種現象的表徵。無論如何言說藝術的終結,我們都不會願意藝術的世界墮落,更不希望現實的世界墮落。在當代社會,社會性的藝術狀態的熱鬧程度遠遠超過想像。這種想像隨著與藝術接觸的多寡和程度,而差異很大。事實上,藝術的狀態最需要理論的介入,沒有這樣的介入,不會突破哲學理論和美學哲學的研究。而藝術沒有這樣的理論化的哲學介入,同樣不能將藝術的研究推向深入,提高多樣性的思辨認識。存在的藝術狀態急切需要理論化的研究,進入到藝術的現象與事實中,而不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文本到文本,固然研究成果最終都是文本,但介入式的文本是直接的、有體驗的、與藝術事實相隔不遠、能夠讓閱讀者體察到文本的體溫。否則,離題萬里、人云亦云,最後不知所以云。
6. 當代藝術因為遠離了“美”的觀念,造成了世人不識的困惑。可以有種種後現代理由去解釋、論證當代藝術,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當代藝術不是那種世人在慣性中所理解的藝術,不是那種風花雪月的藝術,也不是那種歌舞昇平的藝術,更不是那種趨附風雅的藝術;也許當代藝術是另一類社會化了的政治藝術,是意識形態味道濃濃的當代寫照,同時,也說明了當代的知識生產,是跨界行為的居多,而且越是跨界,越是產生新的知識點、新的思維視角。正如藝術家的身份,是可以置換的、變動的;同樣,藝術批評研究也並不是限制在藝術界中,其他知識領域介入到藝術中,也並不是文本的轉換或一種批評語言的操作切換,而是廣義的一切存在的藝術,尤其是作為屬性的“當代藝術”,這樣,才會有跨界的效果,有具體的針對性,有真切的理論深入。所以,進入當代,才有跨界學術行動的倡議和實踐,眾多學界學者才親切地走進藝術,與藝術對話,這樣才產生出豐富的藝術哲學乃至批評研究和知識成果。可以說,藝術哲學批評的形成,是當代藝術與哲學無縫結合的產物,是兩種思維形態的融合,也是當代人類知識進化的結果。
叁、心得:
1. 所謂藝術史的終結,也就是不再存在被歷史所託管的幸運兒。沒有藝術再被歷史託管,被用來反對任何其他的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一切皆可。目前國內藝術批評界的熱點,似乎完全著眼於現代性語境中的中國近代美術轉型,以及後現代和後殖民語境中的中國當代藝術的評價這兩大議題上,還來不及思考藝術終結論之類的哲學議題與認識、評價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之間的相關性問題,或者乾脆認為,這樣的議題與中國當代藝術沒有什麼相關性。我們不僅缺少足夠的當代藝術,還尤其缺少多層面的當代藝術批評。從純傳統藝術角度去看當代藝術,如霧裡看花;不從藝術角度去看,又存有是不是藝術的疑惑。當代藝術已經是一個當代性與藝術合成的一體單元,二者不可須臾分離。面對世界中的藝術,我們需要分清:當代藝術與一切以往藝術有著涇渭分明的界限,沒有這樣一個界限,我們只能是對當代藝術隔岸觀火,說不不到實處;擺在中國藝術家面前的尷尬是,當我們解脫意識形態束縛,走出來的時候,卻發現所有的風格都已經被人家嘗試完了,無論走什麼新路子都是過時貨。西方人們只給咱們留下一點點其他的位置。
2. 丹托是美學家,而且曾是分析美學哲學家,對經典美學有相當切實研究和造詣,幸運的是,如丹托自己所言,有幸生在藝術繁華、熱鬧的紐約,才見識了真實的藝術狀態,才沒有被美學壓住,才衝破美學自設的牢籠,轉向藝術的哲學美學研究,也就是藝術哲學批評。他之所以介入藝術,不是為了重新建構一套美學的宏大敘事,而是厘清藝術的歷史哲學問題、藝術的現實困局、藝術批評的行為所在以及當下的後歷史時代,藝術該怎麼樣。其思考之廣、思辨之切、態度之誠摯,都是一種典範。
3. 建議讀者讀了這本書《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以外,最好連《美的濫用》一書也一併看,這樣才能有所體會作者的想法與自身的體悟。此二書是我從頭至尾來回看了各兩遍才有的體悟。此書並不難懂,只是帶給讀者的體悟不一定相同。個人覺得本篇報告離書摘標準差遠,因為加入了剖析與心得。在通常寫書摘要求250字以內的原則下,個人認為除了本文摘要的第一段外,其餘都是多餘的,因為內容應該是讀者自行閱讀去體會,說了太多太清楚則該書也不用買來看了,因為只要看封面的摘要就夠了,就已經知道作者要表達的觀點在哪,這時會有多少人因好奇而去買來閱讀呢?我是如此懷疑著,老師您認為呢?
留言列表